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牧村的《渔光曲》 歌词
渔光曲
演唱:关牧村
作词:安娥
作曲:任光
云儿飘在海空
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鱼网
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 浪花涌
鱼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 紧拉绳
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
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
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鱼船儿返回程
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 力已尽
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 手也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
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鱼网
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渔光曲》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曲,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作于1934年。
这首歌深情地唱出了旧社会长年漂泊在海上的穷苦渔民的艰辛劳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渔民们愁苦困顿的心情。
为了写好这首歌,任光特意到长江的入海口吴淞口,观察渔民们捕鱼劳作。根据体验,他为这首歌创造了表现海浪起伏的特定节奏,突出了船歌的风格。
㈡ 渔光曲后半段展示的是什么空间
悲惨命运。《渔光曲》后半段是对贫苦渔民生活境遇及悲惨命运空间地直接展示,是我国最早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电影之一。通过简单的镜头和少量的台词来讲述生活的苦难。
㈢ 文案排版,最后多一个字是标点符号,是留在上段,还是放在下段第一个字处
无论是做幻灯片,还是日常工作中的文档排版,都离不开标点符号的使用。但是,由于很多人并非出版编辑工作出身,在工作中,经常会错误地使用一些标点符号。
比如,我现在问你:
标示作者国籍或朝代时,应该用哪个标点符号?
竖排文本时,标点符号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标示图书作品时,使用书名号,那标示电影作品时呢?用什么标点符号?
这些问题,你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吗?想必对很多人而言,会有很大困难。
但其实,关于中文排版时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我国有一项专门的规定,目前现行的是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里面规定了中文排版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鉴于篇幅稍长,我基于一些,可能在处理日常文档中,会经常遇到的情况,把部分标点使用规范写出来,算做冷知识普及,供你参考。
以下为节选部分:
问号使用规范
1. 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可叠用问号。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
示例:这就是你的做法吗?你这个总经理是怎么当的??你怎么竟敢这样欺骗消费者???
2. 问号也有标号的用法,即用于句内,表示存疑或不详。
示例 1:马致远(1250?—1321),大都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
示例 2:钟嵘(?—518),颖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示例 3:出现这样的文字错误,说明作者(编者?校者?)很不认真。
括号使用规范
1. 标示作者国籍或所属朝代时,可用方括号或六角括号。
示例 1:[英]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示例 2:[唐]杜甫著
2. 除科技书科中的数学、逻辑公式外,所有括号(特别是同一形式的括号)应尽量避免套用。必须套用括号时,宜采用不同的括号形式配合使用。
示例:〔茸(rong)毛〕很细很细的毛。
书名号使用规范
1. 标示书名、卷名、篇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
示例 1:《红楼梦》(书名)
示例 2:《史记·项羽本记》(卷名)
示例 3:《论臂峰塔的倒掉》(篇名)
示例 4:《每周关注》(刊物名)
示例 5:《人民日报》(报纸名)
示例 6:《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名)
2. 标示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类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的名称。
示例 1:《渔光曲》(电影名)
示例 2:《追梦录》(电视剧名)
示例 3:《勿忘我》(歌曲名)
示例 4:《沁园春·雪》(诗词名)
示例 5:《东方欲晓》(雕塑名)
示例 6:《光与影》(电视节目名)
示例 7:《社会广角镜》(栏目名)
示例 8:《庄子研究文献数据库》(光盘名)
示例 9:《植物生理学系列挂图》(图片名)
3. 标示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
示例: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电脑卫士》杀毒软件。
4. 标示作品名的简称。
示例:我读了《念青唐古拉山脉纪行》一文(以下简称《念》),收获很大。
5. 当书名号中还需要书名号时,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
示例:《教育部关于提请审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
分隔号使用规范
1. 分隔层级或类别。
示例:我国的行政区划分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省辖市(地级市)/县(县级市、区、自治州)/乡(镇)/村(居委会)。
横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占一个字位置,居左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问号、叹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后,占一个字位置,居左,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两个问号(或叹号)叠用时,占一个字位置;
三个问号(或叹号)叠用时,占两个字位置;
问号和叹号连用时,占一个字位置。
引号、括号、书名号中的两部分标在相应项目的两端,各占一个字位置。其中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破折号标在相应项目之间,占两个字位置,上下居中,不能中间断开分处上行之末和下行之首。
间隔号标在需要隔开的项目之间,占半个字位置,上下居中,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分隔号占半个字位置,不出现在一行之首或一行之末。
标点符号排在一行末尾时,若为全角字符则应占半角字符的宽度(即半个字位置),以使视觉效果更美观。
在实际编辑出版工作中,为排版美观、方便阅读等需要,或为避免某一小节最后一个汉字转行或出现在另外一页开头等情况(浪费版面及视觉效果差),可适当压缩标点符号所占用的空间。
竖排文稿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书写形式
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均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偏右。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间隔号和分隔号置于相应文字之下居中,上下方向排列。
引号改用双引号“﹃” “﹄”和单引号“﹁” “﹂”,括号改用“︵“ “︶“,标在相应项目的上下。
横排文稿中关于某些标点不能居行首或行末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竖排文稿。
当然,完整的规范中,说的更详细,如果你希望能够掌握正确的标点使用规范,可以在公众号旁门左道PPT 对话界面回复【标点规范】4个字,我把完整版的文档分享给你。
㈣ 对歌曲《渔光曲》如何理解
这首歌曲描绘了当时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惆怅的音乐中包含着渔民的血泪。
歌曲的音调是典型的江浙一带的音乐风格,具有舒缓、忧伤的阴柔美。调式上虽采用的是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远没有大调所具有的明亮色彩。作者从表现特定的内容出发,在音乐旋法、节奏和速度上作了颇具匠心的处理,音乐既忧伤又充满了悲愤的情感。
歌曲采用4/4拍,每拍两个音,先长后短的节奏型和徐缓的速度贯穿全曲,很好地表现了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渔民忧郁、痛苦的心情。
(4)电影渔光曲后半段展示的是什么空间扩展阅读:
《渔光曲》这首歌曲作于1934年,是这一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聂耳斯科影展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蜚声国外。
1934年6月14日影片首映后,这首歌迅速传播开来,第二年,因影片获得莫斯科展出汇演荣誉奖而蜚声海外。聂耳曾撰文说:《渔光曲》一出……其轰动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后来的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够卖座的一个潮流。
㈤ 谁知道关于电影《渔光曲》的资料
渔光曲 (1934)(Song of the Fisherman) 我来补充资料
导 演:蔡楚生
编 剧:蔡楚生
主 演:王人美 罗明 韩兰根 汤天绣 尚冠武 (更多)
上 映:1934年
地 区:中国大陆
语 言:国语
颜 色:黑白
时 长:80分钟
类 型:剧情片
渔光曲故事梗概或分集剧情
渔民徐福和妻子有一对孪生子女小猴、小猫。一场暴风雨夺去了徐福的生命,徐妻只得撇下刚生下的儿女,只身到了船王何家做了奶妈。 十年后,何家少爷子英和小猫、小猴都长大,由于三人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所以相互非常要好。又过了八年,小猫、小猴继承父业,租了何家的渔船,以捕鱼为生。何家少爷子英出国留学,主攻渔业,临行时三人聚在一起,子英表示将来回国后要出力改良中国的渔业。在此之后,渔民的生活很不平静,盗匪横行,徐家生活依旧十分贫困,而且家里遭劫,徐妈双目失明。何家又同外国人一起办了一个渔业公司,小猫、小猴捕鱼更加困难,他们只得带着母亲到上海去找舅舅。但舅舅也只以在街头卖唱为生,小猫、小猴只好和舅舅一起卖唱。巧的是,在上海他们遇到了回国的子英,如今子英进了父亲的公司。好心的子英给了小猫、小猴一百块钱,没想到这些钱反倒让他们被诬陷是抢劫而得的,因而被捕入狱。他们出狱后,家里发生了火灾,徐妈和舅舅葬身火海。小猫、小猴无家可归。何子英希望小猫、小猴到何家去,但父亲也因渔业公司的破产自杀了。目睹这一切的子英放弃了他那改良的计划,跟着小猫、小猴一起到海上捕鱼。不幸的是,小猴因捕鱼受重伤致死,《渔光曲》的歌唱声响起…… 这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了苏联电影工作者俱乐部为纪念苏联电影国有化15周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并获得“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演员表
王人美
罗明
韩兰根
汤天绣
尚冠武
袁丛美
裘逸苇
㈥ 是什么电影
《真实魔鬼游戏》是园子温执导的一部日本惊悚电影,由特林德尔·玲奈、篠田麻里子、真野惠里菜等人主演。(来源:网络)
㈦ 《渔光曲》这首歌抒发出了怎样的情感
《渔光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创作于1934年,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任光为作此曲,特赴渔民区观察渔民生活与劳动。
质朴真实的歌词的委婉惆怅的旋律鲜明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音乐中饱含了渔民的血泪,感情真挚,展示了旧中国渔民苦难生活的悲惨遭遇,抒发了劳动人民心中不可遏制的怨恨情绪。
《渔光曲》是电影《渔光曲》主题曲,由安娥作词,任光谱曲,作于1934年。
这首歌旋律抒情、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渔光曲》已流传了近半个世纪,由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激动了人们的共鸣,至今仍然是一首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
㈧ 音乐名作《渔光曲》有着怎样的音乐解构
开始四小节的引子是这首单一形象、三个乐段结构的歌曲的联系纽带,旋律中缓慢有起伏,犹如海浪轻轻拍击渔船。
第一乐段是歌曲的主题部分,描写了渔村水天一色、静谧悠远的景致。
第二乐段描绘了渔民出海捕鱼的辛勤劳动,节奏稍稍紧缩,各乐句的结束音略有提高。
第三乐段描写渔民生活的艰难:“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爷留下的破鱼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音乐凄苦、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