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电影胶片为什么是红色

电影胶片为什么是红色

发布时间:2022-09-05 09:39:33

① 放映机放出来电影颜色是红色的 这个跟灯有关系吗 还是哪里出问题

老电影放映机使用白炽灯泡光源,温度较高,七十年代之前的电影胶片大多是易燃片,放映时由于断片容易自燃。七十年代开始的电影胶片称谓安全片,一般不易燃烧。

② 胶片的成像原理

1、黑白影像形成的原理

在化学元素中,由于氯、溴、碘元素的化学性能相似,因而被归并在同一族类,该族类称作卤族,它们与银元素的化合物统称为卤化银。

卤化银具有感光的性能,在受光照射后,可以形成银的影像。在胶片的乳剂中使用的主要为溴化银,它是由溴离子和银离子化合后形成的结晶体,呈一定大小的颗粒状分布。

一个卤化银颗粒的感光过程如此,无数个也如此。所以,当由溴化银颗粒组成的黑白胶片,等到乳剂层被曝光和冲洗后,就会形成由金属银组成的黑白影像。

影像的影调与原景物相反,即光照强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多,影像的黑度就深;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就少或基本没有,影像就浅淡或基本无影像。下方两张图表示了这一黑白影像的形成过程。

当用此底片印制拷贝时,光线是透过底片再到达生胶片上的。因此,胶片黑度大的地方透过的光少,而黑度小的地方透过的光多,这样就将底片成像过程中颠倒过来的景物亮度又还原成与原景物亮度一致的影像。

2、彩色多层片的成像原理

彩色影像与黑白影像在感光机理上是相同的,都是因为乳剂层中的溴化银颗粒的感光性能而捕捉到景物的光信号。不同的是,在胶片上最后形成的影像,对黑白片来说影像是由金属银构成的,而彩色片的彩色影像则是由染料组成的。

(1)彩色多层片的构造

彩色多层片将感光乳剂分为三层,在其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增感剂,使三层分别对红、绿、蓝光感光,而对其他两种光不感光。

同时在三层感光乳剂层中,还加入一种称作成色剂的化学物质。感红层加入青成色剂,感绿层加入品红成色剂,而感蓝层加入黄色成色剂。

实际的彩色胶片的层数比三层多,因为三层中间还有隔离层等。不同的片种,其层序也不一样。一般层数可达五到六层,多至九到十层。每层中的化学物质也比上述的多。

(2)彩色影像形成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在黑白片的成像过程中,是溴化银经曝光、冲洗后,生成金属银的影像。在彩色片的各感光层中。

同样是溴化银在起感光作用,只不过感红层是在受到红光的光照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感绿层是在受到绿光照射时,其中的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而感蓝层则是在蓝光照射下,溴化银显影中心才形成。

当形成显影中心的溴化银颗粒遇到彩色显影剂时,在金属银析出的同时,所生成的彩色显影剂氧化物会和该层中的成色剂起化学变化,析出染料。

显然光照强处,生成的金属银多,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多,析出的染料也多。反之,光照弱的地方,生成的金属银少,彩色显影剂氧化物就少,则染料析出的也就少。此时在乳剂层中生成了两种影像,一个是由金属银构成的,另一个是由染料构成的。

彩色胶片在冲洗加工时,还必须经过一道工序,叫做漂白。其作用是将金属银还原为溴化银,使其在定影液中被溶解掉。这样就只留下染料组成的影像。

(2)电影胶片为什么是红色扩展阅读

胶片基本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形成影像的感光乳剂,另一为乳剂的支撑体片基。

1、乳剂

主要成分为照相明胶和卤化银。卤化银以极微小的颗粒状均匀地分布在明胶之中。卤化银的存在是胶片之所以能感光的根本原因。当光线照射到这些微小的卤化银颗粒时,它就会因感光而起变化,并最终形成影像。

卤化银的形状和颗粒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胶片的照相性能。明胶对卤化银颗粒起保护作用和支撑作用,同时它使整个乳剂层呈现为薄膜状。不同种类的胶片在乳剂层中还含有一些其他的化学成分。

2、片基

一种透明、柔软而具有一定韧性和强度的塑料薄膜,起着支撑乳剂的作用。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胶片呈带状,并在从拍摄、洗印到放映的全过程中,经受得起各种机械设备的拉力和磨损。

目前使用的片基有两种,一种是三醋酸纤维片基,主要用于电影胶片(负片)和照相胶卷。另一种为涤纶片基,主要用于电影胶片(正片)、X光胶片、航空用胶片等。早期使用过的硝酸片基,因为其易燃性,已经为全世界所淘汰。

3、其他成分

胶片除乳剂层和片基外,一般还具有使乳剂和明胶相连接的明胶底层和摄影过程中防止静电和卷曲的涂层,在彩色胶片中还有为改善影像清晰度的防光晕层等。随着制造技术的进步,胶片质量不断提高,涂层也越来越考究。

③ 为什么很多电影的色调是蓝绿色的

你说的蓝绿色调应该出现在以胶片拍摄的电影中。

在数码成为电影拍摄的主要工具之前,所有我们在电影院中看到的电影,都是用胶片拍摄的。而胶片电影的色彩有着数码无法媲美的柔和色调,因为不同胶片的不同成像效果,所以我们会看到有的电影色调是蓝绿色的,有的电影色调是偏红色的。

虽然可能性越来越低,但还是期待一部全胶片拍摄的电影,如果真的出现了,我一定走进影院,贡献出自己的票房。

④ 老胶片电影颜色发红怎么

这个没有办法,是洗印的时候药水配比不同,以后的化学反应会这样,所以就享受红白电影吧。。。

⑤ 彩色负片胶片为啥是棕黄色或者棕红色

在感光乳剂膜内存在着一种不溶于水的硫化物,硫磺所引起的。
配制显影液时没有严格按配方的比例配制,显影液的碱性太强,显影液极易氧化而变色,显影液使用的时间过久,显影的效果显著下降,显影液氧化成红棕色,并且显影的效能也极容易减弱甚至消失,所以说以上这些显影液所显出的菲林,会由于表面药膜变色而被染成黄色或棕色。

⑥ 原来老电影胶片放映的颜色怎么都是红色的

电影胶片 (FILM)

1。电影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电影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刺激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色电影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色电影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色电影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希望能帮到你~!!!

⑦ 底片颜色形成原理

彩色胶片原理

让我们以彩色胶片原理的几点基本概念做为开始。如果你对这些概念一时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问题也不大。这对你拍摄出成功的彩色照片并非关键。而另一方面,关于彩色胶片怎样工做的一些基本知识则对你很有用处。特别是你想自己冲洗彩色胶片并印制彩色照片的话。
这里有两点事实足以使你感到惊奇:
1. 所有常规的彩色胶片"看"到的各种颜色与人类眼睛看到颜色非常相似。
2. 所有常规彩色胶片仍然依靠我们的老朋友---卤化银在曝光和显影时形成黑白影像。
让我们依次加以探讨。

彩色胶片怎样"看"颜色

要理解这一问题,必须知道我们周围世界的可见光,即指我们常说的"白光",它实际
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色光组成。你当然知道当白光经"棱镜"折射或雨后日光经天空无数微细的水珠折射,光的彩色成份(光谱)被分解开来,就出现上述七色。
当你看到一只红苹果,感觉到它的红色,那是因为从苹果皮上反射出来到达你的眼睛的光波长度是红色光波长度的缘故;当你看到红色玻璃,你感觉到它的红色,那是因为白光中的红色光波透射过透明的红玻璃,到达你的眼睛的缘故。那么,同时照射到苹果上和玻璃上的其他波长的光线到哪里去了呢?它们被苹果皮或玻璃中的物质吸收了。所以,你眼睛"看"到的色光是物体吸收剩余并反射或透射过来的光。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的眼睛是怎样区别各种不同的色的呢?说来有趣。人眼具有三组各别的感色神经系统:一组的神经末梢只对红光敏感;第二组对绿光敏感;第三组对蓝光敏感。人脑受到三个感色系统的相应刺激,从而使我们得以看到可见光谱范围所有的颜色。

这一色轮显示“白光” 是由哪些不同色的光组成的。我们已经标出人眼能够区分的三“原色”——红、蓝、绿。也标出与之相反的三“补色”:青(对应红色)、黄(对应蓝色)、品红(对应绿色)。

举例说,如果从牵牛花瓣上反射过来的光同量刺激我们的感蓝神经末梢和感红神经末梢,我们所见的花瓣即呈红色。这是一种蓝、红混合的颜色。如从花瓣反射出的光同时刺激我们的感蓝和感红神经,但对感蓝神经的刺激大于感红神经,我们看到的花瓣即呈紫色,紫红色或别样的蓝红颜色,根据两种刺激的比例不同而定。同例,可见光谱成份中的任何为人们所见的色,都取决于对肉眼内三组感色神经系统所受不同刺激的相对比例的组合。
如果来自某一物件的光等量刺激所有三组神经系统,将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将看到的这一物体是白色。
把光概括地分红、蓝、绿三色,人类眼睛才有可能把可见光谱范围的各色光重新组合,从而观察到自然界千变万化的所有颜色。
那么,上述概念与彩色胶片怎样"看"色有何关系呢?很简单,这是一样的道理。彩色胶片具有三层主要的感光涂层---一层感红,一层感蓝,一层感绿。当拍摄一朵品红色的花时,从花瓣反射出来的光对胶片感蓝层和感红层的做用量大致相同,当一朵紫色的花被拍摄时,花瓣反射出来的光,对胶片感蓝层和感红层起做用,但对感红层的做用则相对较小。在以上二例中,来自花瓣的光都没有对感绿层起做用。
当我们观看彩色幻灯片时,可以看到由三涂层中每一涂层的相应量的彩色料叠合而成的彩色影像。这就是彩色影像的形成过程。

参考资料:http://www.odo.com.cn/odomain/booklib/photobook/67.html

⑧ 拍电影为什么都是用绿布,而不是别的颜色的布

很多大场面的科幻电影,都会用绿布作为背景,后期再制作特效,那么究竟为什么会选用绿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

首先,两个颜色都是纯色,不易被干扰和影响。其次,抠像拍摄基本都是拍人,考虑到人的肤色,不论白人黑人黄种人,都皮肤里都带有红色和黄色信息,不利于抠像,所以不用红黄两色。再者,由于欧美人的眼珠普遍蓝色居多,为方便欧美人抠像抠绿比较多,当然抠蓝的时候也不少。中国人呢黑头发黑眼珠黄皮肤的,抠蓝抠绿都可以,但为了得到更大的对比反差通常抠绿多一些。

所以,一般的科技大片,特效比较强的,都是使用绿色背景布。

⑨ 电影胶卷的原理

郭沫若曾说过,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制造火箭。如今很多国家的火箭都上了天,而彩色胶卷却只有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和柯尼卡、德国的阿克发、中国的乐凯。也就是说全世界只有4个国家能制造彩色胶卷。
自然界的万物,五光十色,姹紫嫣红,色彩极其丰富。这些颜色其实都是由红、绿、蓝三原色光,不同程度的叠加混合而成的。如:红与绿相加形成黄色,绿与蓝相加形成青色,蓝与红相加形成晶红色,红、绿、蓝三原色相加则为白色。
彩色胶卷的制造,要涉及到光学、化学、表面物理学、力学等领域。它的精细度和难度堪称精细化工中之最。一个彩色胶卷的制造,从头到尾要经过上百道工序,要涉及到80多种主要化工原材料。
彩色胶卷是由透明的三醋酸纤维素酯片基和感红、感绿、感蓝三个感光乳剂层组成,它的总厚度为145微米,而乳剂层的厚度只有15至20微米,这比一根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但这薄薄的不足发丝厚的乳剂层,其涂层数多达14-17层,每层的平均厚度只有1微米,也就是约千分之一毫米厚。
彩色胶卷经曝光、显影后,就形成了与原景物颜色互为补色的黄、青、品红的影像,再印放到相纸上,即可获得与原景物颜色相一致的照片。
影像的形成过程,其实是很复杂的,它的化学反应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只有精确地、恰如其分地控制好各层间的化学平衡,才能达到各层间的照相平衡和彩色平衡。最终才能获得理想的彩色照片。
一张彩色还原正确、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固然要靠熟练的摄影技术,靠性能优良的彩色胶卷,还要有后期洗印的保障。有人说,一张成功的彩色照片,摄影占30%,胶卷性能占30%,后期洗印占40%,由此看来,后期洗印也是至关重要的。
感光材料是一个广阔的领域,除彩色胶卷外,还可用于科研、医疗、航空和航天等领域。如今感光材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

⑩ 老胶片电影颜色发红怎么办

可以配制显影液时没有严格按配方的比例配制.显影液的碱性太强,显影液极易氧化而变色,显影液使用的时间过久,显影的效果显著下降,然后使胶片保存好。

阅读全文

与电影胶片为什么是红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除了晴雅集还有什么电影 浏览:705
隐形的怪兽叫什么电影 浏览:822
虎牙如何申请播电影 浏览:708
3月2号有什么好看的电影上映的电影下载 浏览:204
关于双飞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89
林子聪演过的穿越电影有哪些 浏览:451
长安诡事之血藤毒虫电影免费 浏览:329
如何用暴风影音看电影 浏览:224
免费电影下载v20 浏览:717
电影院不文明行为怎么办啊 浏览:982
pp助理如何拷电影 浏览:251
说走就走之不再见电影免费 浏览:290
危城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浏览:420
僵尸电影国语完整免费的 浏览:254
讲剑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130
如何约老师看电影 浏览:9
任达华赶不赶时间什么电影 浏览:529
林威拍过什么电影 浏览:999
少年的你在电影院上映多久 浏览:619
玛丽莲梦露拍过哪些电影 浏览: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