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爆裂鼓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爆裂鼓手》讲了一个有着爵士鼓手梦想的少年,在一名严格到变态的老师指导下,突破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热血故事。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更成为了许多电影打分网的公认的优质电影。
Andrew最后的表情与电影刚开始他打鼓的表情完全不同,他最开始打鼓表情轻松带有一些坚韧,而最后完全是一种痛苦。结局让电影脱离了“追求梦想”这一单一主题,更深层次地挖掘了心理的问题,通过打鼓这一行为具体化,让观众得以窥探Andrew已经病态的内心。
影片最后的一分钟,两人相视而笑,Andrew继续打鼓,镜头先给到Fletcher,明显他最后抛开一切认可了Andrew,随后Andrew的笑,他获得了他内心所想。鼓上沾满了血,也呼应了影片的Andrew两次提到的,像查理帕克一样为自己爱的事业奉献生命。
影片的结局也是高潮,导演用开放式的结局,就是希望引发不一样的思考。电影不是传统的励志片,也值得每个在奋斗的年轻人细细品味。
Ⅱ 为什么加勒比海盗3最后那个上校一直说真是一笔好买卖
从贝克特人物说起。这人从电影一出场就是一心为了他的东印度公司,各种交易,想杀掉杰克却每次都没有下手而是做交易,他最后在努力号上反复念着,“他还在等着和我做交易”“这是一桩好交易”“这只是一桩好交易”……充分说明,贝克特其实就是一个生意人,并不是一个能打仗或者想打仗的人,他好多次抓到海盗(杰克、戴维琼斯、威廉、邵峰……)都不杀,来,做交易,所以他压根不是真想杀海盗的人。
这点和萨拉查形成鲜明对比,萨拉查见海盗就毁灭,交易?谈判?好几次要杀巴博萨,把他吓得不清吧,但还是杀了他的船员,这和贝克特一起坐下来喝喝咖啡对比鲜明。另外萨拉查还是西班牙海军,也间接表明了只知道杀最后走向没落吧。
贝克特的野心是什么,杀海盗?显然不是,他想统治海洋,所以他想控制飞翔荷兰人,他想控制黑珍珠和杰克,他想控制海盗。
他口头上说杀光海盗杀掉大部分海盗,可实际上呢,希望杰克投降,杰克说要把海盗们都交给他他就笑了,可见他说要杀海盗完全只是口头上虚张声势,当然他的舰队是有能力的,只是和全世界的海盗王开战图什么?即使打赢了又如何,东印度公司实力锐减,而且还成了全世界海盗的死敌,这个代价就大了,东印度公司从此没落帝国的地位被取代都是有可能的。全世界海盗杀不完的,也没必要东印度公司费这个劲啊,但是可以利用海盗的嘛,贝克特之前给过的特赦授权令就是证明。
所以,很多人说能打赢为啥不打,问题是他打赢海盗又怎样?他的野心是收服海盗王,打仗压根不是他的选项,他想要杰克投降,海盗王们投降,这样他就可以统治海洋。而最后黑珍珠和飞翔荷兰人朝他冲杀过来的时候,他的梦想已经破灭。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渲染了一个情节,有人说我们应该发扬海盗的优良传统(逃跑或投降),杰克这次说了不,没有这样的传统,这次不逃跑不投降,这次选择战,有缘由的。反抗统治压迫,战斗才是海盗的传统啊,如果海盗选择臣服了,不就回到他们当海盗之前生活在统治压迫下的样子了吗,狠狠的回应了第三部的开头,为什么受压迫的人民唱海盗歌,召唤海盗王。
Ⅲ 求一部电影片名~~香港的男女主角最后得到一笔钱财的
《夺命金》借三个背景各异的角色:银行职员特丽莎(何韵诗饰)、黑帮中人三脚豹(刘青云饰)及警队督察张正方(任贤齐饰),因一宗离奇劫案而串连起来。一场股灾,一袋现金,引发这时代的终极矛盾。Teresa被逼由银行柜位员转为投资顾问,其大客钟原(卢海鹏饰)提取千万现金却发觉不需用那么多,请特丽莎代存回户头, 一心要改变命运打造人生创业实验田的特丽莎却心生贪念。另一边厢,身为黑帮中人的三脚豹,对股票一无所知,刚开始苦心钻研即遇股灾,经营黑市期指的凸眼龙(姜皓文饰)亦输掉巨款,两人决定向钟原假意借款,实则抢劫。而负责此案的正直警队督察张正方,亦正面对着生活巨变,令一向坚守原则的他也开始动摇一笔巨款,被身份各异的人虎视眈眈,上演一幕又一幕金钱与道德挣扎的人性阴暗面。
Ⅳ 找一部外国的老电影 想知道这个电影的名字
冒险的代价,法国电影。
英文名: Prix danger, Le
中文名: 冒险的代价 | 死亡游戏
导 演: ( Yves Boisset )
主 演: ( Gérard Lanvin) ( Michel Piccoli) ( Marie-France Pisier) ( Bruno Cremer) ( Andréa Ferréol) ( Jean Rougerie)
上 映: 1983年08月24日
某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别出心裁的搞了一个“有奖冒险”节目,以高达两百万美元的奖金来引诱人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做为赌注。
失业青年弗朗索瓦不愿再过着贫穷的生活,不顾女友拉萨的反对,执意报名参加了“有奖冒险”。他幸运的在初赛“空中摆擂”中获胜,获得了作为“逃亡者”参赛的资格。
在节目中他多次获得了陌生人的帮助,才暂时逃避了五名追杀者的追捕。但当他从节目制片罗朗斯的口中得知那些陌生人都是电台有意安排为的只是能使节目能播放4小时,他最终将会被追杀者杀死的时候,他终于明白“有奖冒险”只是个骗局。
为了向观众们公布事实的真相,弗朗索瓦在杀死了几名追杀者后,持枪来到了电视直播现场,但等待着他的是被送入疯人院的结局。
Ⅳ 韩国恐怖电影<<笔仙>>最后结局是什么意思
我晕~我记得好象是他妈妈帮助自己的女儿转世投胎成功了把!`然后最后他俩不是一起出现在海边了吗?应该就是要表示他女儿转世成功了把!反正我觉得是这个意思 啊!呵呵不知道对不对哦!
Ⅵ 电影《盗墓笔记》结尾是什么意思
首先是西王母的指甲与九门评弹女人的指甲类似,应当是某种宿命的暗示。
此时评弹正唱到“镜花水月不需寻 回首空门圣灵起 本是无邪带点真。”
“镜花水月”指虚幻景象,但这里并不是指吴邪塑造出来的虚幻故事,而是指围困吴邪的心魔。虚无缥缈漂浮不定,吴邪这十年都一直在寻觅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此时此刻,在去往长白山的前夕,一切尘埃落定之时,终于“不需寻”了。这是吴邪与自己的和解,十年之间他必须策无遗算,割裂自己的本性,慢慢变得像块石头,但他“本是无邪带点真”啊,他选择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心境得到复原。
感觉熟悉吗?
“拆就是为了复原,复原就是为了拆嘛。”
用三叔的话来说,他由以往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变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的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吴邪和小哥握住手的切换。
从最初裂缝时的错过,到飞轮时的相握,最后一个镜头居然是一副油画。油画中的上帝站在高处向亚当伸手,而上一个镜头中吴邪正是站在高处向小哥伸手。我们都知道小哥是一个强大如神佛的男人,此时的吴邪却站在到了上帝的位置。在吴邪架构的这个故事中,他说他要罩着小哥,他也说到做到了。
幻境中吴邪说过“他(张起灵)生活在我无法理解的世界里,我永生也无法与他比肩。”这是在计划进行中间吴邪的想法,而在一切结束之后,吴邪已经可以非常平淡地对小哥说出:“你是一个病人,你可以休息了。”这样的话。他的心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吴邪在某一层面上所做的事,就是小哥的“上帝”,他完成了对小哥的救赎。
闪回三叔堂口两人相遇,现在这一块已经十分清楚不用多说了。
注意表情,先是小哥注意到不对劲,转过头看到带着铁面生面具的吴邪。再是吴邪有点暗笑地转过头,看到的是面具男,也就是小哥。
“你们所谓的进去,就是我的出去。”
他们早在相遇之前就种下了心魔,但正是因为这种相互救赎,他们在最终都走出了各自的心魔。再回首,一定又是另一番情景。
浮生若梦梦浮生,真作假时假亦真,人生如镜镜映人,但愿是影避风尘。
这部电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讲述书迷与书的关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十年如恍然一梦,书中的情景故事,也能在生活中略知一二。但愿往事如烟尘,永远给自己留一块空间,让人沉在这书里,大梦一场。
来自豆瓣
Ⅶ 王祖贤周星驰邱淑贞在息影前最后一部影视剧分别叫什么名字
王祖贤息影前最后一部电影是《美丽上海》周星驰最后一部电影《长江七号》
邱淑贞最后一笔电影是《左右情缘》
Ⅷ 最后一部外国电影,找了好久了
《永无止境》:
外文名: Limitless
其它译名: 药命效应
出品时间: 2011年
出品公司: 相对论传媒公司 美国
制片地区: 美国
导演: 尼尔·博格
编剧: 莱斯利·迪克逊
制片人: 布莱德利·库珀
类型: 剧情,惊悚,悬疑,科幻
主演: 布莱德利·库珀,罗伯特·德尼罗,安娜·弗莱尔,约翰尼·威特沃斯
片长: 105分钟
上映时间: 2011-10-13(中国大陆)
分级: USA:PG-13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影片改编自2002年Alan Glynn编著的同名小说,讲述男主角埃迪发现了一种能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新型药NZT-48。可是这种药虽然能帮助达到常人所不能达到的地步,大获成功之余。也有致命的作用:身体不适和失控的情绪。而此时埃迪已不能离开这种药,这使他进入了一个黑暗领域。
布莱德利·库珀在片中饰演一个丢掉了工作的潦倒作家:艾迪·莫莱。他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甚至连他的女朋友林迪也果断地选择离开。在穷困、潦倒和无所事事中,艾迪对生活失望了。他觉得自己不可能会有什么未来,就在这个时候,他的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种正处在试验阶段的药物--NZT。
NZT是一种头脑药物,吃下去之后可以让大脑中处于休眠状态的脑细胞变得活跃。艾迪在无聊之中吃掉了这颗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药丸,结果他变成了一个头脑超人。艾迪一洗之前的颓废和低迷,变得炯炯有神且充满自信。在NZT的帮助下,艾迪的脑子就像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般好使。他能记住与之相关的所有的事情--那些他看到的、读到的或者是听到的事情都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有了这么好的一个脑子,艾迪开始在股市和金融市场上小试身手。没想到出师就捷,艾迪捞到了一大笔钱。他的杰出的赚钱能力,引起了金融大鳄卡尔·范·罗恩的注意,他把艾迪招致麾下,将其视作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
艾迪抢眼的成功当然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几个杀手陆陆续续找上门来,希望能从他的手中搞到NZT。但是NZT的副作用这个时候却渐渐显露了出来,它让艾迪的脑子非常混乱,身体不适、情绪失控、精神分裂等等副作用一并发生。艾迪能克服这些困难,走出低谷并逃脱杀手们的追杀么?
Ⅸ 电影《李献计历险记》最后结尾是什么意思啊最后没看懂。。
“结局:
李献计穿越过去救了王倩,但没有多余的力量穿越到自己的年代,他想起了二叔曾经对他说的话:“当穿越力量用光的时候,就会停留在某一时空”所以李献计被迫停留在了08年直到永远,而年轻时的李献计和王倩过上了幸福生活。”
《李献计历险记》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Yv0uTNTnOjTMhcHbuRHitQ
Ⅹ 为什么说《与狼共舞》是最后一部西部片
凯文科斯特纳靠着《与狼共舞》接过小金人的那一年,也正是海湾战争如火如荼的一年。可笑的是《与狼共舞》对于好莱坞未来十多年的发展之影响还不如海湾战争来得深远。当然人类意识觉醒的发展并不是越堆越高的积木,否则至少在九年以后,伟大的斯皮尔伯格老哥该把拍出《拯救大兵》的任务直接交给中国。海湾战争揭开了美国当代战争和随之应运而生的好莱坞新式战争片的序幕,而《与狼共舞》却几乎成了电影史上的绝唱。 一个电影人,一生可能只有一个形象真正被人记住。多年以后还记得梅尔吉普森就是那个片花中来不及卸下脸上的油彩,拿着话筒组织镜头的将军导演;即使是西装革履的拉塞尔克罗,还是让人怀疑他随时可能忽然跨上马背,举剑高呼“hold the line,stay with me”,这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比较悲哀的如莱昂纳多,小帅哥站在甲板上注目凝视的时候,背后是整个好莱坞燃起的绚丽烟花,烟花散去之后他再也没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凯文科斯特纳而言,一部自导自演的《与狼共舞》已经足够让他和任何大师相提并论,但是这样一部旷世杰作的不可复制性同样也适用于他本人。《与》一片为他积累了大量的砸钱资本,被一部影评界反响平平的宏篇巨制《未来水世界》几乎耗尽,而和摩根弗里曼的两部黑白配几乎就成了后者得到好莱坞十年最佳男配之名的最好铺垫。 四个小时,这个是《与狼共舞》的片长,时间似乎是导演从来不曾担心过的问题,镜头在美国大西部草原上忽停忽走,不分浓淡,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飞过。放弃对于篇幅详略的掌控正是本片的高明之处,把支配时间的权利交给了故事本身,这样就留下了足够的余地在完成主角思想转变的同时彻底说服观众。 影片的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尾声,受伤后心灰意冷的邓巴中尉在一次一心求死的骑马飞驰之后,非常讽刺得成了战争中的英雄。回到营地之后,邓巴自愿驻守边疆,而这个时候正处于国家强权面临分崩离析的关口,“国王死了,国王万岁”。邓巴这个处于风雨飘摇的国家权利磁场最边缘的一个人,已经饱受战乱创伤,是一个仅仅被一套军装捆绑在美国文明最后的死区的稻草人。 这是一部逆美国主流价值观而行的影片,但是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的愤世嫉俗。从影片最初驻守边关最后一队人马的弹尽粮绝到邓巴中尉长达一个小时苏武牧羊式的离群索居后,导演似乎已经为自己还清了最后一笔道德债务。在强势文化的入侵和逐步消亡的弱势文化的抵抗中,《与狼共舞》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批判者,在漫长的拉锯和相互了解以后最终加入苏族,邓巴中尉如同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彻底的改嫁,之后或许他更愿意求得世界的宽容和理解,但是眼前的世界对于民族概念的理解却注定只能有一个你死我活的结局。凯文科斯特纳并不是先知,也不是一个善于大而化之的社会学家,他的镜头语言显得和邓巴中尉一样不善言辞,未必有意闯入了一块未知的领域,却完成了一次摄人心魄的伟大探险。 《与狼共舞》中,邓巴中尉与苏族人从最初的敌对,到相互的试探,互赠礼品,到后来的相互接纳以至于最后发展出血脉情谊,就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植物在广袤的西部毫无干涉地生长着。期间一只叫“白袜子”的野狼和邓巴成了朋友,从而邓巴也得到了一个诗意的苏族名字。草原上并不是天堂,印第安部落也不都是天使,杀戮随时都存在,信任和友谊显得弥足珍贵,在掌握了草原上的生存法则以后,我们只看到身着苏族服饰的“与狼共舞”,手里拿着邓巴中尉的步枪,其原来的主人已经不复存在。邓巴对于狼,对于苏族的友谊是两条各自独立的线索。在苏族人眼中,邓巴就是一条脱离族群,桀骜不驯的狼,他会在篝火边尽兴地与狼共舞,就是他和普通白人的最大区别。忽明忽暗的火光,荒凉原始的舞蹈,画面中男子如神像般英俊,无比接近的大地之灵。 影评界经常把《与狼共舞》说成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西部片片种,诚然《与狼共舞》继承了一定的西部片元素,但骨子里却大相径庭。西部片的主旨无非是英雄气概和男性气质,深层里还透着白人对于征服的一种自豪感。邓巴中尉的气质决定了他并非是一个英雄,而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潮流中的殉道者,所以与其说《与狼共舞》挽救了西部片,还不如说《与狼共舞》是对于多年来美国西进过程中征服者逻辑的一种反思,在道义上为红极一时的西部片赎罪。在民族大熔炉中,逐渐打破壁垒,舍弃“傲慢与偏见”,美国两百年未曾完成的使命,凯文科斯特纳用了四个小时怎么也不算长。影片的最后提到,苏族文明最终还是被征服,这是无法扭转的趋势,只不过其漫长过程中的流血和阵痛或许可以短一些。 无论是邓巴随队出征捕猎牛群,还是帮助苏族击退来敌,邓巴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美军步枪。他没有立地成佛,但是现在,每一次战斗他都清清楚楚知道其意义和目的。每一场战争都不会被记载,不会有留下功绩和罪恶,可能仅仅为了保护冬季的储备粮,有一部《与狼共舞》在前,之后十多年的好莱坞战争片都是在倒退。八十年代的好莱坞试图把所有的罪恶都抛给越战,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好莱坞彻底沦为美国新一轮强权逻辑的喉舌,《黑鹰坠落》,《太阳之泪》-------在美国飞机拯救世界的臆想中,老美们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甜蜜的洗脑。当跨出民族主义的那条分界线隐隐约约在邓巴中尉身上浮现的时候,好莱坞并没有在意,使得《与狼共舞》的思想境界是空前的,更加是绝后的,其灵感就如同苍野中一闪而过的狼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