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以前的戏院是现在的电影院吗
专门用来表演戏剧,话剧,歌剧、歌舞、曲艺、音乐等文娱的场所,一般较正式。通常舞台和观众席。现在的剧院也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
2. 什么叫做戏院什么叫做剧院戏院和剧院有什么区别
hi我
戏院是指专指一些
戏子
唱戏的地方,例如
电视
上不是经常有那些唱戏的情节,
梨园
你听说过吧,那就是非常悠久的一个戏院。
而
剧院
,顾名思义,剧院是演剧的,是给各戏剧团、舞蹈团等演出单位提供的演出
场所
和
舞台
。
其实它们在人们的理解中差别很小,不是人们重视
戏剧
戏剧的那样叫吗
3. 五六十年代台湾的街头小广告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不全然为台湾带来坏处,也带进一些现代化的气息。1933年台湾新竹已经有冷气空调开放的电影院(国民戏院,现在改装为电影博物馆),台北新式的西餐厅、旅社之后也陆续开始使用冷气空调(当然这是口袋有钱的人才进的去的)
如果你对这方面台湾风物志有兴趣,推荐一本书 __皇冠出版社有一本「台湾摩登老广告」=作者\陈柔缙,介绍一些日治时期与光复前后的商业广告。因版权问题只列举目录如下:
台湾摩登老广告
第一篇 食物饮料
●口香糖26 ●咖啡33 ●葡萄乾42
●优格46 ●雪糕57 ●炼乳60
●柠檬茶66
第二篇 电器家俱
●冷气机70 ●电冰箱75 ●瓦斯炉82
第三篇 交通工具
●美国汽车88 ●摩托车102
●速克达109 ●婴儿推车112
第四篇 休闲娱乐
●赛马118 ●外国电影126 ●波兰芭蕾舞团136
●海外旅行团138 ●马戏团144 ●唱片149 ●魔术160
第五篇 日常用品
●帆布鞋168 ● 男士帽172
●录影机180 ●自动铅笔1
第六篇 药妆用品
●胸罩190 ●秃头药192 ●胶囊196
●脱毛剂199 ●X光2
作者陈柔缙还有《台湾西方文明初体验》、《囍事台湾》、《宫前町九十番地》,加上这本《台湾摩登老广告》,都是描述台湾的日治时期光复前后的时代背景,可读性相当高。
4. 台湾的音乐为什么这么强可是电影一塌糊涂
资金是最大的问题
台湾环境都可以培养出李安了
老实说台湾真的不是太注重电影产业.....
你去看台湾电影院就知道根本没几家愿意上国片
而且台湾又是一个把资本主益发挥到最极致的国家
有些戏院他不上国片就是不上...
政府根本不能干预这种事情
如果像韩国那样子 每戏院每年播的国片数量要超过40%
我想这样也会逼的去看国片 不过基本上不会这样作.....
5. 什么叫做戏院什么叫做剧院戏院和剧院有什么区别
hi我
戏院是指专指一些戏子唱戏的地方,例如电视上不是经常有那些唱戏的情节,梨园你听说过吧,那就是非常悠久的一个戏院。
而剧院,顾名思义,剧院是演剧的,是给各戏剧团、舞蹈团等演出单位提供的演出场所和舞台。
其实它们在人们的理解中差别很小,不是人们重视戏剧戏剧的那样叫吗
6. 电影是怎样来的
在娱乐生活五彩缤纷的今天,很少会有人把看电影当成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可是,生活在20世纪初叶的人们则完全不同,第一次,他们从电影里感受到了亦真亦幻的世界;第一次,他们在硕大的银幕上看到了不同于自己的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被银幕迷住了,被银幕上的故事感动了,对明星着了迷。于是,怀着虔诚的心情一次次走进电影院。有电影看的日子,对他们来说,就是再浪漫不过的事情。
1895年,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人们从一块白布上看到了可以活动的影像,电影,就此诞生了。仅仅7个月之后,这个全世界最新潮的艺术便从遥远而浪漫的欧洲登陆到了年轻而时髦的上海。
从反映欧洲人家庭、社交生活的无声片,到好莱坞明星的艺术片;从中国人最早拍摄的市民生活片、风情片、武打片,到中国进步电影的顶峰之作,电影给上海人的生活和思想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电影所带来的无数奇迹和美丽幻象,让人们向往、陶醉,以至于藉此改变了一些人一生的生活道路。
最初上海人称电影为“西洋影戏”,放映的地点都是在人来客往的茶楼里。今天福州路上外文书店的所在地正是当年颇有名气的茶楼“青莲阁”。岁月沧桑,物换星移,旧时的模样已经很难寻觅了。
上海滩的第一家正式电影院叫虹口大戏院。所谓的大戏院,当初也不过就是西班牙人雷玛斯搭造的一个铁皮屋子,只是经营项目非常明确:专放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电影由最初的新奇物转而成为人们的所爱。而当人们把对电影的热爱进一步发展为生活中的必需时,大大小小的电影院便如雨后春笋般在上海滩矗立起来。大光明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南京大戏院等当时亚洲最豪华的电影院在上海落户。
大光明大戏院由当时享誉沪上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更是以耗资100万白银的巨额造价,成为远东地区装潢最豪华、声音画面最清晰的超级电影院。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电影院都是外国人投资建造的,当然从片源到管理、放映,都由他们完全垄断。
当年大光明电影院所属的便是美商经营的亚洲影业公司,属于这个公司的还有国泰大戏院、南京大戏院(现上海音乐厅)、大上海电影院、丽都大戏院。影院的老板和高级管理人员多为外国人,放映的电影则完全都是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影片。
西风东渐,好莱坞的梦幻,好莱坞的浪漫,好莱坞的一招一式,让素来欲领风气之先的上海人如痴如醉。看电影成了他们生活中时髦而又令人向往的事。一张保存完好的当时南京大戏院的电影票上,写有“国语意译风”几个字,它告诉我们,现场翻译是当时看外国片的方法。票上没有印价钱,但据说大光明的票价是6角到2元5角,而当时一担米的价格是8元,对于一般百姓而言,一个月的饭钱也就在6到8元之间。可想而知,对于当时的人们而言,这张小小的电影票,实在也可以说是价格不菲了。普通人是没有能力经常进电影院的,只是经不起报纸上大幅广告的渲染和来自好莱坞的诱惑,偶尔狠一狠心,也上一回大光明过过瘾。
既然看电影是要有身价的,那么,就应该让这种身价充分地体现出来。于是,当时的人们走进大光明就像今天我们走进大剧院,那种隆重而热烈的心情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天的老人们还记得,当年走进大光明,女的一定要穿长旗袍,男的西装笔挺是起码的,有的还穿上了燕尾服,看电影成了很多人生活中值得炫耀的大事。
当上海的一线电影院还为外国人所垄断时,中国的电影业正在迅速崛起,而且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市场。1925年,上海已有140余家电影公司,30年代,80%的中国电影出自上海。中国人自己的电影,上海人自己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上海也需要有自己的电影院放映自己的电影。
风雨飘摇60年,至今仍然基本保持原样的黄浦剧场当年叫金城大戏院,这里寄托了柳氏兄弟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占领中国人自己的电影市场的宏伟抱负。柳家第二代传人,柳中浩之子柳和纲先生给我们讲述了金城大戏院的往事。
金城大戏院当时有座位1600个,比大光明只少了200个,最不同的是,金城大戏院坚持首轮放映国产影片。第一部戏是阮玲玉主演的《人生》,第二部就是连映84天,盛况空前的《渔光曲》。再接下来就是《风云儿女》,也就是这部影片让我们听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直到今天,黄浦剧场的正门还专门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歌从这里唱起。”
从黄浦剧场唱出的义勇军进行曲,日后传遍了中国大地。当时曾有一家外国公司要花60万美金购买金城大戏院,而那个时候的60万美金的含金量要比今天高出二三十倍。柳中浩坚决地拒绝了。金城大戏院因此作为最大的首轮放映中国电影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院而载入史册。而从这些民营剧场演红的中国的电影明星,也因此走进了上海人的心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电影,造就了中国第一代电影明星,他们五光十色的银幕生涯和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都成为一段历史的印迹,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上海滩的风习,引领着上海滩的时尚。
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还清楚地记得当年明星们那光鲜亮丽的打扮和他们对于欧美时尚的接受和传播。他们在银幕上演绎的浪漫故事,生活中的迷人风姿,让无数人热爱、崇拜。那个年代的追星族,或许没有今天那么痴狂,而对于明星和明星生活的向往却也是同样的溢于言表。
电影评论家姚芳藻,当年就是一个影迷。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因为看了陈云裳的《木兰从军》,开始给陈云裳写信,一封又一封,当她收到陈云裳的回信和寄来的照片时,更是激动万分。于是又和同学们一起到华山路电影制片厂,等着明星们的出现,哪怕只是看到一眼都会欣喜不已。
崇拜明星,迷恋明星,渴望成为明星,电影给无数年轻人带来了一个个梦想,也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梦想的色彩。
30年代的上海总是受到特别的关注,美国的电影杂志在上海有同步出版的中文版,中国的电影演员也出现在美国的电影杂志上。电影在影响着流行,影响着生活,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老上海的中国电影,经过了二三十年代的发生、发展,又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迎来了成熟与鼎盛时期。
《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丽人行》等一大批经典影片,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的新希望,上海的新生机。电影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再一次激发了人们的热情,给人们带来了光明。
当年著名电影评论家梅朵是《文汇报》文化版的编辑,写电影评论是他每天必须完成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的关系,他可以得到很多赠票,免费去看电影,因而他也得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当年的老百姓对于电影的热情。当《一江春水向东流》放映时,人们的热情更是达到了顶点。影片连演数月,场场爆满。这时,电影对于人们的意义实在不只是消遣,不只是时尚,真真切切地便是思想的引领,精神的鼓舞。我们很难统计,有多少人因为一部电影而改变了一生,我们只是知道,这样的人肯定有,而且不在少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最灿烂的一页,在那灿烂的电影星空下生活的人们是幸福的,他们感受到了电影的真正魅力。电影在记录着历史,书写着历史,又在不知不觉中引领了人们的脚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今天,当我们在上海街巷中,那些弥漫着往日情怀的老上海酒吧里,试图追寻当年电影的浮光掠影,体味昔时明星的心路历程时,便清晰地感受到,我们所追忆的电影,已然融入了上海的历史,并且已经成为那个年代上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些曾经依着电影的情景,梦想和描绘自己的理想生活的人们,今天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他们的人生故事也几乎成了现代人心中一部部让人魂牵梦萦的电影。电影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梦想,在电影的星空下,一代代人一天天成长。
7. 电影院这种叫法对吗应该怎么叫
不叫电影院
只好改叫:
VCD院 DVD院 录像带院 胶片院 ……
然后里面再分成 RM厅 AVI厅 RMVB厅 WMA厅……
还是电影院比较好听
8. 电影院和戏院的区别
电影院简单,就是大家看电影的地方啦,影剧院应该是注重文化艺术一些,里面可以演绎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歌舞剧,是作为一个沟通世界的桥梁。
9. 为什么管“海角7号”叫做台湾本土电影啊是因为导演,演员都是台湾人吗还是因为在那拍的
说的是以台湾为主的故事.....且贴近台湾民情
角色上有跨好几个族群日本人、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
剧情上的细节角色上的多样,表现出台湾才有的特点,不说是本土要称什麼呢?
像是活动中心原住民警察父子表演那段表现出原住民乐观与特有歌唱方式...
水蛙遇到出家人那段,也是台湾常见情景...
山也BOT海也BOT也是台湾许多经营财团化现况
客家业务员黏人的拼劲
茂伯角色展现出受日本教育老一辈人的特色,就是80还不退休的生活态度...
火气暴躁似流氓的代表...
说不尽...要细细品尝,就是很有台湾味道啦!
有些人是看了再看,我哥同学就上电影院看了七次,我自己也觉得看一次不太够...意犹未尽,但这片若是盗拷来看感觉跟电影院就差很多,戏院是大家一起笑,在家看就弱掉...
10. 台湾一部电影的上映期大概有多长
台湾一般有分首轮戏院和二轮戏院还有特别播艺术电影或比较小众电影的戏院
以首轮戏院来说,视电影热门度而定,以及电影院的厅数而定
大约数个星期,有些比较热门的会播一两个月以上
另外有些比较特别的影片,如iMAX技术的,因为比较少,所以一播就是好几个月
大约两三个月后会转到二轮戏院播映
再两三个月会发行D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