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
这个问题提的好,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对人的熏陶和影响这一很大的课题。
电影之所以长盛不衰,日益繁荣,就在于观众喜欢, 而喜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电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方式。
看看我国一代代人不正是在电影及其他文化产品的熏陶下,提高了文化修养,从而使中国文化延绵不断吗?
50年代的生人是看着 《英雄儿女》、《青春之歌》 等老电影成长的一代人,革命前辈的精神通过电影,很形象、很生动地渗透到他们内心,提高了他们使命意识和文化修养,坚定了他们的人生观, 使他们尽管艰难还是坚定地走在人生的大路上。
60后、70后生人,是看着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系列电影长大的一代人, 《牧马人》、《天云山传奇》 等电影补充了他们在阅历上的缺失, 增强了他们对人生、对苦难的认识,从而提高了文化修养,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也是今天肩负着抚养老人、培养孩子的坚韧的一代人。
以80后、90后、乃至00后为主体的当代青年,是享受中国电影繁荣的一代人。接受电影的影响很大,更丰富,既有 娱乐 至上的观念崇尚,也有正能量文化的理解与包容。随着主旋律电影的更新与调整,生动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逐步渗透到他们内心, 提升了他们的文化修养,道德认知,人格成熟等人生最主要的素养,从而使他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的骨干力量。
自然,人在接受电影影响,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给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中国电影的空前繁荣正是在这一要求下形成的。
看电影,甚至于看同一部电影,对不同人而言也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它是“ 娱乐 的”甚至“乏味的”,而对一小部分人来说,它又可以是有文化研究性质的,让人有所体悟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因素大致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文化积累,仅仅把某些经典看做 娱乐 的,一看而过,或者说是甚至乏味的看不进去,其实是因为作为观众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李沧东的《薄荷糖》,你要是不了解韩国近二十年间的动荡变革,你不会理解男主最后站立于火车轨道上大呼的“我要回去”。这样电影自然看得乏味,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文化 历史 积淀。这样的电影,类似的还有史诗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赞誉很高,两年前的某个夏天我找来看了,看是看了,可也没觉得也多么震撼人心,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看过也就忘了。其实我很清楚,觉得无聊,不能从中得到审美感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一战时英国及阿拉伯及劳伦斯等等这些史实的了解。说简单点,要怪就怪自己没文化。
文化修养,简单理解为学识。 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个人学历高,文化水平高”,在我们的思维里,会默认这种表述,因为这是个普遍的现象。那么这里的“文化修养”,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学识。
提高文化修养,是为了提高思辨能力及感知世界的能力。 我的爷爷奶奶在大学以前会常常说,“要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后,他们又会说,“可以可以,考上大学了,有出息了”。在他们的理解下,考上大学,有一个高的学历(文化修养),就不要像他们那样在农田里干活,能在城市里工作,活得更体面。其实本质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个行为背后的主体是人,我相信只要你有这个意愿,看电影是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的。 一部剧本能被拍成电影,相信都会有其价值性。电影中的人物、情景或者一句话都有可能打动我们的感知,使我们思考以前未关注过的事物。电影想表达主题内容,也能很好的将我们带入思考中。观影后,写影评,看影评都是一个很好的提高行为。
欢迎评论交流
看电影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吗?这要看你喜欢看的是什么样的影片,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你喜欢看那些低俗 搞笑 的烂片,或者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神剧”的话,这类毫无“营养的东西怎能助你提高文化修养?只会让你的素质、品味越来越低下。
如果你喜欢看的是经典的艺术片之类的话,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有一定文化修养,有较高品味的人。这类影片能够让你了解许多普世的价值观;能够艺术地展示故事情节;能够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你在观赏这类影片的过程中,不但能得到高级的美的享受,并且你的文化修养水平、艺术品味等都能不断得到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
每个人看电影可能想得到的东西不同,但是我不认为他们的诉求想得到的东西是正确和值得包容的,比如有人想从电影中看到好的三观,教育意义。这种人去上党校课程不就好了么。
好好看看这部电影的镜头,色调,服饰,景色,富家千金的美丽,父亲对她的爱,这些都是美的,是善的,是能引发人类共鸣的美好的东西,更美妙的是影片通过视觉所表达传唤出的香味。难道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欣赏这些东西很难么?
即便是反 社会 人格的主角,难道喷子们看不出他的出生他的成长经历,他所生活的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看不出他的反 社会 人格的获得是由其合理性的?看不出他看到他的香水不但让刑场的人对香味迷醉还更深层次的激发了互相爱慕,而他自己确只能停留在对香味本身的迷醉,无法体会他自己耗尽一切努力做出的香水所产生最高层次的美? 看不出他因为了解到了自己永远无法感觉到爱,自己的香水对自己毫无意义了,所以选择了放弃一切自杀?
这些都是很基本的很表象的很容易看出来的影片想要表达给观众的内容。完全没有什么抽象的复杂的逻辑在其中。不需要你们用什么超现实印象派解构主义来分析。。。。。。。
我们在生活里面要想做事情顺利,那么你就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在你和大家接触的时候,你会得到人们的认可,一个说话文雅,知识比较渊博的人,自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那么我们如果做到这些呢,这需要你在生活中多努力。
看电影和看书类似要抱着学习和评论的心态
提高修养的前提是这个人必须有思想,有的人看文艺片,只会感叹哇~好美的薰衣草~好美的建筑群落。有的人看漫威的片子只会感叹,哎。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也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说的可能太泛太抽象,如或知尔没有思想,那么看电影很可能陷入“崇洋媚外”或者“妄自菲薄”里。
言归正传怎么看电影,把自己当成一个电影评论家,要从一部电影的题材来看它选题的原因,看它的故事情节如何叙述,看它 情感 线索如何穿插,看导演在努力想表达什么意图。猜剧情,一猜就透的剧情多数是来挣钱的商业片,你就体会下投资方的眼界格局就好了。猜不透的才能更吸引观众。最后看电影想表达什么思想上的事儿。
举个例子来说《战狼2》,以撤侨为背景,以冷锋寻找龙小云下落为线索,以为余男是主演,结果片头片尾各露一次脸,卢靖姗是主演。RPG火箭炮冲着冷锋过来,都以为要凉了,结果一个弹簧床搞定。整部剧内容紧凑,整体体现国家强大,比如打电话给美领馆的调侃。最后导演要表达什么,要表达我们要爱国,要有国家和名族自豪感。这也是现阶段 社会 最高涨的情绪。
爱情片学怎么处理感情,战争片学如何热爱祖国,如何保护自己,动作片学安危意识等等
谢邀问,回答,电影中的故事,也是属于故事中的精品,典范,观众都能从中吸取到榜样的力量,常言说, 社会 上所流传的故事,书籍,戏剧等,大多都是“劝世文",就是说所谓的故事情都应该对观众起到榜样的作用,或是文明,或是坚强,或是勇敢,或是正义。我们现实代的今天更应该是如此,总之我们今天的电影更应该起到,教育人,启发人,鞭策人,鼓励人,指导人的作用。所以说,看电影应该算是一种提高文化修养的行为。供参考!谢谢!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索引,也是一个时代人性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对文化的理解,我们看电影如果只是看热闹,不去了解真内涵,真的有点浪费时间了,我们看美国大片,印度片,韩国片,英国片,泰国片,日本片等等他们都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电影是魔方,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但你了解到的不一定是假的!电影用心去看!
⑵ 什么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的定义是什么
文化属性定义: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文化属性一词来源于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是主人公男一号“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描述。
文化属性,就是指具有族群特性的生产生活的习惯的定性。这是一种定势思维下形成的内在习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能够弄懂文化属性的人可以根据文化属性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的人性,看透事物发展走向规律,从而预测到事情结果。
《天道》里丁元英不是神,他能基本判断出他棋盘里每一个人在他设计的场景里的最后结局,就是根据文化属性判断出人性然后预测到每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态度、方式和结果。有一点我不完全同意丁元英的说法,他说中国的文化属性是皇恩浩荡的文化,是一种等和靠的文化。
⑶ 什么是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一词来源于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其中,主人公男一号"丁元英"对文化属性的描述如下: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⑷ 什么是文化属性,文化属性的定义是什么
指某些特定条件下,特定文化造成的必然,属性原指与生俱来的特性,在这里,按字面意思,特定文化与生俱来的特质。文化属性一词最早出现在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一文,你可以看看。
⑸ 欧美电影文化属于什么类型
属于艺术类。
欧美电影文化课程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秋季首次在智慧树网开设的慕课课程、是国家精品在线课程。授课教师为彭兴伟 。据2021年5月智慧树网显示,该课程已运行13学期、累计选课25.67万人,累计学校532所,累计互动103.46万次。
课程背景
通识教育的视角。我们已经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很多普通院校缺乏通识教育的课程。
另一方面,作为公共选修课程的电影类课程很多,但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视角,首先,作为外语口语和听力训练的影视赏析;其次,专业教师开设的影视制作和编导的入门课程。而《欧美电影文化》课程试图以电影为观看和讲授对象,实现人文教育。
⑹ 怎样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评判标准是什么呢
电影本质上是一种娱乐商品,是一种文化属性。 电影的观众是有血有肉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所以好坏要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部好电影的前提是要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 ,这个吸引力会促使人们从头到尾观看电影,所以一部有吸引人故事的好电影尤为重要。
你还是得自己看电影。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度娘会为你解答。 您可以查看个人资料和评论,看看它是否是您喜欢的曲调。
⑺ 宗教属于文化吗电影属于文化吗详细一点,以及原因
文化的含义很广,你可以参照网络里的解释: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看完你就会发现宗教和电影属于文化。
⑻ 怎么理解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知道强势文化和弱势,怎么用呢?
无所用,无所不用。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1.强势文化特征:
第一,强势文化的基础是“以人为本”而非“以国为本”,强势文化的主体即拥有者已经由一元(如国家)蜕变为多元(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国际组织、个人)。
第二,文化本身是一种软力量(Soft power),强势文化之所以强势,首先是其本质上对受众或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是可以直接或间接满足接受者、消费者各个层次需要(马斯洛)的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受众和消费者心甘情愿(起码看上去是心甘情愿)地主动接受的。
第三,文化的本质是信息,文化本质上具有无限共享性、无限生成性、无限创新性,因此,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居于强势文化拥有者的位置。强势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必须不断保持自我更新能力(因此会表现出不同的时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强势文化。例如中国的70年代和当代呈现的不同强势文化)
第四,文化传播通过传媒不间断的系列化议程设置形成“思维定势”、“传媒定型”和“拟态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社会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认为跨国传媒本质及其传播主体的文化观念和传播动机必须是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
2.弱势文化是指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
迷信、宿命、贪执是弱势文化的几个突出的特征。
建议你去看看《天道》,里面就有阐述过这些。
⑼ 人们常把电影视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哪个属性能够体现出这种特征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再看电影文化的普及性
所谓“普及性”,是指影视的广泛传播范围,由于影视的“时效性”,使得影视节目在表述内容和表述形式上不可能过于复杂,而要求清晰、简明、单纯、通俗,这就使影视节目的传播与接受范围比传统媒介大得多。所谓普及性,并不仅仅是针对文化素质较低的观众,而是适应各个文化层次观众的普遍需求,因此,普及性成为影视文化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能把老少好几代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聚集到一起来欣赏,就很好地印证了影视文化的普及性特征。
⑽ 电影属于中华文化哪一内容
艺术文化。中华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国特有文化。包括汉字,服饰,饮食,艺术。中国电影、中国电影史、中国电视、中国电视史都属于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