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视文评例文
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取材于郭小川的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
��编导的独特性首先表现在题材处理上,他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在拍摄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
《一个和八个》通常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它的出现宣告了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这是一部在当时来讲具有新的造型意识和强烈表现力的电影。甚至有人认为,新时期最先和最有冲击力的突破始于电影造型。影片造型意识的革新,实际是对传统的电影造型观念、思维模式的一种反叛。第五代出现以前的几年间,电影创作既受巴赞的“现实主义的渐进线”观念的影响,又未摆脱“影戏”的程式意识,往往注重的是情节结构和人物关系的编织,电影的视听结构则降低为自然状态的描述,对于电影本体和银幕造型作用的认识不足,导致电影作品形式感的丧失。《一个和八个》的出现,不啻一次颠覆性的美学观念巨变,影片在电影造型语言的使用上发挥了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总体印象完整的把握下,大胆运用画面的不完整构图,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些有时残缺,有时压迫的视觉结构,把囚犯曾经犯下的恶行、心灵的扭曲以及人格瞬间觉醒的张力表露无遗。影片中出现的环境多半是狭窄的、堵塞的、压抑的,如碾房、空房、地窖等狭小的空间。影片的摄影注意使用版画式的黑、白对比来表现雕塑般的凝重与力度。全片的色彩基调主要突出“黑、白”二字,力求用最简单的色彩要素将画面表现得更完善、更丰富、更有冲击力。
《一个和八个》公映三年之后,广西电影制片厂组织有关人员,用了半年多时间,按照原来的构思重新剪辑制作了原片拷贝。把它作为新时期探索电影的先声,加以保存。应该指出的是,影片中所创造的压抑、沉闷、严峻的氛围完全符合作者所着意渲染的主观意念和情绪,尽管以今天的电影审美趣味来看,其间有失之偏激之处。肖风也认为,《一个和八个》不是很成熟,过分强调了令人震惊的总体效果,缺乏细腻的把握。但必须承认的是,影片从主题的确立,到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各个方面,都进行的大胆的创新尝试,这使它有理由在新中国电影史的维度上占据一席开拓者的位置。它出品前后所经受的种种曲折,更值得人们记取。
2. 艺术是什么设计是什么艺术和设计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一、定义:
1、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意识、思维、操作、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看、听、嗅、触碰)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艺术指的是能反映当地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将艺术定义为人类通过借助特殊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我们可以形容它为一种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2、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设计指的是计划,构思,设想,建立方案,并且绘制出效果图,平面图,再根据图纸进行制作,达到完成设计的全过程。它是物质生产和文化制造的首要环节,它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
二、区别:
设计与艺术的差别,一直存在着争论,因为设计师与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都运用着类似的技巧和知识体系。比较一下两者的核心原则,以下为搜集来的一些看法。
1、定义的区别:
设计:与市场经济联系紧密,主要采用标准化的创作手法,并且可以借助电脑等机械工具来完成。 满足 物质物质。
艺术:艺术创作是有一种精神活动,主 要在艺术家的头脑中进行,并通过一定 的物质手段加以实现的。满足 精神需求。
2、 功利性的区别:
设计比艺术更具功利性。
3、 审美的区别:
设计是功能与审美的结合的产物,艺术追求情感与审美的统一。
4、内因与外因的区别:
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批评是一种情感评价;设计受诸多外因的影响,设计批评是一种科学性行为。
5、与传统的关系上的区别:
艺术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设计要推陈出新。
6、创作手法的区别:
艺术采用个性化手法需手工完成;设计采用标 准化的创作 手法, 可借助机械工具完成。
三、联系:
既然它们是有区别的,那么必定就会存在着联系。
1、艺术与设计它们虽然本质不同,但却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只有懂了艺术,你才能作出最完美的设计。所以两者是互补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去做任何设计的时候,总是离不开艺术的思维的,当你接触了艺术,那么便会有启发和灵感,那么才会去帮助你完成一项设计。
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绘画大师他们开始更有兴趣把自己的绘画领域跨到艺术设计之中,将自身的艺术绘画功底融入到设计表现之中去。所以说,现在慢慢的艺术与设计的关系会越来越近的,越来越相通了。
2、艺术与设计的联系在于它们共享美的法则。节奏与韵律,制衡与张力,整体与细节,矛盾与冲突,各种对立统一的动态平衡让美充满层次。交响乐就是这种美的绝妙例子。
其实,不管是艺术还是设计,都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都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会欣赏它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认真的去学习,去观察,去欣赏吧。
3. 怎样才是正确的造型观
电影视觉整体造型观
伴随我国文化产品的繁荣丰富,人们对多样性和高品位的文化产品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适应这一更高的社会需求,一批新颖的学科和相关的专业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孕育而生,这一变化当然也影响着电影业。
现今我们巳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造型和图像影响着当代文化。电影是兼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特性的视听艺术。本文想就如何尽快提高中国电影的视觉魅力谈谈自己的意见。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十年间,人类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曾经雄霸世界若干世纪的语言—文字文化正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不但我们生活期间的建筑、居室、服饰、街牌广告、电视图像、商品宣传册等等充斥着视觉图像,就连美味、音乐、肤感等难以言传的非视觉因素也要频频向视像转化……不经意间,人类文化已经全方位地被“视觉化”了。美国视觉文化理论先锋尼古拉·米尔佐夫甚至认为“视觉文化是一种策略”,视觉文化是呈现于视觉、并在视觉意识中得以保留与内化的文化形态。
观众在面对电影的时候,其实就是在通过眼与心直接地把握视像、获求信息,视觉就是看的思维,而无需借助语言的中介转换。好莱坞的电影、欧洲的意识流电影,正是把握视觉文化这一形态,创作出以视觉艺术为中心的电影新路,让不同文化族群观众都能看懂,享受电影的视觉大餐,使其消费群全球化。
这里,我们不得不谈谈电影与市场的关系。探求电影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完美的契合点,使影片即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又能在商业发行上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视觉概念跟商业运作结合,通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清晰谨严的思维逻辑。得以保证每部影片规范的操作,在正式开拍前有一个操作蓝图,即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减少成本。中国的电影业噬待前行,从好莱坞大片的全球化,日韩电影的异军突起,作为有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炎黄子孙,有作数亿观众的中国市场,电影的发展无论是从政策上的放宽,还是电影技术方面的发展都有待加强。
如今我国的电影业虽受经济、政策、外来文化冲击、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不尽人意。可令人欣慰的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优秀的电影创作者为广大的观众奉献了一些既为国人喜闻乐见又在国际影坛获得美誉的佳品。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荆柯刺秦王》以及李安导演的《藏龙卧虎》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2046》等等。纵观这些影片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的成功除了有导演和演员的个人魅力以及大量的宣传造势等因素外,注重影片的视觉整体造型也是这些影片所以成功的共同特征。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这一点无须论证。巴拉兹当年论证视觉文化出现的重要依据就是电影。
如果我们透过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当代电影,这一倾向也非常显著。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就带有明显的景观化倾向。文学内容对电影来说已经降至极低的地位,场面、画面、身体和服饰等视觉因素被无限夸大了,甚至对白变得可有可无,剧本也无足轻重,叙事性就范于景观性的视觉因素。《红高粱》、《霸王别姬》这类特征非常明显。
视觉文化的概念被普遍接受是由大众的消费观所决定的。随着消费社会取代了生产的社会,一种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起来。恰如贝尔所说,"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1]电影中的构图不象其他任何视觉艺术中的构图。他的关键在于活动画面。自古以来各种艺术就是人了解生活,表现自己,表现自己思想、习惯和情感的手段。因此,人类在进步的道路上越往前走,艺术的职能就越趋复杂,它的表现手段也越加丰富,艺术家想要扩大题材范围和自己艺术的表现可能性的愿望也就越为强烈。路易·达更指出,“电影的情绪感染力和说服力首先在于视觉力量。”
我们巳知道一部影片的视觉优劣是同创作者的造型审美以及造型能力分不开的。我们习惯把电影中的整体造型设计同电影美术设计师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电影美术设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电影拍摄的特殊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对剧本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像进行的总体设计。具体工作范围包括外景的选择与加工,内景的设计、服装、化装、道具的设计等,它运用多种艺术造型手段,帮助塑造典型人物形像,并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3〕可在实际创作中,通常在我们的美术设计师和造型设计师在影视作品中都是一个完全服从甚至是隐藏于作品和导演后的角色。这样做不但容易束缚美术设计师和造型设计师的创造力而且势必消减电影的视觉魅力,这也是阻碍我国影视整体质量的重要瓶颈之一。鉴于此作者认为重新审视电影中的整体造型作用和职能置关重要。
我们知道电影造型既不同于绘画和雕塑,造型形象是艺术家固定在他所加工的材料上的:雕塑家是在石头、金属和木头等材料上进行加工;画家是用线条和色彩在布、纸、墙等等上进行加工的。也不同于舞蹈的整体造型形象离不开它的表演者,只要创作动作一完成,它就消失了。而在在电影中,造型形象恰恰也是由艺术家通过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它的技术基础在于用机械方法把外部视觉材料固定在感光胶片上”〔4〕也就说这位造型师首先要对电影的艺术特性有较全面的了解和理解,可通常的电影美术设计工作多在剧本巳经形成、导演的思路也巳确定、影片开拍在即的情形下开始,这避免不了使得美术工作实际成了“施工队”性质。美木设计师也成了“包工头”。这不仅大大浪费了美术设计师的造型能力,同时也必将未来影片的视觉魅力。所以,电影创作过程应打破电影美术师必然要依附剧本和导演的从属地位的贯性思维,因为视角造型通常是美术师或造型师的优势,而剧作、表演、摄影甚至声音和音乐无不包含着造型元素,如果没有一个高屋建瓴的整体造型观,势必容易东鳞西爪损坏未来影片的整体质量。
导演的构思在没有变成胶片前他最直观的形、声、光的感觉就是美指的案头设计和氛围图,他对导演起着及其重要的辅佐作用,甚至为未来的摄影垫下了扎实的基础。况且,美指的个人风格将影响影片的基调,色调的选用直接影响到了叙事手法。比如在《东邪西毒》中大漠的枯黄及黄色衣服的映衬所带给人的苍凉和孤绝的感受,还有鸟笼所营造出的光影效果,一种流逝和阴柔之美。 我们知道这些经典的视觉影像都是同此片的美术造型师张叔平的独创设计分不开的。《花样年华》中,我们忽略了张曼玉不再年轻的脸庞,却醉倒在她妖娆身体衬托出繁花似锦的旗袍上;《春光乍泄》里,我们从张国荣那件黄条开襟毛衣开始,深深触摸到那个男人寂寞的心。这些看似服装造型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感受,实际上都离不开造型师对整体环境的细心营造。诸如《花样年华》中对60年代初香港筒子楼、打水房、斑驳的墙壁白炽灯下的光影、苍凉斑驳的吴哥窟的等场景设计。《春光乍泄》中狭小、零乱的宿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拥挤街衢和大瀑布的宽广形成对话,人际空间的狭小和自然的辽远等等。近年来香港的电影美术师叶锦添的作品却让我们看到这一角色突出的个人风格。对此叶锦添本人认为,只要从剧本开始无论导演还是美术设计者都想着同样一个创作的目标,这个问题就会变简单。在影片《藏龙卧虎》的创作过程中,叶锦添发现李安导演其实并不太重视美术设计,他颇抗拒在片中注入太多风格化,他很注重考究。于是,叶锦添将不同于西方的古典中国画意境,以及其中现代弗洛伊德潜意识氛围的营造观念不断影响李安导演。使得李安受益匪浅,而叶锦添也成了和李安谈艺术的少数知交之一。最终《藏龙卧虎》也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等荣誉。张艺谋的艺术策划王彬在谈起《英雄》的创作说:“张艺谋从剧本开始便是一种影像思考,这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所以美术造型师巳经不止於场景、服装、道具、色彩上造型,它巳扩至讨论剧本,后期剪接,遍及电影的题旨、结构与节奏等等。总而言之美术造型师是对一部影片的整体造型。
当然造型美并非是每个人能信手捻来的,他是同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的创造力密不可分的。张叔平被尊为香港美术造型的鼻祖这同他既能从事服装设计、剪辑、甚至导演、摄影、作曲有关。同样叶锦添也学识广博既是美术造型师,同时也是服装设计师而且出了自己的散文集和诗集。不怪有人说,叶锦添以中国美学为经,以西方艺术观念为纬,在不断的抽象与解构中编织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观念。也就是说电影造型师还除了要有导演、编剧、摄影、表演、等相关知识外,还要有对人生的独恃感悟、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力,对不同文化的审美力和对一切新事物物新潮流的鉴赏力。因为只有这样电影造型师才能更宏观全面地理解你所创作的影片,以便更好地设计出电影的整体造型风格。
我国通常把电影工作中负责美术造型创作的人称为美工,国外多称谓为美术指导、美术导演,光从文字便可看出对美术造型的重视差异。好在现在国内不少影视对美工的称谓巳渐渐改为美术设计。可名义上的改变看来并没有对变为对影片整体造型上的重视。我认为电影美术指导也好,电影美术导演也好,造型师也好,更准确称为一种视觉概念专业来认识这种差异可能就更加合适。因此树立一个全新的电影造型概念建立一支专业性很强的视觉艺术概念领域,是不断提高我国影视品位的重要环节。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观。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说:“视觉形象乃是电影中的一个主要的但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力量。”
4. 电影发行各类名词
ANIMATIONSCHOOLOFVIOLENCE 暴力派动画
以闹剧或极端暴力的动作为主要喜剧要素的卡通片流派。这种卡通片以德克斯.艾佛瑞的作品为典型。
ANIMATIONSTAND 动画摄影台
泛指动画摄影师所使用的基本工作器材,包含一架动画摄影机,摄影机支架,以及一个精细构造的平台,以供拍摄动画作品。
ANIMATOR 动画设计
动画影片中负责绘制原画的工作人员。
ANSWERPRINT 校正拷贝
从剪辑完成的原底片印出的第一道有声拷贝,用于解答制片对影片的最后面貌所持的疑惑。
ANTAGONIST 反派角色;
反面力量电影或戏剧中与主角对立,使剧情产生戏剧性冲突的角色或力量。如《星球大战》(1977)中的黑武士,《北方的南努克》(1922)中的原始环境。
ANTI-ABRASION COATION 保护胶片
制片时用于保护影片的薄胶片,以防止影片被划伤或其它损坏。
ANTICLIMAX 反高潮
在电影最后解决冲突时,没有出现观众所期待的情节,使观众感到失望的情节设计效果。如侦探经典作品《大沉睡》(1946)中,自始至终无人了解凶手是谁,就是反高潮的一种手法。
ANTIHERO 反英雄
电影、戏剧或小说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们富有同情心,但以非英雄的形象出现,通常对社会、政治和道德采取冷漠、愤怒和不在乎的态度。《毕业生》(1967)中的达斯汀.霍夫曼和《安妮霍尔》(1975)中的伍迪.艾伦,是现代喜剧中反英雄典型。
APERTURE 片门 摄影机或放映机
镜头后的一个与底片规格相符合的框口,拍摄或放映时,每一个画格经过这个地方要停一下再走,完整地接受曝光或投影出去。亦称 PICTUREGATE。
A-PICTURE A级片
源自美国1930年代的术语,用来指两部同时上映的影片中,品质较佳的那部电影,或是预期有大量观众群的电影。A级片中多半由大明星主演,而且相当讲究豪华的美术布景。
APPLEBOXES 垫脚箱
因在早期电影制作中,常用装苹果的木箱来解决演员或物体高度的问题,故将垫脚箱叫作苹果箱。
ARCLAMP 弧光灯
一种强光灯,由于色温与日光的色温相当接近,常被用来当作室外彩色摄影的照明。
ARCSHOT 弧形运动镜头
摄影机以圆形或半圆形的运动所摄得的镜面。此类镜头可以为一个场面提供多变化的视觉层次。克劳德.李洛许在《男欢女爱》(1966)的结尾,便使用了此类镜头来捕捉重逢恋人的热烈拥抱。
AROMARAMA 香味电影
在电影放映时,为配合影片中的情节,可散发出香味的一种电影放映系统。最早的香味电影是《百老汇之歌》(1929)。
5. 在影视行业,如何做好一个置景美工
要做好一个置景美工离不开对电影审美意识的变化和电影造型包括电影美术在总体上的突破,电影美术在影片的创作中的任务概括起来讲就是:运用造型手段和技术制作手段对影片进行总体造型设计。
置景美工的工作是按照电影美工师设计的电影布景图样和要求,制作拍摄影片所需要的各种典型环境的布景。这个行业主要包括建筑木工、雕刻木工、建筑油漆工、彩绘工、裱糊工、建筑瓦工、泥塑工、塑料模压工、纸浆模型工、纸(绢)花工、缝纫工、钣金工、白铁工及其他辅助工种。各工种在技术上是一个整体,统一体现影片中的各种典型环境,而且需要一定的艺术水平。我们这是不是指某个工种,而是指这个群体。
置景美工不仅要会置景,还要会改景,一堂景用完,要求改换其他场景,应尽可能利用原布景,最好做适当的装饰或调整即可变为另一场景,改景从艺术效果和技术加工方面要求较高的灵活性。一个好的置景美工总能通过奇妙的想象、发散的思维,独特的空间意识,总能构造出让人满意的场景。他们总是在打破着自己的创作常规,尝试着用不同方式来构建自己期盼的那种场景。
以上就是关于影视行业置景美工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关注本平台!
6. 电影结构的电影结构系统
常规定义
1 戏剧式结构
2 散文式结构
3 小说式结构
4 多视角结构
5 时空交错式结构
1意念结构
对影片特定的表意而言,并不只是个抽象主题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更深刻的审美内涵的影片,表意的问题常常是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方面来构成,并加以复杂呈现的。如果以为,只要能够把影片概括为某个单纯的主题,对表意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完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分析影片表意的目的,恰恰不是局限于把握某个单纯的主题,而是要有利于更充分、更深入、更细致地去体会、去咀嚼其丰富的内涵。如果分析不能对这个基本的目的有所帮助,一个干巴巴的、抽离了形象具体性的主题又能给影片的读解增加什么东西呢?实际上,那些真正优秀的影片,很少是先把剧作概括为一个抽象的主题,再来进行创作的。
2时空结构
时空规定性是影片基本的规定性,这个问题一般是在环境设计的框架里被讨论的。对那些传统的戏剧式影片来说,也许时空问题只需要考察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也就够了,但电影发展的历史却在表明,剧作构思的日趋复杂,也直接带来时空关系的复杂。时空关系不仅不再是单一的、也不再是完全统一的。从根本上说,电影结构的复杂性是从它突破了戏剧式结构的单一模式才充分显示出来的。于是,对银幕时空的不同设计和配置就有可能产生丰富的,并因丰富而日渐复杂的电影结构。比如,一些电影著作中出现了蒙太奇结构的概念,实际上这是把用于镜头组接的蒙太奇技巧上升为剧作结构的手段,使它成为一种组织方式。
3情节结构
情节结构仅仅是指情节的结构,是事件的因果联系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方式。不管是按照传统的“三幕剧”结构,还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阶段来编排的冲突式结构,它们都已经不再能完全适用当代电影日趋复杂和新颖的情节构思。在电影史上,戏剧式电影是伴随着摄影棚的出现,才使得电影对舞台戏剧的借鉴成为可能,并把戏剧美学的一系列观念当作电影的美学观念。当代电影的发展已经把戏剧的影响远远抛在后面了。除了戏剧,电影还从小说、散文、绘画、音乐等相关艺术那里接受了结构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小说式结构的电影,既抛弃了人为地设计戏剧冲突、把不管怎样的情节一概纳入冲突四阶段的模式那种过分编造的结构,又保留了基本的叙事性来吸引观众;既有情节的整体框架,又以更具体的生活场景来积累感情;既有逐步推进的发展,又不局限于仅以外部的动作去制造高潮。
当代电影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集中的叙事情节,而采用多条叙事线索的交叉和互相推进来结构影片。过去的剧情多线索更多地是围绕着某个中心事件来展开。这些线索只是这个中心事件的不同侧面而已。所以线索的交叉便很难说是一种结构的方式而只不过是情节本身具有的性质。当代电影在这方面的发展就在于,情节的多线索往往体现为多个事件的平行发展,事件本身各自有相对的独立性,却被创作者有意识地交叉在一起。这样多线索的交叉就不再来自中心情节本身的性质,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方式发生了变化。此外,视点和叙述人这两个基本的结构要素在情节构思中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视点和叙述人之间建立的关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情节叙述方式,它必然会给结构的形态带来更大的影响。
4人物关系结构
在剧作的结构系统中,人物关系的结构与情节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却可以进行性质与功能都不尽相同的分析。正因为人物关系的设计经常成为对现实生活加以概括的手段,人物关系的结构分析便常常对把握影片的表意层面产生影响。在戏剧式电影中,人物关系时常采取的是二元对立的态势,革命与反动、进步与落后、压迫与反抗、爱情与复仇如此等等,都是建构人物关系的基本模式。
5场景结构
在剧作结构的分析中,场景结构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一般认为,场景只是为情节的展开提供某个空间场所而已,它只是一个“空壳”,场景是什么,以及场景与场景之间建立什么关系,在离开人物和情节的前提下,似乎没有独立抽取出来分析的意义。实际上,一部影片的场景本来就是和人物的活动关联在一起的。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事件与特定的场景之间既然建立起一定的关系,场景本身也自然被赋予不同的性质或者特征。优秀的影片在对场景加以利用时,更是经常采用重复、强调、关联、对比等手法,有意地赋予它某种抽象的含义,或者象征的含义。 除了剧作结构之外,造型结构是电影结构中另一个基本的区别系统。
1影像结构
在镜头这个基本的结构层次上,情节必须通过画面上的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来呈现。但是反过来,人物在环境中的活动却不仅具有情节的意义和结构性,不同的人物和环境、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环境之间,从画面影像的角度看同时还建立起抽离了情节进程的结构关系。特别是在造型观念强烈的第五代电影中,画面影像的造型性已经成为实现创作构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导演除了要周密考虑如何用镜头画面来演绎剧情之外,还要创造性地设计影片中的基本影像如何在镜头的层次上获得造型的效果。
2色彩结构
对一部影片来说,色彩总是某种东西的色彩,所以色彩不可能像在绘画中那样加以抽象的运用。相对于影片的特定表意来说,色彩的关系与变化又总是特定的,具有逻辑性的。从整体上看,一部影片通常总是有一些用色上的特征可以把握,总是有一种或几种色彩在影片中的出现频率比较高,给观众留下的印象特别强烈和深刻。这当然是创作者一种自觉而有意识的选择,以确定影片用色的基本调子。色彩基调规定了影片用色的基本方案。它往往是以某种颜色为主,或几种颜色的匹配和变化,同时控制其他颜色的分量和匹配方式,以使不同的几种色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结构关系。色彩结构就是影片运用色彩来实现造型构思的一种设计,并在这个基础上来考虑色彩之间的匹配和调和,以产生更复杂的变化。也因此,色彩结构不应该理解为只有一种特别突出的色彩,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特定的色彩关系。
3声音结构
电影在声音中的结构性充分体现在声音合成这个技术环节上。声音包含着人声、音响和音乐,这三个声音的元素必须通过合成的技术处理才可能构成电影的声音。这就有力地证明了电影声音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的基本事实。声音毫无疑问是造型这个结构的区别系统中重要的一个子系统,并且它本身在内部仍然是可以进一步分析的。由于电影镜头是画面和声音并存的,所以声音的结构同样是从镜头的层次上转换生成而来。声音除了演绎剧情之外,本身也存在着造型结构的问题。 当电影结构仅仅被看作情节的结构之时,很自然的,时间的坐标便成了分析的基本框架。不管什么样的剧作结构,都首先是按照情节的发展分解为前后相接的几个阶段,再进一步去考察之间的关系。在戏剧式电影的剧作结构中,情节是主题性的情节,是冲突性的情节,是封闭时空中的情节,是遵循“三一律”的情节,所以,情节的结构和意念的结构、人物关系的结构、时空的结构、场景的结构是合“多”为“一”的;所以,只要分析情节的结构,对剧作结构的分析也差不多到此为止了。这就造成剧作的结构分析极其看重时间因素,以情节的戏剧性冲突作为分析框架的观念。
7. 《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在影像造型、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风格与现代意识是哪些
呵呵!虽然我没看过这部电影!当我都可以说出一些东西来。
〈公民凯恩〉之所以每次在评选史上最佳影片中总能占据一席之地。我想它对电影史的影响已经不是单单一部简单的传记片靠其情节和表演来取的这种成就。〈公民凯恩〉第一次将导演,编剧以及制片人三者的地位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地位。奥逊·威尔斯在这几个角色,甚至是在电影中的表演都做到了游刃有余。可见其在电影方面的无比造诣。
很显然〈公民凯恩〉所带了的革命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电影本身所想反映的一些东西。人们明白,电影原来不仅仅是单纯的叙事,加入适当的拍摄手法可以达到一个导演想表达的更多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电影语言吧。大量的各种蒙太其的运用,让电影更有立体和结构感,也对后来所有电影的拍摄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技巧。虽然在现在任何一个导演都能达到这些基本的境界,确更能说明当初〈公民凯恩〉在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用。
很显然当影评家们都无法理解这部电影情节背后到底想要说明什么时候,这部电影的技巧能给电影增加什么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然已超出了那个时代应有的内涵。
呵呵!我可没看过这部电影,只是从别的交集研究过个个电影。错误的地方,楼主原谅!
8. 一部电影里,导演有什么用
导演是电影的大脑,电影是导演意识的表象
导演的再创作以电影
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包括对未来影片主题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写,场面的调度,以及时空结构、声画造型和艺术样式的确定等。然后物色和确定演员,并根据体构思,对摄影、演员、美术设计、录音、作曲等创作部门提出要求,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有关资料,分析剧本,集中和统一创作意图,确定影片总的创作计划。导演还要按照制片部门安排的摄制计划,领导现场拍摄和各项后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摄制完成为止。一部影片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演的素质与修养;一部影片的风格,也往往体现了导演的艺术风格。其职责是: 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1、组织主要创作人员研究和分析剧本,为剧本找到恰当的表达形式; 2、与制片人和导演组其他成员携手遴选演员; 3、根据剧本和拍摄要求选择外景或指导搭建室内景; 4、指导道具组完成道具的准备和布置工作; 5、指挥现场拍摄工作; 6、指导工作团队完成后期制作,包括剪辑、录音、主题曲、动画、字幕、特效等; 7、与出片方商讨作品的宣传计划
9. 电影的特点
电影艺术近年来热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一些好的电影,电影的题材也多种多样,能揭露社会现象、能刻画人性光辉、更多展现战争的残酷,所以现代生活,电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戏教育就为大家分享关于电影的特征。
首先,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电影的特征。根据艺术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将其划分为静态艺术、动态艺术;时间艺术(如音乐)、空间艺术(如绘画);造型艺术(如建筑)、语言艺术(如文学)、舞台艺术(如戏剧);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等。电影艺术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一种感官(视听)综合艺术,同时还是一种动静结合的艺术,具有运动中的造型的特点。
其次,从电影的思维特性来理解电影。电影艺术不同于其他文艺形式的形象思维,因为电影艺术的形式规范的特殊性,不仅制约了形式本身,而且还简介的影响了思维的活动。电影思维基本的方面表现在它的视听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视听特性
在电影思维中,视觉论和听觉既是感知的方式,组合某个形象和画面,而且还成为思维操作的工的视听信息在人脑海中不仅仅用来具对影片的欣赏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动之之外,还从画面中线条的排列、面积的对比、位置的经营、光和色的处理、、声音的使用,以及运动和运动的组合中运用视听来思 维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叙事的蒙太奇思维。镜头的切换主要服从于叙事的逻辑。影片的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人物的活动和冲突通过故事情节来实现的。蒙太奇思维的方式表现在寻找和揭示镜头之间的叙事联系。无论是条或多条叙事线索,叙事的蒙太奇思维通常按时间线性贯穿在镜头之间。前后的镜头服从事件的延续或情节的因果律。面对银幕上镜头的频繁切换,叙事的蒙太奇思维主要被用来对镜头按照一定 的逻辑来整理和节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
其二,表现的蒙大奇思维。镜头之间的频繁交切不是时间线性的延续,而是空间关系的并列所造成的影像叠加,直接在切换的镜头之间寻找和揭示用来表情达意的联系。其主要有:对比蒙太毒隐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说电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着电影艺术传统的话,那么它的造避性何电影的当代进展的一个显著标志。传统电影思维主要以形象的再现和情节的延续为核心。造型并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转化为银幕形象,而且 节的时间延续运用电影艺术表现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征得到强化。主要包括:摄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员形体动作,以及由镜头组接而产生的蒙太奇含义的造型效果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