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关于二战美国战俘的电影
逃往雅典娜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为了阻止盟军登陆,德军在占领的希腊的某个岛屿上修建了一个庞大的潜艇油库,并在岛上的雅典娜山建立了秘密的火箭发射基地,以监视爱琴海海面的动静。德军又强迫战俘挖掘珍贵的当地历史文物。
战俘营司令里希特少校原系奥地利的古董商。他为了在战后给自己留条后路,一面应付柏林的搜刮,一面把真正有价值的文物送往住在瑞士的姐姐家里保存。
这时,当地的希腊抵抗组织领导人齐诺奉总部之命,要抵抗组织总部保护祖国的珍贵历史文物。齐诺决定首先设法炸毁德军潜艇油库,断绝他们的能源供给,进而上山摧毁火箭发射基地。
美国考古学家布莱克教授、美军战俘纳特,以及在亚得里亚海上被德军捕获的美军慰问团的喜剧演员查利和女演员多蒂等人先后被送进战俘营。布莱克决定以武力接管战俘营。为了确保这一行动的成功,他们同齐诺取得了联系。布莱克等人开始行动,他们悄悄地把泻药投入菜汤之中,致使德军腹泻不止,失去了战斗力。他们趁机杀死德军岗哨,缴获了武器,然后来到操场上。这里,里希特这伙人在观赏多蒂表演脱衣舞,兴致正浓,不意布莱克和齐诺等抵抗战士的枪口已经对准他们。里希特被迫同意放下武器。布莱克他们占领了战俘营。
齐诺同布莱克等人研究下一步计划,布莱克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蒙骗德国驻军司令、顽固的党卫军少校福克曼,必须取得当了俘虏的里希特的配合。布莱克同里希特多次交谈,向他指出,只有站到人民一边才是唯一出路。里希特弃商从戎也非本愿,因此在布莱克的规劝下,决心改恶从善。齐诺当即交给里希特一个任务:制止福克曼枪杀十名希腊人质。正巧,里希特奉命率部担任刑场的警戒。正当福克曼下达行刑命令时,埋伏在四周的抵抗战士全线出击,击毙了德军行刑队,最后,还把企图逃跑的福克曼置之死地。
战俘营被占领后,同盟军决定提前发起进攻。齐诺和布莱克教授率两路人马分头行动。齐诺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由他带领查利、纳特等人上山摧毁火箭发射基地;另一路由布莱克带领里希特、多蒂等人去油库执行任务。
里希特他们顺利进入油库后,里希特在电报室负责应付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多蒂潜入海底,在油库的要害部门安置好定时磁性炸药。正当她准备返回时,遇上德军蛙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斗。里希特发现后,立即全力相救。蛙人最后被击毙。这时,油库响起隆隆的爆炸声,霎时间,海面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齐诺一行从后山坡摸进火箭发射基地,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种烈性药粉倒入通风管道。德军官兵一个个中毒昏倒在地。基地德军头目福格尔发现同地面的联络中断,以为盟军开始反攻,急忙命令部队处于临战状态。这时,齐诺一行也暴露了。为了炸毁整个火箭基地,纳特奉命救出了被德军关押着的修道士。齐诺在混乱之中进入控制室,突然发现定时引爆装置已经启动,于是率部迅速撤出。一声巨响,火箭发射基地化为灰烬。
战斗结束了,齐诺、布莱克和抵抗组织战士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2. 二战电影
《逃往雅典娜》
●更多中文片名:雅典大突击
军天杀戮
铁胆七壮士
●影片类型:动作 / 冒险 / 战争
●片长:Sweden:119 min / Argentina:120 min
●国家/地区: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
●色彩:彩色
●幅面: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单声道
●级别:Singapore:PG Argentina:13 Finland:K-16 UK:PG USA:PG UK:A
●版权所有:ITC Entertainment Ltd.
●摄制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编辑本段]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乔治 P·科斯马图斯 George P. Cosmatos
●编剧 Writer:
Edward Anhalt
乔治 P·科斯马图斯 George P. Cosmatos .....story
Richard Lochte .....screenplay
Richard Lochte .....story
●演员 Actor:
罗杰·摩尔 Roger Moore .....Major Otto Hecht
Telly Savalas .....Zeno
大卫·尼文 David Niven .....Professor Blake
Stefanie Powers .....Dottie Del Mar
克劳迪娅·卡汀娜 Claudia Cardinale .....Eleana
理查德·朗德特依 Richard Roundtree .....Nat Judson
Sonny Bono .....Bruno Rotelli
埃利奥特·古尔德 Elliott Gould .....Charlie
Anthony Valentine .....SS Major Volkmann
Siegfried Rauch .....Braun
Michael Sheard .....Sergeant Mann
Richard Wren .....Reistoffer
Philip Locke .....Vogel
Steve Ubels .....Lantz
Paul Picerni
Paul Stassino
Manolis Peletis
Stassia Stakis
Lycourgos Callerghis
Lambros Tsangas
Mimi Denisi
Anne Marie Sten
Mary Dracopoulou
Elena Secota .....Brothel Girl
Gelsomina
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Prisoner smoking a cigar in prison camp (uncredited)
Apostolos Souglakos .....Soldi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ced by:
Colin M. Brewer .....associate procer
Erwin C. Dietrich .....procer (credited on german prints)
Lew Grade .....procer
David Niven Jr. .....procer
Jack Wiener .....procer
[编辑本段]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Incorporated Television Company (ITC) [英国]
Pimlico Films
●发行公司:
Associated Film Distribution [美国]
PVB Editions [法国] ..... (2003) (France) (DVD)
●其它公司:
Lee Lighting Ltd. [英国] .....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编辑本段]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 (细节)
芬兰
Finland
1979年2月16日
挪威
Norway
1979年5月21日
美国
USA
1979年6月6日
波兰
Poland
1980年5月
西德
West Germany
1981年2月27日
[编辑本段]幕后/花絮
一句话评论
The patriot, the professor, the comic and the stripper, were fighting for what they believed in. Getting rich
[编辑本段]剧情简介
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纳粹已成强弩之末。为了阻止盟军登陆,德军在占领的希腊的某个岛屿上修建了一个庞大的潜艇油库,并在岛上的雅典娜山建立了秘密的火箭发射基地,以监视爱琴海海面的动静。德军又强迫战俘挖掘珍贵的当地历史文物。
战俘营司令里希特少校原系奥地利的古董商。他为了在战后给自己留条后路,一面应付柏林的搜刮,一面把真正有价值的文物送往住在瑞士的姐姐家里保存。
这时,当地的希腊抵抗组织领导人齐诺奉总部之命,要抵抗组织总部保护祖国的珍贵历史文物。齐诺决定首先设法炸毁德军潜艇油库,断绝他们的能源供给,进而上山摧毁火箭发射基地。
美国考古学家布莱克教授、美军战俘纳特,以及在亚得里亚海上被德军捕获的美军慰问团的喜剧演员查利和女演员多蒂等人先后被送进战俘营。布莱克决定以武力接管战俘营。为了确保这一行动的成功,他们同齐诺取得了联系。布莱克等人开始行动,他们悄悄地把泻药投入菜汤之中,致使德军腹泻不止,失去了战斗力。他们趁机杀死德军岗哨,缴获了武器,然后来到操场上。这里,里希特这伙人在观赏多蒂表演脱衣舞,兴致正浓,不意布莱克和齐诺等抵抗战士的枪口已经对准他们。里希特被迫同意放下武器。布莱克他们占领了战俘营。
齐诺同布莱克等人研究下一步计划,布莱克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为了蒙骗德国驻军司令、顽固的党卫军少校福克曼,必须取得当了俘虏的里希特的配合。布莱克同里希特多次交谈,向他指出,只有站到人民一边才是唯一出路。里希特弃商从戎也非本愿,因此在布莱克的规劝下,决心改恶从善。齐诺当即交给里希特一个任务:制止福克曼枪杀十名希腊人质。正巧,里希特奉命率部担任刑场的警戒。正当福克曼下达行刑命令时,埋伏在四周的抵抗战士全线出击,击毙了德军行刑队,最后,还把企图逃跑的福克曼置之死地。
战俘营被占领后,同盟军决定提前发起进攻。齐诺和布莱克教授率两路人马分头行动。齐诺是本地人,熟悉地形,由他带领查利、纳特等人上山摧毁火箭发射基地;另一路由布莱克带领里希特、多蒂等人去油库执行任务。
里希特他们顺利进入油库后,里希特在电报室负责应付可能发生的新情况。多蒂潜入海底,在油库的要害部门安置好定时磁性炸药。正当她准备返回时,遇上德军蛙人,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搏斗。里希特发现后,立即全力相救。蛙人最后被击毙。这时,油库响起隆隆的爆炸声,霎时间,海面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齐诺一行从后山坡摸进火箭发射基地,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种烈性药粉倒入通风管道。德军官兵一个个中毒昏倒在地。基地德军头目福格尔发现同地面的联络中断,以为盟军开始反攻,急忙命令部队处于临战状态。这时,齐诺一行也暴露了。为了炸毁整个火箭基地,纳特奉命救出了被德军关押着的修道士。齐诺在混乱之中进入控制室,突然发现定时引爆装置已经启动,于是率部迅速撤出。一声巨响,火箭发射基地化为灰烬。
战斗结束了,齐诺、布莱克和抵抗组织战士们载歌载舞,欢庆胜利。
3. 英雄连2为什么要故意抹黑苏联
毕竟这个游戏是欧美人做的,欧美人也会有意识形态和偏见,90%西方人眼中的苏联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西方黑毛子也是一直都有的惯例,再加上毛子当时也的确横行霸道惯了的,在国际上一惯名声不好。但最关键的一点,假如给苏联加入英雄元素,能不能通过审查是一个问题,在欧美这个游戏不被叫好那是一定的。苏联是地球上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这个论调在欧美那里本身就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不黑还去称颂,这样的游戏估计会被媒体评论啥的黑出翔来。
苏联当时枪毙逃跑士兵,组成惩戒连,都确有其事,但是绝不是像电影和游戏中的那么夸张。俄罗斯很多参加二战的老兵,他们都说那种事情是极少的,用机关枪集体枪决士兵的事情更是不可能。机关枪子弹非常珍贵,战场上都不够用,怎么可能用来处决自己的士兵。
在乌克兰一些地区确实有当地少数民族欢迎德国人,将他们看成解放者,但这种人并不多。而且德国人的所作所为很快使他们反过来帮助红军来打德国人,在希特勒眼里所有苏联人都是劣等民族,根本不可能解放他们。
在苏联军队中主动营救指挥官会被授予勋章,绝不可能枪毙。这种事实在俄罗斯的军事博物馆比比皆是。游戏里是完全扭曲。
4. 苏军拿板凳冲锋的电影叫什么
《决战要塞》是由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执导拍摄的战争电影,由安德烈·马斯连基、叶甫盖尼·塞格诺夫主演。该片于2012年3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剧情介绍
1941年6月25日,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的布格河东岸:鸟儿在歌唱、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公园里正举行联欢的舞会,祥和中,人们谈情说爱,追逐嬉戏,各自享受恬静、幸福的时光……
突然,飞机的俯冲扫射伴着铺天盖地的炮击撕裂了低沉的天空,爆炸的气浪和飞起来的尘埃瓦砾将惊恐的人们推倒、掩埋……
这就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改编成的电影《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的开场。
布列斯特要塞是连接华沙-莫斯科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成群的坦克和装备精良的德军围攻中,8000名英勇的苏维埃红军在武器短缺、建制混杂、牺牲巨大的情形下,坚守信念、捍卫祖国,以血肉之躯于弹丸之地牵制了数十倍于自己的德军兵力达三十天直至全部阵亡。
战斗中,团长和政委身先士卒,在反击中沉着指挥,鼓舞惊慌中的士兵燃起斗志,将不同建制的士兵拼成战斗团队,顽强防御要塞阵地。
另一侧,德军一队人突入要塞,在搜索前进中与红军中尉率领的边防军遭遇,红军战士们或是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或是舞着工兵锹、铁棒甚至菜刀与德军展开白刃肉搏混战,刀枪不全的苏军凭借大无畏精神杀得德军死伤遍地、落荒而逃。
导演亚力山大,考特以红军小学员的视角,向观众呈现了这场苏德战争史上交战时间之长、红军战士之勇敢顽强、战斗场面之为“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
在烘托宏大主题内涵的同时,激战场面扣人心弦,空袭、爆炸、火炮、坦克重机枪、火焰喷射器,加之大量烟火、音效、特技的运用,战争大片所包含的元素精彩呈现,视听效果空前震撼!
剧情鉴赏
本片其实主要讲的是在1941年的夏天,苏联人民都还沉醉在安居乐业、欢声笑语的世界中,大家从来没有预感到战争会降临,但是突然炮弹光临到这个宁静的小镇中了,原来是德国人伪装成苏联的军队对这个地方进行了突袭。欢声笑语变成了尖叫哭喊,房屋倒塌,砖砾乱飞。战争就这么悄悄地降临了。
由于没有苏联自己的军队来支援,因此手无寸铁的苏联布列特斯的战士只能硬上,他们没有什么武器,因此会出现上边的景象,战士拿起板凳等各种能战斗的所谓的“武器”与德国军队的坦克枪炮进行对抗。他们就靠着这样的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德国侵略者的进攻。
5. 利迪策大屠杀的电影剧情
1942年5月27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后,希特勒感到非常恼怒,在海德里希的葬礼上,希特勒就咆哮着说要采取报复行动,叫嚣着要用千百万人的血来作为偿还海德里希被谋杀的代价。居住在特瑞金斯塔特“特别居留区”里的约3000名犹太人被送到了死亡营,未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布拉格的党卫军个个惊恐万状。他们深知:如果在缉捕刺杀海德里希凶手的行动中毫无结果的话,毫无疑问会触发希特勒对于导致行动失败的负责人的杀人欲。亚瑟·内伯,以帝国中央安全局的名义命令紧急印制了大量德意志刑警报特刊,上面载有发给各地警察局和地方行政长官的电传电报,指示:“要在各个车站、火车上以及所有交通工具上实施特别监视;要对所有在工人旅馆居住的外国人进行登记检查;不准任何嫌疑人越过边境。”盖世太保以无情的高效率为刺客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对于希特勒来讲,海德里希之死需要远比犹太人的死更大的代价。最为残暴的一次报复行动,一次捷克人民永远不会让世人忘记的屠杀。此次报复的目标是位于布拉格西北部科拉迪诺地区的一个名叫利迪泽的矿山小村庄。利迪泽是个美丽的地方,坐落在一个低矮的峡谷内,小村庄教堂的四周点缀着片片草地,风景旖旎,色彩斑斓。村庄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牧场和果园,村民们的生活过的非常平静,自给自足,对政治则兴趣索然。6月4日,海德里希死的那天,利迪泽遭到了第一次搜查。但是的目击者对于一队驻布拉格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怎样从大路上开过来,怎样肆无忌惮地闯进村庄,又是怎样对这里的居民排好队逐一检查证明身份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由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负责进行讯问。自始至终,充斥着威胁和恐吓,但总的说,利迪泽的居民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也许是为了取乐,也许因为未找到任何武器装备和证明有罪的“证据”而大为恼火,国防军和警察分遣队闯进居民们整洁别致的家中或是大肆抢劫物品,或是将家具陈设砸得粉碎扔到大街上。显而易见,对于盖世太保来说,“证据”是可以伪造的。德国国防军的卡车终于一路呼啸着返回了布拉格。在利迪泽村和海德里希被谋杀二者之间没有发现任何形式上的联系。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庄作为目标的一个借口就是,居住在次地的两个家庭——荷科拉一家和斯特里伯尼一家,他们的儿子在英国是捷克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此外,德国人还声称在这个村庄里藏有机枪,而且英捷伞兵曾在这一地区着陆。然而对这些指控,直到今天,在此后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仍然绝对否认。最后,荷科拉和斯特里伯尼两家人遭到逮捕,但没有找到降落伞的蛛丝马迹。第二次关键性的侵入利迪泽是在6月9日夜里。有卡尔·博姆“倡议”,在为海德里希举行葬礼的那天,他打电话给柏林的希姆莱告知有足够的“证据”指控该村庄,并建议采取报复行动。博姆报告说:目标:科拉迪诺地区的利迪泽村。1942年6月9日19点45分,党卫军地区总队长卡尔·弗朗克从柏林打来电话口头指示:今天遵照元首的命令,应对利迪泽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枪毙所有的成年男性居民;第二,将所有女性居民都关入集中营;第三,将儿童集中到一起,合格的送到帝国党卫军家中接受德国化教育;余下的不适合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儿童要进行其他形式的教育; 第四,需要借助消防队将这个地方整个烧毁,夷为平地。博姆出发去科拉迪诺亲自指挥这次行动,随行的有布拉格的盖世太保头子奥托·格施克博士以及科拉迪诺地区的盖世太保头子维斯曼。科拉迪诺地区的常规警察已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个口允许居民们进入。接着,一队保安警察在党卫军小队长马克斯·罗斯托克的带领下开进利迪泽。之后,盖世太保报告:在此次行动中,199名男性村民被处决,195名女性村民被逮捕。从布拉格调来的特别行刑队在谷仓四周的墙上竖起一排床垫,以防止反弹回来的流弹。他们将成年男子和男孩子挑出来,一次枪毙10个,女人、小男孩和儿童则被送到中转营;女人们最终被送到拉文斯布拉克集中营,在95名儿童当中,最后有9名被认为值得接受德国化教育;而大多数的儿童以经销声匿迹了,二战后,仅找到其中的16名。被选中的9名儿童将要移交给育儿组织——一个受到希姆莱青睐的,关于母性家庭以及给予那些由党卫军做父亲的孩子们福利的体系。然而,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该炸的炸掉,该铲的被推土机铲平,瓦砾也被运走。家禽、宠物被射杀,墓地被掘开。出了一个不久就会杂草丛生的平原以外,这一村庄的存在痕迹消失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一个早已拟好的稿子在广播中播出:“在搜捕刺杀党卫军上将海德里希的凶手的过程中,有充分事实证明该村居民支持并给予这些凶手以帮助。除了帮助凶手以外,这些居民还参与了其他敌视德国的行动。例如,私藏弹药和武器装备、违法持有发报机并囤积大量特殊的国控物资村庄里所有的建筑现已拆除,该村的名字也被抹掉。”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利迪泽村并没有消失。德国人自己要对此疏漏负责。大量描述这次大屠杀的细节都已被帝国电影公司摄入了老式的镜头。记录利迪泽村大屠杀的有关电影胶片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成为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铁的事实和证据。永久保留下来的仅仅是是这个村庄的的最后时刻:利迪泽村熊熊燃烧的房屋、穿梭于街道之中的巡逻军队和警察,当然还有荷拉克家牧场上的尸体堆。一条用链子栓住在狗舍里的狗的尸体也被摄入镜头;接着镜头透过双筒望远镜摇向一个德国军官:镜头里,村中教堂的塔楼被炸了三次才倒塌;显然这个军官十分恼火;牧师早已遇害,影片同样记录了毁灭者自身的“形象”:他们好象在制作家庭电影一样,对着摄影机大笑着,彼此还开着玩笑。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盖世太保从特瑞金附近的犹太人居留区抓来了大批的劳工,并强迫他们在利迪泽村建立了一条专门的铁路,用途是把利迪泽村的瓦砾统统运走,每天有大批的废砖瓦从利迪泽运出,当工作快要完工的时候,那些劳工一部分被送进了集中营和死亡营,还有一批人被就地枪决,枪决以后,尸体被焚烧后就地掩埋。令盖世太保十分恼怒的是,在利迪泽村和其他地方刻意营造的白色恐怖未能打草惊蛇出刺客。已经采用并审查完毕的有关报道也变得毫无价值。海因茨·冯·潘维茨——布拉格市盖世太保反颠覆科的负责人向弗朗克建议:在指定时期内,对任何准备坦白自首的人实行赦免。海因茨最终说服弗朗克以5天为限,并于6月13日发布赦免公告。6月18日,盖世太保在卡莱尔·布罗梅杰斯基教堂的地下室中发现了7名刺客,在经过一阵枪战以后,7名特工无一幸免,两人服毒自杀,其余的都用自己的枪结束了生命。最后,盖世太保将刺客——捷克准尉詹·库比斯的头割了下来,拿给了他的家人看,他年迈的母亲当场就昏了过去。 刺杀海德里希的案件就此结束,利迪泽村也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二战后,捷克人开始重建利迪泽村,原居民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只看见一片荒芜的草地。工人们在挖掘的工程中发掘出了一块利迪泽村古老的村标,至今,这块象征利迪泽村的村标还保留在原地。毁灭与重生 盖世太保把利迪策村全部夷为平地、妄图从地球上将其消灭的作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依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紧接着,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开始叫利迪策。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为了反法西斯这个目标,都不约而同地群起声援陷入苦难中的捷克人民。自194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片废墟旁边建设起崭新的利迪策村。在旧村和新村中间,由一片美丽的玫瑰园架起了幸福的桥梁。这些玫瑰的种子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赠送的,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祝福。现在的旧村废墟早已被大片翠绿的草坪所覆盖,在起伏的山坡中点缀着茵茵绿树和金色池塘,使人俨然置身于人间天堂。这不仅令人感慨万分,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如此美好世界,有了和平人类才有希望。
6. 二战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苏联士兵宁愿为德军作
看过《兵临城下》盗版或原版DVD的人一定对其中一幕印象深刻:影片开始不久苏军进攻德军阵地,而进攻部队后面架着机枪,对擅自撤退的苏军士兵进行扫射(我们国内影院放映此片时——这段被电影局审查者剪掉了)……很遗憾这不是美帝(美拍此片)对苏维埃政权的丑化,而事实确实如此……
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联内务部队NKVD总共处决了13500名军官和士兵,罪名是叛国!
——国防人民委员270号命令在1941年8月16日发布,规定所有红军官兵必须战斗到最后,但凡被敌军俘虏,无论事前曾否做过抵抗,事后都将被作为叛国者惩治,连同眷属在内被送往劳改营。至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的227号命令,则是命令“绝不许后退一步”,官兵撤退者一律处死。而同期德军在战斗中共计处决了3000名平民,没有处决自己士兵的记录,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俄国士兵(排除掉无法忍受集中营而被迫参军的)宁愿为德军作战而和他们的同胞拼死厮杀直到死亡。
“对于斯大林格勒会战,我们俄国人完全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一位退役老军官说。“首先,我们不抱幻想,愿意承受任何代价。”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苏维埃政权和绝大多数的战士们对此不抱幻想。但我们也要记住那些极少数的人,那些不愿意,或是不能够承受战斗造成的极度紧张的人,这不是侮辱他们的勇气,相反,这见证了他们的勇气。
苏联当局是冷酷无情的。“在这座燃烧的城市中,”崔可夫写道,“我们不能容忍怯懦行为,我们不能给它以任何生存的空间。”斯大林引用列宁的话来警告士兵和有关平民:“那些不想尽办法帮助红军的人,那些不服从红军命令和纪律的人,都是叛国者,必须毫不留情地消灭掉。”所有的“温情主义”都不可接受。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如同前线部队总要冒被己方大炮或飞机误杀的风险一样,军事审判执法不当的事情肯定存在。
执行这种极端残忍的纪律开始是很困难的。直到10月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政治部门才感到可以向莫斯科报告“失败主义情绪基本被消除,叛国事件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阵前当场执行与法庭审判后执行的处决案例共计13500件,表明苏维埃政权对自己的战士象对敌人一样绝不宽恕。包括未经许可撤退,自伤,逃亡(开小差),投敌,*以及反苏行为等等所有罪行,均被政治委员们定义为“非常事件”。如果看到自己的战友准备逃跑或向敌人投降而没有马上向他们开火,也会被判有罪。九月底的一次战斗中,一群苏军士兵投降以后,德军坦克不得不迅速向前开进,以保护这些人免遭苏军射杀。
崔可夫最弱的部队是民兵组建的特别旅,主要是斯大林格勒北部工厂的工人。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在他们后面部署了装备精良的共青团志愿者或NKVD部队组成的“封锁组”,他们的政委都穿着黑皮夹克,拿着左轮手枪,令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想起了1918年的红色近卫军。在北部的里诺克,第124特别旅抵抗着第16装甲师的进攻,战线后方的“封锁组”迫使那些精神崩溃的人逃向德军一方。多勃雷宁向赫鲁晓夫报告说,9月25日,包括两名军士在内的十名逃兵投向德军。第二天晚上又有5个人跑了。根据德军对第一批逃亡者的审讯报告,他们的连队只剩下55人。“在9月18日的进攻中他们损失惨重,自那以后他们就没有接受新的任务。前线后面是由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的第二条战线,装备有重机枪和手提轻机枪。”
来自斯摩棱斯克的一名苏军上尉却因另外的原因逃亡。他在8月顿河河曲战役中被俘虏,不久即设法从德军看管处逃脱。但当他向红军重新报到归队时,“他却根据斯大林的某个命令被视作逃兵抓了起来,”送进第149特别旅所辖的惩戒连。
另外一些逃亡的原因令德国人产生了错误的乐观情绪。“俄国人的士气实在太糟了,”第79步兵师的一名军士写信回家。“大多数投向我们的逃兵都是因为饥饿。也许今年冬天俄国人会遭受一场饥荒。”苏联方面的记录对这一时期苏军心态做了大量披露。第178后备步兵团三名士兵开小差,某中尉领命去抓三个人来充数,不管是士兵还是平民。即便不是大多数的话,逃兵中也有许多人是被征来充数的老百姓。例如,第15近卫步兵师的93名逃兵中,大部分是“撤退到克拉斯诺阿梅斯克的斯大林格勒市民”。“这些人完全没有接受过训练,有些人没有军装。由于动员太急,许多人的通行证没有收回。”这份呈交莫斯科的报告承认,没有收回通行证是严重错误。“换上老百姓的衣服,手里有通行证,他们很容易就可以回到伏尔加河东岸。必须马上将所有战士的通行证收回。”
有谣言说德国人允许住在德占区的俄罗斯和乌克兰逃兵回家,政治委员们对此大为恼火。“德国特务发现我军缺乏政治教育,他们利用这一点对我军进行腐化,企图劝说不坚定的战士逃亡,尤其是那些家在德军暂时占领地区的人。”这些因德军推进而沦为难民的人对他们家庭的命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
有时逃兵会在与其同一个师的数百名战士眼前被当场枪毙。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个判了死刑的人会由NKVD特科所属警卫部队带到战线后面某个舒服点儿的地方。那里,他被要求脱掉衣服,这样军装和靴子还可以重新利用。可即便如此简单直接的任务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第45近卫步兵师处决了一名士兵,心存疑虑的卫生员发现那个该死的家伙还有一口气。他刚要喊人帮忙,敌人的炮击开始了。这个被处决的士兵坐了起来,摇晃着站起身,跌跌撞撞地朝着德军阵地的方向跑去。“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送给莫斯科的报告说,“他是死是活。”
第45近卫师特科射手的枪法之差,简直超乎想象,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他们多喝了几杯伏特加之后干出的“绝活”。还有一次,他们受命处决一名因自伤而被判死刑的士兵。象以往一样,那人给脱去军装,毙了,扔在一个弹坑里。尸体上面盖了一些土,行刑队就回师部了。两小时以后,这名本该被处决的士兵,内衣上全是血和泥,又磕磕绊绊地摸回了自己那个营。同一支行刑队不得不再次出动第二次枪毙他。
很多情况下,逃兵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都能得到通知。根据第270号命令,家属会受到迫害,这是一种额外惩罚,更是一种警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和特科官员们将对家属的报复作为绝对必要的手段,来威慑其他心存“溜”念的人。
NKVD特科在审讯逃亡案件时,肯定对嫌疑人施加了强大压力令其指控他人。(第51集团军)第302步兵师的一名新兵被某个同志指控曾经说过“如果我上前线,我就是第一个投降德军的人”这样的话。“在审讯中,”他据称承认曾劝说其他五个人与他一起走,并“说出了”他们的名字,但这可能是他在NKVD的压力下编造的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阴谋。
政治委员们认为,对于部队中的逃亡事件,“军官们的粗心大意和慈悲心肠”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作为一种只针对红军军人不执行命令或从战场撤退的极端手段”,军官们运用手中权力枪毙下属的事件也是数不胜数。甚至当局也极其罕见地认为军官们过于严厉了。“10月17日/18日夜,(第64集团军204步兵师)两名士兵失踪。团首长和政委命令连长枪毙逃兵所在排的排长。”这名十九岁的少尉五天前才来到这个团,根本不了解那两名逃兵的情况。“连长执行了命令。他到那条战壕,当着指导员的面,朝着排长的头就是一枪。”
7. 二战电影苏军阻击手教她杀喝水的德国人是什么电影
电影《斯大林格勒》2013
如图所示有图有真相。
8. 求一部苏联二战后的黑白电影,开头内容是:一位德国人在家里被德国士
听描述不像是星星,是不是老片子匪巢探密 片名:匪巢探密 别名:战争第四年 内容简介: “注意,请注意!所有听到我广播的苏联电台请注意,这里是莫洛兹大尉在报告!19日,非常准确的19日!苏联军队不要进入格鲁赫森林地区!德军将用水淹没整个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别是……记住,19日,非常准确的19日!苏联军队不要进入格鲁赫森林地区!德军将用水淹没整个森林!蓄水的位置分别是……”这是〔匪巢探秘(苏联)〕女主角最后的声音。熟悉该片的观众一定记得~~~~~ 战争第四年。乌克兰方面军进攻方向已定,但是前方森林中发现有德军坦克活动。方面军司令部先后派出几个侦察小分队,但都是一去不复返。情报处集中最优秀的侦察员组成最后一个侦察小分队,侦察员们穿上德军军装潜入森林。不久,指挥员斯毕林大尉身负重伤,由几名队员护送返回,但他们在归途中遭遇德军巡逻队,护送队员全部牺牲,斯毕林大尉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与此同时,斯毕林大尉的恋人娜捷日达大尉率领小分队继续深入敌后...然而德军早已发现红军侦察队的行踪——事实上,他们一直在诱使侦察小分队一步步走进包围圈。最后,侦察员们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得到了德军作战计划——德军阴谋在苏军装甲部队经过森林低地时炸毁河堤。在随身携带的无线电台被炸毁之后,侦察员们机智地截获德军无线电测向车,用明码将情报发出。司令部在电波中听到了小分队最后的命运:一阵猛烈的冲锋枪射击声之后,一切归于平静... 小分队无一人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