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港电影的「港味儿」到底指的是什么
港味就是一种历史的感觉吧,就像老的四大名著电视现在拍摄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演员,以前香港电影的演员配角和主演都是那些熟悉的演员,现在很多老演员去世,很多内地演员进入香港电影,而内地演员和香港原因的表演风格和气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现在的电影看起来有点不协调。
以前的香港电影,下面都带字幕翻译的,很有特点。
配音的感觉也跟现在有点不同了。
❷ 香港电影的“港味”到底指什么
每当提起港片,浮现在脑海里的总是《英雄本色》《甜蜜蜜》《古惑仔》那些8、90年代的老片。那段时间,港片无论是质量、数量,还是票房都有着惊人的成绩,称其为“东方好莱坞”也一点不为过。
香港作家皮亚谈港味时,说港味是“浪漫英雄主义”,是通俗加料堆砌,是猛火爆真人骚,是射不完的子弹,是打不死的主角。
还有人说:“港片的江湖气是把安定祥和的近现代香港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则虚拟为武侠世界的江湖规矩。”
更有人说:“这座城市不大,却在鱼龙混杂之中保持着井然的秩序,就是跟这股江湖气脱不了关系。
从《笑傲江湖》到《古惑仔》系列,再到《无间道》,亦或是《扫毒》,这类讲打讲杀、感官刺激、情感汹涌的电影背后都深藏了一种“情与义,值千金”的江湖情感,是圈妹感受颇深的“港味”之一。
❸ 经常说的港片、港味,到底什么是「港味」
梁家辉出道第一部电影拿了金像:
梁家辉的出道作《垂帘听政》拿下了第三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个间差别得仔细分辨。上次写老版《倚天屠龙记》时带到过的张敏,和演《倩女幽魂》系列小倩的王祖贤,两人的美都会让人产生距离感:
但张敏的脸中庭偏长,轮廓棱角更锋利,一上浓妆,美艳是有攻击性的,在经典系列《赌神》里,即便是跪坐在发哥旁边,你也总觉张敏是收敛了锋芒,其实是和大佬平起平坐的关系:
王晶给她安排的角色,是大佬的唯一一个女人。戏份不多,但足够冲击,被觊觎的人用强,结局就是死:
王祖贤的距离感更偏传说中的仙气,最能匹配她的角色是《倩女幽魂》系列,史上最仙的鬼:
按气势看,王祖贤略弱于张敏,同一个《赌神》里,她演比发哥弱一档的打手刘德华的女朋友,虽然制服打手男朋友时候一套一套的,但到了真正的杀手吴孟达跟前,会被安排展现示弱的一面
❹ 虚幻与现实之间"港味"何为香港电影
港味就是一种历史的感觉吧,就像老的四大名著电视现在拍摄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演员,以前香港电影的演员配角和主演都是那些熟悉的演员,现在很多老演员去世,很多内地演员进入香港电影,而内地演员和香港原因的表演风格和气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现在的电影看起来有点不协调。
以前的香港电影,下面都带字幕翻译的,很有特点。
配音的感觉也跟现在有点不同了。
❺ 别人说有“港味”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穿衣打扮或者行事风格和香港那边的风格很像
❻ 为什么香港电影没了港味
我所理解的“港味”,就是电影《食神》里史蒂芬周炒的那碗叉烧饭。
赶工而做的生活日常,但却是用了心的,让人癫狂,却又隐隐地让人神伤。
尽管早早出现了好莱坞电影这样的佛跳墙,但在很长时间内,它比不过这碗本土烧制的叉烧饭。
这碗港味是二十多年里香港市民的最爱。
因为这碗叉烧饭里,他们能品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失落与幻想。电影里全部都是小人物的故事,小人物的梦想,或是有情饮水饱,或是一夜变富佬,或是寄寓鬼怪,善恶有报,或是纵情江湖快意恩仇。
一、“赶”出来的叉烧饭
在香港电影最繁荣的时候,每年要出三四百部电影,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拍出来。祖籍四川的演员郑裕玲,曾经一天赶过9个片场(剧组)拍戏,人称“郑九组”,龙套演员每年拍的戏更多;周星驰最火的那几年,早上6点多起床,收工接近凌晨,每天工作18个小时;黄百鸣曾经用一个晚上写出《开心鬼》的剧本,刘镇伟20多天拍出《东成西就》救了王家卫的场,这些都被传为香港神话。
这些电影拍得确实很赶,时间紧张得就像周星驰制作那碗叉烧饭。这些电影看起来也确实用不了多少成本,演员还都没什么“腔调”(格调)。但在这些电影里,很少有创作人员和演员是敷衍的。因为竞争太厉害了,你不付出心思与态度,你就会被别人替代。不卖座的电影,可能上映几个小时就被撤掉,从此默默无闻。
这种氛围,不亚于一场“食神”比赛。你不得不赶,而又不得不用心。这些电影,每一部都寄托着主创和演员的欢笑与汗水。
这些赶制出来的电影,更加注重有创意的桥段和打斗,还有近乎生活化的表演。这些电影不需要多深刻的思考,迎合了忙碌的观众在闲余时间消遣娱乐的需要。
二、叉烧饭中的“人间烟火”
香港电影里的“生活气息”主要是体现在电影刻画的人物、故事、场景和对白中。
这些电影,或有喜剧片,或有动作片,或为江湖传奇,或为鬼怪故事,或是校园青春,或是社会险恶,归根结底,大多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寄托着香港平民对生活的感想与期望。
比如王晶的电影。王晶最得意的就是他曾是香港最多产最卖座的导演。他有两个杀手锏,一是“赌”,二是“追”。《赌神》、《赌圣》系列给人发横财改变生活的憧憬,《精装追女仔》系列,兜售穷小子追上意中人的梦想。
离奇的剧情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是不成立的,但生活化的场景道具、充满俚语的对白、演员的表演风格都使这样的爱情童话在搞笑的同时,不失真实和亲切感。
香港电影从不吝于展现一些街道、楼宇、住宅的镜头,香港观众对之充满认识甚至能感受到就在他们周围;一些取景地如九龙城寨、庙街、皇后码头、深水?兜鹊日庑???獾毓壑谝膊环τ∠蟆?/p>
香港电影的另一个重要符号是粤语对白。尽管我们看的许多港片经过国语配音后仍然保留了对白生活化的品质,但粤语里面一些只有几个字的俗语(不限于粗口)本来非常形象,但普通话需要一两句话才能解释得清,这部分在配音时被大量省略或另译了。
三、不可替代的洋葱
不管是土生土长的香港演员,还是北下的大陆演员,亦或是南上的华裔演员。在香港这块土地上,都得慢慢打磨,才能变成璞玉。而当中一些佼佼者,其本身的演员特质,是从出生起就被熏陶出来的。这种偶像特质,就像叉烧饭中的洋葱,是能让人唏嘘动情的核心材料。
我们看香港最受市场欢迎的“双周一成”三位演员,他们都能把自己鲜明的小人物的特质反映到角色身上。周润发出生在南丫岛,10岁才搬到香港的贫民区;成龙是武行出生,从小挨打长大的;周星驰连演员培训班都考不上,当了几年的儿童节目主持人和电视演员才出道演电影。他们无一例外都经历过跑龙套的岁月。
为什么现在很多港片都让人觉得没有“港味”了呢?
首先,是香港电影里一些重要的符号消失了,而且这种符号缺乏替代品。
比如说九龙城寨,它为什么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因为它曾经是香港最负”盛名“的贫民窟,在这里充斥着各种三教九流、底层乱象。它作为一种背景被展示出来,就隐性的表达出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在《省港旗兵》的后半段,九龙城寨就为警匪对峙、兄弟反目提供了一个相当紧张的空间环境。警察、渴望留下的小弟、有情有义的劫匪大哥‘、安心做娼的旧情人,九龙城寨将这些人物衬托得真实且鲜活,最后也加重了这群省港旗兵的悲剧色彩。
在1997年的《香港制造》和2008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导演也用了屋村和深水?镀睹衤ダ垂乖炜占洌???遣⑽茨芑?沓删帕?钦?庋?蜗蟮姆?庞镅浴?/p>
另外一个消失的符号是演员。香港演员在今天断层的局面十分明显。三十年前的老电影,我们看成龙、周星驰、周润发、梁家辉、任达华、吴君如这些人,三十年后的新电影我们还是看他们。其中更有一些已经离世了,张、梅两位大牌不说,还有像大傻成奎安、老道长午马这样的绿叶演员。
香港电影当真没有本土气质的接班人吗?答案是有的。
但遗憾的是,出现了某门事件。
某门事件整整毁了香港一代希望之星。谢霆锋、张柏芝、陈冠希、TWINS。尤其是谢霆锋和张柏芝,他们本是香港唯二的影帝、影后夫妇。他们本来摆脱了坏孩子的形象,年纪轻轻演技就获得广泛认可。但今天呢?一个成了传说中脾气暴躁的单身母亲,一个心灰意冷无心电影事业开始低调做人。事件的另一位主角,说到做到彻底离开了电影圈。观众只有在观看《狗咬狗》和《无间道》时才感叹:啊,他原来是那么有表演天分。
在《狗咬狗》中大部分时间里都沉默的陈冠希,用他内敛的表演,表现了角色的孤独痛苦与不驯。
其次,是观影人群的变化。
是什么导致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不夸张的说,是一群女人,一群车衣女工。麦兜的妈妈,就是一位车衣女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兴起和繁荣,制衣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大量原本只能在家相夫教子的女人走进了工厂,成为赚钱养家的劳动力。当时车衣女工被认为是”一份可以做一世的好工“,许多女孩甚至小学毕业十三四岁就借身份证进工厂养家。尽管工作很苦很枯燥,但是女性有了消费能力以后,她们开始走进电影院,以此作为消遣。当年轻的女人走进电影院后,年轻的男人还能去哪里呢?
这群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没有贬义),最容易接受的,就是不用思考逗人发笑的生活喜剧,而且他们主要的目的也是为了放松。所以,他们能吃得下“香港电影”这碗叉烧饭。
另一方面,由于艰苦的生活,他们对于电影中小人物的理解,对于乐观向上的精神,更容易产生共情。生活经验弥补了他们文化知识的不足,使他们更能理解这些电影的表达。
而今天,不只是香港的观众,包括大陆的观众,很多都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接受过高等的教育,他们对于电影视效的要求提高了,对于苦难的理解降低了。娱乐、刺激和”烧脑“成了更直接的需求,也难免投资方和创作人员把资金投向一些大片当中了。
有各种各样的佛跳墙,喜欢叉烧饭的自然少了,何况是少了几味调料的叉烧饭。
再次,是电影市场中心地位的变化。
80、90年代的香港,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黄金时期,是整个东南亚的电影文化中心。在香港电影中,周围地区都是附庸和落后的角色:菲佣“玛利亚”、大陆来的“老表”、台湾来的黑社会;尽管港片中的本港人也都是些市民小角色,却个个乐观向上,结局一团和气。那时候的香港电影,充满人间烟火气。
随着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已经失去它作为华语电影市场中心的地位。原本香港的资金和人才很早就流向内地了。
在电影市场重心的转变过程中,原本香港是有机会把重心留在本土,吸引大陆人才和资金流向香港发行电影的。但是香港电影人并没有展现这种包容的态度,相反的,他们对于和大陆的合作,从一开始的高姿态,到转变为防御姿态,最后只剩下一小部分坚持本土创作,对外界呈现出一种抵抗姿态。
这一点不在此展开。因为如果香港电影以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内地影人,没有粤语和其他束缚,那时候港味也可能会产生另一种变化。
只从目前看,“港味”变质了。
用许冠文2005年的话说:香港在成为“四小龙”之前,香港人没钱,但是有情,他们很快乐;成为“四小龙”之后,香港人感情淡薄了,但是有钱,他们也很快乐;但是金融危机之后,香港人既没有钱,也没有情,于是他们不快乐了,不仅不快乐,而且很愤怒。
在香港人“愤怒”以后,更多香港电影人倾向拍摄反省港人港事的题材,试图找出本港人的精神内涵。从《老港正传》、《金鸡》到《细路祥》再到《老笠》,莫不如此。但年代越近,越发透出死气沉沉的宿命感。在《香港制造》、《老笠》中,都有年轻人跳楼自杀的场景。在电影《毒诫》中,本来是一个救赎的主题,但影片灰暗的基调却让人印象深刻。导演着力渲染了空间对人的束缚力。
同样是生存在狭小的空间,以前的小市民乐观、坚持,相信努力会有收获;现在香港电影中的小市民,更多是感到悲观、绝望,认为冲不破这样的空间。
在这种心态下,他们紧缩身体,下意识的认为这样更安全,表现出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个人认为这部分香港人对现状存在这种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空间限制了自己,一方面又蜷缩于这种空间当中,怀念过去甚于迎接新的未来。
但是,如果香港不能以更乐观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那么我们,只能在老电影中缅怀曾经的香港精神了。
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好吃的叉烧饭,以后吃不到怎么办?
薛家燕在《食神》中的台词,一语成谶
❼ 你认为香港电影的“港味”到底指什么
香港电影中的港味主要指的香港人的生活状态、审美取向及独特的人际关系。
作为中西合璧的城市,歌曲《青春舞曲2000》中的“关帝遥望天父”恰是港人生活状态的最真实写照,他们既信仰关帝,社团和警察都拜关二哥,也信仰耶稣,很多人都会在结婚时举行西式婚礼,证人在法庭上作证时也会对着《圣经》发誓。
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加上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他们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里,既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也有西方社会的自由,更有港人在逼仄生活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气息。
香港只是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城市,大多数人要一辈子都生活在香港,他们的社会圈子相比我们来说,小得多,也很难重建,于是,我们经常能在香港电影中看到分手后依然能做朋友的桥段——之所以有如此特殊的人际关系,是因为他们没得选。
❽ 为什么现在很多港片都让人觉得没有“港味”了
港片就是中国香港本土拍出的电影或电视剧的统称。不过因为香港在电影方面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一般港片是指在香港拍的电影,如今,港片很受大众欢迎。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电影鲸吞全球市场,在某些国家,甚至囊括九成票房,惟独在香港遭遇劲敌,票房不利。有时甚至所占票房不到三成。如《兔子罗杰》票房只及《赌神》的三分之一,《夺宝奇兵》只排到票房的第16位。香港电影是一个奇迹(九十年代重写这个神话的是韩国电影,《生死谍变》打败了《泰坦尼克号》)。香港作为“东方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基地,几乎每十年都会创造出一个奇迹般的景观,香港电影生命力的顽强表现在百年来无数低谷挫折它都能从容走过。
❾ 都说香港电影越来越没有港味了,那香港电影所谓的“港味”到底指的是什么
香港电影的所谓港味就是指所有受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所影响,对香港以及一些事物的抽象认知。这个港味可以指都市电影中的都市;武侠电影中的侠;黑帮电影中的黑帮等等。这些都是当时香港电影灌输给身处发展年代的我们的最好想象,让我们为之着迷不已。
黑帮电影中的黑帮;黑社会文化作为香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深入香港电影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黑社会仿佛就是香港电影的另一面。极具特色的香港黑帮成为了香港电影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即便是在香港电影衰落的时候,黑帮电影依旧经常出现亮眼之作。可是正如时代变迁一样,黑帮电影也由原来的放肆张扬情义无双,慢慢变成了现在灰暗压抑的挣扎场面。
❿ 香港爱情喜剧电影里的港味儿指什么
就是香港特色的东西,例如粤语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还有香港人,港男港女的特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