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现在的香港电影为何越来越差,都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1985-1996年。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香港涌现大批优秀电影,票房冠军成绩上涨到5700万元,达到了阶段历史的顶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强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业片制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电影在台湾、新马泰等海外华人社会同样获得认同。同样,出色的电影为香港电影带来大量的资源。使得香港电影更加繁荣,但为什么从97年开始,香港电影就开始没落,鲜有优秀的电影出现呢。
内因:1.邵氏对香港电影业的垄断,提及香港电影,必定跳不过邵氏。当时的邵氏电影可以说是独大,有演员有片场有影院,全产业联动。而且当时的演员全靠工资生活,任你的电影再火也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这些大量减少了电影拍摄的投入,所以纵然电影票房不好也不会有太多的回本压力。但这也让邵氏并没有继续加大电影的投资,尽管香港电影那时一片繁荣,但是成本的限制却让其没有足够的进步。虽然邵氏对香港电影做出了贡献,但是以其体量,是否做的足够多呢?
2.资金问题:粗制滥造的电影导致资金回本困难,无法尽快投入新电影的拍摄。本土经济不景气,外商开始撤资寻找新的市场。当时的年代,虽然大陆已经定下对西开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贸易,法律上仍有很多问题出现,这时候,被英国统治一个多世纪的香港就成为大陆同西方及台湾的经贸中转地。但是随着大陆开发政策的逐渐实行和落实,香港的经济也收到冲击。3.演职人员:提起香港电影的衰落,估计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好演员好导演青黄不急,但为什么我放在后边说,因为这其中有这因果关系,正是因为香港市场受到冲击,周润发,成龙等投身好莱坞,但当时的香港环境却没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来。
香港电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国外电影业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号》获得21亿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军只有4500万。从97年开始,香港的海外市场败退,本土市场也受到挤压。而在国外电影蓬勃发展的同时,香港电影却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军仍然在三四千万左右徘徊。2.观众喜好的变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加上美国大片的冲击,观众开始追求更高制作,更新颖的电影。而香港电影仍是那几样,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创新。3.国际经济局势的影响:97后,国际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电影的发展,韩国,美国都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电影,而原先投资香港电影的台湾金主也开始撤资,香港电影的市场和资金供应都受到影响。
这些原因也形成了恶性循环,让香港电影的崛起变得更难,也很难重现当初的繁荣景象,再涌现出往日的经典电影了。
Ⅱ 香港电影人已经非常努力了,为什么香港电影还在不停的衰落
现在的香港电影衰落是因为很多原因,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再加上香港影坛后继无人,要知道在九几年到零几年,那个时候真的是香港的盛世,各种经典的电影层出不穷,而且也提名了很多次的大奖,就连其中的歌曲也让人耳熟能详。
有的时候一到上映时,看到名字就不想去电影院了,很多名字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各种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也让多数的观众对于香港电影不太看好了,尤其是人才凋落是最大的主力原因,不仅没有好剧本,就连好演员也没有,而且有的还改变了初心,只是为了赚钱而拍摄电影,因此香港电影衰落是必然的。
Ⅲ 为什么现在香港电影拍得越来越少
其实不算越来越少了,只是现在引进的不是很多,如果你特意去看一下,找一找,还是会发现,每年都有许多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只是现在我们大陆的电视剧和电影,就挺足够我们看的了,那相对的就会忽略掉,港台的一些剧。
毕竟以前,我们在大陆影视资源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大部分电视台都会播放很多港台电影电视剧,当然,当时也只是引进了一部分,因为可选性小,所以我们的印象都很深刻,那时候也没有电脑啊,智能手机等等的电子设备,所以娱乐一般就仅限于电视上的电视剧,这一对比就感觉当时的香港影视剧特别多。
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在大陆拍的作品数不胜数,相比较而言,就感觉香港的就很少了,还有现在很多香港台湾的明星都到大陆来拍戏,大陆也有去那边拍戏的,这种界定感就比较模糊,也会感觉到香港影视剧越来越少。
Ⅳ 为什么现在香港电影没人看
本来前阵子上映的《妖灵灵》宣传介绍时,对于故事演员阵容都蛮喜欢的,决定为贡献票房出一分力的,但是当时心心念念的《芳华》还没看,还是先看了《芳华》等着之后再去看《妖灵灵》,怎知上映之后,一大批负面评价汹涌来袭,吓得我赶紧把《回魂夜》又复习了一遍。
对于香港这种类型的电影,我想很多电影爱好者,对港片是有一定的情怀的,但是说到底能打动观众的,是真心实意的拍出让大家看后最起码觉得这趟我没有白来的感觉。
当时记得有个神评,因为《妖灵灵》这部电影也有开心麻花参与,那个网友说,原来开心麻花也是要赚钱吃饭啥的,言下之意,无需多说。
我想不论是香港电影还是什么电影,如果秉持一份初心,能通过一部电影的浓缩,我们看到的是想表达更深远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在满足视觉盛宴的同时,也接受了一场心灵的洗礼,我想这才是真正做电影的初衷。
Ⅳ 香港电影衰落了吗根源在哪
香港电影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要知道,一种文化产品的兴起,肯定要依托于市场。有市场,有钱赚,产业才会兴起。
那么我先问,香港弹丸之地,为什么曾经发展出那么大的市场?
答案是,因为它曾在亚洲没有对手。
当时全亚洲的娱乐电影,叫得响的基本只有印度、日本、香港。对于亚洲的华人圈来说,日本和印度电影毕竟有文化隔阂,但香港电影没有。
所以,当时的香港电影往往能辐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多个华人地区,加上题材非常丰富,涵盖武侠片、枪战片、喜剧片等多种成熟的类型,自然占了亚洲电影半壁江山。
香港电影最强的时候,不要说亚洲华人圈,即使是日本人、韩国人都非常喜欢,原因很简单,就是题材很好看。
但是后来,它的市场逐渐被抢夺——
1、90年代末,好莱坞特效大片席卷全世界,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大家可以回忆一下,《泰坦尼克号》《魔戒》《哈利波特》之后,很多人形成了一种观念,大片去电影院看,一般的电影在电视上看就行了,所以好莱坞大片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
2、韩国电影、日本电影、韩剧、日剧开始大力发展商业化,也抢占了部分香港电影的市场。2000年初,一大波日剧、韩剧、日影、韩影涌入我们的生活,其实他们也抢夺了香港电影的市场。
3、1996年香港正式实行买房摇号制度,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大量资金涌向房地产。因为市场份额被瓜分,很多投资者不再看好电影业。没了钱,产业自然衰落。
4、人才流失。随着香港电影业的衰落,很多电影明星、电影人才要么出国,要么退出电影圈(比如很多嫁入豪门的女星),要么来内地这片新兴市场寻求发展。最终结果就是,内地电影业越来越发达,北京成为华语电影的中心,而香港本土电影人才,却呈现青黄不接的势态,要发展,也必须北上。
以上就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但也不用伤心,虽然“香港电影”这个概念,但香港的电影人才还是在继续拍电影的。他们的经验和思维,也已经融入“中国电影”这个更大的概念之中,这是好事。
Ⅵ 香港电影人现在都在做什么现在港产电影怎么那么少呀
对于现在的香港电影,大家都有一种“日薄西山”的感觉。各种唱衰港产片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的。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香港电影都是千篇一律的剧情,还有难以为继的产量等等,大家都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产生了深层次的担忧。
其次就是题材的问题。好的创意是要靠人的大脑产生的,现在的港片题材一直都在趋同化。还有市场固化也是一个老毛病了。市面上的港片,几乎离不开警匪。香港影人好像形成了一种“只有这类题材才能在内地有观众缘”的固有思维,都没有出现什么新思维。
Ⅶ 香港拍的电影电视剧,怎么越来越少了
2017应该也有电视剧在拍摄,近几年,韩国电视剧、美剧、英剧、泰剧相继席卷大陆对港剧也是冲击。
曾经看《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分析TVB,内部的各种矛盾,各部门的四大天王弄得TVB矛盾重重。演员为了拿奖不择手段。
图片来自网络
大陆的电视剧蓬勃发展对香港也是有冲击,没有好的题材,金庸的武侠都拍了好几遍了,不如大陆题材广泛
Ⅷ 香港电影为什么没落了
首先就是时代不同了。香港电影的时代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不仅仅是周星驰代表的搞笑电影,成龙代表的动作电影,还有周润发代表的英雄电影。这些电影使得香港的电影引领着大陆的发展,大陆电影逐渐向香港电影靠拢,随着香港回归和大陆开放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电影开始走向了衰落,因为人们的审美趣味变了,变得更加多元化了。
这个也不能说是香港的电影的没落,只是香港电影的换一个新的模式了,这个模式与大陆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港式电影特有的内容,不知道大陆的导演或者是制作人会不会借鉴香港的这种模式,要是可以的话,会不会是大陆引领着香港的发展呢?
Ⅸ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衰退呢
香港文汇报长篇撰文分析了港片由盛而衰的原由。
产销失衡危机深藏
在分析电影业衰落之前,先要说明一下,绝大部分产品,产与销必须要平衡,否则,无论是求过于供或供过于求,都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偏偏我们的电影业的衰落,就由产销的严重失衡开始。
最初的失衡是戏院,由八三年到九三年,全港戏院由九十九间,增至一百九十九间,幸而九四年开始,独立建筑的戏院地皮有价,于是纷纷拆卸改建,但一些附在多用途建筑物内的组合戏院还是动弹不得,这时候许多“埋”不到线的戏院叫苦连天。
戏院过剩劣片充斥
戏院的过剩,惹起电影界一些人的见猎心喜,强不可行而行的相继组成第四院线及第五院线,须知观众不会因为多一条院线而多看一部电影,三条院线已足够电影观众稳定地选择,或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绝少是三取其三。到了有五条院线,他们只不过多了两个选择而已,票房数字不会因此而增加,每条院线及每部影片只会因被“分薄”而缩减。
本来稳定的制作品质和数量,亦因影片的票房回报滑落,不得不将预算大幅削减而影响品质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多了两条院线,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多年来无法排映的影片都倾仓而出,在好片难再劣片充斥之下,又怎能叫观众不渐渐失去走进戏院的信心?
粗制滥造意兴阑珊
也许有人会说,仓底的劣片出尽,新拍的影片就不一样,实情却非如此,因为院线多,需求多,发行公司选片就难再严格,于是只要是影片,就不愁没有映期,这鼓励了圈中人纷纷成立兄弟班,记忆中成立第五院线的那个月,有近四十家制片公司相继成立,大有“拍得快好世界”之势,在此种追赶抢占之下,又怎会拍出好的影片来。笔者曾经感叹:香港电影界,很不容易才把长期以来像摊档式经营的电影,扶持为企业化的经营,却被业内一些缺乏远见之人,一个错误的抉择,就将它打回原形。
不幸的是,曾把香港电影推上高峰的人士,退休的退休,转业的转业,少数伫足下来的,亦已意兴阑珊,行外的资金早闻电影界一些张牙舞爪的搞手而却步,面对连特区政府亦难预料何时复苏的香港经济,香港电影界如果仍不痛定思痛认清前路,这个深谷究竟还有多深,实未可知也。
电视业的发展、电子游戏的普及和盗版等问题都使得一度爆满的电影院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与此同时,来自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韩国和泰国——的电影也对香港电影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时任香港电影库(Hong Kong's Film Archive)程序员的罗卡和其他电影业人士说,香港电影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影片资金通常难以保证,制作周期非常短且预算极少。
“香港电影业非常习惯于快制作,比如下周就要上映,因此必须在本周就完成声效、音乐、对白等等。一些都那么草草完事,因此品质不好”,独立制片人毕国智(Kenneth Bi)说。
在无数电影业人才流入中国大陆后,香港极不情愿地看到另一位人才也要离开,特别是这么知名的罗礼贤。
Ⅹ 为什么现在的香港电影电视剧都那么少了,感觉现在的香港怎么没有以前那么有知名度了,娱乐人物也没有了,
其实近年来香港整体的娱乐文化、偶像文化在一直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上个月亚视破产就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例证!造成香港的文化影响力整体下滑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香港的文化长期以娱乐和偶像作支点,以赚钱为目的,缺少厚重和根基,自然不会长久兴旺。
2、香港从事文艺创作的优秀人才去世与流失严重,后继力量无力担起大梁,创作的作品质 量和数量不如以前。
3、随着大陆的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香港的以前作为亚洲娱乐中心的地位已经丧失。
4、现代年青人因免费的网络习惯和盗版造成对文化消费支出减少,也直接打击娱乐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