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英国,德国,法国还有其他一些国家的电影很少
应该是电影分级制的原因吧,我国没有电影分级制,很多好片到国内就要阉割,阉割的没人看,烂片引进更没人看,所以国外的纯动作场面的大片就可以上映,想一些反映比较沉重的社会问题或者血腥暴力的片子一般不会在国内院线上映
㈡ 德国的电影多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比较血腥真实,他们是否也拍过适合儿童看的影片
《沉重的决定》
这部电影既不沉重,也没有决定。这个标题与原文没有任何关系。早死早升天是最佳的翻译。电影是拜仁语,背景也是德国南部。这部电影是极好的证明,德国是幽默的。一部非常可爱,值得一看的。
十一岁男孩Sebastian经常会作出令人忍俊不禁的举动,在他的天真的面容之下,有着和他的爸爸,电台DJ等人同样的小人物心态,同样的生活憧憬。
爱情,死亡,迷信和幽默,巴伐利亚式的元素组合,成就了这部温暖人心的喜剧片。
《白色上帝》
这部电影满怀着一种对生命大大的怜悯和慈悲,狗狗们所犯下的一切的暴力和凶残都源于人类翻下的罪,就这一点,这部电影从一种现实主义的角度直面人类是虐待动物的真相,从给牛开肠破肚,再到将狗狗们训练成斗狗,让它们自相残杀,再到动物收容所给无辜的小生命执行死刑。整个影片控诉着人类作为高等动物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其他生命在我们看来仿佛只是最后会化为一坨粪的一盘肉食。
㈢ 各个国家对电影是怎么分级的
在电影杂志上我们老看到电影的分级符号如PG、G、R等,你知道他们的含义吗?其实这只是美国的电影分级而已,其他各个国家地区也都有各自的分级标准,现在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美国的MPAA,它的全称为“The 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即“美国电影协会”,总部设在加利福利(Encino,California )。这个组织成立于1922年,最初是作为电影工业的一个交易组织而出现的。如今它涉足的领域不仅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还有电视`家庭摄影(home video)以及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其他传送系统领域。
MPAA在洛杉玑和华盛顿为它的成员服务。它的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由也是MPAA的会员的美国最大的七家电影和电视传媒巨头的主席和总裁共同担任。他们是:
.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索尼声像(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
.Metro-Goldwyn-Mayer Inc.;
.派拉蒙公司(Paramount Pictures Corporation);
.21世纪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Film Corp.);
.环球影像(Universal Studios, Inc);
.华纳兄弟(Warner Bros.);
MPAA制定的影视作品的分级制度如下:
·G级: (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裸体、**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 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级,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而用产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 )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回游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 (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lt guardian.) 限制级,17岁以下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要求有父母或承认陪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里面有较多的**、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 (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17岁或者以下不可观看 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场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
另补充几种特殊的分级:
· NR OR U:NR是属于未经定级的电影,而U是针对1968年以前的电影定的级。
· M,X OR P:这一级中的电影基本上不适合在大院线里公映,都属于限制类的。
可见,电影的分级制度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的。但是有时候,在商业利益面前,电影分级制度无能为力。很多片商不顾电影分级制度,一昧向青少年观众推销暴力`色情电影。而且有时候,色情与非色情,色情与情色,就象东郭至今也没能够弄得很清楚一样,它的界定有时候也有一定的难度。
“艺术无禁忌”,但是艺术的界限又在哪里?引起争议的也有很多。例如《比利·艾利略》是一部艺术水平很高的影片,讲述一个很有芭蕾舞天赋的11岁男孩的故事。但MPAA给它的评级是R级,而不是PC-13级。可见到敏感的R级和PG-13级的时候,片子本身的艺术性也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在这个肉欲横流的社会,有认真的为艺术而做的电影和导演,但很多也是纯粹是为了金钱的驱动。
电影分级制度并不能说是100%的精确,但是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可以有些秩序的标准和参考。
英国电影分级制度:
· “U”级:普通级——适合所有观众。在此级节目中只能偶尔使用“damn”(该死)、“hell”(见鬼、**)这类轻微的咒骂语言,极少使用其他温和的咒骂语言;
· “Uc”级:特别适合儿童观看;
· “PG”级:家长指导级;
· “12”级:适合12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 “15”级:适合15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 “18”级:适合18岁以上是成人观看;
香港电影分级制度:
· 第Ⅰ级: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观看;
· 第Ⅱ级:儿童不宜观看;其中:
· 第ⅡA级:儿童不宜——在内容和处理手法上不适合儿童观看;影片可能使用轻微不良用语和少量裸体、性暴力及恐怖内容,建议有家长指导;
·第Ⅱ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观众应预期影片内容不适合成分的程度较第ⅡA级强烈;强烈建议家长给予指导;影片可能有一些粗卑用语及性相关的主语词;可含蓄地描述性行为及在情欲场面中出现裸体;影片可能有中度的暴力及恐怖内容;
· 第Ⅲ级:只准18岁(含)以上年龄的人观看。
新加坡电影分级制度:
G级为普通级,其中再分为适合所有年龄的电影和需要家长从旁指导的PG级电影;
NC16级为16岁以下不宜,《拯救雷恩大兵》因包含太多粗俗语言而于1998年成为第一部列入这一级的电影;
R(A)级为限制级(艺术)电影,只供21岁以上的成人观赏
㈣ 20年代德国电影最大的成就
入选为科幻片里程碑。20年代的德国电影《大都会》是由弗里茨朗导演拍摄的,该电影用科幻片的方式描写20年代的德国社会现状,批判了当时的高层阶级,受到很多人们的喜欢,并被电影界人士入选人类记忆名录的科幻片里程碑。
㈤ 国外电影强(世界各国电影综合实力15强排名)
国外电影强(世界各国电影综合实力15强排名)㈥ 德国电影的竞争
50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追悔往昔的气氛淡化,歌舞升平的气氛高涨,出现了一种所谓的“乡土电影”,这种电影表现德国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现实的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爱情,引导忘掉往昔,如A.布朗的《归来》(1953)、G.维德哈根的《婚礼的钟声》(1954)等。此外,表现战争的影片,在客观地揭露战争的残酷性的同时,美化德国的军队和士兵。因此,整个50~60年代的电影水平不高,好的影片不多,突出的仅有H.考特纳的《最后的桥》(1953)、《魔鬼的将军》(1955)、《科佩尼克上尉》(1956),K.霍夫曼的《神童》(1958)、《古堡幽灵》(1961)、《斯培萨的美好时光》(1968),W.施陶特的《献给检查官的玫瑰花》(1959)、《集市》(1960),R.蒂勒的《罗丝玛丽姑娘》(1958)等。
进入60年代,联邦德国的电影事业经历了一场危机。由于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送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参赛的5部影片均被退回;电视的发展,外国电影的竞争,使国产影片的观众锐减。影片产量也大幅度下降。于是一代年青的电影工作者萌发了强烈的革新意识。1962年,在举行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之际,以A.克鲁格和E.赖茨为首的26位年轻的电影工作者签署了一份“奥伯豪森宣言”,宣称反对旧的电影样式,要寄希望于新的电影,他们一方面积极拍摄短片、纪录片,以锻炼自己,一方面又主动培养新的人才,创立了乌尔姆电影艺术学院。1965年又倡议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政府通过该机构提出一项在3年内以500万马克资助青年导演拍摄20部影片的计划。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青年导演拍片资金不足的困难。1966年青年导演们拍出他们第一批影片。这些影片和商业片完全不同,它们涉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问题和“经济奇迹”的内幕,后被称为“德国青年电影”。它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A.克鲁格的《向昨天告别》(1966)、《马戏团帐篷下孤立无援的演员们》(1968)、《一位女奴的临时工作》(1974)、《在危难中走中间道路将带来死亡》(1974,与E.赖茨合导)、《强壮的费迪南德》(1976),E.赖茨的《就餐》(1967)、《卡迪拉克》(1968)、《垃圾桶孩子的故事》(1970)、《金东西》(1971,后两片均与U.施特克尔合作),J.-M.施特劳布的《安娜·玛格达列娜·巴赫的纪事》(1967),W.赫尔措格的《生活的标志》(1967)、《阿古伊雷,上帝的愤怒》(1973)、《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1974)、《玻璃心》(1976)、《施特罗期策克》(1977)、《沃切克》(1978)、《费茨卡拉多》(1981),R.W.法斯宾德的《爱比死更冷酷》(1969)、《外国佬》(1969)、《四季商人》(1971)、《恐怖毁掉精神》(1974)、《玛尔塔》(1974)、《自由的强权》(1975)、《第三代》(1979)、《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9)、《罗拉》(1981)、《薇罗尼卡·福斯的谒念》(1982)等,W.文德斯的《城市之夏》(1970)、《守门员害怕罚点球》(1971)、《阿丽丝在城市》(1974)、《错误的举动》(1974)、《时间的流程》(1976)、《美国朋友》(1977)、《事态》(1982),V.施隆多夫的《少年托莱斯的迷乱》(1966)、《剧烈的争吵》(1967)、《科姆巴赫的穷人们突然发了财》(1970)、《短暂的热情》(1972)、《失去荣誉的凯瑟琳娜·布卢姆》(1975,与M. von特罗塔合作)、《致命的一枪》(1976)、《铁皮鼓》(1979),H.赞德尔斯-布拉姆斯的《亨利希》(1976)、《德国,苍白的母亲》(1980),M.von特罗塔的《克里斯塔·克拉格的第二次觉醒》(1977)、《姐妹,或是失去的平衡》(1979)、《沉重的年代》(1981)、《纯属疯狂》(1982)、H.赞德尔的《莱都佩斯》(1978)等等。
德国青年电影中的一部分人在70年代初转向拍商业影片,但其余的人留下来坚持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他们为联邦德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70年代末,从慕尼黑电影电视高等学校毕业的一代新人继承了德国青年电影的传统。主要人物有D.格列夫、M.费尔贲贝克等人。进入80年代以后,联邦德国影坛的中坚人物,有的死了,有的去了国外。新起来的年轻人有的单纯追求所谓的艺术性、哲理性,标新立异,荒诞离奇,完全脱离现实而失去了观众。有的新人则得不到政府的资助。由此德国的新电影开始衰落,而一向占统治地位的娱乐片和商业片依然大行其道。80年代,年轻导演中拍得较好影片有K.申克尔的《上下》(1984)、J.鲁斯克纳的《疟疾》(1984)、M.克比利的《亲爱的卡尔》(1985)。
联邦德国的其它片种也很发达,尤其是纪录片。主要纪录电影工作者有:O.多姆尼克,拍摄了《维里·鲍麦斯特》(1954)、《全世界向往的道路》(1958)等;M.格日梅克和B.格日梅克兄弟,拍摄了《谢林格蒂不该死》(1959)等;F.波德马尼茨基,拍摄了《独裁者》(1961)等;K.金捷莱特,拍摄了《多面孔的美国》(1963)等;H.维尔斯,拍摄了《武装部隐瞒了什么战报》(1964)等;H.多姆尼克,拍摄了《泛美──全世界向往的路》(1968)等;I.鲍尔,拍摄了《奥林匹克,奥林匹克》(1972)等;G.卡尔尼克与V.李赫特,拍摄了《内卡苏里玛来的问候》(1975)等;R.休伯尔,拍摄了《工人的斗争》(1972)、《我公司五十年大庆》(1976)等;S.卢克什,拍摄了《为奥林匹克准备的领带》(1976)等;L.艾司霍茨,拍摄了《幸福可太好了》(1973)、《卡林与拉甫》(1976)等;L.玛尔茨,拍摄了《好像似贝凯特》(1976)等。最著名的美术电影家是E.胡舍特,于1974年自办起胡舍特电影公司。
㈦ 名词解释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
"新德国电影"运动原来叫做"青年德国电影"运动。这个运动发起于1962年春的奥勃毫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了《奥勃毫森宣言》,宣称"旧电影已经灭亡。我们寄希望于新电影"。他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他们还宣告:"我们现在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新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一种以形式到思想上都是新的电影"。这番宣言被认为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正式纲领性文件,它揭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如同其他文艺运动一样,有其产生的社会的根源。50年代的西德电影,可以说是经济繁荣,艺术上停滞的时期;进入60年代却陷入了全国的危机,观众人数从50年代后期8亿以上的高峰,每年以10%的幅度跌落下来,影片产量和影院数目也随之下降。到1966年,联邦德国仅产生了60部影片,还不及65年的一半。究其原因,除了电视的冲击外,更主要的在于影片艺术质量低劣,1961年竟然无法从当年摄制的影片中评选出一部值得授于"最佳影片"或"最佳导演"的影片。更为难堪的是,有些国际形电影节把联邦德国送展的影片,以不够电影节比赛水准为由原封退还。许多影评理论家撰文抨击联邦德国是没有电影的国家。面对这种严峻局面,1962年西德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拥亚历山大、克鲁格为首,在上述电影节中发表了《豪勃豪森宣言》,公然向旧电影开战,力求西德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尽快突破创新,从而振兴民族电影。
与西方其他电影艺术运动一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组织者们首要的任务是向政府伸手要钱。他们通过各种活动,于1965年成立了"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集资500万马克资助拍片。他们用这笔"青年电影基金",在三年时间里资助青年电影导演们拍出了20部新影片。
1965年至1968年,新德国电影运动掀起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代表作有克鲁格的《和昨天告别》,夏摩尼的《禁猎狐狸》,以及施隆多夫的《特莱斯》,它们分别在威尼斯,柏林和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得了奖,为新德国电影走向国际影坛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70年代初,新德国电影陷入危机。其直接原因在于联邦德国议会修改了"电影资助法"。新的资助法规定,凡申请资助者,必须先拿出一部"资历证明"影片,才能有资格申请资助新的拍片计划。等条款。这些新规定,严重地制约着新生力量。由于资金短缺,新的短片计划无法实现,已经拍成的影片又找不到买主,迫使影片数量大幅度减少。不少人只好迎合投资者的要求去拍庸俗的商业片。但是,也有一些导演在危机中苦斗,使运动逐渐摆脱危机,掀起新的高潮,其中尤以法斯宾德、赫尔措格和文德斯及施隆多夫四位导演最受西方电影界的注意。1975年至1979年,赫尔措格拍摄了《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法斯宾德拍摄了《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以及施隆多夫拍摄的《锣鼓》分别在戛纳和美国奥斯卡等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新德国电影运动在1975年和1979年西次出现高潮,而从1979年开始的高潮一直延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西方电影界最受注意的艺术运动。
㈧ 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电影特点是什么
(1)欧洲:欧洲是电影的发源地,电影产生之后,在欧洲一直是以一种艺术来看待电影,所以欧洲的电影以艺术为主,文艺片、故事片居多,后来受到好莱坞的影响,也出现一部份商业电影,不过大部分欧洲的电影人都瞧不起好莱坞的纯商业电影,认为他们太庸俗,所以欧洲的电影现在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流。
(2)北美洲:基本就是好莱坞的天下,早期好莱坞产生时,多数电影人都是欧洲过来的,基本上还是以艺术电影为主,但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于美国华尔街的财阀们看中了电影的利润,进以通过各种渠道慢慢掌控了好莱坞,从那以后,好莱坞就是商业片的天下,成为了一个商业电影流水线,一部部商业电影就像汽车一样从流水线里面产生从而面向世界,在赚取了大把钱的同时,也慢慢丢掉了早期的艺术精华。所以北美的电影就是商业片的天下。
(3)南美洲:在南美洲,电影的起步虽然也很早,但是一直不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直到现在,南美的电影产量也仅高于非洲,南美电影比较独特,基本上都是以拍摄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为主,所以电影涉及面较窄,也就限制了南美电影的发展,偶尔拍出一些商业电影,国外没兴趣不引进,本地人不喜欢,所以导致南美洲电影现在不上不下的局面。唯一在世界上有点号召力的哥伦比亚和秘鲁的商业电影,也大部分都是合资电影。
(4)大洋洲:和北美一样,大洋洲的电影就是以澳大利亚电影为主,澳大利亚的电影非常繁杂,商业片、艺术片什么都拍,因为澳大利亚一向以好莱坞为风向标,好莱坞流行什么,当地的电影人就拍摄什么,而且澳大利亚电影的一大特色就是合资片,基本上每年产出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合资片,尤其很多都是来自好莱坞的投资商,说他们是好莱坞的后花园绝对不会错。
(5)非洲:非洲电影起步最晚,很简单,太穷了,老百姓都看不起电影,怎么让电影发展起来,而且非洲长期处于战乱状态,根本无法提供给电影人成长的环境,所以在非洲,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域的电影。而作为非洲一南一北两个主要的电影产出国埃及和南非,也基本上很少出产自己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外资的电影,而大部分非洲本地的电影也都是人物传记的电影。但是非洲却是世界电影人心目中的电影取景地,大面积的沙漠、大量的野生动物、以及古埃及文化,每年世界上有很多电影都是在非洲取景拍摄。总的来说,非洲电影真的没有什么特色。
(5)亚洲:亚洲电影种类繁多,基本上每个国家电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从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到印度宝莱坞,再到后来崛起的韩国和泰国,甚至于日本的成人电影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有自己的位置。唯独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作为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却没有成为电影大国,没有自己的特色,无论电影质量还是电影数量都无法与欧美比较,不能不说是我国的悲哀。细分亚洲电影,现今东亚、东南亚基本上都是日韩泰电影的天下,主要是以恐怖片为主而闻名世界,南亚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主,主要以歌舞片闻名世界,西亚以伊朗为主,主要以宗教片为拍摄主体。
㈨ 德国最好的电影有哪些
德国电影:年轻的托雷斯(1966年):在战前的奥匈帝国的一所寄宿学校里,两名学生虐待他们的同班同学巴西尼(Basini),后者因偷其中一名学生的钱而被捕。
《大混乱》,1971:2034年的外太空是由贪婪的公司在一个破旧的官僚机构中运作的。两名不太聪明的宇航员通过非法交易、走私和破坏宇宙飞船谋生。
阿吉雷,《上帝之怒》,1972年:在16世纪,冷酷而疯狂的唐·洛普·德·阿吉雷率领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去寻找黄金国。
《风平浪静》,2011年:二战期间,一名青少年加入了纳粹占领的法国抵抗组织。芭芭拉(2012年):上世纪80年代,一名在东德工作的医生发现自己被放逐到一家小型乡村医院。
凤凰城,2014:一名毁损的大屠杀幸存者开始决定她爱的男人是否背叛了她的信任。托妮·厄德曼(2016):一位爱开玩笑的父亲为了和努力工作的女儿重新建立联系,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另一个自我,并冒充她CEO的生活教练。
2018年,过境:故事发生在当代,一个受迫害的少数民族男子试图逃离法西斯统治的法国到美国,却爱上了一位已故作家的妻子,他假扮了这位作家的身份。
劳拉,2019:今天是劳拉的60岁生日,就在今晚,她的儿子将举办他的首场钢琴音乐会。劳拉规划了他的音乐生涯。2019年,Systemsprenger: 9岁的Benni疯狂地寻找爱,她不受控制的能量让周围的人绝望。
㈩ 请问某德国总理刺激好莱坞影视发展的政策
第三节 新德国电影的初期
60年代初期,德国电影所出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如:新电影艺术公司、联盟电影公司和乌发—汉萨电影公司);影片质量下降,但对娱乐片所缴纳的税却不降低;以及电视的发展和竞争等。在1961年中,“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找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的人人选。德国电影在经济与艺术上处于了最低点,酗年代中期,德国年产量仅为60部影片,观众人次也降为1亿人左右。
一、“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新导演们,带着一纸宣言来到了国际短片电影节所在地奥伯豪森,他们参加第八届国际电影节,宣称要“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对60年代的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片表示不满。由26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和制片人们提出了这项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因循守旧的德国电影的崩溃终于使我们所摈弃的思想立场丧失了经济基础”;“正如在其它国家那样,在德国短片也已成为故事片的学校和试验场所”;“德国电影的未来在于运用国际性的语言”;“我们现在
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电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一些危险”;“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大致这样一些内容的宣言,标志着西德电影的转折点。此后,他们筹建“德国青年电影基金会”,计划以500万马克资助10部故事片的创作。然而,这项建议未受到认真地对待。经过长时间的筹集资金,1965年“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在以后的3年中资助了20部影片的创作,其中最多的一部投资达30万马克。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
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这些影片从1966年起,开始进入了商业发行网。
二、德国青年电影
这是新德国电影发展的初期阶段,德国青年电影的先驱者之一是让—玛丽。斯特劳布。他于1933年出生在法国尼斯,1958年来到德国,并在流亡德国期间拍摄了实验影片。他的全部作品都是与妻子达尼埃尔,西耶共同摄制的。她做过丈夫影片的编剧、制片、导演、剪辑等工作。斯特劳布的影片追求的是一种布莱希特式的启蒙戏剧风格,他坚持台词、原著、思想真实可情,要求演员“少做动作,多念台词”。他的作品往往严肃、庄重而又细腻。斯特劳布的代表作品是《没有和解》(1965年),是根据海因利希·伯尔的小说《九点半钟的台球》改编而成的。影片通过三代人的生活将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与联邦德国在战后现实做了对比,演员口中是极具有文学化台词,影片演员的说话方式、
场面调度和画面构成旨在让人们体验现实,而不是面对现实。这种风格,体现了导演试图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所要达到某种间离效果的追求,同时它还使人们想起电影史上著名的德国表现主义流派。许多的影评家都注意到这是一部“用历史的闪回镜头直接回顾了纳粹时代”的影片,“是一部有政治现实意义、风格新颖的先锋派影片”。
亚力山大。克鲁格也是先驱人物之一。他出生于1932年,曾做过法学家、律师、作家等,他导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1966年)。影片表现了一个从民主德国来到联邦德国的妨娘阿尼塔·G的艰难生活,她处处受到人的打击,被人践踏利用。影片剧情大幅度跳跃,采用了不少纪录手法和漫画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产生好的效果,不仅由于影片的叙事手法,还由于影片对主要人物命运的同情,对社会的批判,发人深思的讽刺和它特定的内容”。这部展现‘‘冷漠、落后、家长式作风,当权者的变态心理”的影片曾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银狮奖。
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和作品:福尔科·施隆多夫于1966年拍摄了《青年特尔勒斯》,这部“对早期法西斯精神的探讨”的影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国际批评家奖”;威尔格。赫尔措格于1967年拍摄的《生活的标志》影片描述的是士兵施特罗斯特策克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小岛上如何因荒诞处境变疯的故事,赫尔措格希望表现“希腊风光中阴森可怕而在理智上又无法理解的力量”,这部影片已经可以看出该导演后来的一贯的风格和追求;约翰内斯,沙夫的影片《纹身》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小伙子如何枪杀了自己的养父,“简单的最后行动代表了青年人对传统社会的空谈和自满的抗议”。这部影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颇有共同之处,“它体现了新德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相结合的特征:导演们想要表达的是他们亲自目睹和经历过的事情”。以后还有:彼得·沙莫尼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狐狸禁猎期》;乌尔里西·沙莫尼拍摄的点画派风格的影片《它》和《年复一年》;哈罗·曾夫特拍摄的《慢跑》;克里斯蒂安·里舍尔特拍摄的《倒立吧,夫人》;汉斯—于尔斯,波兰德拍摄的《猫和鼠》;爱德加·赖茨拍摄《进餐》等等。
第四节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赫尔措格、福尔科·施隆多夫、赖纳·威尔纳·法斯宾德和威姆·文德斯。
威尔格·慧尔指格(又名:W.H·斯蒂佩蒂奇)
如果说艺术家是一个“离群索居者”的话,新德国电影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人物是赫尔措格,正像他影片中那些“孤家寡人”的主人公一样,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孤独的艺术家。赫尔措格说:
“就因为我是独自一人,而且还将独自工作下去,所以很难将我的影片归人这里的某个流派”。
1967年,他在希腊拍摄了《生活的标志》一部短片之后,又在萨哈拉拍摄了《法塔·莫尔加纳》(1968年);拍摄了《诛儒也是从小长大》(1968年);1973年,他到了秘鲁和巴西,拍摄了《阿吉尔——上帝的愤怒》,影片采用传说中纪实手法,描写了1590年到黄金国探险的僧侣阿吉尔的故事。表达了某种社会秩序的瓦解和狂想在现实面前的失败。这是一部“妄想和放纵的叙事诗”。1976年,他执导的影片《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记叙了上个世纪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译尔的故事,他心理愚钝和反常。这部半记录、半自传体的影片揭露了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
主义。8毫米胶片拍摄的主人公梦境很有特色,成为赫尔措格“最有力量和风格最统一的影片”,荣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奖。1978年,他还曾重拍了茂瑙的《夜间幽灵诺斯费拉杜》。1982年,赫尔措格导演了《陆上行舟》,主人公梦想在亚马逊河上游的森林里建起一座歌剧院,让伟大的卡鲁素来唱歌,他开始了旅行并在士著人帮助下把行舟搬过山岭。影片在瑰丽壮观的大自然景色中和古朴纯真的民风中激荡着艺术家更加执迷、颠狂的心理状态。赫尔措格说到:“我的影片是由于某种强烈的迷恋产生的……”,这部影片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在赫尔措格的影片中,他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在这一点上他与法国“左岸派”电影有近似之处。他的影片极富浪漫色彩,有强烈的造型意识和动人的古典音乐。他的电影剧作略欠一筹,一如《陆上行舟》河流中走船,放而不收,削弱了戏剧张力,令观众感到沉闷、拖杏,有时晦涩、难懂。
福尔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读政治学,然后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他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也是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预示了新德国电影的觉醒”,影片编剧是他后来的妻子和主要合伙人特洛塔。
1967年《剧烈的争吵》的成功,使他同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签订了6年的合同,开始转向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1971年的《科姆巴赫穷人的暴发》起源于民间传说,叙述了民工拦路抢劫一辆钱车的故事,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感情,批判了社会,“对具有新特征的乡土电影的发展是个贡献”。1972年后,他从历史转向当代,拍摄对德国社会现状进行精辟分析的系列影片,并从1960年“作者电影”较窄的观念转到较大的观众层面。
1975年《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描写一个收容无政府主义者的年轻妇女最终成了舆论界的牺牲品。1976年他拍摄了根据尤斯奈尔原著改编的《死刑》。在1978年《秋天的德国》中,他“技艺更加精湛”。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于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阂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他的80年代仍然是丰厚的;《伪造》(1981年)、《斯万的爱情》(1983年)、《一个保姆的故事》(1989年)等等。施隆多夫擅长导演艺术片,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也是一个注意市场和同观众交流的人。施隆多夫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代表作品《锡鼓》等,对处于社会重压下的人物变态心理的描写以及他对文学作品的倚重使他同法国“左岸派”电影人士及作品十分接近。然而,他对电影基本技法的注重、对观众的顾及、与电影明星的多次合作,又使他同这些导演以及新德国电影的其他人明显不同。目前,他主要在美国拍片,而这些“超级制作削弱了他的艺术才华”。
赖纳·威尔斯·法斯宾德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天才法斯宾德是多面手,他曾做过记者、戏剧编剧、戏剧导演。
70年代他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从舞台转向电影,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的栖棚如生的人物形象。1969年一1976年,他总共导演了29部长故事片和一部5集电影系列片。
1969年,在柏林电影节轰动的《爱比死更冷酷》“表现了毫无用处的可怜人”,影片中的移动摄影不同反响,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1970年《谨防神圣的妓女》把戏剧排演的喜怒哀乐搬上银幕。
1971年,法斯宾德在《四季商人》里讲述了一个无法满足母亲要求的菜商在饮酒后死亡的故事。影片仅用了l1个拍摄工作日,充满风格化与舞台艺术痕迹,法斯宾德的创作风格达到高峰,在他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主题。1972年,法斯宾德仅用了10天拍摄完成了《佩特拉·冯·康德的辛酸泪》。1973年,他导演《恶梦吞噬灵魂》片中60岁的老妇嫁给了一个年轻的摩洛哥外籍工人,当她能够战胜社会的种族偏见时,却无法克服他们面对的种族差异。1975年的影片《自由的强权》又一次显示了法斯宾德偏爱的主题,一个同性恋青年被人利用后又被抛弃,惨死街头。1977年导演的《中国轮盘赌》、1978年推出反法西斯题材的《玛丽亚·布朗恩的婚姻》、1978年与施隆多夫联合导演的《秋天的德国》、1980年,另一部反法西斯主题的影片《莉莉·马莲》问世。1981年4月法斯宾德在“世界报”采访他时说:“如生命允许,我希望拍摄12部反映德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影片;第一个描写第三帝国的主题是《莉莉,马莲》。但不是最后一个……,我在寻找自己在祖国历史中的位置,我为什么是个德国人?”法斯宾德的声明体现了新德国电影艺术家的觉醒和责任。1982年,他在导演了《薇洛尼卡·弗斯的欲望》和高度风格化的影片《水手克莱尔》后离世,年仅36岁。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的是他崇拜的美国“好莱坞”电影模式,是一种传统情节剧。其中最大特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把德意志沉重的罪孽意识摆上银幕,他也撕下自己的外衣,把种种非常态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解剖。法斯宾德的美学追求和创作倾向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手派册”十分接近,他的影片中那种“乌托邦思想”和“悲观绝望’’也同手册派一样消极。他的影片有时出现‘‘简单化”的倾向,他的社会分析有时也难免“主观,浮浅”。
然而,在新德国电影艺术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难以忘怀的。
威姆,文德斯
这位曾攻读医气和哲学的大学生在投考巴黎高等电影学院时失败,他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
1971年文德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城市里的夏天》,这是“一个犯罪故事的历史”,影片中的囚犯因惧怕往昔而逃跑。他还拍摄了非情节化、不求表意的《守门员罚球时的焦虑》;这一风格同样反映在1974年的作品、爱丽丝漫游城市》中。1976年执导《时间的进程》,1977年美国演员德尼·霍普在他气氛神奇的影片《美国朋友》中担任主演。
1980年,他把美国导演尼古拉·雷依的传记故事搬上银幕,影片记叙了在无尽的公路旅行中电影机械师与他的朋友卡米茨的友谊与烦恼,这是一部典型欧式风格的公路片。1984年,摘职戛纳电影节的金棕阎的另一部欧式风格的公路片《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他表现了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漠。1985年他拍摄了一部关于他的偶像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纪录片《东京之行》。1987年,《柏林上空》这部充满超现实主义气氛的作品问世。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词中基本排除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衰落:
同新浪潮电影—样,新一代的德国电影人反对电影商业化,主张“作者电影”和“艺术电影”,新德国电影在美学追求和制作方式上有很多与新浪潮相似之处,几百名导演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摄了近干部影片,形成持续不断的创作高潮和声势浩大、历时长久的电影运动。美国新好莱坞电影运动导演科波拉对旺盛时期德国电影作过安如下的评价:“过去的10年属于新德国电影,西德是现在唯一有所作为的电影国家”。
然而,7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已经表明德国电影有衰落,电影市场出现了萧条,德国影片在国内的放映收入几乎无法抵偿制版成本。据统计:其收入仅占全部影片收入的10%,1977年占4%。新电影对资助团体的依赖,使电影艺术受制于这些团体和电视台编辑部,同时也受制于主管这些部门的政治态度。“德国青年电影董事会”由于提供资金过少丧失了影响,已于1976年解散。
1977年,法斯宾德还曾发表了将来只在国外拍片的声明轰动一时,引起人们议论纷纷。一些评论家认为“虽然电影导演们对运转不灵的团体和对缺乏评论界的支持表示不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在别的欧洲国家或欧洲以外的国家拍摄电影的条件就比联邦德国优越却是使人怀疑的”。法斯宾德于80年代初业已故世,其他三大导演已到国外拍片。
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主将在国外创作上的滑坡现象,证明了评论家的担忧。90年代的德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占领,有着先锋运动表现主义、德国室内剧、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民族电影也已日渐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