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豆瓣超过9分的国产电影有哪些你最爱哪一部
大家都知道,豆瓣上的电影评分是公众比较认可的评分了。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豆瓣上评分超过9分的国产电影可不是很多,总共不超过二十部。这对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来说,是比较让人难过的了。下面就列举几个我比较喜欢的豆瓣超过9分的电影吧。
《无间道》是零二年出品的一部香港警匪电影。由梁朝伟、刘德华主演,被称为港片的“救世之作”和“巅峰之作”。《无间道》讲述了警察与黑社会互派卧底,安插在对方势力范围内,而卧底在日复一日的卧底生涯中逐渐迷失了自己,究竟会迷途知返还是偏离轨道,就在人的一念之间。
豆瓣超过9分的国产电影还有《活着》、《鬼子来了》、《茶馆》《大闹天宫》等,在此不作一一介绍。你最喜欢哪一部电影呢?
『贰』 茶馆主要内容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n_QP0SgupbTkgafdpLEnMw
《茶馆》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剧情片,由谢添执导,于是之、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英若诚等出演,于1982年上映。该片改编自老舍所著的同名话剧,以老北京的裕泰茶馆的兴衰历程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初期至解放前夕中国普通民众经历的苦难和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
『叁』 老舍先生的《茶馆》被改编成电影,评价如何
小时候大家去学语文课本的时候,其实都学过老舍先生写的茶馆,在这一部小说当中,她去讲述了老北京一家叫做裕太的大型茶馆的一个心衰千变,也反映出了北京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不同阶层的人在北京不同的生活状态,那么最近他被翻拍成了一个电影,而且在豆瓣上的评分也非常的高,有9点5分,那么现实生活当中,第一次把这样的一个有历史文化背景沉淀下来的话剧搬上银幕之后的一个巨大改变,不断给中国的影迷,同时也给世界的影迷带来了返璞归真的一个感受。
能够让人瞬间回到那个历史时代,去了解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实际情况。都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这句话是完全没有错的,在现实生活当中,这部电影也完全是改编老舍先生的一个茶馆,那么在茶馆里面作为一个公众场合,自然会遇到很多的人,你也能听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所以再这样的一个茶馆当中,能够很好的去浓缩出这个社会的一个实际情况,所以会给人们非常真实的感觉。
『肆』 电影《茶馆》故事,比话剧更有味道,老舍夫人现场“监工”,还有什么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过疑惑,现在北京那个挺有名的“老舍茶馆”到底是官方认证的还是自己取的名,或者是老舍后人开的?
其实,那个茶馆还确实经过了老舍夫人胡洁青的认同,甚至连牌匾都是胡洁青给题写的,之所以用这个名字,是因为一方面老舍先生是老北京人,更主要的是老舍的名字已经和“茶馆”分不开了。
这当然是因为那部北京人艺镇院之宝话剧《茶馆》,还有那部影史经典82版电影《茶馆》。
本文要说的是电影《茶馆》的故事。
一、《茶馆》拍摄的背景
话剧《茶馆》的诞生其实是一个意外,1956年老舍先生为了配合全国普选宣传先是写了《一家代表》,之后腰斩写了《秦氏三兄弟》,其内容是关于秦伯仁,秦仲义和秦叔礼三兄弟历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伐和内战四个时代的人生浮沉,其中心思想也是为了配合宣传。
老舍将《秦氏三兄弟》剧本念给曹禺、焦菊隐和欧阳山尊听,当念到第一幕第二场也就是裕泰大茶馆一段时,曹禺突然站起来说了一声:经典!
大家一致认为茶馆这段戏最精彩,不如将这段戏扩写。几个人纷纷提了一些意见,比如最早的版本里,王利发最后因为掩护地下党牺牲。于是之提议不如来一段“几位老头话沧桑”的戏,然后王利发拿着鸡毛掸子回屋上吊了。
老舍采纳了大家的意见,不过他还是觉得这戏如果这么写就脱离他的初衷了,在曹禺的鼓励下,老舍最终一气呵成,完成了这部短小精悍却深刻经典的《茶馆》。
《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是1958年,虽然引起轰动但也带来了不少非议,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多快好省力争上游,你们在这里撒纸钱?
1963年《茶馆》复演,增加了一些积极性的内容,老舍亲自去看了,之后一言不发回了家。
1979年《茶馆》终于原本复演,在北京引起了轰动,198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以谢添为导演拍摄了电影《茶馆》。
二、《茶馆》电影版和话剧版的对比
话剧《茶馆》已经演了几百场,其中最经典的首推1979年版,首先是因为该版几乎是原版复演,演员准备充分,人员也比较整齐。
其次,用秦二爷饰演者蓝天野的话说,以前演的时候对人生坎坷和世事沧桑还没有那么深的体会,但经历了这十几年的动荡,大家普遍对人生有了和人物相近的感触,入戏更容易也更深。
而1982年的电影版在演员上和1979版话剧几乎是照搬,只是在场景上更有深度和广度,体现了电影的优势。如果单从剧情上看的话,电影版和话剧版几乎没有多少差别,但在很多地方,电影版还是有特别的地方的。
还有黄胖子和二德子见面那略显滑稽的撞肩礼,也是老舍先生亲自指导的。
到拍摄电影时,虽然老舍先生已经故去,但其夫人胡洁青也亲临电影《茶馆》拍摄现场“监工”,她同样给予谢添导演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胡洁青,还有很多人艺老演员们都对谢添导演他们的拍摄给予了高度评价,能将这么一帮子人最经典的作品用胶片永久记录下来,对老舍先生,对他们这些演员来说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后来北京电影学院有一届毕业班曾经按照电影和话剧录像也排了一版《茶馆》,用蓝天野的话说,他们的模仿也太像了,连于是之走路的姿势都学去了,其实于是之那个走法不是因为王利发,而是因为他的半月板有伤,结果也成了后人学习的对象。
没办法,经典的魅力就是如此。
『伍』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下面跟着我来看看《茶馆》的主要内容简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茶馆简介: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坏、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祖传“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中国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茶馆主要内容简介:
《茶馆》结构上分三幕,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人于这家大茶馆,全剧展示出来的是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形象地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吴恩子和宋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 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茶馆读后感心得体会: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剧作之一,我读了之后有很多的感想。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个时期非常混乱,军阀混战、敌寇入侵,裕泰茶馆里却是热热闹闹,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掌柜王利发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的经营,把茶馆开了下去,但最终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厅,王利发便上吊自尽了。
茶馆本是给人歇脚、喝茶的地方,在《茶馆》中,它被描写成一个缩小的社会,提鸟笼的有钱人、卖蝈蝈的穷人、算命的先生、专横无理的士兵、奸诈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人物描写得非常生动,有正直善良的王利发、常四爷,也有奸诈狡猾的刘麻子、吴祥子等,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封建与腐朽,就像常四爷的经典对白:“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呀。”
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茶馆里每天都有悲惨的事情发生,这让我体会到,我们能拥有现在美好的生活,非常不容易,裕泰茶馆里的那些人,不正是为这样的生活而奋斗的吗?既然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同时也要不停磨练自己,就像裕泰茶馆的改良一样,接受失败、知难而上,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
这篇剧作也让我体会到了那时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是多么困难,谈国事谈多了就会掉脑袋,他们能坚持下来非常不容易,使我更佩服劳动人民的坚忍不拔,我要向他们学习。
【拓展阅读】
《茶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茶馆》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展现的。
《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主体是高二学生,对于戏剧,他们仅仅在初中接触了《威尼斯商人》选段和《白毛女》选段,客观地说对戏剧知识他们了解一些,但戏剧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教学实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的平面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3、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过程和方法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指出:学习中,学生的“心灵是一个参与者而不是参观者”,学生应由“无知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教师应由“有知的”传输者变成探索的激发者和引导者。根据这一理论和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认清那个时代的黑暗,了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现在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馆》电影VCD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的要求和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三步骤,确立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步教学法。
依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捷的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必须主动“投入学习”和课程标准大纲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师生关系,创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气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多媒体激趣教学法,诵读法,分析讨论法和比较鉴赏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说预习
1、观赏《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
2、上网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
(二)说导入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画面,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茶馆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解题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四)说步骤
整个步骤分“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三个环节
习得知识
根据教学重点、难点“习得知识”分两个脉络进行
1、梳理情节,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解决教学重点)
A、请一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节选部分的情节,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进行概括。(这个步骤既检测了预习,使预习和新课紧密衔接,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B、筛选人物富于个性化、动作性的语言进行朗读、品读,教师进行范读。(这个步骤既使学生从语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艺术成就,又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准备了充分的依据)
C、分组讨论人物形象,重点讨论王利发,教师点拨、归纳。(“言为心声”上个环节的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大家群策群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茶馆》的矛盾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解决教学难点)
A、王利发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态度,原因是什么?
B、常四爷是旗人,却也反对大清帝国,这说明了什么?
C、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吴祥子、宋恩子这类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时?
这三个问题的解答,结合李三、大兵、唐铁嘴等人的经典语言,就把全剧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本剧特殊的戏剧冲突,理解了《茶馆》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拓展延伸
比较《茶馆》与《雷雨》的戏剧结构,了解本文的卷轴式平面结构。
迁移应用
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选段,分析水手长的形象。
课堂小节
交代本文的重点、难点完成情况。
布置作业
课下分角色表演《茶馆》的一个片断。
四、板书分析
板书力求文字简练,版面均衡,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把握课文重点,一看板书就能回忆起课文的内容,从而努力体现其直观性、艺术性的特点。
;『陆』 茶馆电影影评
茶馆就像现在的网络贴吧论坛,能各抒己见,也得注意分寸拿捏,一个不小心就会招徕口舌之灾。比如一身正气常四爷,因为一句“我看着大清国,要亡啊”,身陷囹圄。
能运营这样一个茶馆的掌柜,也必须圆滑和气的,能在言语间消减了刀光剑影,有些本事才能控场。
《茶馆》本身就是老舍先生创作的剧本,电影拍出来,也有浓厚的舞台话剧感,你方唱罢我登场,剧情紧凑很有冲突,人艺演员个个都是老戏骨,每个角色都很出彩,个性鲜明,举手投足都是戏,入木三分,演出了历史的酸辛苦辣。鲜活的生命,鲜活的历史,穿插其中的三段数来宝唱出晚清末期回光返照的“繁荣”、军阀割据的兵荒马乱、抗日胜利后盘剥民脂民膏的民国政府,影射出旧时代的很多社会百态。
茶馆王掌柜是中国传统的老百姓的写照,一生顺民,处事圆滑,敬畏权贵,自私也善良,一辈子运营茶馆,也跟着时代不断改良,晚清末期人声鼎沸算场面敞亮;军阀混战时缩减面积,开学生公寓;国民党执政北平时,只剩两张茶桌,生意荒凉,评书不行了,打算招女招待
『柒』 如何评价《茶馆》这部影片
国内比较经典的老电影《茶馆》,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影片确实同导演谢添所说的那样:它是一个“新片种”,既不是舞台纪录片,亦非一般艺术片,更不应笼统地称为故事片。原因大概就在于影片导演在严格保留《茶馆》舞台精华的同时,较好地运用了电影的特有手段。它以镜头引导观众去对《茶馆》主要人物的传神表演和重要细节加以过细观察。它在融合话剧、电影两大艺术特性的努力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经典之作。
看过原著的都知道,老舍先生的名著《茶馆》虽然通篇妙语如珠,十分诙谐风趣,但其主题严肃,结构极其严谨。这是一部为三个时代(清朝、民初、国民党统治)送葬的剧作,它为旧社会唱出一阕怆凉的挽歌。自然,为垂死者唱挽歌和迎接新生儿的降生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表现了历史时代新旧替换的必然。
还有影片中郑榕同志塑造的硬汉子、爱国心切的常四爷,在三个时代中的性格被勾勒得线条清晰、棱角分明。那种正气在胸、铁骨铮铮的劲头,感人至深。蓝天野以光彩夺目的台风,在“第一幕”戊戌年间出场,俨然一位倨傲不凡的“浊世佳公子”。但到“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拖着羸弱、疲惫的步子走进老裕泰茶馆时,那眼神、那语气,那身躯姿态,早已判若两人了。这位家财万贯、矢志搞“实业救国”的民族资产者,早已被日寇、国民党和“四大家族”压得奄奄一息。当年那个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不可一世的秦仲义,而今安在哉?!作为“人贩子”的两代刘麻子,是个不齿于正派人物的社会渣滓,但,他和那些唐铁嘴、二德子、“灰大褂”之类的家伙一样,除去起到渲染时代、烘托气氛的作用外,还和贯串全剧中另外一个重要人物——被出卖的贫农之女康顺子(程中、胡宗温饰)形成纠葛,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典型。英若诚在精确显示两代刘麻子肮脏的灵魂,以及这类人物丑恶的嘴脸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
最后再看看影片《茶馆》中的音乐(彭修文作曲、指挥)和音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它不仅一般性地辅助了作品的主题,强化了主人公王利发的感情潮汐的感染力,还成功地渲染了环境气氛,反映了昔日北京的市声,进一步为影片《茶馆》增添更强的感染力。
『捌』 茶馆每个情节都分为那些
第一幕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在营里当差的二德子之流。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要把康六的十五岁女儿康顺子卖给七十多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
第二幕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主要上场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王淑芬、刘麻子、唐铁嘴、松二爷、宋恩子、吴祥子、李三、康顺子等。小茶馆展现出一幅兵荒马乱、日益衰败的社会画面:常四爷出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拉皮条的刘麻子被稀里糊涂砍了头;两个逃兵想合娶一个老婆;茶馆生意清淡,面积缩小,苦心经营,试图改良,“改良”后还未开张就厄运临头,特务、巡警、兵痞就接二连三来敲诈勒索,宋恩子、吴祥子摇身一变又成了军阀的走狗。
第三幕
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康妈妈正在商量去西山找康大力,由小刘麻子介绍来当女招待的小丁宝,也走进茶馆与老掌柜攀谈。小刘麻子向小唐铁嘴炫耀着他那一套拐骗妇女的缺德计划,被国民党党部雇用的打手小二德子跑到茶馆来抓人,庞四奶奶则来恐吓王利发,让他交出康顺子。包办满汉全席的有名厨师被迫到监狱去蒸窝窝头,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抢走,王利发的茶馆也将被人霸占。这时,常四爷、秦仲义相继来到茶馆,找阔别多年的老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着眼泪为自己撒起了纸钱。这时,茶馆里的灯光渐渐暗下去了,而大街上的阳光却渐渐明亮起来。
『玖』 茶馆影评
《茶馆》这部电影时长仅仅两小时,但跟每个观众带来的触动却远远地超过了两个小时。虽然画面简陋,制作粗糙。但是每一名观众都能感觉到剧组打磨得十分用心。这部电影中的很多演员,都活跃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荧幕上。
电影中的刘麻子的扮演者英若诚、唐铁嘴的扮演者张瞳,分别在经典喜剧《我爱我家》中饰演了隔壁的老胡和老郑两个经典角色。扮演秦二爷的演员蓝天野,也在老版《封神榜》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仙风道骨的姜子牙形象。
该片完整地保留下了舞台剧重要情节和精华,在艺术的各方面并不次于舞台剧,没有看过舞台上的《茶馆》的人看了影片也能欣赏到它美妙隽永的艺术。而且,影片把一些舞台上不容易强调的东西也举重若轻地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比较深刻的印象。
此外,影片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比方用了一些王利发的特写镜头把他的表情较突出地展示出来,让人物更加鲜明。
剧情简介
腐败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北京的裕泰茶馆却在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细心经营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这貌似繁荣的背后,隐藏各种令人窒息的黑暗面,预示着大清国必将灭亡的命运。
终于到了民国,王掌柜苦心“改良”裕泰茶馆,令其重新开张,但动荡的社会令王掌柜忧心不已,茶馆的经营越发艰难。
又过了几十年,裕泰茶馆在已风烛残年的王利发的苦苦支撑下继续经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
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拾』 话剧《茶馆》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
老舍写的《茶馆》是中国的《茶馆》。他在写这部书的时候结合了各个方面的情况,揭露了三个时代的黑暗背景 。
随意《茶馆》能获得很高的评价,是毋庸置疑的,他值得拥有。它是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