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斗牛电影是真实故事吗
《斗牛》讲述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本片由管虎执导,黄渤(饰演牛二)、闫妮(饰演九儿)等人主演。它并不是典型的抗战片,而是用了战争时期的背景,讲述各方势力(日本鬼子、难民、土匪、原本的村民等)和一头牛之间的诙谐故事,看似喜剧,实则悲剧,尤其是黄渤最后的侧影,让人唏嘘,没有经历过战争残酷的人,永远如同局外人。
逃进村的难民挤牛奶喝牛奶,差点把奶牛害死了,甚至最后要杀死奶牛;残暴的日军将奶牛养的好好的,没有去加害它;这两个点就是非常矛盾的点,可以说,一切都是战争惹的祸。
最有意思的是土匪的配种,将荷兰奶牛和本地黄牛配种,希望生出同样能够挤奶的奶牛出来,这一段实在黑色幽默了。
我想,管虎想表达的“动物性”是指大家都作为动物的时候的那种生存的本能,以及善良是每一个动物的底线,我们作为高级动物,更要懂得做人的底线在哪里,绝境时做选择的最低处是什么,就看得到你的底线如何。
㈡ 急需斗牛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
《斗牛》是由管虎执导,黄渤、闫妮等主演的黑色喜剧电影。
该片讲述的是抗战时期,一头奶牛和一名老乡共同经历的生死故事。片中,黄渤饰演信守承诺的农民,负责看管共产党留下的奶牛,期间,日本鬼子、土匪、难民,纷纷打起了奶牛的主意。
该片于2009年9月1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一队八路军来到了沂蒙山区的堡垒村马牧池,随他们一同前来的还有国际友人捐赠的奶牛。长年生活在大山中的村民从没见过这种黑白相间、奶量充足的牛,他们备感惊奇。不久,日军船尻部队逼近,八路军紧急撤退,临行前将奶牛托付给村民喂养。贫穷胆小的村民担心奶牛会带来灾难,他们通过抓红豆的方式选出养牛人,小寡妇九儿帮破落户牛二抓阄,最终使牛二成了这倒霉的“幸运儿”。
残酷血腥的扫荡过后,村民们全被杀害,只有牛二和奶牛成为幸存者。尚未得到喘息之时,另一队日军部队路过此地,并将伤员留在这里。从这天起,肩负着保护奶牛重任的牛二想尽办法和日军、土匪、江湖郎中等各色人等展开周旋,而那头倔脾气的搭档也让他头疼不已……
㈢ 电影斗牛讽刺了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已经久未拍电影的管虎表示之所以想拍《斗牛》因为自己毕竟是学电影出身,有点小梦想没实现在有点憋得慌,不是不想拍电影只是一直在等待机会,很多机会都错过要不因为不喜欢或是平台不好。在碰到山东农村这个口传心授的故事,管虎觉得很适合电影,于是就创作了《斗牛》这个剧本。《斗牛》中的非常吸引管虎,他觉得古人的坚韧品质、血性、对友谊的执着,现代人已经非常缺失了,于是应该赞美现在依然拥有“动物性”的人。
黄渤身上的确有一种导演说的“动物性”在里面。他演过的角色往往都是混混型小人物,你以为他应该最重视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但他又出乎你的意料,这是黄渤的魅力。《斗牛》中的角色也是如此,他的贪生怕死是明显的,一开始都不肯接受藏牛的任务,硬将闫妮嫁给他才好说歹说接了。全村人被杀以后,他也想离开,但是没有离开。这个无法离开,就是《斗牛》的核心所在。“奶牛”是他与过去与世界惟一的联系,他可以去山上离群索居,但是好歹也得有头牛在,才是过日子。现在的这个核心,不能说表现得非常透彻,但是黄渤这个人物的行为,基本上你看完这个电影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会感到微微有些伤感,人所依凭的情感是如此微薄又如此雄厚,几乎没有办法被打到。人可以做的事情是如此卑微,和一头牛相守一生,人所做的事情又如此伟大,他有自己所坚持的价值观,言而有信。
㈣ 老师留作业电影《斗牛》所表现出来的现代特征和风格要求1000字,求助~谢谢
20世纪中期后现代主义兴起,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它从建筑波及到了文学、经济、政治、电影等多个领域,从西方蔓延到了东方,直到现在,后现代主义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思潮,特别是在中国的电影领域。在此,借前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来分析该片所具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斗牛》的后现代主义特征首先表现在其对传统文学意义的消解上,影片既没有宣扬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缺少鲜明的舍生取义的民族大义。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抗日题材电影文本的所推崇的崇高意义的消解,影片的内容集中在对奶牛的争夺上,主流文化所弘扬的崇高意义被搁置一旁,几乎所有的人都围着牛转,而他们的行为只是原始生存欲望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反映而已。
其次表现在对“英雄”人物的消解上,影片中担负着保护“八路牛”重任的人物既不是工农子弟兵,也不是有进步思想的知识青年。甚至牛儿肩负起这个重任并不是因为他自告奋勇,而仅仅是因为抓阄的偶然性以及在字据上被迫签字画押,而这种偶然性被导演放大到是别人帮他抓的。牛儿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他在契约上画了押,也是为了他的“九儿”。此外,牛二挪用奶牛公粮以及狙击、射箭行为的失败也不失对英雄形象的又一次消解。主人公没有抗击民族侵略者、推翻旧社会崇高理想。他有的只是想跟九儿老老实实、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但这种理想恰恰是最世俗化的、最朴实的,也是最符合大众文化的。牛儿的形象是对长期以来传统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中的“英雄”意义的一次正面消解,是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中对文学形象的审美内涵的一次拓展。
再次,《斗牛》在不少地方运用了反讽手段,颠覆了既有的秩序和法则,也解构了主流话语覆盖下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反讽上,影片中有一出戏,为了救难民,奶牛最后病倒了,而以郎中为典型代表的难民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竟然采取了“以怨报德”的行为。用牛二的话说,应该是“你娘喂你奶,然后你就要把你娘吃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暗喻,这从侧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中家庭伦理关系破裂和道德沦丧的现实,而郎中等人的行为恰恰反映了当代啃老族以及子女不尽孝道的现象,这样的描绘是对传统意义上中国家庭生活中“孝”的伦理道德一种颠覆。
最后,《斗牛》具有模仿的痕迹,反应了“文本间互相模仿和复制”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当然影片没有采用简单复制,而是采用了融合的方式,这种融合表现在对《无间道3》、《疯狂的石头》、《鬼子来了》等影片的叙事结构、背景、题材、语言特色等方面的融合。
㈤ 电影《斗牛》反映出什么来着哇
1、因果真实不虚。因果是宇宙的自然规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战争的残酷是因为之前种下了杀戮的恶因,当战争爆发时,形成了恶果。不仅是发动战争的方面要痛彻地反醒,我们日常杀害物命就不该反醒吗?天地有好生之德啊!所以断恶积善是我们人类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解决我们痛苦根源的方法。
2、做人要讲诚信。中华民族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是其中的精华,人无信不立。牛二讲信用,是我们民族好的继承。
㈥ 大家说电影《斗牛》好不好看,有几个人看懂了,虽然很搞笑,但是它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别的不说,起码有一点和《鬼子来了》一样:
TG不讲诚信
把东西放人家那,最后也不来收回
还因此搞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