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很质疑,为什么1942被拍成电影了才大白于天下,我从小就知道了,刻骨铭心啊,其次,我希望这类题材的
同意,电影票价太贵了
我觉得1942不被了解和它从未出现在教科书上也没有相关文学作品有关,或者在这样的灾难中没有出现什么符合世俗价值观的英雄的原因。
你可以去小型电影院看非新上档的电影,也就10来快。
『贰』 1942为什么在豆瓣上的评价那么低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刷分的结果。
我去看的那场是首映当天的早场,当时就已经有人在讨论1942在豆瓣的1星问题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只有少数内部场次和零点首映场放过而已。这个情况是极不正常的。
此外,有很长一段时间,1942在豆瓣的得分分布非常奇怪。当时星等分布中,1星比例最高,然后是5星和4星,而3星几乎没有,2星则完全没有。
写到这里还是忍不住去豆瓣看了一下,豆瓣电影头条的4个片子,大家可以点进去看一下打分的分布情况,然后你就会发现1942处于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状态。
(至于是谁在刷的票。这一点据我所知也是有些议论的,大概指向同档期的另一部电影。。)
最后说一下电影本身。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蒋方舟说“不知道是喜欢这个电影,还是不喜欢这个电影”;王小山说看完以后“说不出话来”。。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我发过一条微博,大意是说在肚子上突然猛击了一拳。另外,在这样题材的作品中,能做到这样克制,其实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很多细节的处理,也非常有范儿。。但有些东西我还没有想清楚,就不展开了。
至于其他回答中诸位提到的一些情况,还是存在些误会的——
1、消费苦难说。如果这个是消费苦难,那么卡廷、窃听风暴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呢?另外,我忍不住想起前两天一个朋友跟我提到的,“‘贫困山区’在我国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因为你做什么都可以被扯到那儿去)。(再顺便问一句,国内导演敢来消费这种苦难的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真的多么?)
2、1962说。了解国情的人应该会明白,1942能上映也已经算是一个小“奇迹”了。而且,细心的话是能在电影中发现不少起“平衡作用”的段落的——这一点我还跟几个熟悉娱乐业的朋友讨论过。
3、IMAX让位说。这个说法很盛行,而且很可能确实有人因为这个原因去刷分。但是稍微了解一点前因后果就应该知道,屁的爱麦下线实际上跟1942并没有关系。
4、体形说。张国立最后那点儿的形象确实有点高大。但要说“减重增重几十斤不带眨眼的”。。。印象中张国立有自述从170降到120来着——当然,这是自述,也就不多评价了。
『叁』 如何评价电影《1942》
1942这部电影的编剧,真能编,应该获胡编大奖!为什么呢?因为他竟然打着还原历史真实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识的观众不难看出这些情节太不真实:
从开头的干旱的画面上看,这一年都没下过雨了,但镜头转向库房,少东家在库房想以粮换嫖,为了突出东家的为富不仁,这库房里堆满粮食,新鲜打下来玉米棒子一串串挂着...... 大家没看错,就是当年新打的玉米棒子,还很饱满,这说明,这是个丰收年。
接着,来强盗了,东家找栓柱去官府报信,这栓柱回来向东家说来兵了,害得东家几乎被土匪打死。本以为这栓柱和东家有仇,故意这么说的,后来才发现栓柱和东家没仇,估计是前些年赵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编剧受影响了.....在电影的后半段,这栓柱在日本军营,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说栓柱是对自己亲生孩子玩的风车有感情的话还有点真实性,但为了别人孩子的一个小玩具,连粮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惊讶了,如果当真这么讲情义,就会宁愿自己饿死也不会卖老婆啊,,当初这么讲情义,怎么偷那好心的洋记者的驴吃呢?所以这个不符合逻辑的角色无法再编,只能去死了。
镜头转向逃荒群众,在路上,灾民队伍和国军的队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飞机发现中国军人占多数,就开始投弹。随着炸弹在人群中爆炸,到处血肉横飞,这时候的人,正常情况不是被吓得全身瘫软就是被惹怒反击,可剧中却是当兵的在此时抢钱抢女人。俗话说温饱思淫欲,这天上有敌机轰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环境,谁还有那心思啊,人虽然仍存在野兽的本能,但野兽也不会在生死关头还有心思配种吧?这编剧把中国人描写得比野兽还变态!
还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宁愿逃荒挨饿,就是不肯参军打仗,相互之间斗得倒蛮起劲,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给自己粮食的东家没了车还幸灾乐祸,觉得特痛快.....反观日本人,显得那么智慧,凭借充足的后勤供应,给出一些粮食给河南人,河南人就跟着日寇干,结果日寇就顺利取得6万对国军30万的胜利。河南人吃了老蒋的备用军粮不卖力,日本人给吃的就从了,难道这日本人比中共还伟大?而剧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国记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为一身的圣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编剧的心态,或许正是因为他黑暗丑陋的内心,才把中国人看得那么丑恶、劣等,而洋人,都是那么高大上。如果真如编剧所想,那么影片中国民政府做足面子欢迎美国人应该不过分。难怪据称这电影在国外受到一致称赞......
『肆』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现实更残酷吗
现实是残酷的,观众的眼光越来越独到,所以现在的影片一定要考虑观众想看什么,而不是你想做什么,你想做的可能观众并不想看。
『伍』 《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冯小刚的《1942》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不过市场反响好像并不是很理想。一些人觉得这部电影氛围太过沉重,所以看过的人会劝没看的人别去看。还有一些人觉得大家对冯小刚的期望太高导致的。不管怎样,个人觉得这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那么就有人问,《1942》拍的很真实很感人,为何票房不高呢?首先,或许观众们不太喜欢太沉重的电影。其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幽默搞笑的影片,对《1942》这样题材的电影不感冒。最后,电影市场竞争太过激烈。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
每年都会有大量电影上映,而且许多电影都是有大牌明星们的加盟。因此,电影市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观众们不担心看不到好看的电影,因此选择面就比较广泛。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1942》表现不理想也是很正常的。
不管如何,冯小刚的作品都是非常有深度的,《1942》值得一看。大家觉得呢?
『陆』 冯小刚呕心沥血创作的《一九四二》,为何却无人问津呢
平常生活中很多的年轻人关于一些爱情或者是古装的题材影视作品非常的关注,但是关于一些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却是提不起兴味,毕竟其中的剧情都非常的古板,并没有任何看点,但是在一些电影当中假定真正反映出来之前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也是会惹起大家的关注,不知道大家在之前有没有看过冯小刚导演创作出来的《一九四二》这样的一部电影呢?
固然说当时的年代中,冯小刚也是希望这样一部情怀之作,能够深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但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在上映之后票房却不尽如人意和同期上映的喜剧作品《泰囧》也是相差接近4倍的数据。不能不说再多的认真,还是彻彻底底的败给了理想生活,毕竟往常的社会当中,并没有人能够真逼逼真的在意当时的年代中发作了什么,而是非常享用当下的生活。
『柒』 如何评价电影《1942》
难以言说的痛
文/梦里诗书
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关注的一部电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写的电影影评,前前后后在电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却总是不知如何下笔,这部电影个人感觉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客观全面的历史正剧,自已前前后后也查阅了很多书籍资料,一幕幕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了我的面前,给我带来的是那难以言说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宋美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在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斗争中,中国河南的饥荒事件,显得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如果不是冯导的一部《一九四二》,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连我这种从小就热爱历史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件事,或许在过多年,它就如历史的尘埃,被我们轻轻的抹去了,而冯导却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一场大规模的饥荒,引发了一次惨绝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东家,被迫逃荒,亲眼见证着儿子、儿媳、老伴等亲人的种种死状,最后老东家逆着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个在路边痛哭的小女孩,这位女孩的后人出现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剧情并不复杂,中间为了沉痛的剧情不会让人感到过于压抑,还穿插着些许笑料,但《一九四二》还是一出冰冷彻骨的悲剧,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觉没有处理好,显然在这么一出大逃荒的电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觉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摄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实属不易,冯小刚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导演。 3场电影看下来,我眼中不曾流下泪水,但内心的痛,却是那么的深刻,其实这部电影还是大幅弱化了真实历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这类关于惨痛的事情在电影中就没有表现,不过即便如此,当我在电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时,那种震撼还是如此的强烈,我难以想象的是,人的饥饿真的能使人如此疯狂。
仓廪实而知礼节,向朱自清那样不吃美国救济粮而饿死的人,万人无一,饭都没得吃,在那个年代,礼义廉耻,人伦纲常,民族大义,一切的一切在电影《一九四二》中都显得薄如蝉翼,活下去成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现了日本侵略军用军粮赈济灾民的史实,虽然只是简略的描写,但我在看到真实的史料中,河南大约有5万名中国军人是被当地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日军的伤员撤下来时有老乡们抢着抬担架,还有不少老乡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更有甚者,帮助日军成建制的解除国军武装,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机就被一场饥饿压倒了,怎能不让人痛心呢?但电影还是侧重描写了日军的残暴,在民族主义和人道主义上可谓处理的恰到好处,既符合大的历史事实,也没有在立场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遗忘的往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大灾难中人性的泯灭,让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么的厚重,难以言说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间,让我看到了那断沉痛而不能忘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