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电影要从每秒24帧走向48帧
2012年上映的《霍比特人》(The Hobbit),这段采用每秒48帧画面频率拍摄的电影片段预示着电影技术的又一次技术突破,但展会中观众争议很多,媒体反映平淡的反差结果令人颇感意外。
即便如此,它仍然传达出一个信息——高帧率电影正在登上舞台;同时还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多的影院已具备播放每秒48帧及以上的高帧率电影的能力,越来越多的影片也在进入高帧率的阵营。在 《霍比特人》片断亮相之后,面对各路舆论的压力,导演彼得·杰克逊表现得和小强一样坚强。他回应道:“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科技也将持续经历变革。”
在技术领域,当然是越多越好越快越棒,没有人会去抱怨什么东西太先进了。一些观看了《霍比特人》片段的观影者表示,影片太真实了。这段每秒48帧的影片把屏幕里的世界变得栩栩如生,让人难以分辨出何为虚幻何为真实。
但也有一部分观众表示对之前每秒24帧的电影表示怀念,他们说自己已经习惯了看那种相对模糊的图像了。80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而我们的电视则采用了每秒30帧的画面频率,大家对这种低帧率的画面已经产生了习惯。
3D技术是推动高帧率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之一。詹姆斯·卡梅隆日前出席CinemaCon电影产业博览会时也发言表示,采用每秒48帧或者60帧画面的方式拍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3D技术,制造出更加真实更加完美的影像效果,在真正意义上给观众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因为如果影片是以每秒48帧拍摄的,在放映时观众只要带上特定的眼镜,影院可以把每秒48帧的影片分为左右眼每秒各24帧来进行3D播放。我们都知道詹姆斯·卡梅隆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泰坦尼克号(Titanic)拿出来改编为3D版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和彼得·杰克逊都是抢用新技术改编电影的领军人物。
说起优点,每秒48帧画面频率的影片能极好地表达慢动作镜头,因为你即使把电影放映速度减慢一半,它仍然能达到每秒24帧的电影放映水平。正因如此,在拍摄每秒24帧的电影时如果需要表现慢动作,也可以把相应的部分拍摄为每秒48帧。除却能够优异地表现慢动作之外,高帧率电影还具备许多优点。以往的每秒24帧电影看起来也许还行,但事实上其每一帧都会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运动的镜头中。
如果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就会有抖动(judder)或者频闪(strobe)。”而每秒48帧就可以摆脱这些问题,使得动作场景更加得流畅逼真。对于看惯了每秒24帧电影的观众而言,这样的改良也许意义不大。但对那些才刚刚开始看电影的人来说,每秒48帧的高帧率电影必然具备更大的吸引力,他们将无法再接受每秒24帧电影中抖动的摇镜头和模糊的画面感。正如彩色电影出现之后,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被重新制作为彩色版本。我们可以预测在将来,许多老电影将被改良制作为每秒48帧版本。
『贰』 为什么电影只有 24 格/秒
这个问题要把拍摄和放映区分开。
人眼及其数据接收与传输系统每秒能够输送10-12格画面,然后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每格画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画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内大脑又收到一幅新的画面,那么这就产生了连续运动的感觉。
另外,实验室研究证明,人的感光系统能够区分多达每秒48次闪光,如果继续提高频率,那么亮和暗之间的转换就无法被人察觉了。所以50Hz交流电下运作的台灯闪烁,人基本上是无法察觉的。
请注意,作为电影、电视、游戏存在基础的「似动现象」最低帧率,和闪烁与否并不是一回事。电影在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经构成了运动画面的幻觉,亮度的变化仍会被人眼察觉到闪烁,亮度越高闪烁越明显。
所以电影放映采用了一些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先介绍传统的电影放映机原理:
一般的电影放映机采用马耳他十字车机构,有个凸轮连续地转动,每当它和十字车开槽啮合一次,十字车旋转1/4周,传动轴每旋转一整圈,间歇输片齿轮转动1/4圈即90度,对应于胶片上四个齿孔,等于拉动一格胶片(对于普通35mm胶片而言)。在这个拉动过程中,叶子板会遮住放映灯。只有当一格胶片稳定地停留在片窗前时,灯光才从中通过。这个过程保证了让静止画面运动起来。
早在卢米埃尔时代,人们已经发现,单片式的叶子板即每格画面遮挡一次,如果按每秒16格计算,画面在明暗之间转换16次,得到的运动画面闪烁不定,让人不堪忍受。所以有人发明了双片式的叶子板,让每格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两次。后来,电影院装备了更广阔的银幕,更高功率的弧光灯,闪烁更明显,双片式叶子板也显得不够用了,波兰发明家Kazimierz Prószyński又发明了三片式叶子板,每格画面在银幕上重复出现三次,彻底解决了频闪问题。当然叶子板的每一片并非等大,最大的一片呈90度,用来在完成抓片的1/4个周期内遮挡光线。
所以在采用三片式叶子板的情况下,16格每秒的放映速度实际上等于每秒刷新48次(达到消除闪烁的底线),所以16格是最低的容忍帧率。三片式叶子板在20年代已经普及。
1930年后有声电影确立了每秒24格的规范,电影院的放映机一般都采用双片式或三片式叶子板,所以我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它的刷新频率其实是每秒48次或72次,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只有24次那么低,只不过,单格画面是在重复出现两次或三次而已。
以上说的都是放映速度,拍摄速度实际上是非常自由的,正因为如此,才有快镜、慢镜,或谓降格、升格之由来。
如果大幅提升拍摄和放映速度,或许的确会改善电影观看质量,但在胶片时代这也是一种浪费。为什么是24格,一是因为在无声电影末期,电影拍摄、放映速度从16格、18格一路飙升,实际上已经达到了24格左右,沿用24格这是自然的决定;其次24格普通35mm胶片等于每秒456毫米,对于当时片上发声的技术来说,这是记录最高5000Hz声音的光学声迹的最短必要长度,再短的话声音容易失真,所以每秒不能低于24格的长度。
24格是有声电影的基本规范,不过也有很多电影格式非按照每秒24格运行。比如8毫米是16格,超8毫米是18格,50年代的宽银幕制式,Cinerama是26格,Todd-AO是30格,80年代的高帧率先驱Showscan一直鼓吹60格。不过并非主流,不提。
而今的数字放映,沿用了类似「三片式叶子板」的思路,让一幅画面重复刷新三次,所谓的「三闪技术」(triple-flashing)是也。如果以3D电影为例,实际上每秒钟观众双眼总计看到的画面总数是24×3×2=144幅。
从去年开始,北美的一些设备提供商,如Christie Digital,伙同几个大导演如James Cameron、Peter Jackson,正在鼓吹更高帧率的电影拍摄及放映,《霍比特人》《阿凡达2、3》将会以48格、60格速度拍摄,他们也希望电影院升级设备,以48格、60格进行放映。至于这种升级是否会实现,还是未知之数。
拍摄帧率提高之后,的确会降低乃至消除闪烁、抖动和运动模糊等传统胶片电影的特征,这在美学和观众接受习惯上该怎么来认识,也是另一个问题。
附带一说,按照Peter Jackson他们目前的技术方案,如果电影拍摄帧率提高到48格/秒,那么放映时将会采用「双闪」(double-flashing)来代替「三闪」(triple-flashing),因为实际帧率提高了,不需要单幅画面再重复出现三次那么多,两次足矣。但是,更激进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特效大师、
Showscan的发明人Douglas Trumbull(http://en.wikipedia.org/wiki/Douglas_Trumbull)认为,应该彻底取消同一幅画面反复播放两次或三次的做法,电影放映质量才会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摄、放映速度。
总而言之,24格每秒已经是80余年来的世界规范,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变化,需要观察。
望采纳。
『叁』 电影确定每秒24格的历史是怎样的
摘自网络知道:在最早的电影里面,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影片里的画面是每一秒钟有24帧,为什么是24帧,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因为人类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正好符合每秒24帧的标准,所以用多也没有意义还会浪费电影胶片,增加成本,所以就是24帧。这个24帧/秒就是电影胶片常用的格式,也就是说,拍一秒钟的电影,那个胶片走24格,说白了想照相机拍24张底片 少了,人的视觉暂留是0.01秒,人感觉不道移动。因为是给人看的。多了也没用。同理给狗看最起码要每秒大概50帧。这也就是说 为什么狗不如猫爱看电视。取决于播放设备,有场和帧率的概念便于处理 。显示一帧画面有2种,一逐行,二单幅,若逐行其实24帧则为48。
『肆』 为什么电影只有 24 格每秒
人眼及其数据接收与传输系统每秒能够输送10-12格画面,然后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每格画面保留1/15秒。所以,如果在前一格画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内大脑又收到一幅新的画面,那么这就产生了连续运动的感觉。
另外,实验室研究证明,人的感光系统能够区分多达每秒48次闪光,如果继续提高频率,那么亮和暗之间的转换就无法被人察觉了。所以50Hz交流电下运作的台灯闪烁,人基本上是无法察觉的。请注意,作为电影、电视、游戏存在基础的「似动现象」最低帧率,和闪烁与否并不是一回事。电影在较低的放映速度下,比如16-24格每秒,即使已经构成了运动画面的幻觉,亮度的变化仍会被人眼察觉到闪烁,亮度越高闪烁越明显。
附带一说,按照Peter Jackson他们目前的技术方案,如果电影拍摄帧率提高到48格/秒,那么放映时将会采用「双闪」(double-flashing)来代替「三闪」(triple-flashing),因为实际帧率提高了,不需要单幅画面再重复出现三次那么多,两次足矣。但是,更激进的技术原教旨主义者、特效大师、Showscan的发明人Douglas Trumbull(Douglas Trumbull)认为,应该彻底取消同一幅画面反复播放两次或三次的做法,电影放映质量才会得到根本提高,所以他鼓吹的是每秒66格的拍摄、放映速度。总而言之,24格每秒已经是80余年来的世界规范,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变化,需要观察。至于游戏,不像电影放映存在同一幅画面反复刷新的情况,所以一般的动作类游戏必须超过48Hz的闪烁容忍底线。
『伍』 升格镜头是1秒大于24桢,但为毛是慢镜头呢
首先,电影是每秒钟24格的速度来播放的。 当电影的拍摄速度超过了24画格/秒时,我们便称之为升格拍摄,升格拍摄的画面到了银幕上以正常速度放映,自然也就造成了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这便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慢镜头。也就是说快速拍摄,正常速度放映时就成了慢镜头了。
『陆』 为什么高于24格每秒的升格镜头是慢动作
人类视觉系统已经习惯24帧电影下对播放速率的直观感受。这就是视觉帧率惯性,或者称为习惯性视觉帧率与现实差异。假如拍摄运动员跑10米,运动员速度是10米/秒,用1秒拍摄完,每秒使用24帧(格),播放是也采用24帧速率,这就是正常感受。但假如用1秒拍摄完,拍摄的每秒使用48帧(格),播放时依然采用每秒24帧速率,就需要两秒播放完毕,所以就感觉是慢动作(慢镜头)。电影时空上的延展放大可以参考达利油画艺术作品,慢动作创造出四维时空与三维时空交错的意识流,快动作同样如此,是一种时空延展延伸意识错觉,类似于上帝视角在参与窥视。
如果我的回答令你满意,请采纳。
『柒』 电影每秒为48格为什么改为24格
是从16改到24的,未听说从48改到24。
16改到24的原因是,有声电影刚刚引入时,胶片一边的录音磁道记录信息的速度比较快,16格的长度不足以满足这种速度,所以扩展到24格。实际上跟“视觉暂留”无关,16格足够满足视觉暂留了。
另外,这位抄了很多的朋友说“50毫秒”和“1/24秒”,明显这两个数据是对不上的。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两个数据实际指的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一般地在闪烁频率50Hz以下人眼都能觉察到光源的闪烁。如果电影是24闪/秒,人眼还是会觉察出“在闪”的,要至少50次才行。所以,实际上电影的24格并不代表放映机每秒闪24次,实际上放映机是每一格频闪两次,于是达到了48次,才能满足人眼视觉要求。
所以24格是指向对于所见内容的“视觉暂留”,而50Hz是指向人眼识别亮光时,觉得处于“恒亮”的底限。两个概念。
『捌』 电影一秒24格是什么意思
底片在电影摄影机中转动的速度。通常是以秒格数(fps)来计算,正常的摄影速度是一秒廿四格。标准的放映转速是24 fps(每秒24格)。除此之外还有三种转速:
在电频是50 Hz的欧洲,为配合录影带讯号而成为25 fps;无声16厘米影片是18fps;有的8厘米也是18 fps。除非必须使用25 fps,不然最好是将转速定为24 fps,因为那是有声片的标准转速,适用於所有的周边设备。唯有当摄影机的转速是和放映机一致时,银幕上的动作才是自然正常的。
(8)电影为什么1秒24格扩展阅读:
相关:
当摄影机转速调快时,每一秒钟便拍下了更多格数的画面。假使放映机没有跟著调快而是以原速放映,银幕上便会出现慢动作(slow motion)。相反地,若是将摄影机转慢,例如8 fps,放映机仍保持原速,银幕上的动作就会比原先快了三倍,成为快动作(fast motion)。
摄影机改变转速之後,曝光时间就必须跟著调整。利用前面所提到的运算公式便可以求得正确的数值。一般说来,当转速增加一倍时,就损失1档的曝光量。
一般摄影机的转速极限是64 fps,而高转速摄影机可以达到更快的转速。
『玖』 为什么说电影是每秒24次的谎言
因为电影是利用了人眼视觉暂留现象,把每秒24格的固定画面连续“运动”,人的肉眼看起来就好像是活动的画面,其实只是24格的固定画面而已,所以说电影是每秒24次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