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大都市这部电影怎么样
很好看
《大都会》的同名原著描写发生在一天之内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埃里克·帕克是一个二十八岁的亿万富翁,生活在纽约。他的天性就是要在世界上不断攫取新的东西。二○○○年四月的一天,他打算乘车穿过纽约市去理发。路上,他不停和相关人员开会,商讨日币的涨跌情况;他遇到一场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后来这场示威变成了一场骚乱;他的车子穿过一支送葬的队伍;安全主管向他报告:有个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正伺机杀他。2003年出版的《大都会》被认为是近年来美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网络)
作为风格化的作品,特别是柯南伯格的作品,《大都会》晦涩难懂是必然。以《暴力史》最为出名,貌似柯南伯格每部作品都会谈论“暴力”。《大都会》原著谈论的就是暴力——与互联网经济泡沫挂钩的暴力。这样题材的小说被柯南伯格拿来改编一点也不奇怪。
首先,这是一部话痨电影;其次,柯南伯格cult电影的风格在《大都会》里被大量运用:肮脏的街道,大篇幅的城市夜景,突然而来的暴力。从视觉观赏角度来说,本片风格化的影像很具观赏价值,本就故事性不强的电影,看的就是一种“柯南伯格式”的感觉。怪异的台词,角色们总是死人一样的表情,柯南伯格就是要让你感到压抑和不适,末日般的氛围贯穿整部电影。
简单点说,主人公艾瑞克是个不快乐的年轻人。他的不快乐源于孤独,迷茫,和外界带给他的焦虑。在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我觉得柯南伯格是成功的,他把艾瑞克这个人物塑造得很饱满,镜头也几乎每秒不离男一号。艾瑞克经常表情僵硬(孤独);每天都要体检一次(忧虑);很喜欢做爱(压抑),还喜欢与别人谈论经济现象,但资产上亿的他真的在意吗?我觉得答案是不。除了片尾知道自已要被枪杀那场戏,艾瑞克就只是在影片中段,得知自己喜欢的嘻哈歌手去世后才情绪激动,泣不成声。影片穿插这段戏是有点让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个人觉得那是为了侧面表现艾瑞克对变幻莫测的经济市场并真正不在意而为之。关于这点,最有力的论据在影片最后一段戏——艾瑞克与他精神错乱的前雇员时长几十分钟的对峙。前雇员一直在指责艾瑞克的种种行径,还试图为杀艾瑞克找一个“正当理由”。而艾瑞克总是说些有的没的,仿佛他就是一个受到别人的威胁后很直接地保护自己的动物。综合来看,艾瑞克代表了华尔街那些衣装革履、冷酷蛮横的企业家们。有时候,复杂的问题之所以被简单地解决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使用了暴力。艾瑞克真正崩溃是在被一个混混恶意地抹了一脸蛋糕后,而他崩溃后的直接表现就是使用暴力,用保镖的枪杀了保镖,之后去理发的那场戏——无厘头的经典一幕,大段无关紧要的台词和行为很“昆丁”。这段戏多次聚焦了艾瑞克那张死人一般的脸,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效果。
似乎“暴力”是一个贬义词,但我们真的很难真正评判社会上那些企业家的暴力“行事”是对是错,经济社会之复杂程度难以想象。甚至在一些地方,经济的目标和功能被无限制地引伸和泛化,经济头脑彻底置换了文化头脑,导致文化建设的弱化和扭曲。我不知道《大都会》是否在主要表现这点,但我确信这是它所要表达的一个事实——这是一个让人无望的、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反乌托邦的世界。由此,我觉得《大都会》有它自己的艺术魅力,并且与现实社会达到了连接后这种艺术魅力就升华为了艺术价值。
作为罗伯特·帕丁森想证明演技的作品,他给人的感觉是百分百投入的,这值得鼓励,当然也离不开柯南伯格对他的辛苦调教。帕丁森在念台词的时候就给人一种阴森感,再配上那张冷峻的脸庞,柯南伯格选择他饰演艾瑞克颇具成效。出场很短的朱丽叶·比诺什奉献了出位的表演,和帕丁森“擦枪走火”那幕很有视觉冲击力......
《大都会》有一个关键的元素,那就是“无政府主义”。“经济泡沫”的破裂引发了反全球化的示威,示威一旦失去被约束性就会失去控制,从而演变成骚动、暴乱。可以清楚地看到艾瑞克对外界的暴乱并不在意,仿佛一个磕过药的亿万富翁在享受着“噪音”把他拖入迷幻深渊的感觉。老鼠,这个不受普遍大众喜欢的动物,在《大都会》里被暴动者讽刺性地比喻为流通货币,拜金主义的崩塌,往往正是这种暴动所提倡的“信仰回归,文明回归”所致。试想一下,如果某一天老鼠真的变成了货币流通,那这种原本被人们厌恶的动物会不会变得人见人爱呢?
Ⅱ 20年代德国电影最大的成就
入选为科幻片里程碑。20年代的德国电影《大都会》是由弗里茨朗导演拍摄的,该电影用科幻片的方式描写20年代的德国社会现状,批判了当时的高层阶级,受到很多人们的喜欢,并被电影界人士入选人类记忆名录的科幻片里程碑。
Ⅲ 大都会高清电影
链接:https://pan..com/s/1Sti53NL2VwWWAOqLRLfCvw
《大都会》是乌发电影公司(德国),派拉蒙影业(美国)发行的剧情类影片,由弗里茨·朗执导,阿弗莱德·阿贝尔、古斯塔夫·佛力施、布里吉特·赫尔姆等主演的。该片已于1927年1月10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当大都会统治者的儿子喜爱上了地下城市中的女子玛丽亚时,巨变便开始来临的故事。在未来的大都会里社会分为两个阶层。建立并策划了整个城市赖以运转的庞大机器的是以强·弗莱德森为首的资本家,他们生活在富丽堂皇的摩天大厦之内;靠劳动以双手建立了机器并日夜维护的则是广大的工人团体,他们群居于黑暗的地下城。有一天,在弗莱德森为子女修建的美丽花园中,他的儿子弗雷德对工人之女玛丽娅一见钟情,追随她进入了地下工厂城,亲历机器事故。被悲惨景象惊呆的弗雷德决定追随玛丽娅;与此同时,对工人传单不解的弗莱德森则求助于过去的科学家对头洛特汪。洛特汪建造出一个以玛丽娅面目出现的机器人,试图煽动工人暴乱,彻底摧毁弗莱德森的机器世界。
Ⅳ "大都会"的由来,意思
大都会 : dà dū huì 1.大城市。 奥地利电影片名:大都会 (Metropolis) 片长:67 分钟 ~3小时不等首映:1927年1月10日(柏林) 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 奥地利) 编剧:蒂娅·冯·哈布(Thea von Harbou) 这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是至... http://ke..com/view/468071.html?wtp=tt
Ⅳ 有什么关于机器人题材的电影
机器人:索尼
影片:《我,机器人》(2004年)
《我,机器人》改编自艾萨克.阿西莫夫有关冷战题材的作品,该片激起人们内心的强烈恐惧,令人不禁问道:“倘若机器人控制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商业到公共安全,再到身旁的家务,一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是的,他们比人类更有效率,但是,他们也缺乏我们所拥有的价值观、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机器人:“终结者”
影片:《终结者》(1984年)、《终结者2》(1991年)
经典对白:“我还会回来的。”这是“终结者”为数不多却令人最记忆犹新的对白之一。
在经典科幻片《终结者》尚未问世之前,电影机器人(几乎都是我们人类的敌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某种局限。它们总是可以将自己伪装成人类,却又不被发现,但是,它们经常是笨拙呆板、动作缓慢——有几分恐怖片中嗜血成性的行尸的模样
机器人:雷切尔
影片:《银翼杀手》(1982年)
经典对白:“复制人同其它任何机器并无二样——他们不是造福于人类,就是对人类构成威胁。倘若他们的存在有益于人类,那就不关我的事儿了。”这是银翼杀手里克.德卡德在清楚雷切尔的真实情况之前,对她说的话。
机器人:艾什
影片:《异形》(1979年)
经典对白:“我不愿在你们成功几率这个问题上撒谎...我只能向你表示同情。”——在机器人身份败露之后,“诺史莫”(Nostromo)号商业太空拖曳船的科学官艾什表达了船员生还几率的担忧。
在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中,外星人虽然制造了不少悬念,但真正引起观众猜疑的恐怕还是那个机器人。《异形》在2001年再度唤起了人们对外星人的恐慌,进一步诠释了机器人真正本性这一概念,即如果让他们自行其是,那么他们的目标便是消灭人类。在影片中,科学官艾什的绝密任务是不惜一切代价研究、保存异形并将其带回地球研究,船员的生命安全则在其次。在秘密败露之后,艾什试图杀掉孤胆女英雄瑞普莉。在搏斗过程中,船员们发现艾什竟然是机器人。艾什在被船员毁灭之前告诉他们,他们不可能杀死异形,因为它是一种完美的生物。
机器人:C-3PO和R2-D2
影片:《星球大战》(1977年)
大部分机器人电影都试图向观众灌输一种恐怖情绪,但第一部《星球大战》却让观众感受到机器人幽默、温柔的一面,影片的两个机器人C-3PO和R2-D2之间的关系离奇、有趣,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两个机器人是“忠实”的代表,如同《老友记》中伯特和厄尼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斯瑞皮欧一身金甲,走起路像是蹒跚学步的婴儿,一举一动故作矜持,说话细声细气,而奥图则是一个蓝色的银桶状机器人,无疑是机器人中的佼佼者,说起话来喋喋不休,就像是谱写一曲数码交响曲。
机器人:康涅狄格州斯特佛德市里几乎每一位娇妻
影片:《复制娇妻》(1975年)
经典对白:“你回来时我不会在这儿!...有人盗用了我的名字!她会像疯子一样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可她不是我!...她就像迪斯尼乐园的机器人。”——斯特佛德市最新访客乔安娜.埃伯哈特试图向精神病学家解释她的阴谋论。
机器人:HAL 9000
影片:《2001太空漫游》(1968年)
经典对白:“HAL 9000系列是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可靠的电脑。HAL 9000电脑从未犯过错误,或者曲解过一个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绝对无缺陷,不会犯任何错误。”——HAL9000电脑在一次采访中回答有关其超常能力的问题时说。
机器人:罗比
影片:《惑星历险》(1956年)
《惑星历险》的特技在今天看来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四十年前却具有令人眼界大开的突破性,对当时的性影射和低俗疯狂的描写也拿捏准确,再加上莱斯利.尼尔森的精采表演,使得这部影片堪称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之作。然而,影片的真正功臣当属自鸣得意、笑容可掬的机器人“罗比”。以前的机器人不约而同拥有举杯祝贺者的特性,但“罗比”的一举一动更像是莎士比亚笔下的面无表情的小丑。他自负、浮华,举止笨拙,盛气凌人,好酒贪杯,经常喝得酩酊大醉。“罗比”也许是人类所能创造出的最先进的机器人,它是摩尔比乌斯博士的杰作,这位科学家利用来自外星电脑系统的设计,制造出了这一惊世之作。
机器人:戈特
影片:《地球停转记》(1951年)
经典对白:“对于我们警察而言,我们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的机器人...在侵略性方面,我们赋予他们超越于我们之上的绝对权力...在暴力刚刚露出苗头之时,他们会自动反击侵略者的进攻。”——外星人克拉图如此描述他的机器人战友。
机器人:玛丽亚
影片:《大都会》(1927年)
《大都会》是电影大师弗里茨.朗无声电影的代表作,开了电影界的诸多先河,为以后的科幻史诗片树立了很多可以模仿的规范,如描写机器人未来的方式,处理疯狂科学家及其创造物的方式。影片描写了一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生存的世界,这个世界被地球表面一分为二——精英阶层在地上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工人们则生活在地下阴暗、潮湿的山洞里。
机器人劫难 机器人历险记 机器人大战 机械公敌
机器人也没关系 人工智能 机器人之恋 破天荒机器人
银翼杀手 星球大战 大都会 地球停转记 惑星历险
2001太空漫游 复制娇妻 异形 终结者 履带机器人
惑星历险
Ⅵ 关于一部电影
《费城试验》
迅雷有下
Ⅶ 大都会是什么!!!
大都会解释有如下:
1.1988年香港电视剧
2.汉语词语 大城市的意思
3.1927年德国电影
4.1964年印度电影
5.2001年日本卡通
6.酒的名称
7.世界著名杂志和网站
8.桌面游戏
9.唐·德里罗著大都会
10.2012年美国大卫·柯南伯格指导电影
Ⅷ 大都会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故事寓意) 还有简要的人物分析
故事设置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过着劳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会统治者菲达逊(Fredersen)的儿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见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玛利亚(Maria)时,令他着迷,之后尾随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业意外,看到工作者们干活苦况,巨变便开始来临。
Ⅸ 1927年的电影《大都会》耗资五百万马克是什么概念
那是一战之前的事了,那是的马克还是比较值钱的,一战后的马克就是废纸了。
废话说多了,《大都会》号称世界科幻电影史上的喜马拉雅山,并不是虚名的,其中许多场景的模具造型与群众戏都是刷新了当时的记录,那500万马克的投资应该和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一个档次,也就是2亿左右。和现在好莱坞动辄上亿美元的投资比起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以当时的电影投资而言,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现在没有哪家电影公司会以为一部电影的票房失败而倒闭,《大都会》可以说是开创了大投资的历史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