A. 活着韩国电影讲的是什么 韩国电影活着剧情内容
1、《活着》讲述的是在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现代社会,一无所有的男主人公“庭哲”为了找寻一条活下去的出路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2、“能赚多少就赚多少,用这笔钱生存下去。”政哲的一生用这句话就可以总结。政哲找到大酱(韩国味增)厂的工作,这是江原道在冬天唯一的工作机会。
3、政哲唯一的目标就是「生存」,没有时间管别人。他相信只要活过这个冬季,成功做到要求的大豆量,就可以东山再起。谁知一个不小心,发酵室里上千堆的大豆开始发霉、损坏。大家都得离开大豆厂,政哲也不例外。尽管工作比别人认真,但还是身无分文。「为什麼我什麼都没有?」政哲问,但回应他的,只有回音和凛冽的雪白,期盼着春天的到来…
4、《活着》是一部剧情电影,导演为朴庭凡,上映于2015年。
B. 活着这部电影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
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
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
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
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
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 ——
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
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
生活。
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
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
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
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
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富贵和家珍夫妇的人生经历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就像是一条路,不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C. 如何评价张艺谋导演的《活着》
书与电影的结局都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出发点,但我更喜欢张艺谋导演电影中的结局。
书中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用过多的悲惨展示生活的不易,展示活着的艰难,从而展现出活着的珍贵。书中的整体基调都很悲,在结尾更是,福贵孤独一人的活着,那种压抑的悲痛久久令我难以忘怀。但是电影的结局却与之大不相同。
所以我更喜欢电影的结局,我知道生活是苦的,可生活中也有甜,为了生活中些许的甜,即便生活再苦,我依然愿意存在,愿意努力的活着,去创造这生活的甜。这才是生活的意义。
D. 活着的人的结局都是死的,怎样才能看懂《活着》的结局
不得不说你葛大爷还是你葛大爷,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现在的演员来看,除了葛优真的没人可以演出这种大转变的感觉了,当然《活着》这部电影可以取得这么大成绩,跟原著还是有很大关系!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虽然讲述了很多其他的人,但是主要还是讲的富贵,不得不说富贵的一生真的是太悲惨了,但是他没有放弃,从洗心革面开始,就是真正的大转变,不管是当壮丁还是当俘虏,他都可以坚持着,继续去生活!
结尾来看,馒头的出生就是这部电影或者说是这个年代新的开始!也意味着一个新的人生的开始,或许这也意味着富贵摆脱曾经旧的霉运,会迎来新的生活!因为他坚持了,也许结尾是对富贵坚持后的一种奖励!
爱这部电影,爱这样的一种态度,知足常乐,简简单单的幸福就知足啦,我要活着,真正地活着!
E. 《活着》的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
妻子、儿女,到女婿、外甥,福贵生命中所有关系亲密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如果这样的结局还不是悲剧的话,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但是,我还是不想要用悲剧来为他的人生下定论。
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死亡,在经历了他人所没有的苦难之后,其实就福贵本身的人生来说,我更愿意说他是一种完满。那个后来选择与牛相依为命的福贵老人,在其波澜不惊的面庞下,或许蕴含了生存的秘密。毕竟,其实生命的逝去,本就是人生的常态,是自然界的规律,即使以非常态逝去,同样也是如此。
F. 有谁真正看懂了电影活着
活着是生命最基本的命题,如果脱离了活着,生活中的一切将无从谈起,所有的理想和希望,未来和抱负,爱与恨,苦与乐都成了空中楼阁。然而当活着和一个充满了悲悯的时代碰撞时,活着就不再是希望和未来的象征,而变成了个体和命运抗争的仅有手段。
活着
电影《活着》经典台词,真的让人对命运有深深的无奈感,更觉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
G. 《活着》评分暴跌,这部作品有何不足的地方
《活着》这部关于丧尸的题材剧来说。相信你看过的朋友都对他有褒贬不一的看法,一部分观众觉得它在内容上和人性方面刻画的非常好,然后另外一部分观众觉得这部电视剧没有独特的吸引之处,也就是没有很深的亮点。所以在观众的评分上就显得不是特别的高。如果就个人的观点来看这部剧还是有很多看点的,当然也有一些做的不足的地方。
虽然这部影片评分不是特别的高,但是总体上讲还是值得观看的,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对于一部城式题材的语句来说,可能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会更加的注重场面的惊心动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带观众切实的真实感。很好的留住观众的眼球,而且在这部剧当中,男主角和女主角都是韩国的当红明星。在人物的选型方面也是下周的功夫。
总之不管怎么样。对于一部影片,我们不能就直观的就说它是好是坏,只要个人觉得好看就行。所以对于那些评分比较低的影片来讲,也有它的存在之处,关键就在于个人是否喜欢。
H. 电影《活着》为什么没像小说一样拍完整
首先《活着》是一部禁片。评论界认为,张艺谋拍完《活着》,他已经“死了”。
事实上,张艺谋没有料到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电影,还让葛优拿到了戛纳影帝,国内却成了禁片。
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余华曾说过,张艺谋敢拍《活着》,我佩服张艺谋。等活着被禁,他 开始佩服D。
作为同名原著小说,《活着》却是有WG背景的 历史 。这是影视创作的红线,张艺谋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说一样,更加触动上面的神经。然而,即便没有拍完,影片还是被消失了,只是成为影迷口碑相传的国产佳作。
小说的审查尺度比电影要宽松一些,这是因为当今的人阅读群体逐渐缩小,远远不如观影的多。再者说,小说和文本和电影属于两种形式的艺术手段,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小说来。
以上。
电影巜活着》改篇自余华的同名小说,我是先读的小说。当时在南方工厂刚刚上班,一个三十好几的人一个人租着房,上班、下班,七天试用期刚刚完,厂里说我不合适干这个工作,就辞了,合适的工作很难找,连着找了两天没有找到,天又下起雨,就一个人待在租房中,胡乱的看浏览器,有人推荐巜活着》这部小说,然后顺理成章下载,阅读。
可以说这本小说让我一天一夜没有吃饭,累了抱着手机眯一会,脑子里还是小说里的桥段,福贵的形象扎进脑子里,泪流满面不止,难过巧珍,难过他们俩个孩子,他的瘸子女婿,外孙,每走一个伤悲一次。
说说电影和小说吧,余华的巜活着》是关于个人的,活着是忍受;张导则全然抛弃了这一点,转向于时局和政治的悲剧,是“哀民生之多艰”。因此配角们教科书式的存在很出彩。福贵也成了一个政治觉悟很高却依然淳朴善良的人,但两场悲剧却分别由他的审时度势和善良好心所导致。
电影表现的是“逃不过”,在这一点上还是很成功的。 即便是看过小说,看电影的时候还是感动得稀里哗啦。电影有很多精彩的部分,首先是剧本,然后是影片中主角的演技,最后是影片制作。To live,活着。
小说中,福贵是最后还活着的人,还有一头老牛。
电影版《活着》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点内容——原著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讲着“活着”的故事。电影只拍到了女儿的死,苦根还活着,留给人一线希望。
无疑,这样的处理会让看过原著的人觉得这个故事少讲了许多内容,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和淡淡的遗憾,但由于书中有对人性太过深刻的刻画,以及人物的遭遇太过凄惨,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话更容易被禁。
事实上,这部只拍了原著内容一半多的作品后来也被禁过,算是张艺谋导演唯一一部被禁的电影,曾被誉为他拍得最好的电影。
我们大多人都知道,将原著作品影视化后,作品中一些非常尖锐的 社会 问题便会更加具象化,带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作品在影视化时导演都得对其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使之不要显得太过尖锐,毕竟辛辛苦苦拍一部电影都是希望它能上映的。
当然,经过影视化后的《活着》并没有比原著差,它是另一种呈现方式,而且它显得柔和了一些,不会像原著那般令人绝望。毕竟电影面向的是更多的观众,导演要考虑到观众的观影感受。
总的来说,电影版《活着》注重表现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小说版《活着》则重在表现个体生命在强大的命运面前的承受力,两者都是经典,都同样悲伤苍凉,引人深思,很值得一看。
(鲸鱼电影编辑部:原野)
大家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诉了男主人公福贵因为嗜赌如命,输尽家财由之前的大少爷变成普通农民经历人生变革悲剧的一生。
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这是部黑色喜剧,让人笑中带泪,透过一个人来看穿命运,人在那个 历史 时期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主人公是无奈的,看过的都会感慨良多!
电影的目的更多的是给人启迪,短短的一两个小时无法把小说全部展现,只要能展现出小说的精髓并给予观众共鸣,在我看来都是好的电影,这部电影无疑是成功的!
同时,电影还有过审的问题,这部小说对人性的探讨实在太深刻。里面有很多对人性的讽刺,写出很多敏感的话题,这些东西在电影里展现都是露骨的,显然不能过审,适当删减很重要!
所以说电影没有按照小说拍摄完整,但是不妨碍它成为一部好的作品,他给我们心灵的震撼!
同一时间段三位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各自拍了一部电影,不约而同的涉及到了那一段 历史 ,分别是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张艺谋的《活着》,都被不同程度的禁了,田壮壮尤其惨烈,禁拍10年OR9年,记不清了,当时他的名头远大于陈凯歌和张艺谋。
《活着》开拍前,张艺谋和余华说,他是搞电影的,对审批很懂,所以余华放手给张艺谋去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不用说那时候,到了《亮剑》那段 历史 依然省略。
还有就是抗日题材的影视剧N多,对越反击战的题材除了那几年的《高山下花环》和《闪电行动》等,近几年看到过这个题材的影视吗?
我的答案就是:《活着》不好吗?
如果单从艺术角度来看,我觉得是老谋子想给电影里的主角留下一丝希望,毕竟原著太惨了,外孙太饿了,吃豆子太多撑死,女婿也被压死,主角的希望被生活这只大手反复蹂躏,最后变成了一个只是活着的躯壳,没有高兴、没有悲伤、也没有希望,只剩下活下去的本能。每次看书和电影都觉得心堵。
网友杜耀军:
首先《活着》是一部禁片。评论界认为,张艺谋拍完《活着》,他已经“死了”。
事实上,张艺谋没有料到这部电影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辛辛苦苦拍了部好电影,还让葛优拿到了戛纳影帝,国内却成了禁片。
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余华曾说过,张艺谋敢拍《活着》,我佩服张艺谋。等活着被禁,他 开始佩服D。
作为同名原著小说,《活着》却是有WG背景的 历史 。这是影视创作的红线,张艺谋踩上了。如果拍的和小说一样,更加触动上面的神经。然而,即便没有拍完,影片还是被消失了,只是成为影迷口碑相传的国产佳作。
网友竟与电影:
电影版《活着》只拍了原著的一半多一点内容——原著中,福贵所有的亲人都死完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在讲着“活着”的故事。电影只拍到了女儿的死,苦根还活着,留给人一线希望。
无疑,这样的处理会让看过原著的人觉得这个故事少讲了许多内容,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和淡淡的遗憾,但由于书中有对人性太过深刻的刻画,以及人物的遭遇太过凄惨,如果全部搬上屏幕的话更容易被禁。
事实上,这部只拍了原著内容一半多的作品后来也被禁过,算是张艺谋导演唯一一部被禁的电影,曾被誉为他拍得最好的电影。
网友鲸鱼:
大家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活着》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诉了男主人公福贵因为嗜赌如命,输尽家财由之前的大少爷变成普通农民经历人生变革悲剧的一生。
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这是部黑色喜剧,让人笑中带泪,透过一个人来看穿命运,人在那个 历史 时期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主人公是无奈的,看过的都会感慨良多!
因为太惨了,拍不下去了。我觉得能把小说看两遍的人,已经能称为内心强大的人了。如果每个细节都去还原,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拍一半,留点希望也挺好。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结局,但是能定格在一家人吃饭的画面,也是一种安慰吧!
我不知道你说的《活着》是不是张艺谋导演,葛优和巩俐主演的那部电影,主人公富贵那奔奔坎坎的半生。
原著我没有看过,但电影还是看了几遍。就是涉及到了某些时候,据说还被禁了,是吗?原著还有除了电影拍的以外,还有更敏感的情节吗?
《活着》的原著我没看过,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我看过《亮剑》的原著,电视剧真的没有拍完,最精彩的部分可能不能拍了吧!
拍个电影都得注意某些事情,一些事情明知错了,还不敢承认,还得捂着盖着。还真没法恭维。
大概是2005年的时候,在一个网吧看的完整版,不知道在哪里弄得资源,后来才看的书,故事虽有变动,大方向没变,剧终是剩下富贵孤苦无依,其余的全死了,现在看的版本缺了大概20分钟左右
I. 活着影评
活着 影评
从原著来讲,作者是通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下午,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文革,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后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献血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等于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有努力快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电影里的活着要比小说轻松些。张艺谋加了一些讽刺的东西。例如:救风霞的教授因为太饿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去动手术,眼睁睁地看着凤霞被红小兵们弄得大出血死亡,还有加了福贵靠皮影吃饭的情节。导演完全理解了原著,并在影片中注入自己的东西。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时候,使人心里喊出了“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喊出活着,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葛优演得棒极了。真棒那一段听到枪声的时候。如果不是福贵赌输了祖传的房子,那枪毙的就是地主福贵了。能活着看到老婆孩子就是好。
第三次是有庆死了,被车撞死的(书上更惨,是输血输多了,输死的,无辜的生命被愚蠢的官僚主义害了MD)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家珍哭得死去活来。后来那个春生被打成反革命,要自杀,来找福贵道歉,福贵和家珍都原谅了春生。家珍最后冲春生喊“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心地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们没有很好物质和精神生活,却有最纯朴和实在的心地。
第四次是凤霞死了。导演在这里大大的讽刺了一下,竟然让教授被馒头噎着(真能想出来)电影没有演到双喜,苦根,家珍的死亡。导演在最后出现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场面。
余华的《活着》通过福贵的叙述有些超脱的感觉;而电影则有种入世的味道,是张艺谋拿了一个讽刺的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这里没有控诉什么,没有要反抗什么,没有埋怨什么,中国最被人看不起的农民默默地在那个时代里承受着一切,努力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被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和同村的春生一起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后来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一定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文革时,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后来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己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福贵的妻子家珍在影片中始终是一个传统妇女的形象——勤劳、善良。她的思想中的封建团圆观念的根深蒂固程度更甚于福贵,她为了儿子的将来离开了好赌的福贵,却也在得知丈夫改过自新后主动地归来。这种行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反映了家珍对丈夫及其家庭的忠诚,另一方面却从她对福贵抱有依恋、不离不弃的单纯想法中折射出封建观念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盲从思想。
不过,在封建社会,妇女因为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被迫困守夫家,也有迫于无奈的因素。家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于更好地配合福贵的良民形象,家珍与福贵的本性相似,思想觉悟也在同一水平,只是两人一张一合,互为平衡、补充,构成一条有矛盾,得以推动情节发展,但没有根本冲突,得以保留家庭温馨的氛围的线索。
电影《活着》场景
作为风雨同舟的妻子,家珍一直是福贵“活着”的一条重大精神支柱,有庆、凤霞、馒头都只是远方的希望,但家珍这个相濡以沫的爱侣的位置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在小说原著中,作者最后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个福贵赖以慰藉的心灵港湾。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继续活着。幕后资料这是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很亲切,很真实,以贴近生活的小人物反映数十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观,故事很亲切,很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小人物在巨变的历史中浮沉,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幸和坎坷总是缠绕着他。然而他从没有放弃活下去的信念,从不怨天尤人,并且对生活和未来报着无限美好的希望。
虽然是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但却栩栩如生,将时代背景下人物的生活及生存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主人公的命运最终让是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