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他被誉为“中国鬼才导演”,虽只拍了6部电影,却每部都是经典,他是谁
文娱圈中有很多明星都是深藏不露,就比方说娄艺潇这个女演员就是一个躲藏分高手,固然在我们的认知中她是一个女演员,但其实她还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音乐剧扮演者。除此之外,文娱圈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演员也都是在很多范畴内都十分优秀。
固然姜文在演戏上以及做导演上都有很不错的成就,但我们却很少看到他的文娱新闻,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深藏不露吧,大家对此有什么见地呢?你们喜欢这个男明星吗,欢送留言讨论。
㈡ 如何看待姜文的民国三部曲《一步之遥》《邪不压正》《让子弹飞》呢
我只想说姜文骨子里真的是一个又红又正的人,他真的是某位伟人的忠实粉丝。他太热爱那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以至于不断隐喻它们。
比如《邪不压正》,我觉得姜文开始服老了,不服也不行。比《一步之遥》的无力感更明显,明明杀伐果断,一心以为自己控制了局面,结果一局连一局,自己成了局中局,孤身涉险。老谋深算不如不要脸。
㈢ 姜文电影《让子弹飞》成为神作,这部电影好在哪里
一部封神的神仙电影!近几年,娱乐圈的事业可谓是发展的越来越好了。每一年都有很多优秀的电影电视产生,很多优秀的电视剧在国际大奖上面甚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前一段时间的《隐秘的角落》,就去得了不错的评价。但是之所以现在影视业这么好,还是因为很多前辈作品打下来的基础。
要说到知名导演,相信大家都能说出几个,必须冯小刚,张艺谋以及陈凯歌等等,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导演,但是还有一位导演的能力也是十分强,他就是姜文。姜文其实是一个演员,很多电影都是他自己自导自演,前几年的时候,姜文导演的一部电影可谓称得上是封神之作,这部电影就是《让子弹飞》。
㈣ 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一年前一个朋友推荐我看,她的评价相当高,“可能建国以来最好看的华语小说之一。”看了之后,果然不失望,归纳起来有三点——
一是“简”,简言之就是讲了一个海归回国为师父报仇的故事;二是“细和实”,张北海童年在北京生活,他是找来无数老北京地图和照片对照着写这个故事的,写出每条胡同里空气的味道,如阿城所说“我可以给这本小说的读者做导游”;三是“大”,这个大指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主角作为一个渺小个体,他的一举一动却牵动了整个抗日初期的中国局势。
姜文之前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我不懂‘侠’,所以就不拍‘侠’的部分了。”但实际上,故事里的“隐”也没有了。主角李天然从一开始,就张扬而热血地宣示自己的目的,并直指目标;廖凡饰演的大师兄,作为大反派在小说里只露了三四次面,但在电影里,他几乎是和彭于晏一样的并列男主;而周韵饰演的裁缝关大娘(巧红),干脆直接变成了施剑翘。
拿小说和电影的距离比,并不是批评,姜文的每部电影都和小说相距万里,我意外在于,他居然有办法把这样一个风格和气质的小说,也变成他个人风格的作品。就好比把一杯清茶,变成一瓶高度茅台。
片中有属于姜文电影的所有元素。
张扬狂傲——在清晨的城墙上大声怒骂和大笑,不惧自己的秘密,宣泄自己的情绪;杀人,一挥手手起刀落,献血洒在白衬衫上;酒桌上,与宿敌把酒言欢谈笑风生,刀尖上舞蹈不留痕迹。
性感——屁股,为什么姜文如此迷恋屁股?“因为屁股它就在那呢!”(姜老师语)永恒的屁股这次由许晴老师贡献(据说许晴老师为了完美展现,专门去练了三个月的瑜伽),而许晴老师的屁股也可能是姜文电影里最伤肾的屁股。姜文老师这次还照顾到了女性观众,彭于晏不止一次展现他的完美肉体。
幽默——只要姜文想讲笑话,基本不会冷场。
浪漫——火车、太阳,屋顶上的漫步升级为北平屋檐上的肆意狂奔,钟楼里的约会……以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最完美的一次民国北平城复原,带着季节而来,白雪压城,亦或碧绿掩映,各种三百六十度环绕视角。有老北京情结的观众,这次必定大饱眼福。而且,这次的浪漫担当完全由周韵担当,周韵真是史无前例地美。
故事层面,和原著小说相比,从复仇变为抗日。姜文在接受采访时也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想让大家知道我们与日本曾经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但老实讲,《鬼子来了》已经把这件事几乎说得登峰造极了,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最高点,所以这一次,尽管绕来绕去,但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没有什么惊喜。
一些小细节仍能看出姜文一些个人的意识喜好,个人尤其觉得有趣的是他对美国人的设计,片中的美国人不但在杀人如麻的中国警察头子面前毫无惧色,甚至在面对开坦克的日本人时也敢对吼:“你动我一下试试?!”但最后这个美国人却被中国人偷摸干掉了。
许知远采访姜文,一个劲儿地把姜文往对“传统”的迷恋里拉,姜文一个劲儿地辩解,看得人直犯尴尬症。姜文真不是。
总的印象是什么呢?其实,我上映之前一周就看了《邪不压正》,看完之后宣传方朋友问感受,我回:“《一步之遥》之上,《让子弹飞》之下,各方面感受都是。”
姜文一直在强调,自己是那种拍完了一部电影之后就忘掉不再去想的那种导演,但他心里真的这么想吗?
在《邪不压正》里,我看到了一种调整,或者调控,这种调整调控是全方面的,包括意识形态和故事层面。
因为《鬼子来了》被封杀多年,以《太阳照常升起》复出把所有观众都轰懵了,不敢说好,也不敢说坏(尽管日后证明,就是好);《让子弹飞》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气(“纯讲故事对我来说很简单,我的专业就是干这个的”当年姜文老师语);《一步之遥》想再玩下大的,结果,砸了。
所以,《邪不压正》怎么看都是一个求稳的作品,或者说,是姜文老师寻找平衡点的一个作品。
很多年前王朔评价姜文:“有他在,我们才好说本大国的电影不都是行活。”拿到今天,还是适用。
这是好事,但对中国电影来说,多少也有点悲哀。
㈤ 姜文“北洋三部曲”为什么只成就了一部《让子弹飞》
提起《让子弹飞》,不少人都认为是姜文的得意之作,甚至有人认为《让子弹飞》是姜文仅有的代表作。其实这样理解也不过分,因为在三部曲中《让子弹飞》的佳绩实在耀眼。
而《让子弹飞》是姜文导演的一个大胆尝试,可以说《让子弹飞》是真正意义上的在故事之上构架隐喻。观众则是先看懂了故事才明白隐喻,因此才会大爆。所以说,如果非要说“北洋三部曲”的差异,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让子弹飞》是唯一一个故事线清晰的作品。
㈥ 《让子弹飞》一场颁奖典礼中获得大半奖项,它拍的究竟有多牛
说起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很多人都记忆深刻。这部电影不仅剧情紧凑,得到了业内人士以及观众的认可,还在第5届亚洲电影大奖中获得了6项提名。那么在一场颁奖典礼中就获得了大半的奖项,这部电影拍的究竟有多牛呢?
看完《让子弹飞》后,你脑中会出现N多个为什么。会想影片的最后,到底是谁坐在了火车上?看背影像是师爷,但是师爷不是已经死了吗?而且老三的那句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隐藏和影射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牛的就是电影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那么多疑问。如果说第1遍看电影是为了新鲜热闹,那么第2遍刷是为了找到答案,第3遍甚至第4遍是为了找到电影中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答案。
㈦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数呈现,豆瓣评分分别为:8.7、6.3、7.1。
相比于早些年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8.8、《鬼子来了》9.2,连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两部要高的多,于是 有人说着姜文已「姜朗才尽」「神话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风采」「有原始冲动的本能」「肆意挥洒生猛和超现实主义」。
截止7月24日,邪不压正票房累计5.54亿,不管口碑是否两极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强叙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
邪不压正宣传海报
姜文拍的这“三部曲”的民国二十多年,尝试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让子弹飞》把土匪打恶霸的故事讲到了极致,《一步之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谱写了马走日从风光无限到一桩谋杀案引发的悲剧收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较于恶评如潮的《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不管在表现手法、叙事和整体风格,都明显克制了许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国1973李天然版《杀死比尔》,一个复仇的故事:朱潜龙作为大师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结杀死了师父全家,少年李天然侥幸逃生,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训练多年后回到了抗战爆发前混乱的北平,各方势力、人物各怀心思,风起云涌,最后李天然走上了复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访谈中他(姜文)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每个人无论对自己成长和自己的失败,都带有某种自觉性。
或许应该这么理解,相较于前两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双全」「奸诈狡猾」的社会老油条,青年热血又迷惘的年轻一代李天然这个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融合历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场设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军阀特务斗智斗勇的谋臣勇士,他,作为一个「个人」,或者说作为隐喻代表「新中国」觉醒的一员,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才是结果,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成长的「自觉性」。
隐喻
窦文涛问:你比如说今天的观众,咱就拿年轻观众来说,你电影里那一点点的讲究,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所谓呢?
姜文回答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正能量,一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姜文圆桌派访谈
尚不得知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诸评所数的政治隐喻,按照时间结合故事内容来看,《让子弹飞》评述最多的隐喻就是1911年关于「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恶霸互斗,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层层剥削压迫的旧社会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斗争时代的来临。
影片最后「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预示着下段故事开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烧的火种和激情也在新文化运动等后达到了新的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却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步之遥》在乱世中改编一件「阎瑞生案」,尽显社会矛盾,荒诞中参杂着迷惘和困惑,如果说它隐喻着革命果实被窃取而离胜利「一步之遥」,那《邪不压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杀」(亲日/保国)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隐喻着北洋统治时代的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打乱,混乱的局面终于暂时完结,全民族开始一直对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够强猜得到,那《邪不压正》也就不会硬生讽刺诸多影评人了。
或许他电影里有意思的那点「讲究」,那点固执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历程由小见大的呈现出来,在观众们嬉笑之余,也能够静下心认真的思考,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简单又复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他顽劣、混日子、内心深处渴望着被有魅力的女性关注并「发生故事」,而实际上或许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的 痞气藏在心里 ,独自一人的时候就畅快的释放自己,面对喜欢的女性,他 又羞于表达 ,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交杂着的欢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虚幻又真实,让观众既是马小军,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现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让子弹飞》里智勇双全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张麻子),还是《一步之遥》里挂羊头卖狗肉大起大落的马走日,抑或是《邪不压正》里亦敌亦友城府极深的蓝青峰,都敞着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义」 和 「血肉情义深重」 敢于斗争和放手一搏去干事儿的猛劲儿。
可是这电影光有「猛」劲儿可不够味,有勇无谋那就没意思了,这男人都是个「人精」,不能瞎斗,同时他还得有点缺点,一根筋的性格就没意思了,复杂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气,打牌也得看运势啊!
比如 张麻子 就为了斗黄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杀了黄四郎的时候却依然执着群众参与彻底推翻的重要性,从而牺牲了很多人。
汤师爷 是典型的小人,他买官敛财,贪婪狡黠,同时又对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险恶丛生时,又劝张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从一开始的教父式出场,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蓝青峰 城府极深,可敌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险暴露就杀了大亨德勒,既让李天然归心,又拿到了名单,一箭双雕。
李天然 又聪敏又幼稚,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复仇的目标坚定又勇敢,但同时又迷惘和脆弱。
这些人物都是鲜明又复杂的,由此来表现人性中的恶与善,爱与恨,利益与人性的交织。
姜文善于表现「饭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饭桌上的冲突、矛盾、虚伪、谨慎、各方利益及诡谲都展露无疑,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儿,得斗的让人家心服口服,同时让观众乐呵乐呵,也瞅瞅这高精人士们斗法都是咋个整,再混杂个这些国破家亡的时代,各派势力对峙,这戏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的电影仿佛倒叙着从北洋时期,到抗战,再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时期产出,风格多变,但是他的个人意识始终贯穿他的作品。
台词磨刀处见功力,说半句留三句,让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着把钱挣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鹅绒」「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压着速度呢」意味深长的台词,断的节奏刚刚好,火候刚刚好,他对细节的要求和处理也很苛刻。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是一个 传统、现代、市井、江湖、最中国的、最西洋、最平常、最传奇的结合体****,杂糅共处,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
张北海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侠的终结,姜文在影片里还原了当时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刚回北平时候镜头里被拆的城墙,开汽车、拉黄包车、骑自行车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现了那时候老北京的样子。
周韵饰演的关巧红则还原了施剑翘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沉浮中隐忍报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会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运,而这些伴随着时代走势的更多的意义和思考,就需要观影人自己体会了。
他给你展现出来的东西,既不摆在桌上,又有迹可循,好像感觉要让你从一条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带着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间困惑:
究竟哪个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为何要去那个岸?
我应该怎么分清楚是哪个岸?
于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过到对岸,
有的人在水里骂着不尽职尽责,
有的人思考两个岸的不同,为什么要过岸,
有的人说这个河是姜文带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觉得他厉害。
这些人物、细节、故事情节、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锅浓汤,里面又掺杂着姜式个人意识和风格以及抛砖引玉似的思考,使得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过于太文艺无趣。
只是这熬的浓汤以后可能还需要仔细斟酌,隐喻穿插在故事里太深和晦涩而表达的太浅又过于片段化,则使观影的体验不佳,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姜文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洒洒这么多, 艺术作品文艺气息太重又总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太通俗又难以彰显深处的思考,****个人意识又与普世价值观时常冲突, 权威已经不再是引导和掌控舆论的风向标,观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绩虽不如「出道时期」的那些巅峰之作,可是仍然无法阻挡姜文对个人意识、时代大潮和强故事结合体风格的电影的探索和执着。
美人在骨不在皮 ,这些「讲究」或许总有一天会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大众认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将会是令人期待的、新的开始。
最后,分别借用《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参考资料 :
㈧ 姜文民国三部曲哪三部
姜文民国三部曲是《让子弹飞》《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
姜文的民国三部曲是2010年的《让子弹飞》,2014年的《一步之遥》,2018年的《邪不压正》。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大陆演员、导演、编剧。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24岁即凭借在《芙蓉镇》中的表演获得了1987年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之后的一系列作品也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包括获得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红高粱》、获得1994年中国电视金鹰奖的《北京人在纽约》等。
姜文民国三部曲的故事
故事是从姜文“民国三部曲”系列开始,那么电影《邪不压正》讲了什么?这部电影选在7月13日上映是有寓意的。北洋年间,北京少年李天然跟随师父习武,无意间亲眼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山本一部,杀害了师父全家,只有李天然一个人侥幸逃脱。
因为姜文为纪念抗日战争献上贺礼,这部关于抗日的电影就是姜文为纪念历史量身打造的,电影是电影的姜文风格,充斥着荷尔蒙、美人和阴谋,平平无奇的历史故事被姜文改编成了扑朔迷离的谍战片。
㈨ 姜文一共导了六部电影,为什么有人觉得他的电影很扯
姜文从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横空出世,在威尼斯电影节大放异彩,惊艳了国际影坛后,
他到目前为止导演的所有六部电影,无一不是每句台词都极具深意,包含隐喻,可以让不同立场和观点的各类观众去做多重解读,更夹杂了各种别具匠心向影史大师经典作品致敬的桥段,足以让喜欢姜文作品的影迷得以反复回味,更自发为其去做宣传,四处推荐给亲朋好友。
正因如此,姜文也成为了一个明星气质极强、极具个人魅力的电影人。论其个人气场和“明星范”,更是极少数可以和香港黄金时代巨星相抗衡的内地巨星。其他几位同样蜚声国际的华语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贾樟柯,如果比死忠粉丝的数量,恐怕加起来也不到姜文的零头。
然而,姜文骨子里从来也是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艺中年,如他自己所说,“充满了怀疑主义,悲观主义和叛逆性”,“对那些人们确信的、笃定的、甚至群体性趋之若鹜的所有东西,都持怀疑态度”,因此,比起拍摄迎合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商业电影,尽情抒发自己的艺术情怀才是他一向的心之所愿。
2010年那部口碑和票房双双大爆,创造当时华语票房记录的《让子弹飞》(豆瓣8.7分,票房6.6亿),其剧情的完整流畅程度,在姜文的所有作品甚至算得上是一个特例,当年因为《让子弹飞》而对姜文交口称誉的无数影评人,对姜文都有着美好的误会。
华语电影市场,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完全是以二、三、四线“小镇青年”为主体撑起了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伴随着我国国力飞速发展,切实反应人民大众生活的现实题材作品,才是最受各个年龄段观众喜爱和认可的影片类型。当下的华语票房前五名,《战狼2》(56.3亿)《红海行动》(36.2亿)《唐人街探案2》(34亿)《美人鱼》 (33.9亿)《我不是药神》(31亿),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曾经受到不少人追捧的“民国热”“古装热”,早已成为时代的眼泪。
作为一部在院线上映的电影,导演姜文的个人风格过于浓郁,对一部投资额巨大,票房回本压力不小的商业作品来说,忽略了大多数观众的观影体验,便意味着很难取得预期票房,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最终,这种导演自娱自乐地“装逼”“玩梗”的作品,只得到小众文青影评人的追捧,(豆瓣评分7.2分)广大观众却不肯买账,票房和观众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票房5.8亿,猫眼评分7.4分)不是理所当然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