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起跑线》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知乎上曾经有过一场大讨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不是一个谎言。
起跑线的不公看似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将下一代的起跑线稍向前移动。但如果连基础教育也变成了上下三代的竞争,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或悲或喜,对社会而言却是绝对的深坑。
Ⅱ 印度神片《起跑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父母倾尽所有!
第一时间跑去影院看种草已久的《起跑线》,其中反映的教育和择校问题简直和国内如出一辙。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父母来说简直再熟悉不过,而电影中直指教育的一幕幕也带给我内心深深的触动。
整部剧用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父母择校的故事,他们拼尽全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跟他们上一样的学校,他们希望通过选择名校,让孩子能上升到上层社会!
1、名校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起跑线》英文电影海报写道:
The parents who will do anything to get their children into the right school.父母,就是那些会不遗余力,倾其所有让他们的孩子进入正确学校的人。
国内的现状也是一样,父母殚精竭虑都是为了一件事——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从选择幼儿园开始,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择校战争持续打响,真的是孩子的比赛,父母的赛场。
“读不了好的小学,就考不进好的初中,读不了好的初中,怎么去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重本率可是95%以上,那上985、211还用愁吗?”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但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上了名校, 享受精英教育就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吗?
中文电影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即使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也要让孩子获得最好的教育。
片中折射出择校的困局,影片最终落脚在到底是要“起跑线”,还是要守住做人的“底线”。
电影的最后,父亲拉吉的一段演讲非常煽情:“你们想尽办法让他们进入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帮他们,而是他们帮你们。这个时代人们只重视孩子的能力,而不是人品。”虽然有人诟病说太过鸡汤,强行煽泪,但我依然觉得精彩无比。
我们常说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的能力非常重要,想象力、创造力、阅读力、社会适应力、情商、逆商、财商等等。但我们却不能忘记了美德教育,更不要忘记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眼里,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这些人不缺能力,缺的是做人的底线。 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能赢得人生吗?
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一对大学教授父母,儿子4岁半上小学,19岁拿到博士学位。毕业后,儿子却终日在家吃爆米花和零食,什么事都不想干,终日闷闷不乐。父母现在整天发愁怎样才能让孩子振作并快乐起来。
他们的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没有赢得人生。童年缺失了爆米花和零食,埋头学习,而今学位拿到了,父母给的任务完成了,人生却再也没有了方向和动力,爆米花就成了唯一的乐趣。
当然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所有的神童长大都会出现问题,孩子的成长之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那么多的必然。
但我却想借此告诉父母,每个孩子是有个体差异的。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即应把成人当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不要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节奏生长,积累实力,蓄势待发,方能赢得人生的长跑。
4、起跑线折射出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
《起跑线》带给父母很多启迪,更给予一场心灵的洗礼。 我们到底爱的是孩子的未来,还是望子成龙的虚荣心。
回忆我的童年,在我小升初的时候,妈妈想提前把我的户口转入舅舅家,这样就可以就近上学,直接升入重点初中。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特别不开心,我问妈妈,为什么要去那个学校。
妈妈说,那个学校教学质量好,校风好,你以后上重点高中的机会多啊!这样你就有机会上重点大学,毕业有个好工作。
可我却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我不想入校后被人指指点点,说我是走后门来的。于是最终我不让妈妈转户口,毅然决然地去了家门口的普通初中。
学校里同学们会嘲笑老师,上课不守纪律,下课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但在这里,我却一直很清楚地知道我应该做什么,因为我心里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考上那所重点高中。
对于重点高中的无限向往激发了我学习的斗志,于是我成了这个初中里为数不多的佼佼者,老师对我青睐有加,常给开小灶,最终我参加重点高中的提前招生考试,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重点高中。
现在想来,父母给我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尊重我的选择,但我回想起来不由得为我的父母捏把汗。如果是果果要做出这样的选择,我的内心是否能强大到允许他去一个如此校风的学校,我可能会无比担心他学会抽烟喝酒打架。
而父母对我的无比信任让我顺利地在那所学校成长,我没有沾染任何不良习气,遇到任何的事情,他们都会告诉我,有他们在,一切都不怕。现在想想,好感恩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也要向他们学习,把这份信任给到我的孩子。
5、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那到底什么才是起跑线呢?在我看来,父母的格局和视野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明年果果也会面临择校,到底是在家门口上一个普通的公立小学,还是买学区房进入一所重点小学,亦或者耗费巨资选择一所国际学校。
当选择摆在我面前的时候,几年前的我也会无比焦虑,我生怕因为自己的错误选择导致孩子一生的不幸,那时候我无限地放大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在几年的自我成长之后,我现在全然放下了,或许我会选择公立小学,让果果去参加国内的高考,或许我们不会选择学区房,而会顺其自然。
因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个三角当中, 我不能改变社会教育,但我可以在我能力范围之内选择合适的学校教育,我会尽我所能做好家庭教育,那孩子的未来之路该怎么走就交给他自己。
作为母亲,我会努力地生活,用我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他。至于阶层,其实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是阻碍人发展的障碍,正如影片中的孩子们所唱: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种渴望,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前行!”
是的,我坚信: 我们的命运就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作为一直在家庭教育领域奋战的创业者,我无力去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但我可以借由书籍,把人生智慧传递给父母。
我相信,无论我们的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学校, 家庭教育都是最重要的。 成为智慧的父母,懂孩子的父母,是为人父母一生的职责!
Ⅲ 起跑线这部电影是什么题材的呢
起跑线这部电影严格来说应该算是教育题材,反映的是印度教育上的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在我国也一样存在着。
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对印度夫妇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想要孩子上名校,于是他们搬到了富人区,终于把孩子弄进了名校,没想到在名校里的孩子他们都讲英语,而自己的孩子只会讲印度语,根本无法完全融入。为了孩子能够正式的进入印度的名校,于是这对夫妇利用国家的规则,自己跑到贫民区去当球了,利用国家会给出25%的名额给穷人这一规则,想让自己的孩子正式进入印度的名校。
Ⅳ 印度电影《起跑线》反映出哪些社会现象
NBA的那些球星都收入不菲,但是一旦退役,这些财富就会迅速消减。而世界上那些长寿的家族企业,无论经历经济危机,还是世界战争都屹立不倒,财富代代传承。有钱不一定是上层阶级,富人才是真正的掌握资源的那群人。在电影《起跑线》里,我们能够更清楚的看到两者的区别。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中产夫妇为了送孩子进贵族学校,想尽一切办法,不惜扮演贫民,最终拿到贫困生名额如愿以偿,却又让孩子退学的故事。电影中,妻子米图带女儿去富人孩子所在的公园玩耍。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跟女儿玩。因为女儿说的语言是印地语。印地语,是印度的本土语言,但官方语言却是英语。在印度有着一个不成文的社会规则,精英都是会英语的。平民因为教育机会缺失,所以多数不懂英语。
Ⅳ 起跑线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述了一对夫妇为了自己的孩子上学做了很多的事情,每一个家长都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孩子的。
Ⅵ 印度电影《起跑线》有什么深意
对中国观众来说,《起跑线》反映的社会现实就像一面镜子,或一个不祥的预言。除了笑中带泪,还有一种喜剧叫笑中带冷汗——笑点固然通俗易懂,表演也可圈可点,但主角们面临的困境仿佛和自己重合。
处在所谓的上流社会的人总能发明出各式各样的隔膜来差异化自己这个群体和社会上的其他人。中国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是英语在国内的处境也的确有些走偏了。原本应该用来阅读外国文献,和外界交流,开拓视野的工具,却正在逐渐失去它工具的属性,变成了一种执念,一种魔障。
印度人以说印地语为耻,对文化认同感的打击还只是表面,因为这实际上只是不同阶层在寻找划分彼此的依据。这是合情的,但是并不合理。
Ⅶ 电影《起跑线》主要讲了什么
《起跑线》是萨基特·乔杜里执导的剧情片,由伊尔凡·可汗、萨巴·卡玛尔等主演,于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国上映。
米塔坚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夫妻俩试图跻身上流社会、试图托关系走后门、试图获得神明保佑,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使用非常手段,想尽办法追逐高耸的入学门槛。而当他们费劲心思终于要将女儿送进名校时,事情却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
Ⅷ 电影《起跑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吗
《起跑线》是一档即将上线的最新的印度电影,相信又是一部口碑爆棚的新作,很多的朋友们都在好奇《起跑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吗?这里为大家带来详细的解答,有兴趣的可以来阅读看看!
电影《起跑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吗?
《起跑线》讲述的就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为了让女儿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费尽心思让她进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的一开始,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必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妻子米图非常激动的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
这段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而中国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命运”中的“命运”,其实就是印度口中的“阶级”,命运越好,阶级越高。
现实版“印度折叠” 人格教育引热议
《起跑线》3月31日开启全国点映以来,收获了各大平台的超高口碑,网络上的热度也持续攀升。目前,观众们对这部电影的讨论已经超越电影本身择校、教育的范畴,更多地指向影片背后的社会意义。有影评人表示影片是现实版的“印度折叠”。各大社交平台掀起了关于人格教育、人品教育的讨论。知名自媒体人萝严肃观影后直接发出疑问“是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更重要,还是言传身教让他们成为一个好人更重要呢?”也有媒体人表示“输在起跑线并不可怕,反而到了终点还丢失节操更可悲”、“人生的起跑线并不存在,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做人“真善美”的那条线还在不在”。
Ⅸ 你对印度电影《起跑线》有怎样的见解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反映了我们现在教育方面的很多现实问题,现在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所以说,跟这部电影里讲述的是一样,父母现在已经忘却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追求一种商业上的攀比,失去了教育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