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民凯恩为什么被称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公民凯恩》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
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
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2. 奥逊·威尔斯的佳片赏析
公民凯恩
Citizen Kane (1941年)
《公民凯恩》是美国和世界电影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在奥斯卡奖上《公民凯恩》一举获得九项提名,最终仅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细细地分析研究,因为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自己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威尔斯是怎样做的,你将对影片的创造力目瞪口呆。毫不夸张地说,《公民凯恩》的完美,反应在影片的各方面,它成了各个门类的电影人的“教科书”。学表演的人要去看看25岁的奥逊·威尔斯怎么分别演活了二十来岁、四十来岁、六十来岁的凯恩,一个报业大亨活力四射、情真意切、色厉内茬、专横独断等等人格的多面复杂是怎样立体地呈示出来的;有电影化妆师可能到今天还没学会把一个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如此逼真地“做老”的技法:学灯光的得去揣摩它的光线构成,光线如何就在场景的空间层次揭示、氛围烘托织造和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方面起了作用;布景道具员都得让他们看上十遍《公民凯恩》,直到他们打心眼里认识到凯恩晚年的住所非一处宫殿般的内景地不可;摄影就更不用说了,深焦镜头应用的杰出范例通片可见,摄影机升拉摇移精彩绝伦,拍摄的角度感位置感,画外音的功能……;节奏,作品的起伏韵律即节奏形式是怎么出来的,青年、中年、暮年的凯恩这三大块的顺序剧情段落,调子是明显地差落的,加上开头的一段新闻片式样的引子和穿插其中的访问式连线,片子的剧作功夫绵密扎实。
《公民凯恩》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赫斯特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不满,他动用手中的媒体,抵制雷电华和这部影片,甚至威胁将好莱坞制片厂头脑们大多是犹太人这一事实公诸于众,此时,其他制片厂联合向雷电华提出开价买下拷贝。在威尔斯的坚持下,雷电华拒绝了,最终影片得以上映,虽得到非赫斯特阵营的影评人赞扬,但商业上的失败已经无法避免。
《公民凯恩》几乎调用了雷电华公司所有的特殊效果部门,这部影片80%以上的画面需要特效,例如微缩景摄影、合成摄影、二次曝光、多次曝光,许多场面需要叠印。这部影片的特效比例,甚至超过了《星球大战》。
《安巴逊家族》
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 (1942年)
《安巴逊家族》是奥逊·威尔斯继《公民凯恩》后的第二部长片,同样名垂史册,几乎所有的电影书籍和网站都给予最高荣誉。
故事讲述的是安倍逊家族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影片情节几乎都围绕着马车与汽车的矛盾展开,与安倍逊家族逐渐走向没落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摩根家族开始在汽车发明中兴起,并悄悄地改变着历史。
这是一部被剪得支离破碎的杰作,因为经过几场反应不佳的预演以后,雷电华公司把它砍掉了四十三分钟。它未曾有过《公民凯恩》那样大的影响;在任何一家影院里,《安巴逊》至今也只能有半场观众。在拍《公民凯恩》时,奥逊·威尔斯更加关注的是电影的艺术手段,而在拍《安巴逊家族》时,他首先注重的是其中的人物。其中母子的关系,是典型“俄狄浦斯”情结的诠释。
3.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2)
编导镜头语言知识
前景、中景、后景是摄影构图的基本层次,它们可以使画面富于层次感、纵深感。有些画面的层次作了更细致的划分,如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的许多画面构图,可达七八个层次。
内景:也称"棚内景"。指在摄影棚内搭置的场景(包括室内景或户外景)。
外景:摄影棚以外的场景,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实景,以及在摄影棚外搭建的室内景。优点是真实、自然,具有生活气息。
摄影棚:专供拍摄影视作品使用的特殊建筑物。较大的摄影棚面积一般在400平方米以上至1000平方米,高度为8米以上。棚内四周有为绘制背景用的天片,装有各种照明设施、音响条件,以及隔音、通风、调节气温、排水等设备。棚内可搭建供拍摄的各种室内外布景。
造型语言:传统意义上指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视觉直观形象的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对于影视而言,各种视觉造型艺术的手段和技法(如线条、色彩、光效、影调、构图、透视规律、材料结构、空间处理等)与声音造型诸因素(音量、音色、音调、运动、方位、距离等),共同形成了它们的造型语言体系。
画外音:指影视作品中声音的画外运用,即不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直接发出的声音,而是来自画面外的声音。旁白、独白、解说是画外音的主要形式。音响的画外运用也是画外音的重要形式。画外音使声音摆脱了依附于画面视像的从属地位,强化了影视作品的视听结合功能。
什么是影视中的长镜头
长镜头是指连续地用一个镜头拍摄下一个场景,一场戏或一段戏,以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而不破坏事件发展中时间和空间连贯性的镜头。
在拍摄长镜头时,通过摄象机的运动,形成多角度、多机位的效果,造成画面
空间的真实感和一气呵成的整体感。
它原为电影的拍摄技巧,产生于上世纪20年代。在电影发明之初,剪辑技巧还没
成为专门的制作手段时,电影画面大多是采用长镜头拍摄的。
长镜头最根本的在于镜头内纵深的场面调度产生的纪实性和整个影片节奏的起承转合所体现的现实主义风格。当然,相对而言,讲求景深内的场面调度会使镜头的时间变长、节奏变慢。看看侯孝贤等台湾导演的电影就相当明显。
1941年美国奥逊·威尔斯在他的经典影片《公民凯恩》中,又成功地运用了长镜头段落和景深镜头、运动摄影以及多视角的叙事结构。这部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里程碑"。
如何通过长镜头来表现情绪?
作品镜头语言的风格应由故事的风格、情绪内容……决定--因为镜头语言完全是为他们服务的
长镜头主要用来表达两种情绪:漫长和静默(又或者二者皆有)
以下可以参考:
长镜头,在影视艺术中,也被称为段落镜头,它是指拍摄机在不停机的比较长的时间运动后所拍摄的连续镜头,有些长镜头可以达到几分钟以上。
长镜头的理论首先是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提出的。他认为镜头和景深镜头的运动可以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知觉过程,注重事物的真实,常态和完整的动作,保证时间的进行受到尊重,让观众看到显示空间的全貌和事物的实际联系。其意义不但可以大大减少蒙太奇组接的次数,而且对于开拓、研究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艺术潜力,也产生重大的作用。特别对于需要连续表现的情绪,动作需要连贯,一气呵成的镜头以及要连续介绍辽阔空间的镜头,都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
但巴赞把长镜头的美学意义绝对化,只强调真实,而忽视了外部蒙太奇组接技巧的艺术本质。通过多次蒙太奇组接技巧我们可以选取典型、具有代表*的镜头,达到创造新颖、跨越时空、缩短无意义空间镜头的作用,使观众受到其在艺术侧面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对客观时间复印、观摩的印象。长镜头在国内的电视影片中运用极其繁多,往往给人拖沓冗长的感觉,不比港台或者西方的影片给人那样激烈的节奏感。
长镜头理论和表现技巧是构成影视艺术的一个部分,可以与蒙太奇组接技巧互为补充。但我们不能滥用,尤其在故事影片,音乐电视中。在记录片、教学片或者一些新闻片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表现一些细节的东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景深镜头
巴赞把长镜头称为景深镜头。景深镜头就是长镜头(不是长焦距镜头)。长镜头和长焦距镜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是创作问题,二是指变焦光学镜头及变焦画面。所以长镜头也不能叫长焦距镜头。
蒙太奇理论
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说,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那么,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从镜头的摄制开始,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拍摄什么样的镜头,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那么,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的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就是将一个困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经过如此"组接",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又如,把一组短镜头排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其艺术效果,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一个人在笑; B、一把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B、一把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也就产生了正、反,深、浅,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A镜头加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以前是正确的,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而是一种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一个则无比的坚硬,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同样的材料,由于排列不同,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非要在"组接"之后,才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整部片子有结构,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在电影上,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
4. 为什么说电影《公民凯恩》在影史上排名第一
<公民凯恩》CITIZENKANE
重温: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代电影里程碑。不到22岁的奥逊·威尔是第一个使用“纵深镜头”“音响蒙太奇”的人,他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在当时看来非常怪异的电影。同时威尔斯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
另外《公民凯恩》的剧本也一直受到好评,在2002年美国图书馆针对美国编剧协会会员进行的一项关于“最佳剧本”的非正式问卷调查中,结果备受称誉的《公民凯恩》和《北非谍影》,名列“十佳剧本”的头两名。
5. 请一篇电影《公民凯恩》的影评
《公民凯恩》是一部在美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影片描述了凯恩跌宕起伏一生,这是特定年代中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普通的一生。凯恩的童年相当贫穷,却充满了真诚的爱,而一笔意外的财富却带他走向了不同的人生。他在大都市中长大,发迹致富,又涉足政界,成为风云人物。他因与总统的侄女结婚而青云直上,又因与歌女的桃色事件而导致政治生涯的一败涂地。他晚年隐居于豪华的庄园中,但因第二任妻子的离开而过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寂生活,他一生辉煌,却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传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影片以“玫瑰花蕾”这一悬念开头,通过不同的人物回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描述了凯恩性格的各个侧面,从而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多面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凯恩经纪人塞切尔的回忆手稿中展示的是凯恩致富的过程,并认为“他是一个没有原则,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的人”;凯恩的同事伯恩斯坦讲述了他生气勃勃的奋斗精神,认为他是正直的;凯恩的好友李兰特叙述了他的个人生活,认为他才智卓越,却没有信念,心中只有自己;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回忆了他俩之间的情感生活,揭示了他对爱的追求以及极度的自私和强烈的占有欲;凯恩的管家雷蒙讲述了他最后几年的孤独和痛苦。影片用五个人的眼光来表现凯恩,他们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凯恩的一个侧面,是真实的,又是片面的,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侧面,才使银幕上的凯恩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立体形象。
通过这五个与凯恩关系紧密的人的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凯恩性格中的矛盾的各个侧面,如,他反对自己作为股东的“大都会”公司对人民的剥削,被金融家塞切尔认为“其实是一个共产党员”,但他独行专断,又被认为是一个法西斯;他特意为苏珊建造了芝加哥歌剧院让其演出,却又在所有的报纸上用最犀利的言词批评她的表演;他辞退了李兰特,却又送去了两万五千元的支票;他渴望爱,却又亲手摧毁了爱……凯恩的这种矛盾性格造就于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是凯恩心中的信念,他被人称为民主主义、和平主义、爱国主义、共产党、法西斯,他则坚称自己是一个美国人,凝聚在凯恩身上贪婪、专横、冷酷、自私等特性实际上就是当时美国被扭曲的普遍人性特征。以剥削牺牲人性为代价的资本累积造成了物质方面的富有和感情上的极度匮乏,这是凯恩身上存在的最大矛盾,他拥有无比的权势和财富,精神却无比孤寂,经济和政治上的追求毁灭了他感情上的追求,他渴望爱,也付出爱,但资本扭曲了他的灵魂,把爱看成了一种占有,因而他无法获得真正的爱,而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忘却这种情感,因此他只能永远地处在追求——毁灭的痛苦的漩涡之中,“玫瑰花蕾”也只能成为他人生的一生叹息了……
对于凯恩,很难来下一个确切的评价,就如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我们看到的凯恩只是我们眼中的一个凯恩的侧面而已,也许较他们来说,我们多看到了凯恩的几个性格面,但谁又敢断言他认识的是一个完整的凯恩呢,就如同没有人敢说他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正的哈姆雷特一样。但是有这么一句评价正符合了我心中的凯恩形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英雄,在极度膨胀的欲望中走向了毁灭……”
http://www.18270.com/html/dianyingyingping/977.html
这里更多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292288/
6. 《公民凯恩》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那么高
《公民凯恩》在它1941年公映时,在美国评论界很受好评,也拿到了奥斯卡的编剧奖,但由于之后奥逊·威尔斯和好莱坞的恩怨纠葛,和赫斯特集团的纠缠不清,和美国政府的暗地冲突,他在本土混不下去了,声誉在这之后的十多年越来越低。例如理查德·格里菲斯在1949年的《迄今为止的电影》(The Film Till Now)一书中贬低此片为「tinpot if not crackpot Freud」。
因为战争的缘故,《公民凯恩》问世后一直没有在欧洲大规模放映过,直到1946年随一大批好莱坞影片一起涌入法国,结果大受好评,安德烈·巴赞是它的衷心拥护者,还为它和萨特打了一场众所瞩目的笔战。巴赞在后来的经典名篇《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认为,《公民凯恩》对电影的表现力有划时代的贡献。
几乎同时,巴赞出版了一本专论奥逊·威尔斯的评传,当时的威尔斯在美国几乎没有容身之地,转战欧洲参演二三流制作,以演员片酬供养个人的创作。在美国本土,《公民凯恩》处于快被遗忘的状态,直到50年代中期,电视台重播老电影成为固定节目(濒于破产的雷电华是最早这么做的大片厂之一),人们才开始重新发现它的存在。同时,因为威尔斯重回纽约的戏剧舞台主演《李尔王》,一些影院重映了影片。初出茅庐的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在《电影文化》发表了文章《<公民凯恩>:美式巴洛克》,他说这是一部「伟大的美国电影」。
1956年,Peter Nobel写了《了不起的奥逊·威尔斯》(The Fabulous Orson Welles),在英国出版。1961年,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出版了《奥逊·威尔斯的电影》(The Cinema of Orson Welles)一书,可能是美国最早的关于他的著作。关于威尔斯和《公民凯恩》的研究由此展开。
此片占据各大排行榜榜首的历史是怎么来的呢?
1952年《视与听》首次十佳评选,《公民凯恩》落选,不过在欧洲影评人的拥护下,它的排名是第十一,显示出了潜力。
1958年,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上百位影评人和电影制作者投票选出了影史十佳电影,《公民凯恩》名列第九。从这时候起,它已经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了。1962年《视与听》的第二次十佳评选,它高居第一,并一直蝉联了下去,从此「之一」也被摘掉——直到2012年的这次评选它的位置被《迷魂记》取代。
年复一年各种榜单的反复强化,导致《公民凯恩》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强,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马太效应」。就像格里菲斯被封为电影语言之父,其实他用的电影技巧手段,单独来说在当时并无明显创新,但他做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而且同期和更早的许多其他电影并未成为经典,也就被大众遗忘,他有《一个国家的诞生》,有《党同伐异》,所以他成了被偷懒的外界选择性记忆的对象。《公民凯恩》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公民凯恩》的确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影片,它具备那种被当作里程碑的特征,塔蒂的《玩乐时光》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太特殊了,不容易让人一、二、三、四、五地数出它的贡献和伟大之处,但《公民凯恩》可以。它用了太多当时的新奇技术和风格(多非原创),深焦摄影、长镜头、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闪回的叙事……它的「伟大」是易见的。
7. 公民凯恩影评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 1940 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曾经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现在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名片,而且它被人们视为神一样的作品,它已经成了神话,成了传奇。
影片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同时也是影片的主演、制片、编剧之一。它应该说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作者电影,而它的作者就是被视之为电影神童、电影天才、电影神话的奥逊·威尔斯。
全片最吸引我的,是凯恩这个角色。他蛮横霸道,常常因为性格伤害到身边的人。他似乎总在追逐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及毫无理由的反抗所有人。我们都知道,在凯恩12岁那年,就被父母顺带着金矿委托给商人抚养。说白了就是被别人买话费顺便送走了。
漂泊不定的童年让凯恩缺乏安全感,所以凯恩表现出来的“自尊、自大、控制欲强”,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他努力夺回自己人生主导权的体现。
总而言之,这部单身诞生在80 年前的电影,值得如今每个创作者学习。他的每一帧是那么的精致,又是那么的耐人折磨。
8. 《公民凯恩》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那么高
公民凯恩》在它1941年公映时,在美国评论界很受好评,也拿到了奥斯卡的编剧奖,但由于之后奥逊·威尔斯和好莱坞的恩怨纠葛,和赫斯特集团的纠缠不清,和美国政府的暗地冲突,他在本土混不下去了,声誉在这之后的十多年越来越低。例如理查德·格里菲斯在1949年的《迄今为止的电影》(The Film Till Now)一书中贬低此片为「tinpot if not crackpot Freud」。
因为战争的缘故,《公民凯恩》问世后一直没有在欧洲大规模放映过,直到1946年随一大批好莱坞影片一起涌入法国,结果大受好评,安德烈·巴赞是它的衷心拥护者,还为它和萨特打了一场众所瞩目的笔战。巴赞在后来的经典名篇《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认为,《公民凯恩》对电影的表现力有划时代的贡献。
1956年,Peter Nobel写了《了不起的奥逊·威尔斯》(The Fabulous Orson Welles),在英国出版。1961年,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出版了《奥逊·威尔斯的电影》(The Cinema of Orson Welles)一书,可能是美国最早的关于他的著作。关于威尔斯和《公民凯恩》的研究由此展开。
1952年《视与听》首次十佳评选,《公民凯恩》落选,不过在欧洲影评人的拥护下,它的排名是第十一,显示出了潜力。
1958年,在布鲁塞尔的世界博览会上,上百位影评人和电影制作者投票选出了影史十佳电影,《公民凯恩》名列第九。从这时候起,它已经被公认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了。1962年《视与听》的第二次十佳评选,它高居第一,并一直蝉联了下去,从此「之一」也被摘掉——直到2012年的这次评选它的位置被《迷魂记》取代。
年复一年各种榜单的反复强化,导致《公民凯恩》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强,我觉得这就是经典电影的「马太效应」。就像格里菲斯被封为电影语言之父,其实他用的电影技巧手段,单独来说在当时并无明显创新,但他做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而且同期和更早的许多其他电影并未成为经典,也就被大众遗忘,他有《一个国家的诞生》,有《党同伐异》,所以他成了被偷懒的外界选择性记忆的对象。《公民凯恩》的情况其实也差不多。
《公民凯恩》的确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影片,它具备那种被当作里程碑的特征,塔蒂的《玩乐时光》也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但它太特殊了,不容易让人一、二、三、四、五地数出它的贡献和伟大之处,但《公民凯恩》可以。它用了太多当时的新奇技术和风格(多非原创),深焦摄影、长镜头、带天花板的仰角镜头、闪回的叙事……它的「伟大」是易见的。
9. 《公民凯恩》为什么在电影史上的地位那么高
洋葱似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很成功,在这方面采用了多种技巧,而其中有一些在电影艺术中达到罕见的高度。公民凯恩是一部全方面都上升到了新高度的影片,在后来的时候都被人模仿到泛滥,可是仍然有的地方是无法突破的。
公民凯恩是由奥森·威尔斯于1940年拍摄的一部纪传体影片,由奥森·威尔斯担任导演、制片、编剧,奥逊·威尔斯、约瑟夫·科顿、阿格妮丝·摩尔海德、多萝西·康明戈尔等主演。该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孤独地在豪宅中死去为序幕,围绕他临死前说出的“玫瑰花蕾”一词,讲述了他一生不平凡的经历。
平行叙事结构。影片开头,出现了关于凯恩的大量新闻短片,这些新闻短片与整部影片内容在形式上结构相似。接着是一个关于庄园的镜头,这些镜头与开场相吻合,镜头缓缓向上,移摇进入庄园,展现其壮观。影片开头的死亡,而新闻短片紧接着也出现凯恩的葬礼镜头,这是平行对应。
该片于1941年5月1日在美国上映,曾获得第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公民凯恩
10. 为何称奥逊威尔斯是电影之父
奥逊•威尔斯,1915年出生,1985年去世。
美国著名导演,演员,编剧和制片人。
威尔斯与1915年5月6日诞生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肯诺沙一个殷实家庭。
父亲理查德•海德是发明家~企业家~旅游家。母亲比阿特丽丝•艾维斯是一位知名钢琴家。
威尔斯8岁丧母,12岁丧父。父亲生前好友伯恩斯坦博士成为他的监护人~教养者。
1934年,19岁的威尔斯和18岁的女演员维吉尼亚•尼科文森结婚。5年后他们有了女儿。
1937年,威尔斯和演员约翰•霍斯曼合伙创建了“信使剧团”
1937年11月11日,建团后的第有一出戏《凯撒大帝》首演成功,继之,他又导演了萧伯纳的《伤心客店》,并亲自主演80多岁的舒特沃船长。同时上眼了汤姆斯•德卡尔懂得《鞋匠假日》等剧目。
1938年10月30日(万灵节前夕)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广播了威尔斯根据英国作家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星际战争》(另一译名《宇宙战争》)导演和主演的广播剧《星际战争》。剧中的记者~广播员~总统罗斯福的声音都是演员演播的。
1940年6月由郝尔曼•曼凯维克和威尔斯合作的剧目《公民凯恩》定稿,之后用了15周的时间完成此片。
《公民凯恩》(又译《大国民》由美国雷电华电影公司1941年出品,是长达117分钟的黑白片。此片由序曲(1`)~新闻片(9`)~“玫瑰花蕾”的缘由(2`)~凯恩的监护人撒切尔的闪回—主观视点(12`)~“问事报”的董事长伯恩斯坦的闪回—主观视点(18`24``)~凯恩生前好友杰易•李兰的闪回—主观视点(34`18``)~苏珊的闪回—主观视点(21`)~上都别墅的管家雷蒙的闪回—主观视点(4`48``)~和终曲(1`30``)等组成。
《公民凯恩》是第一部现代电影。
之后威尔斯相继拍摄了
《安倍逊大族》(1942年)
《陌生人》(1946年)
《上海小姐》(1948年)
《麦克白》(1950年)
《奥赛罗》(1955年)
《邪恶的接触》(1958年)
《阿卡汀先生》(1962年)
《审判》(1963年)
《午夜钟声》(1966年)
《永生的故事》(1968年)
《在风那一边》(1970年)
《赝品》(1975年)
1975年,威尔斯被美国电影协会授予终生成就奖,奖给他一枚刻有“功勋卓著的一生”的艺术勋章。
1980年威尔斯逝世,享年7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