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超级感人的关于老师的 电影
十部讲述老师的感人电影
1.放牛班的春天
:才华横溢的音乐家马修成了向乡下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老师,这里充斥着体罚
高压
马修试图改善这里的情况,但是事情进展的并不顺利,有着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和令人头疼性格的皮埃尔总是制造麻烦,最后看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如何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
2.山区女教师:越南的经典电影,讲述一个山区女教师的故事
3.天那边:美丽女大学生许晓萌和刘科饰演的恋人江可可在大学毕业后,一起报名志愿到边远山村里的水咕噜小学支教,并且相约坚持三个月。在天的那边,他们与吴军饰演的罗老师和山里一群可爱的孩子相识,围绕着三尺讲台经历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欢乐的生活,对人生的选择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罗老师操着一口湖南方言学英语、江可可满村偷鸡解馋等都是该片另人捧腹的片段。
4.凤凰琴:何群的《凤凰琴》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既使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忍受着困乏的物质条件而献身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民办教师的崇高,更使我们感到在教育战线存在的诸多问题:资金匮乏,投入太少,弄虚作假,人才断层,不正之风严重。影片唤起了人们对改善现状的思考。该片获1993年第13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5.死亡诗社:“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最后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枪,指向了自己……
6.生命因你而动听:片子的主角贺伦先生酷爱音乐,他曾拥有一支自己的乐队,并曾参加小型巡回演唱,他有一个宏伟的梦想――创作属于自己的交响乐。然而固定的工作是必须的,他需要稳定的收入,因为他和妻子有了爱的结晶。在妻子的支持下,已步入中年的贺伦解散了乐队去学校教书,同时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交响乐创作。
但是贺伦的第一堂课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7.美丽的大脚:孩子们用哭哑的嗓子唱着凄凉的儿歌为她送行;夏雨用满面泪水和她告别;王树雕塑般地坐在村口,默默地为她守墓……“美丽的大脚”足声远逝了,余音无穷……她用生命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乐观。
8.烛光里的微笑:上海市边缘棚户区的潘家弄小学教师、体弱多病的王双铃又接了一个乱班。但是王双铃的爱心深深感动了孩子们,全班的面貌大有改变,她带着同学们去郊游看海,为了不使腿伤未愈的路明掉队,王双铃背他爬山,过度的劳累使她再次发病,靠在山石上,她永远闭上了双眼。孩子们满怀悲痛,自发地在班里举行了追悼会。在王老师生前最喜欢的烛光里,孩子们仿佛再一次看到了老师那亲切的微笑。
9.蒙娜丽莎的微笑
:对于女性的幸福进行了探讨。卫斯理学院有才能有个性的女学生们,在一位女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寻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义。因为这些女学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学业还是家庭之间苦苦挣扎,于是难免向对象物投注同样的思索,于是邓斯特演的走入无爱婚姻的女学生后来愤怒地对婆婆说,蒙娜丽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会以虚假的微笑维持这段婚姻,我要离婚。她决定让自己笑,不对别人笑。
10.冯志远: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关于冯志远,这样感动人的事情很多很多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2. 电影凤凰琴反应了中国的教育是怎样
《凤凰琴》那生动的故事像一把琴弦在时时拨动我的心,我被那山村里的教师献身教育事业而感动。我看着,看着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影片通过《凤凰琴》极为真实地再现了山区民办教师的艰难处境。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张英子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她被山区艰苦的办学条件所震惊。所谓的学校只是几间小小的破破烂烂的瓦房,外加一个小小的场院。要不是门前那面随风摇曳的红旗,简直就没有人想到那就是一个学校。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老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夜色中女人的哀嚎会穿越寂静的山谷,而让人感到凄凉。尽管如此,老师和学生们却坚持着每天举行升旗仪式。 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看似滑稽,却无限的庄严,没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这更加让人感动的国歌了。凤凰琴所奏出的苍桑和古朴的乐音倾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本片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乡村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论大小,都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的。一个老师要负责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山区里的孩子很多都没能上学,能上了学的孩子也要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学校里的老师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去挖草药,然后拿去卖,得来的钱都给孩子们买本子的。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铺张浪费的情况是多么的严重,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不明就里。影片的最后,张老师带着来之不易的转正机会,也是带着整个学校的希望和梦想,走出了这个小山沟。如果说她是幸运的,那也只能和她之前在这所学校里的生活相比,因为毕竟来到这里教书,对她来说,是生活水平的下降。但对于这个学校的另外三位老师而言,张老师的离开也许意味着这辈子都等不到一个转正的机会,可同时也给这个山村的小学带来了些许的希望。张老师临行前,于校长对她说,要她记得这个大山里的小学,要她告诉外面的世界这里还有一所小学,每天早上在笛声下有一面国旗冉冉升起。
凤凰琴是校长老婆留下的,张老师带走了这架琴,也带走了那位女教师的未完成的理想,这应该也算一种传承吧。
虽然电影拍的是十几年前的事,但是那样的小山村,那样的小学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还有一群孩子在笛声下,站在黄土地上看着国旗冉冉升起。为了一点点的希望,为了一个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未来,努力地学习着。他们可能都不知道他们的同龄人可以在宽敞的教室里,在灯光下,空调房里上课。可能他们很多人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想想他们真是可怜,但有时更可怜的反而是我们。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中,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我们心中原有的朴素的、真挚的理想,又被现实以及身旁诸多的诱惑改变了多少呢
3. 写凤凰琴观后感,急急急!500字!
在上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个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刚开始由于教室里的器材有点问题,看起来黑呼呼的,连电影叫什么名字都没看清楚。后来,慢慢的看下去后,我就被电影的情节给深深的吸引住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电影情节中多次提到的《凤凰琴》。
这是一部讲述山区里的教育状况,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的电影。这部电影看起来真的很简单,整个围绕的就是一座山区里的小学,主要人物就是小学里面的三四个民办教师和那群孩子。
话题就是从张英子的高考失利开始的。张英子连续两次高考都失败了,于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个山区里面的小学去当民办教师。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愿意。我想,换做是其他人的话也很少有说愿意的。因为,那毕竟是个穷山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受那份苦。后来她还是去了,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去的。因为她舅舅说,以后还是有机会获得转机的。
进山的路弯弯曲曲的,感觉总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只蜗牛在慢慢的挪动。所谓的学校只是几间小小的破破烂烂的瓦房,外加一个小小的场院。要不是门前那面随风摇曳的红旗,简直就没有人想到那就是一个学校。让人感动的是,学校虽小,老师和学生们却坚持着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看似滑稽,却无限的庄严,没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这更加让人感动的国歌了。校长说,升旗是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见。只要看见这面旗子,就知道这里还有个学校。后来,张英子的爸爸就是顺着这面旗找到了学校的。我想,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种向心力,是一种持之一恒的信仰。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论大小,都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的。一个老师要负责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山区里的孩子很多都没能上学,能上了学的孩子也要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学校里的老师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去挖草药,然后拿去卖,得来的钱都给孩子们买本子的。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铺张浪费的情况是多么的严重,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不明就里。也许,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拿来浪费的那一份东西留给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世界就会平均一些。
张英子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不懂得原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人是要努力争取的,不管是用的什么办法。影片中,学校为了拿到一些奖金,就向上级谎报入学率。这件事情被张英子发现了,还告到了上级去。结果,准备好要用来修学校的奖金泡汤了。张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里的她赌气和大家玩起恶作剧来。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遇到狼群的攻击,以及陪酒事件后,她才真正明白了这个学校的处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后来,张英子在省报上发表的关于这个山区里的学校的文章,获得了省里的关注,并争取来了一个转正的名额。张英子在这段时间里面已经成长了许多,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这个原本是要给她的转正机会让给了这个学校的元老,校长的爱人明老师。明老师等这个机会等了一辈子,为这个机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明老师是有机会转正的。只是,张英子的舅舅,也是当时那个学校的老师,为了转正,就马上和一个家里有权势的女人结了婚,利用她们家的关系得到了那个转正的名额。也许,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急于离开这个小山区吧。而明老师,为了证明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认可。就是为了这一份认可和不福气,明老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张英子的舅舅在离开学校时,留下了一个凤凰琴,凤凰琴载着他满心的内疚。而在我看来,凤凰琴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认的真心、良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琴,留住自己的良心。当明老师填了转正表后,满足的离去时,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许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后转正的机会,又转回给了张英子。学校的老师都说,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其实,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学校,大家都不愿意丢下自己肩上的责任。人活着,就是为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好。
前段时间,表哥突然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打开一看,里面全都是一些山区里穷苦孩子的照片。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眼中尽是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天真而不舍,让人看在眼中,疼在心上。邮件中还有好些个个省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学校的地址。表哥说,你有不穿的衣服吗?把它们都寄过去给那些孩子们吧。后来,我跟很多人提起这件事情。大家都问,我们的衣服他们能穿吗?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衣服吗?这些问题,真的问到了我的心里。他们需要的真的是我们不穿的衣服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我想,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一点点的帮助。他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还是很大,暂时还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让全社会的人们为贫困山区的每一个孩子伸出自己的双手,让社会更加美好。
4. 急需凤凰琴观后感作业
在上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个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刚开始由于教室里的器材有点问题,看起来黑呼呼的,连电影叫什么名字都没看清楚。后来,慢慢的看下去后,我就被电影的情节给深深的吸引住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电影情节中多次提到的《凤凰琴》。
这是一部讲述山区里的教育状况,进而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的电影。这部电影看起来真的很简单,整个围绕的就是一座山区里的小学,主要人物就是小学里面的三四个民办教师和那群孩子。
话题就是从张英子的高考失利开始的。张英子连续两次高考都失败了,于是她舅舅就把她安排到一个山区里面的小学去当民办教师。刚开始的时候,她很不愿意。我想,换做是其他人的话也很少有说愿意的。因为,那毕竟是个穷山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受那份苦。后来她还是去了,是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去的。因为她舅舅说,以后还是有机会获得转机的。
进山的路弯弯曲曲的,感觉总是在爬坡。人在路上,就像是一只蜗牛在慢慢的挪动。所谓的学校只是几间小小的破破烂烂的瓦房,外加一个小小的场院。要不是门前那面随风摇曳的红旗,简直就没有人想到那就是一个学校。让人感动的是,学校虽小,老师和学生们却坚持着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国歌是老师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看似滑稽,却无限的庄严,没有其他的情境能有比这更加让人感动的国歌了。校长说,升旗是为了在山下的人也能看见。只要看见这面旗子,就知道这里还有个学校。后来,张英子的爸爸就是顺着这面旗找到了学校的。我想,这面旗子,更多的是指代一种向心力,是一种持之一恒的信仰。
在这个学校里,孩子们不论大小,都是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的。一个老师要负责同时给几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山区里的孩子很多都没能上学,能上了学的孩子也要面临着辍学的危险。学校里的老师每天都利用课余时间去挖草药,然后拿去卖,得来的钱都给孩子们买本子的。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铺张浪费的情况是多么的严重,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不明就里。也许,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拿来浪费的那一份东西留给这些贫困地区的人们,世界就会平均一些。
张英子刚到这个学校的时候,不懂得原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人是要努力争取的,不管是用的什么办法。影片中,学校为了拿到一些奖金,就向上级谎报入学率。这件事情被张英子发现了,还告到了上级去。结果,准备好要用来修学校的奖金泡汤了。张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不明就里的她赌气和大家玩起恶作剧来。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遇到狼群的攻击,以及陪酒事件后,她才真正明白了这个学校的处境,明白大家的不易。
后来,张英子在省报上发表的关于这个山区里的学校的文章,获得了省里的关注,并争取来了一个转正的名额。张英子在这段时间里面已经成长了许多,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想着自己哪天可以走向更好的地方的女孩了。她把这个原本是要给她的转正机会让给了这个学校的元老,校长的爱人明老师。明老师等这个机会等了一辈子,为这个机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生命。刚开始的时候,明老师是有机会转正的。只是,张英子的舅舅,也是当时那个学校的老师,为了转正,就马上和一个家里有权势的女人结了婚,利用她们家的关系得到了那个转正的名额。也许,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急于离开这个小山区吧。而明老师,为了证明凭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得到认可。就是为了这一份认可和不福气,明老师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张英子的舅舅在离开学校时,留下了一个凤凰琴,凤凰琴载着他满心的内疚。而在我看来,凤凰琴则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认的真心、良心。每个人都应该有这么一个琴,留住自己的良心。当明老师填了转正表后,满足的离去时,大家似乎都明白了许多以前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最后转正的机会,又转回给了张英子。学校的老师都说,机会应该留给年轻人。其实,是大家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学校,大家都不愿意丢下自己肩上的责任。人活着,就是为了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的好。
前段时间,表哥突然给我发了一封邮件。打开一看,里面全都是一些山区里穷苦孩子的照片。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眼中尽是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渴望,天真而不舍,让人看在眼中,疼在心上。邮件中还有好些个个省份的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学校的地址。表哥说,你有不穿的衣服吗?把它们都寄过去给那些孩子们吧。后来,我跟很多人提起这件事情。大家都问,我们的衣服他们能穿吗?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衣服吗?这些问题,真的问到了我的心里。他们需要的真的是我们不穿的衣服吗?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我想,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一点点的帮助。他们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还是很大,暂时还不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让全社会的人们为贫困山区的每一个孩子伸出自己的双手,让社会更加美好。
《凤凰琴》观后感
无锡市稻香实验小学分部 杨菊
这部影片是今天级部主任临时布置给我的任务,于是吃过晚饭,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在线观看了这部影片,把屏幕缩小了,边看边干着其它的事,可是不知不觉中被其电影情节吸引了,一个多小时的故事情节仿佛就在我眼前,显得真实而生动……贫困山区破烂的土屋,难以遮挡风寒的校舍,一双双带着渴求企盼的眼睛。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接送学生,还要修校舍,带着学生上山挖草药好凑足课本的钱。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每天仍在用竹笛吹奏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一面五星红旗,老校长说:为了让孩子们记得我们的国家,记得中国。
我在年轻女教师的一双眼睛里看到了震惊!做为一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其实这份震惊从始至终一直在我心里。
影片中张英子在两次高考落榜后被父亲、舅舅劝说后去大山里界岭小学作代课教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条件所震惊。学校位于群山环抱之中,校舍破旧,操场小得不得了,国旗却还在迎风飘扬。学校教师很少,余校长既要照顾学生,又要照顾妻子。他的妻子明爱芬曾是这所学校最早的老师,因公病倒,长年卧床不起。他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在这贫困山区,教员们生活都很清苦。副校长邓有梅一心想转正。张看不惯教师们虚报入学率,告到县里,揭穿了谎言。后来奖学金没了,过冬的房修了。在一如既往的早晨,界岭小学仍然在大山里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升旗,教导主任和副校长,一个吹笛子、一个吹口琴,用竹笛和口琴吹出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英子在学校遭到了教员们的责难,心情苦闷,闭门不出。老师们都在暗中竞争转正考试,英子写了一篇关于学校的文章发表后,给学校带来了好处二三千元拨款和给英子的转正名额。英子执意不要这个名额,几翻推让之后,给了明爱芬,明爱芬填完表格后含笑辞世,英子的舅舅乡文教站站长,讲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表达了自己对明老师的愧疚之情,最后,转正名额给了张英子,大家都说希望还在年轻人的身上。
《凤凰琴》述说着界岭小学的昨天和今天,述说着过去和现在界岭小学的艰难。表现出张英子初到学校的不适应,对民办教师的不理解到热爱,人物真诚、正直、倔强、热情,剧情亲切,感人,自然,真实可信。凤凰琴所奏出的沧桑和古朴的音乐演绎这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歌曲的优美旋律中,大家仿佛看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期盼和教师们辛勤耕耘、力图早日改变家乡面貌的形象。
其实这部电影反映的不只是界岭小学,而是大部分农村教育的情况。今天,我们的农村不但需要钱,而更需要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一旦失去了科学文化,就等于给下一代留下的是一个永远穷的基础。好多教师为农村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好多孩子因贫困交不上学费而辍学,好多的孩子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不能立足于社会。而对于身处在偏远地区的农村贫困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承担了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重担,但是他们收入很低、生活困窘、工作条件恶劣。他们的待遇往往得不到保证,一些地方长期拖欠民办教师工资。当工资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时,他们还得种上几亩田,干起沉重的农活,这就使得使他们背上了双重压力,既要搞好教育,又要种田养家糊口,肩挑教育和生产两副重担,奔走于田间地头和课堂之间,常常是“满身泥巴进课堂,丢下课本上稻场。有的民办教师日复一日地教了30多年,盼望着所谓的“转正”,不仅有经济利益的实现,“转正”意味着人们对他们所做贡献的肯定。可是由于对教育投资不够重视,以及对教育经费的挪用,使地方政府难以给这些民办教师以“转正”机会,殷雪梅老师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多数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与要求相差甚远,现代教育设备少,教育手段简单,基本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初水平。只有少数地方建立语音室、微机室、配备点电脑,基本上还是在“黑板上开机器做实验”。在时间、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都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要完成教学任务,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孩子们学得不透彻,因此到了初中就跟不上、学不进、坐不住,辍学率不断上升。如今的高等教育是全民教育,虽然还是有许多孩子进了大学,但是他们不得不比别人付出更大的努力。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现在的我已经成就了儿时的梦想,我想我会是一位好老师。虽然呆在城市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难以想象乡村教师跋山涉水去上课的艰辛;坐在电脑前享受网络信息沟通带来的快乐时,体会不出农村教师捉襟见肘在危房里给孩子上课时不安的心情,但是我想我们站好自己的岗位就是对大山老师最好的回报了。
我们只能期待着,《凤凰琴》早日奏出新歌,这是乡村教师,也是乡村孩子们共同的期盼……
5. 《凤凰琴》讲的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凤凰琴》根据刘醒龙同名小说改编,由何群执导,李保田、王学圻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该片讲述了在偏远的山区的一位女教师,在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培养学生的故事。
6. 一部关于贫困山村学校的电影,其中有一幕是全校师生升国旗,老师用简单的乐器奏国歌,很感人
《凤凰琴》
导演:何群
主演:李保田 剧雪 王学圻
类型:剧 情
在偏远的山区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
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教师的工资因为没钱而拖欠着。夜色中女人的哀号会穿过寂静荒凉的山谷,让人感到凄凉。
尽管如此,清晨竹笛奏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7. 《凤凰琴》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凤凰琴》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破旧的泥房子旁边是一个很小的操场,大山里的生旗仪式正在这里进行。孩子们排着整齐划一的队伍,一双双稚嫩的眼睛虔诚地望着那国旗冉冉升起。国歌在群山中回响,国旗在清风中微笑。
这是影片《凤凰琴》中的一个镜头,我深深地为这一个小小的场面感动了。因为有这国旗,群山不再寂寞;因为有这国旗,孩子们心里就有了寄托;因为有这国旗,才有那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在这里,国旗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们爱国旗,对国旗有一种圣洁庄重的感情。所以,用不着什么人要求,用不着谁来提醒,每天早晨,他们便自觉地站在旗杆下,等待乐声响起等待国旗高高飘扬。
而许多暂时离开祖国的炎黄子孙,他们最能体验国旗的力量,看到了国旗就似看到了祖国母亲。运动员在运动场上顽强拼搏,伤痕累累,也不曾流泪,但在异国他乡听到雄壮的国歌响起,看到庄严的国旗升起,就会热泪盈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5月,北京市一名中学生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的见面活动,当她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悬挂在宾馆门前的旗杆上,唯独不见中国国旗时,便急切地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在她的一再要求下,几经周折,鲜艳的五星红旗终于高高飘扬在诺维克上空。多么纯洁高尚的赤子之心,多么难能可贵的国旗精神!
因此,那些在国旗下却对国旗没有任何特殊感情的人,那些在国旗下幸福生活而对升旗仪式不屑一顾的人,当他们面对界岭小学的孩子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应当低下惭愧的头,流下忏悔的泪。
主角英子带着山里人的期望离开了界岭小学,影片结束了,而国旗依旧在连绵群山中高高飘扬。《凤凰琴》给了我们许多启迪:它让我们懂得了国旗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摆正了国旗在我们心中的位置。我们可以忘记许多,但永远不该忘记大山中的那一所学校,校门前的那一面鲜艳的国旗。
星期五下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凤凰琴》,影片讲了一位高考两次落榜的农家女因不愿随父辈下地种田,在舅舅万主任的介绍下到大山中的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她被山区艰苦的教学条件所震惊。老校长每天给几十个学生娃娃做饭,仅有的两位教师不仅上课,还要天天接送学生。尽管如此,清晨竹笛演奏的国歌还是会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回响在山区学校的操场上?
在界岭小学经历了种种的主人公,以亲身感受写了篇题为《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并将文章发了出去。引起强烈反响,学校还获得了一个转正指标。但她却执意不要,把这个机会留给了老校长的妻子,但最终老校长的妻子也没能如愿以偿地转正就离开了人世。影片看到于校长对转正的老师说:“只要你记住,在这里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学生。”的时候我潸然泪下。看到那里的学生在那么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学习,再想想自己,有着比他们好几百倍的学习条件却不懂珍惜,整天只想着玩,中午吃饭还东挑西拣,把不喜欢的菜随意扔掉。看到这里我很羞愧。
在这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老校长,在他身上有着最质朴的东西,忍住寂寞、忍住贫穷,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依旧坚持着,守着孩子们!让他们快乐成长。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像老校长一样能为山区孩子做出牺牲的老师。
《凤凰琴》是一部讲述了山村学校的电影,我看了,感触非常深。
故事是这样的:女主角张英子因为考了两次大学都没考上,只好去给山里的学校当老师,一开始,她看着这么差的生活环境,非常不情愿,但渐渐地从一系列的事情上看到了这个学校的好,还写了一篇作文上传,让城里人知道了大山的苦,最后,她到名校去进修了,校长还送了她一把她弹过的凤凰琴,看到这里,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大山里的环境真的'非常差,可山里的孩子都比我们要好学多了。他们吃饭,菜都是他们自己种的;他们烧饭,柴也是他们自己捡的;他们上学,都是要越过几座山的,他们却也自己走。有一个小女孩都差点被狼吃了呢!不像我们,都可以坐在父母的车里上学??而且,山里的老师也很难当,一所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一个老师都要分担好几个老师的工作。早上要去半路接孩子,晚上又要送回去??非常辛苦。
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没法和我们比的,可他们却比我们勤奋许多。所以,大家一定要多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凤凰琴》是一部现实电影,他直面山村教师的生存困境和山区教育的落后现状。通过张英子的视角,影片再现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山村民办教师不畏清苦生活和严重滞后的教育设施环境,想方设法保证山区孩子有书读,读好书的山区教育现实。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山区教师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从而歌颂了山区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影片初期,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十分辛苦,余校长等三名山村教师也各有自己的算盘,都想摆脱这样的物质条件,都想转正,所以他们为了药材钱让学生放学后采草药,为了奖金在扫盲调查中弄虚作假。可这些没有一项是为了他们自己,药材钱是为了给学生交学费,奖金是为了修缮学校。他们除了上课还要接送、照顾学生,工资长期拖欠,生活十分清苦,然而,他们仍然尽心尽力为着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已经把教育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恪尽职守,凭借自己满满的爱和教师的责任感,在极为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平凡的教师,艰辛的工作,清苦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山区教师撑起了祖国美好的明天。
到转正名额真正来到学校的时候,他们又互相谦让,最终给了殷雪梅老师———她当年因为参加转正考试落下病根,多年疾病产生,需要人照顾,最后殷雪梅老师为了教育奉献的精神得到了肯定,她终于转正了,人生也因此圆满终结。
电影给了我启示,现如今教育改革不断加快,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加大,学生学杂费全免,教师待遇得到提高,我们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我想如果你是个合格的教师,你必将付出全部精力于教育之上。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言行,才能升华自己的思想,师德的形成离不开积极地自我反省。尽管电影中几名老师争着转正,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教师职责,最后通过反思提升了自己的境界,成长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要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珍惜所有,关爱学生,提升自我,努力拼搏,书写壮丽的教育人生。
这部电影讲的是张英子因为高考连续两次失败,于是她舅舅就劝她去山区的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一开始,她不愿意去,但是,在她舅舅的百般劝说下,才怀着憧憬的希望去了。
刚来学校的张英子不明白学校的用心良苦。余校长为了拿奖金,修学校,给学生更好地教学环境,向上级谎报了升学率,结果被英子发现,她告诉上级,但是用来修学校的奖金没了。张英子被舅舅打了一巴掌,在一段时间内大家都不接近她。后来张英子在省报上发表了关于界岭小学的文章,得到了省里的关注,并有了一个转正的机会。而在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后,大家也决定让张英子转正。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尽管学校生活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升旗仪式。国歌是用口风琴和竹萧吹出来的,虽然简陋,但无比庄严。
比起山区的学校,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富裕,可是就有那么一些人不知足。他们没有课外书,没有丰富美味的菜肴,连本书都是自家刻的,但他们还是坚持上课;而我们呢,有书不想读,对饭菜挑三拣四等等。我们之间的真是天壤之别啊。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用自己的成绩来报答我们的父母。
虽然这部片子是很多年前拍的,但是到现在依旧有这样的山村,真正的山里面的村庄和学校。只有几位老师,兼职学校所有的职务,从校长到勤杂工,从老师到寝室管理人员等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年复一年的付出,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走出大山,而是不希望这里的孩子们接受不到教育,没有老师给他们上课。
界岭小学是一所民办学校,又在偏远的山区,转正名额本来就特别的少,村里面还拖欠了老师的工资。在电影一开篇的时候,就有一个老师看到县里面的领导下来的时候,就马上问关于转正指标的事,可是到最后,真正县里看到这里的困难实情以后,特意给出一个指标,他们却决定把这个指标让给了刚刚调过去的张英子老师。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指标是当时直接指定给她的,只是她觉得,那些守在学校这么多年的那些老师更值得这个名额,所以就推辞出来了,结果又兜兜转转回到自己身上。那个于校长只是对她说,英子,不管你以后走到哪里,都希望你记得界岭小学,记得在那里,学生们上学依旧很困难。也许是希望,她以后有能力的话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有更好的条件上学,至少要安稳的度过寒冷的冬天。
里面很动人的一个场面就是每周都会有的升旗仪式。学校一共就三四十个学生却横跨了一到六年级,即使学校在简陋都弄了一个旗杆一面红旗,没有国歌,学校两个男老师,一个吹口琴,一个吹笛子演奏国歌。带着红领巾的学生精神的敬着少先队礼,不是的学生也庄严的看着国旗一点一点升起。还记得里面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里大人过世了,自己又是老大,不得不辍学回去养家。她离开的时候跟校长说,每次听到国歌响起,远远看到国旗,就会不害怕。虽然可能有些学生现在还无法理解国旗国歌这种精神,可是他一直都坚持在做,他相信以后学生会懂的。
其实就我自己而言,我还是在寻找,他们是怎么跟学生沟通的,又是怎么样了解学生的。这一直都是我在各个影片中寻找的。因为我不会,也不懂,更不了解我的学生。
看这部电影,我第一感觉就是这电影明明演的是我们学校。老师和我们村人就是一体的。当时全村没电话,而董老师有个手机,我们全村人用他手机给在外打工的人打电话。而我们自己种的菜也总给她拿去,她也欣然接受。她们也是三个老师带五六个年级,所以那种上课法我也明白,三个年级在一起上课。就是现在,我们那还是两个年级在一起上课。而帮老师家干农活也有。我们与学校也是一体。学要建一个乒乓球台,我们当时所有的大点学生全部去捡石头。零八年地震了,我们一起搭帐篷。老师对我们很好,记得把他们珍藏的网络全书给我们看,这是我感觉我现在所有知识的源泉,也因此我买给我弟弟第一本书就是网络全书。而奖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到现在还没变。我弟弟去年就是五个人中的第一,奖品还是一枝铅笔两个作业本。
当时升国旗对我们来说也是奢侈。后来校长才搞到旗杆,我们才每周升一次旗。但我们有一个大喇叭。每天早上定时由老师播放。63我总是听到后就特别的着急,以为要迟到。喇叭总会放一些童话,童谣。我们都能背下了。校长每天来时都是我们做早操时。我们都偷偷地看来了没有,害怕他看到后打我们。但事实上他每次上来都热的不行了。他已经五十多了,还要走四里路来。四十年如一日。他在村里很有威望,因为他打过我们辈的父辈。我们对他真是很尊重,也很崇拜,村里有事也一定要请他当“老爷”。
我很高兴现在的小学还是那么的简单,朴素。但也觉得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希望总是那么小,以后怎么能生活下去。现在村里的打工都打不出去了,种地又生活不下去,而下一代可能也要坚守在这里,到时候都怎么生活。
《凤凰琴》这个影视相信名很多同学看到肯定会以为是一部跟音乐有关的影视,或者是其他的类型。谁会想到这是一部这写在贫困山区的几名民办教师的故事。如果不是先看了简述,我根本不知道以一个乐器命名的影视里却有着如此感动、现实的故事。
影视里的女主人公叫张英子,她两次考大学落榜,她不想一辈子待在农村,靠双手农作。用她在影视里说过的一句话说,就是:“就算死在城里,也比活在农村强。”于是当乡教政委的舅舅给她在他待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当代课老师的差事。她很不情愿,但无奈,没有文凭,还是去了。
随着张英子的脚步,在影视我看到界岭小学。不用说,那里的环境非常贫困,我想是不是因为这部影视是1994年拍的,所以才会有那么艰苦的教学条件,还是说现在也存在相同的事实,只是说我不知道而已,不管怎样,我非常敬佩这些教师。一眼望去,只有三间土墙围成的界岭小学躲藏在大山腰上,唯一有点学校气息的是那面用木杆子撑起的国旗,已经被风吹雨打的没有那么鲜红,即使国旗的颜色渐渐褪去,但国旗的意义永远深刻在那几名民办教师和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没有录音机,只能老师们自己奏乐。孙老师(教导主任)用笛子吹奏国歌,邓老师(副校长)口琴伴奏,简简单单的两种乐器吹奏的国歌依然响亮清晰,每次余校长伴着国歌将国旗缓缓升起。
界岭小学一共只有五个老师,实际上只有四个,因为一个老师已身患重病,一直在床上躺着。学生也很少,几个年级在一个教室同时上课。条件非常的艰苦。经过一些日子,英子被眼前的现实所感动,她写了一篇文章《大山·小学·国旗》交到省报。上级非常看好这篇文章,派记者“偷偷”的到界岭小学了解实况,后来给学校发了3000块钱的资助。
看完这部影视,我的感触很多。不管是现在的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太幸福了。对于那些在大山里艰苦工作的老师们,我向他们致敬,正是因为有他们,大山里的孩子才能受到教育,才有机会走出深山。虽然现在我还不是一名教师,但他们会一直在我的记忆力。不管以后我面临的教学条件如何,我都会欣然接受,只要是做自己想做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身在何处又有何用?时刻提醒自己:我们是谁?我们是干什么的?然后,努力做好该做的事情就好了!
推荐给同学们去看,真的很感动、很励志。
星期五,老师给我们看了电影,电影的题目叫——《凤凰琴》。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本是可以去县里很好的环境参加工作的,可是她跟着舅舅去山里的界岭小学当了老师。学校在山顶,因山村贫穷,学校的设施也不完备。连教室的窗户也破烂不堪,冬天下雪了,雪都吹进了教室。
学校里学生众多但课桌又太少,根本不够用,于是老师们只有想了一个办法,上午一半学生来,下午另一半的学生再来。这个女孩度不在这样环境恶劣的山风小学当了一名普通的老师。每天给同学们上课,每天跟同学们玩耍。她每天都弹学校中的凤凰琴,她弹得十分好听,悠扬的琴声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
后来这个女孩写了一篇关于山区学校的文章,领导十分重视,拨款给了学校,而且还请她去县中当教师,可是她放弃了这个机会,离开了学校,她要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临走前校长将他们学校的珍宝——凤凰琴赠送给她,她十分感动,她依依不舍地和同学们拍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我看了这部电影后,深受感动。她是那么的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而且她每天很快乐的面对那些孩子,这是那么的难能可贵。这让我想到了我们敬爱的老师,她们每天都教我们知识,可是我们还经常闯祸,惹老师生气,以后我们要听话,不让老师操心。
8. 谁看过一部很早的电影<小草青青>
http://v.youku.com/v_show/id_cc00XMTY0NjEwODQ=.html
中文名称:凤凰琴
英文名称:COUNTRY TEACHERS
资源类型:DVDRip-rmvb
发行时间:1993年
电影导演:何群
电影演员:李保田..... Principal Yu
剧雪..... Zhang Yingzi
Xuexin Wang..... Sun Shihai
修宗迪..... Uncle
Qian Sun..... Deng Youmei
丁嘉丽..... Deng′s Wife
DaWei Xu..... Zhang′s Father
Fan Zhang..... Zhang′s Mother
Shunzi Jin..... Wang Xiaolan
张建新..... Ming Aifen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IMDB:http://www.imdb.com/title/tt0106617/
评分:7.6/10 (30 votes)
剧情介绍:
“在一所偏僻的乡村小学,一群天真的孩子在庄严地行队礼,在乡村老师用竹笛吹奏的国歌声中,看着国旗在绿色的田野上冉冉升起……”
这是电影《凤凰琴》中的一个画面,看过的人们一定都不会忘记影片中那些孩子们看着国旗升起时的眼神:庄严、神圣,而透过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们还看到了希望。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所偏远的小学校,因办学条件差,一年工夫就先后走掉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人们寒心地说: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能留下来了!乡里实在派不来教师,只好临时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的课。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在女大学生含泪告别纯朴的山民走下山坡时,她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声音在山谷里低回传诵,久久不绝,那是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诗。年轻的女大学生回头望去,顿时惊呆了:几十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谁能受得起这令天地为之动容的长跪呀! 她知道那是渴求知识的孩子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女大学生的灵魂在瞬间的洗礼中得到了升华,她决然抛弃了山外的诱惑,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成了山村的第十一位教师。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后来,她积劳成疾,被送往北京治疗,当乡亲们把她接回山村时,人们见到的,只有装在红色木匣内的她的骨灰!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教育最艰苦地带的教师处境的反思之作,在这个学校教师很少的贫困山区里,很多辛勤的老师在这里奉献了他们的青春岁月,也就是在这里,正直的英子从一个冲动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她凭着一片爱心,为了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令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尽管她,还有其他乡村民办教师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就是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支撑起中国广阔的明天。
9. 有没有人记得九几年看过一个农村教育电影,和美丽的大脚里的好多桥段一模一样
1994年的电影《凤凰琴》?
剧情:
张英子第二年高考落榜后,当乡教委主任的舅舅给她在他呆过的山区界岭小学找了个代课老师的差事.她老大不情愿地来到界岭小学,心里却憧憬着城市里年轻人的浪漫生活.界岭小学除了她,已有四名老师:余校长、邓有梅副校长、孙四海教导主任,余校长的爱人、已经成了`废人'的明爱芬.他们都巴望着什么时候能从民办教师转成正式教师.
学校虽然小,且地处偏远,但每天早晨师生们都很正式地升国旗、奏国歌.邓有梅背后说张英子是飞鸽牌,当面却恭维她套近乎,还打孙四海的小报告,说他跟有夫之妇王小兰好,让学生帮着采草药.可是张英子慢慢了解到,为了能使班上的学生读上新课本,孙四海和王小兰吃了很多苦.使她对这一对未能终成眷属的有情人充满了敬意和同情.
住在余校长家近邻的张英子,一来就发现屋里有一把不知什么人送给明爱芬留念的凤凰琴,她没事儿就爱弹一弹.明老师又犯病了,差点儿把张英子借给他们家的止疼片连瓶吞下去.张英子帮着有风湿使不上劲儿的余校长一通折腾,回到屋里发现凤凰琴的琴弦被人弄断了.
县里扫盲工作检查验收的紧急通知下来了,满打满算还有10天时间.余校长轻车熟路地进行了布置,先垫钱备了桌酒菜宴请村长和会计.村长满口答应先支付5个月的拖欠工资,如果获了奖全部奖给学校.张英子发现每个学生都在替不上学的孩子做冒名顶替的作业,这样舅舅带着检查团来到界岭小学时,它的入学率居然达到了96.3%
.
张英子对如此弄虚作假感到气愤,她到县上告了状,使界岭小学的先进和余校长已经打到为学校修房预算里的几千元奖金泡了汤.气愤已极的舅舅扇了她一耳光,学校停了她的课.张英子眼见自己的告状给学生们安全过冬造成了困难,知道犯了众怒,心里充满了歉疚.
为了摆脱困境,张英子装出复习功课的样子,几位老师果然或向她套近乎,或到乡上去打听,是不是又有了转正的新消息.
邓有梅偷着上山砍树被派出所抓了起来.余校长以这是他给学校砍的为由好歹把他保了出来.王小兰的女儿李子在独自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狼群,要不是她爬到树上险些被吃掉,这使一向对她有父亲情感的孙四海陷入了沉思.
张英子怀着歉疚和对余校长们的敬意,写了篇《大山·小学·国旗》的文章投给省报.省报派了个记者悄悄来了解情况,拍了不少照片.这篇文章和照片在省报上发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县里给界岭小学特批了3000元专款,还给张英子特批了一个转正名额.
张英子决定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老师,舅舅也同意了.不记名投票表决时,张英子投余校长,余校长投了张英子,孙四海和邓有梅都投了自己,一人一票.余校长谈起明爱芬的情况,她是在刚生了孩子的第三天,趟冷水河去参加民办教师转正考试落下残疾的.大家一致同意把这个名额让给明爱芬.在盼了多少年之后,明爱芬终于摸到了这张转正表.也许是过于兴奋的冲击,她带着满足与世长辞.
明老师的死使界岭小学的老师们有了顿悟和空前的团结.他们一致同意把这唯一的名额让给他们中间最年轻也最有前途的张英子.舅舅告诉张英子,当年就是他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夺取了唯一的转正名额,害得不服气的明老师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个凤凰琴就是他怀着负疚的心情送给明老师的.这心情一直折磨着他.
张英子最后一次参加了全校师生的升国旗仪式,带着余校长的深情嘱托,让她牢记这个艰苦的地方,山区孩子的读书还需要人来关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界岭小学。
10. 凤凰琴是红色文化吗
凤凰琴(Country Teachers):又称“大正琴”。是日本自行发明的乐器。相传1912年(大正元年),由日本名古屋大须森田屋旅馆主人的长子森田吾郎创制。由于其构造简单、容易弹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20世纪20年代,大正琴传入中国。因流行地区的不同,又有“凤凰琴”、“大众琴”、“和平琴”、“中山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