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们用相机拍照是根据什么原理在电影院看电影又是根据什么原理
照相机的工作过程,概略地说是应用光学成像原理,通过照相镜头将被摄物体成像在感光材料上。下面将粗略地介绍摄影光学成像原理: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光线的传播及透镜成像原理。
人类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在整个18世纪中,光的微粒流理论在光学中仍占优势,人们普遍认为光是微小的粒子组成的,从点光源发出并以直线向四面八方辐射。19世纪初,以杨氏(Young)和菲涅耳(Fresnel)的著作为代表逐步发展成今天的波动光学体系。如今对光的本性认识是:光和实物一样,是物质的一种,它同时具有波的性质和微粒(量子)的性质,但从整体来说,它既不是波,也不是微粒,也不是它们的混合物。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电影是人类史上的重要发明,它借助了照相化学、光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不过现在国内也有了数字影院
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
它是存储在计算机/服务器中,由其"作为"数字放映机播放影片
有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从而使观众可以与影片的导演看到"相同"的电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
比如上海的IMAX立体巨幕影院
上海科技馆立体巨幕影院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影院之一,也是全中国最大的立体巨幕影院。
立体巨幕影院银幕巨大,它高18.3米,宽24.3米(相当于6层楼房的高度),可容纳观众441位。立体巨幕影院的放映设备采用当今世界上技术含量最高、画格最大的70毫米15齿孔IMAX双机放映系统。放映立体电影时,2台放映机同步放出映像,当观众戴上特制的立体眼镜时,映像通过光的偏振原理,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立体效果,犹如景物就在眼前,有伸手可触的感觉。6层楼高的巨大画面和6+1声道的音响系统,使观众产生强烈的震撼。
㈡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什么
如下: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视觉暂留。电影是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的。视觉暂留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
在放映电影的过程中,画面被一幅幅地放映在银幕上。画幅移开时,光线就被遮住,幕上便出现短暂的黑暗;每放映一个画幅后,幕上就黑暗一次。
但这一次次的黑暗,被人的视觉生理现象“视觉暂留”所弥补。人眼在观察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需经过一段短暂时间,光的作用结束时,视觉也不立即消失。残留的视觉称“后像”;视觉的这一现象称为“视觉暂留”。
电影的视觉暂留原理
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同时还原声音),用电的方式将活动影像投射到银幕上(以及同步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现代技术。
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㈢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是什么
电影中看起来连续的画面,是由一帧帧单独的照片完成的,至于关于电影中运动的感觉,是因为人们因为视觉上的飞现象(Phi phenomenon),使得对一连串静态图片却会造成移动的错觉。
传统对电影中运动感知的理解是因为视觉暂留,使得图像离开后,仍能在眼睛保留“视像”约十分之一秒。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视觉暂留”。
但在1916年出版的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运动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证明了外观运动绝不是影像滞留(即视觉暂留)的结果,而是(但不仅仅是)对运动的连续阶段的感知。
1917年,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对“视觉滞留现象”这种生理现象进行了深度的心理学解释,阐述了“似动现象”,为人类的运动视觉感知,提供了心理学解释。这即是格式塔学派心理学。
电影中运动感知的其他理论
在他 1833 年的专利和他的频闪光盘解释小册子中,Simon Stampfer 强调了中断由图纸反射的光束的重要性,同时一种机制可以以适当的速度将图像传输通过眼睛。
这些图片必须根据某些物理和数学定律构建,包括将运动系统地划分为不同的时刻。他将视觉持久性的概念描述为使中断不可见的效果。
1868 年威廉·本杰明·卡彭特 ( William Benjamin Carpenter) 的一篇文章质疑了所谓的“光学玩具”中的运动效果,如 phénakisticope 和西洋镜,可能是由在视网膜上挥之不去的图像引起的。
他认为这种错觉“与其说是一种视网膜现象,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现象”。
早期的视觉持久性理论以视网膜为中心,而后来的理论更倾向于或增加了关于运动感知的认知(以大脑为中心)元素的想法。动画基本原理的许多心理学概念表明,图像之间的空白是由大脑填充的。
Max Wertheimer在 1912 年证明,测试对象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之间看不到任何东西,在这些位置中,一个数字被一个数字由测速仪以理想的速度投射,这个速度非常适合幻觉,即只有一个数字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
他用希腊字母 φ (phi) 来表示运动的幻觉,用字母 β (beta) 来表示投影图形之间的间隔。
在更高的速度下,当测试对象认为或多或少同时看到两个位置时,会在投影数字之间和周围看到移动的无物体现象。
㈣ 从心理学上看 我们看电影,看电视依靠的是什么原理
视觉暂留,把间断的快速放映的照片知觉为连续的连续的运动。
㈤ 请问,电影拍摄和放映的原理是什么
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利用了什么视觉原理
看电影时,我们都觉得银幕上的人或物的一系列活动与真实生活中的活动没有差异,为什么会有如此逼真的感觉呢?
首先,了解一下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过程。拍摄镜头有一个间歇装置,每秒停放各24次。停时快门打开曝光把场景摄入胶片;放时快门关上胶片转动,一个连续5秒的运动,摄影机要拍120次,胶片上有120个画面。依动作顺序,任何两张邻近的画面动作上都有细微的差别,这些胶片的拷贝在放映时,每秒也开闭24次,拷贝上的画面每秒钟在银幕上亮相24次。放映机开时,银幕上出现画面,放映机闭时,银幕上就是暗的,这样一个小时的电影,银幕上暗的时间接近半个小时。然而,没有一个人感觉到明暗的交替,我们所看到的是连续展现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的知一种似动现象。如果在银幕上放映一条竖光带,间隔一会儿再闪现一条横光带,这两条光带形成一个90°的角,随着两条光带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不同,人的知觉结果也不同。间隔大于1/5秒,人们看到两条相续出现的光条;而间隔小于1/30秒,人们就会觉得两条光同时连续地亮。当间隔在1/15秒时,我们会把它们看成是一条白光在一个直觉范围内作往返运动。这就是“似动现象”,也就是说把本来不动的东西,知觉为运动的了,电影摄制和放映时每秒钟24次间隔,就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
似动现象主要是由视觉后象引起。由于外界刺激物引起的感觉并不随刺激物的消失,往往条保留短暂的时间,这叫“感觉暂留”。刺激不再作用时,还保留着的感觉叫做“后象”。后来有正负两种。长时间地注视一支亮着的日光灯,闭上眼睛后有一条黑色的现象,而瞥一眼日光灯立刻闭眼,这个光点好象在眼前闪现,前一现象为负后象,后一现象为正后象。似动现象就是正后象的结果。
利用视觉的似动现象,同步的摄影和放映,使我们从银幕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另外,电影的拍摄和放映还在非同步式的。如我们所看的慢镜头,就是快拍慢放的结果。漂亮的射门镜头往往要慢放几遍。以上这些都和人的似动现象有关.
㈥ 请问看电影的好处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去电影院看IMAX版本的《侏罗纪世界》,和你在电视机上看国产电视剧《欢乐颂》时,两者之间的观赏感受就是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资金差异巨大的潜在原因。
电视剧,以前就是肥皂剧,但是美国人却把电视剧搞的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大场面,加上一批一流的好莱坞电影制作人投入其中,所以很多人发觉,其实看《冰与火之歌》和《魔戒》没有什么区别啊!
电影演员的片酬也相对较高,因为他们付出了更加的努力与心血,现在的电视剧,感觉就是在过家家的感觉,要演技没演技,只用露个脸,就大把人去看。
还是比较怀念以前的电影,故事好,演员演技好,特效也好。
㈦ 为什么关灯看电影有什么心理分析或视觉分析吗
1.关灯看电影时,只剩下荧幕上发出的亮光,这时光线对比度会特别高,整个画面比较清晰。
2.关灯之后,除了荧幕是亮的,其他地方都没有光线或光线很暗,这样能让人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电影故事情节中,增加代入感,可以提高用户体验。
3.关灯看电影,也可以给观众一些隐私,因为电影院座位一般是后高前低,如果不关灯的话,前排的观众的一举一动将彻底暴露在后排观众眼中。关灯后,观众可以进行一些私下的亲密活动,这也算是一个原因。
另外,关灯看电视电脑时,眼睛距离屏幕较近,强烈的光线和对比度,眼睛特别容易感到疲劳,时间长了,就会影响视力甚至损害眼睛。而在电影院关灯看电影,由于距离一般较远,对眼睛的伤害很小。
㈧ 看电影的意义在于什么
娱乐自我
放松自我
在电影中 找寻自己的梦
采纳下啊
㈨ 电影通过视觉自留原理产生的吗
是的。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1895年,法国的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和他们自己研制的“连续摄影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活动电影机”。
他们的电影机由一个暗箱组成,里面装有35毫米凿孔胶片间歇运动的牵引机构和遮光旋转机构,并装有一个摄影镜头和放映镜头。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㈩ 电影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是谁发明研究的
我们也会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去看电影,那么对于电影来说,很多人想要去探究电影到底是怎么才能够制作而成的。而且对于这样的一些拍电影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都是掌握了什么样的技巧。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电影其实是由视觉暂留这样的一种技术制成的。而且他制作电影的时候,这样的视觉暂留的确是具有的一种性质,而且我们自己人眼在观看的时候成像于上。
而且能够让我们自己在进行一系列的光学刺激下,对于这样的一些视觉有着暂留的迹象。这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面,那么最先发明的人就是法国人保罗,他在1828年就发明了这样的一个留影盘。而对于这样的一个圆盘来说,是促进我们自己现在电影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