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雷雨的作者简介和家庭人物介绍
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周冲和四凤: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贰』 《雷雨》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
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2)1938年曹禺创作了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叁』 曹禺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曹禺是继田汉之后又一位对中国观代戏剧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曹禺的主要作品有《雷雨》(1933年)、《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匕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
『肆』 曹禺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
曹禺(1910~1996年),原名万家宝,我国当代著名戏剧家。
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没落官僚家庭。受继母影响颇深,从小就酷爱戏剧,随继母欣赏了许多京戏、文明新戏。在南开中学读初中时,他就是南开新剧团的积极分子、骨干力量,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艺术生涯。1926年,他第一次以“曹禺”为笔名发表了小说《今宵酒醒何处》。1930年,曹禺由南开大学政治系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并开始阅读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特别是古希腊悲剧以及莎士比亚、高尔基、契诃夫、奥尼尔等西方文学大师的佳作,这些知识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丰厚的文学基础。
1933年,曹禺的处女作——四幕剧《雷雨》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出炉震惊了整个戏剧界,他也因此一举成名。《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同年,曹禺大学毕业。曹禺曾在清华研究院深造戏剧,后因故辍学,并先后在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此后不久,曹禺又创作了《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等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
抗战爆发,曹禺辗转重庆等地,完成了剧作《蜕变》(1938年)、《北京人》(1940年)。1942年,他将巴金的《家》改编成戏剧。1946年,他应邀赴美国讲学,次年,回国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并亲自执导拍摄完成。
建国后,曹禺先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并创作了多幕剧《明朗的天》(1954年)、历史剧《胆剑篇》(1960年)和《王昭君》(1978年),孜孜以求地为戏剧事业奉献青春。曹禺的剧作,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在国外戏剧界也得到了极高度的评价及赞扬。
《雷雨》以1924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这时正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阶级斗争处于十分尖锐的状态。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蓬勃的工农革命运动;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势力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对人民大众进行着残酷的压榨和剥削。面对这样的现实,作者在自己的创作里,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反映着人民大众的懦弱及对现状的无可奈何。
《雷雨》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恩怨怨上,错综复杂,引人深思。
三十年前,无锡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看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侍萍生了两个儿子。第二个儿子生下来才三天,周朴园为了赶着和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结婚,将侍萍赶出家门,随她一同走的还有刚出生、病得奄奄一息的孩子。侍萍走投无路,跳河自杀,却又被人救起。从此,她流落他乡,辗转坎坷,最后带着儿子嫁给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儿子取名鲁大海。
三十年后,周鲁两家先后搬到北方某城中。侍萍在外地做工,鲁贵在周家做总管,后来把女儿四凤也介绍到周公馆做女佣,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矿工。
周朴园那个有钱有门第的太太死后,又娶蘩漪为妻,并生儿子周冲。他的长子周萍就是侍萍所生的第一个孩子,他只比继母蘩漪小六七岁。接受过新式教育的蘩漪嫁给冷酷、专横、自私的周朴园后,精神极度压抑、郁闷。病态的她爱上了软弱的周萍,他们的频繁幽会和疯狂的情感被佣人鲁贵发现了。这之后,由于惧怕父亲,也由于已厌倦了与继母的这段不正常的关系,周萍开始逃避,他与美丽单纯的四凤偷偷来往。这一切都没有瞒不过蘩漪的眼睛,她是将她与周萍的一段恋情视为这暗无天日的生活中唯一一棵救命稻草的,她并不甘心放手。
蘩漪的儿子周冲是个单纯开朗的大男孩。这天他告诉母亲他喜欢四凤,想从自己的学费中分一半供四凤读书。这使蘩漪感到事情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故事开始的时候,蘩漪正请了刚从外地回来的四凤的母亲来公馆,暗示她将四凤带走。一向要强的侍萍也不愿女儿给人帮佣,因此爽快地答应了。然而无意间她发现这周公馆的环境布置似曾相识。正当此时,周朴园进来了,他听出侍萍的无锡口音后,满怀追恋地向她打听当年那梅家姑娘的坟址,说想要替她修坟。当他终于明白眼前的老妇人就是他以为早已过世的侍萍时,他一改念念在心、一往情深的语调,厉声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伤痛万分的侍萍则只能将这一切归之于命运。周朴园给侍萍开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希望两家再不要有任何瓜葛,侍萍却拒绝了。她向周朴园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见一见她的儿子周萍。
鲁大海代表矿上的罢工工人来找周朴园谈判,周却使阴谋将罢工破坏,并把大海开除。大海痛斥朴园的罪恶行径,周萍上去打了大海两耳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骨肉相残,侍萍放声大哭。周萍想离开家到矿上去,四凤要他把自己带走。侍萍坚决不让四凤与周萍在一起,然而四凤却哭着告诉母亲,她已怀了周萍的孩子。侍萍闻此消息如遭雷击。
正当侍萍准备自己承担罪孽,让四风与周萍走时,蘩漪来了。她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走,将所有的人唤来。周朴园以为三十年前的事已泄漏,遂当着众人的面告诉周萍,眼前老妇人——四凤的母亲,就是他的亲生母亲。
受不了这么强烈的刺激,四凤跑出去触电自杀,周冲去拉她时也被电死。这时书房内一声枪响……周萍也开枪自杀了。故事的结尾凄惨,但却深深反映当时社会现象。
『伍』 曹禺的作品有哪些
送个好记的对联给你:
听<雷雨>,赏<日出>.<北京人>一朝打破旧界限;
行<原野>,求<胆剑>.<王昭君>千古名姬绽新颜.
『陆』 曹禺的哪些作品确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
曹禺创作的《日出》(1935年)、《原野》(1937年)等影响巨大的话剧剧本,确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话剧大师的地位。
抗战爆发,曹禺辗转重庆等地,完成了剧作《蜕变》(1938年)、《北京人》(1940年)。1942年,他将巴金的《家》改编成戏剧。1946年,他应邀赴美国讲学,次年,回国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并亲自执导拍摄完成。
『柒』 由曹禺创作1938年首演的话剧是
由曹禺创作1938年首演的话剧是《原野》。
《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参考尤金·奥尼尔的戏剧《琼斯皇帝》,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衍生剧
另有重庆川剧院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精品剧目之一《金子》,改编自曹禺先生著名剧作《原野》,在遵循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作了必要的调整,以金子的情仇爱恨为主线,将原先的“复仇戏”改编成一部“内心戏”,突出了金子身处漩涡中复杂的内心冲突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捌』 曹禺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曹禺,生于1910年,中国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官僚家庭。
1922年入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编导时事新剧,演出世界名剧。1928年入南开大学。1929年转入清华大学外国大学系。此间广泛涉猎世界名剧。1933年创作话剧《雷雨》,演出后,震惊剧坛,由此奠定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大学毕业后,先短期赴保定执教,夏又考入清华大学研究戏剧。不久辍学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执教,并创作话剧《日出》。
1936年8月应邀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创作话剧《原野》。抗战开始后,随校西迁,沿途宣传演剧。1938年春抵重庆,与宋之的合作改编由宋之的等人集体创作的《总动员》为《全民总动员》(《黑字二十八》)。1939年随校到川南江安县。此后创作话剧《蜕变》、《北京人》和改编巴金同名小说《家》。抗战胜利后回上海。1946年与老舍应邀赴美国讲学。1947年1月回国后,在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并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9年初,应邀从上海经香港到北平。同年4月与郭沫若一起出席在布拉格举行的世界和平大会。7月参加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委或理事。1950年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1952年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后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2年创作话剧《明朗的天》。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1年与梅阡、于是之合写历史剧《胆剑篇》。1978年创作历史剧《王昭君》。
曹禺是中国话剧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创作的《雷雨》把中国现代话剧创作推向了成熟。他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富于诗意,结构讲究,文学性强,戏剧氛围浓重。其中《雷雨》、《日出》、《北京人》、《家》成为中国舞台的保留剧目,同时,《雷雨》还被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外上演。
『玖』 曹禺作品改编影视的有哪些
1934年曹禺的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成熟的标志。之后,1936年曹禺发表《日出》、1937年发表《原野》,1938年发表《黑字二十八》(又名《全民总动员》,与宋之的合作),1939年发表独幕剧《正在想》,1940年发表《蜕变》,直至1941年《北京人》完成,短短几年时间,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而彼时他仅有31岁。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为话剧,风格与《北京人》颇有相通处。此后,他所写的独幕剧《镀金》,《桥》(未完成),以及解放后写的《明朗的天》(1954)、《胆剑篇》(1961,与梅阡、于是之合作,曹禺执笔)和《王昭君》(1978)等剧,其艺术魅 力大不如前,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一个事实。 有许多学者认为,曹禺艺术创造力的衰退主要在于解放后受困于行政事务,加上无休止的政治运动的干扰,使他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创作,因此,1949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学界一般趋向于认为曹禺艺术创作进入衰退期是在1949年之后。事实上,自从《北京人》之后,曹禺的创作就已经开始呈现出走下坡路的迹象,具有强大艺术感染力的原创性作品已不复出现,人们现在依然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前期所写的“四大名剧”。 应该说,曹禺的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他站在人类的高度去看待和表现人的生存困境,他是用一种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心灵语言去讲述人的不幸遭遇,以一种深广的悲悯情怀来看待人的痛苦。他的立足点,他的悲悯情怀,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都能深切理解并产生强烈共鸣。而曹禺创作生命力的衰退,与其说是他被困于行政事务与政治运动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前期的作品在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语境中被广泛误读的结果。尤其是当时过分强调切近时势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曹禺产生了巨大影响。曹禺剧作中凡是与时势相切合的内容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与时势相对有距离的内容则大受攻击 ① 。这些误读所形成的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最终使曹禺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产生了误解,并由此导致他的创造力偏离了自己所熟悉的轨道而进入了他人设定的轨道。也可以说,正是始于三四十年代并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社会主导话语的意识形态化的文学批评,使曹禺极富原创性的创作受到了严格的制约而无法自由发展。 曹禺名言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为人民用尽自己的才智,专长和精力,再离开人间。不然,他总会感受到遗憾,浪费了有限的生命。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拾』 曹禺有哪些作品
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1935年写成剧本《日出》,深刻解剖了30年代中国的都市生活,批判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罪恶社会,曾获《大公报》文艺奖。它与《雷雨》前后辉映于剧坛,奠定了曹禹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1936年曹禹任教于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写了他唯一的涉及农村阶级斗争的剧作《原野》。
抗日战争爆发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编辑戏剧刊物,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厂编剧等职。著有《全民总动员》(合写)、《正在想》、《蜕变》、《镀金》等剧本,创作有淳厚清新、深沉动人的优秀剧作《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改编成剧本,还译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发表剧本《桥》,写了电影剧本《艳阳天》,由他导演摄成影片上映。
他创作了话剧《明朗的天》(获全国第一届话剧观摩演出剧本1等奖)、历史剧《胆剑篇》(执笔)、《王昭君》,出版有散文集《迎春集》及《曹禹选集》、《曹禹论创作》、《曹禹戏剧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