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刮痧》观后感
家里有人喜爱体育节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无知的老张便问我,姚明这人怎样?老张常瞅见这位中国新富略显笨拙的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同样不了解体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这个判语来自于他接受媒体采访(美国本土记者居多)的诸多片段。他看起来又沉稳又机智,不可亵玩却不失友好,面对狗仔们刁钻的提问,他迅速避开地雷,幽默而凶狠的把对手抛得远远的,妙语迭出的姚明深谙作为美国人在媒体前讨好记者,讨好观众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许是长久的应付得到经验,还有经纪人的训练,姚明不但英语纯熟,思维方式也已极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蚀每个角落,包括二十世纪骄傲富有的美国。姚明们要比上一代移民幸运。在开化的中国成长起来,浸淫着欧风美雨,他们无需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也无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无缘品尝在异乡为了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电影《刮痧》在我看来,密布着这种痛苦。
主人公许大同,新移民,来美国八年,怀揣美国梦埋头苦干,作为一个电子游戏程序的设计者终获成功,并得到上司(象征美国主流文化阶层)的认可和友谊。电影开场便是大同在业界庆祝会上以典型的美国口吻发表获奖感言。从他说话的内容,语气,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是爱慕感激的,对自己在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美国,只要努力,一定会出头。大同认为自己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不再为异乡异客。他和妻子简宁,儿子丹尼斯在家也坚持说英文,即便一点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场也不例外,为的是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私立学校,早日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言谈接物也和普通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彬彬有礼,说一样的情话,开一样的玩笑。然而考验却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红。这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许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合法的医疗手段,因为美国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在向当局要回孩子的讼争中,一个个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烟和纸屑,就是那些所谓的文化差异,还有美国式的自我中心,强硬的傲慢。它们逼得大同承认,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戏中兴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儿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无法下台,便打了儿子。他认为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爷爷见了也很赞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而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斩钉截铁的坚持: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为技术精英的大同,也许没太多机会充分接触真实的社会,以至于在后来的讼争中出于劣势。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戏规则),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不肯请家庭法的专业律师而坚持请一个版权法律师,他信任的朋友来代理孩子的案件,为自己辩护。对方律师精于此道,指责大同有暴力倾向----大同设计的电玩英雄孙悟空,偷仙桃,毁丹炉,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这个精刮刮的律师为了赢官司,刻意对《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误读,把反抗的英雄说成无赖。大同不知对方已设计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时也失去大好机会,落入下风……
尽管八个春秋能让人学会很多,尽管电影的结局是云开月明,翻盘大圆满,异乡游子的血脉亲情却遭受他者的质疑,身份认同也大受打击,我怎么都觉得不是滋味。
Ⅱ 关于《刮痧》这部电影的分析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梦中惊醒。
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恼怒的许大同与朋友昆兰之间产生误解和冲突;为让儿子能留在家里得到母亲的照顾,许大同搬出了家;父亲也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受到通缉的许大同带着儿子逃逸,和大动干戈围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场追车游戏,“从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团聚的片刻快乐。
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借酒浇愁,抱头痛哭。
圣诞之夜,许大同思家团圆盼子心切,只有铤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公寓大厦楼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楼——自己家的窗户悄悄爬去,结果引来警车呼啸而至…… 【影片评价】《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导演郑晓龙早前就曾经执导过以美国华人生活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引起强烈反响,此次由香港演员梁家辉、内地女演员蒋雯丽、人艺老演员朱旭共同担岗的电影《刮痧》,同样也反映了海外华人的生活,但将主题集中在了反映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理解上面,引起了更多海外和国内华人的注意力甚至是共鸣。有评论认为该片从叙述方式、立意、节奏和制作质量上都非常“好莱坞化”,但此片确实是一部能够引起人们反思,并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国电影佳作。
Ⅲ 求电影刮痧观后感,要求关于社会存在方面
我小时候感冒,妈妈也会帮我刮痧。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还是挺有效的。但是在其他的文化,这或许并不被认同。
电影《刮痧》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华侨许大同的父亲来美国看望儿子,因为孙子闹肚子疼而自己又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书而给孙子刮痧,孙子的肚子倒不疼了,却引来了一个大麻烦:许大同因儿子背上的刮痧痕迹而被指控虐待儿子。第一次听证会上中医的刮痧疗法不被认同而失败,第二次听证会—电影的一个高潮—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使得许大同勃然大怒从而“流产”。无奈之下,许大同和简宁被迫夫妻分居,父亲也因此离开美国,最后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控方撤销了指控,全家得以团聚
中国传统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两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华夏民族,,忠孝礼仪深入人心。民族思想,爱国情操,是每一个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国现代文明国家,区区三百年历史,但短暂的历史恰恰使这个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没有思想的累赘。现代的国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依法办事,是这个国家更制度化,更规范化。
当两个文明国家相撞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与延绵,社会每个方面,人们都拥有他们祖先的经验,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默许,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认的行为规范。美国,短暂的历史,决定他必须有一套自己人必须承认的社会准则。而此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实现,就必须依靠明文规定也就是法。
两个文明各自独立,没有好与坏,中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民族依靠这个几千年就没有走过灭亡的道路。美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现代民主,是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尘莫及。
美国,法律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度,每件事都将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讲人权,孩子,一个敏感的话题,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国人眼里,天经地义,深入人心,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不允许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这个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须要交流,才能解决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错误。
Ⅳ 《刮痧》的观后感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内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后的最大感受。伴随着画面的推进,故事的演绎,一个美国社会的华人家庭遭遇跃然眼前。
以细节为支点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难看出。导演充分发挥的是电影的叙事潜能,而不是情节的着意安排。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个个细节中被棱角分明地凸现出来。这些细节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对话、动作等来完成。支撑起整个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开始,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软件获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颁奖大厅外挤满了指责电脑游戏过于暴力的示威群众;昆兰的儿子和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生矛盾并且不肯道歉,许大同当众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亲从警察局回来时进入公寓,警卫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成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据。许大同在美国拼搏了八年,美国给了他成功和荣耀。然而,在中国很传统的中医刮痧疗法却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国的对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国,去过“安宁平静的生活。”这种改变看起来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映出了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反省。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可以通过打丹尼斯来表示对老板昆兰的尊重,而昆兰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乱七八糟的逻辑。”而美国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社会财富,在误以为刮痧是虐待行为之后,果断地进行了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不断取证。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孩子免受伤害。
以亲情为切入
美国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讨论最多的当数具有中国情调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亲、大同和丹尼斯这两对父子之间都刻画出较为深刻的感情关系。
在法庭上,为了不妨碍父亲办绿卡,大同谎承刮痧乃自己所为;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和妻子一起隐瞒真相;为了给儿子圣诞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九楼。片中机场那场戏颇为精彩,泪眼送别之际,想出去福利局“偷”来儿子一同回国的冒险行为。当祖孙三代激情相拥之时,其父却冷静地说服了儿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紧追而来警车玩起了游戏,只为了让儿子多享受片刻的父爱。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简宁和大同醉酒,骂自己是MOTHERFUCKER 这场戏,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们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仅仅是因为刮痧这一在中国极为普遍的中医疗法,在美国,却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我们不难感受到融于片中的浓浓亲情,然而,大同的错误却是虐待儿子。这个罪名简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国不以事实说话的法律空挡。而那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他的“敬业”使人们质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护孩子,还是拆散别人家庭。
剧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时刻捶敲着观众的思绪。人在美国,真的身不由己?为什么一个和谐的家庭无端被这一事件搅出如许纷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的本质?还只是美国社会游戏的一个小小插曲?
以文化为指归
郑小龙导演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观众对我说:‘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耻辱。’”
本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的品格,人的尊严,符合优秀影片关注人的准则。卓别林一贯认为“悲剧和喜剧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尽管采取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是,剧中洋溢的一直是带泪的笑。美国文化中的关注人的元素,此时显得异常苍白,这从公寓保安:“早知道他会爬,我就让他进去了”一语中得到诠释,而简宁对于昆兰不解于大同为何替父承认刮痧时的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也突显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提示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醒人们进行文化反省,还在于它细腻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电影普遍迷离于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时候,它的出现,预示了两者结合点的所在。
Ⅳ 电影《刮痧》的情节及所反映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圣路易斯。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但是随后降临的一件意外却使许大同梦中惊醒。
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
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许大同百口莫辩。而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又无法解释通过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许大同最后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
恼怒的许大同与朋友昆兰之间产生误解和冲突;为让儿子能留在家里得到母亲的照顾,许大同搬出了家;父亲也决定回国,为了让老人临行再见一面孙子,许大同从儿童监护所偷出儿子丹尼斯到机场送别。受到通缉的许大同带着儿子逃逸,和大动干戈围追堵截的警察兜圈子,玩了一场追车游戏,“从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团聚的片刻快乐。
父子分离,夫妻分居,朋友决裂,工作丢失……接连不断的灾难恶梦般降临,一个原来美好幸福的家庭转眼间变得支离破碎,努力多年、以为已经实现了的美国梦,被这场从天而降的官司彻底粉碎。贫民区的破旧公寓里,偷偷相聚的大同夫妇借酒浇愁,抱头痛哭。
圣诞之夜,许大同思家团圆盼子心切,只有铤而走险,装扮成“圣诞老人”,从公寓大厦楼外的水管向高高的十楼——自己家的窗户悄悄爬去,结果引来警车呼啸而至……
<刮痧>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反映了华人在国外由于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使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感人故事
Ⅵ 求一篇1000字的电影《刮痧》观后感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内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后的最大感受。伴随着画面的推进,故事的演绎,一个美国社会的华人家庭遭遇跃然眼前。
以细节为支点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难看出。导演充分发挥的是电影的叙事潜能,而不是情节的着意安排。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个个细节中被棱角分明地凸现出来。这些细节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对话、动作等来完成。支撑起整个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开始,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软件获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颁奖大厅外挤满了指责电脑游戏过于暴力的示威群众;昆兰的儿子和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生矛盾并且不肯道歉,许大同当众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亲从警察局回来时进入公寓,警卫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成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据。许大同在美国拼搏了八年,美国给了他成功和荣耀。然而,在中国很传统的中医刮痧疗法却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国的对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国,去过“安宁平静的生活。”这种改变看起来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映出了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反省。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可以通过打丹尼斯来表示对老板昆兰的尊重,而昆兰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乱七八糟的逻辑。”而美国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社会财富,在误以为刮痧是虐待行为之后,果断地进行了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不断取证。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孩子免受伤害。
以亲情为切入
美国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讨论最多的当数具有中国情调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亲、大同和丹尼斯这两对父子之间都刻画出较为深刻的感情关系。
在法庭上,为了不妨碍父亲办绿卡,大同谎承刮痧乃自己所为;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和妻子一起隐瞒真相;为了给儿子圣诞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九楼。片中机场那场戏颇为精彩,泪眼送别之际,想出去福利局“偷”来儿子一同回国的冒险行为。当祖孙三代激情相拥之时,其父却冷静地说服了儿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紧追而来警车玩起了游戏,只为了让儿子多享受片刻的父爱。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简宁和大同醉酒,骂自己是MOTHERFUCKER 这场戏,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们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仅仅是因为刮痧这一在中国极为普遍的中医疗法,在美国,却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我们不难感受到融于片中的浓浓亲情,然而,大同的错误却是虐待儿子。这个罪名简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国不以事实说话的法律空挡。而那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他的“敬业”使人们质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护孩子,还是拆散别人家庭。
剧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时刻捶敲着观众的思绪。人在美国,真的身不由己?为什么一个和谐的家庭无端被这一事件搅出如许纷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的本质?还只是美国社会游戏的一个小小插曲?
以文化为指归
郑小龙导演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观众对我说:‘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耻辱。’”
本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的品格,人的尊严,符合优秀影片关注人的准则。卓别林一贯认为“悲剧和喜剧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尽管采取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是,剧中洋溢的一直是带泪的笑。美国文化中的关注人的元素,此时显得异常苍白,这从公寓保安:“早知道他会爬,我就让他进去了”一语中得到诠释,而简宁对于昆兰不解于大同为何替父承认刮痧时的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也突显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提示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醒人们进行文化反省,还在于它细腻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电影普遍迷离于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时候,它的出现,预示了两者结合点的所在。
家里有人喜爱体育节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无知的老张便问我,姚明这人怎样?老张常瞅见这位中国新富略显笨拙的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同样不了解体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这个判语来自于他接受媒体采访(美国本土记者居多)的诸多片段。他看起来又沉稳又机智,不可亵玩却不失友好,面对狗仔们刁钻的提问,他迅速避开地雷,幽默而凶狠的把对手抛得远远的,妙语迭出的姚明深谙作为美国人在媒体前讨好记者,讨好观众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许是长久的应付得到经验,还有经纪人的训练,姚明不但英语纯熟,思维方式也已极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蚀每个角落,包括二十世纪骄傲富有的美国。姚明们要比上一代移民幸运。在开化的中国成长起来,浸淫着欧风美雨,他们无需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也无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无缘品尝在异乡为了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电影《刮痧》在我看来,密布着这种痛苦。
主人公许大同,新移民,来美国八年,怀揣美国梦埋头苦干,作为一个电子游戏程序的设计者终获成功,并得到上司(象征美国主流文化阶层)的认可和友谊。电影开场便是大同在业界庆祝会上以典型的美国口吻发表获奖感言。从他说话的内容,语气,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是爱慕感激的,对自己在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美国,只要努力,一定会出头。大同认为自己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不再为异乡异客。他和妻子简宁,儿子丹尼斯在家也坚持说英文,即便一点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场也不例外,为的是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私立学校,早日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言谈接物也和普通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彬彬有礼,说一样的情话,开一样的玩笑。然而考验却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红。这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许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合法的医疗手段,因为美国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在向当局要回孩子的讼争中,一个个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烟和纸屑,就是那些所谓的文化差异,还有美国式的自我中心,强硬的傲慢。它们逼得大同承认,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戏中兴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儿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无法下台,便打了儿子。他认为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爷爷见了也很赞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而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斩钉截铁的坚持: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为技术精英的大同,也许没太多机会充分接触真实的社会,以至于在后来的讼争中出于劣势。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戏规则),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不肯请家庭法的专业律师而坚持请一个版权法律师,他信任的朋友来代理孩子的案件,为自己辩护。对方律师精于此道,指责大同有暴力倾向----大同设计的电玩英雄孙悟空,偷仙桃,毁丹炉,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这个精刮刮的律师为了赢官司,刻意对《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误读,把反抗的英雄说成无赖。大同不知对方已设计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时也失去大好机会,落入下风……
尽管八个春秋能让人学会很多,尽管电影的结局是云开月明,翻盘大圆满,异乡游子的血脉亲情却遭受他者的质疑,身份认同也大受打击,我怎么都觉得不是滋味。
《刮痧》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故事情节至真至纯,让人感念,催人泪下。影片演绎了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社会和谐地渴求、向往,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圣路易斯——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作为一位游戏开发人员,新研制开发游戏销路畅通,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梦中惊醒,儿子丹尼斯发烧肚子疼,刚来美国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而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而这恰恰成了许大同一次小小意外事故后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他百口难辩,最终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为了能让即将回家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许大同触犯法律把儿子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为了让儿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与妻子分居;为了抢回给儿子的礼物而近乎疯狂的与强盗大打出手;为了圣诞夜和家人团聚而冒着被摔死的危险毅然顺着管道爬上位于九楼的家......一幕一幕,让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刮痧》所表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不仅在中美两国的法律、道德标准等方面,而且触及法理、观念,甚至中医理论等诸多议题。由于时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不同,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冲突。差异性从时间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国家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从空间上来说,由于各国在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异,表现为民族传统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学背景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影片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而要从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历史的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先来从文化的渊源方面来看,首先,中西方在哲学观上是不同的,西方崇尚理性主义的实证论,它的医学——解剖学,也是建立在这种哲学思想上,所以对“刮痧”这种口耳相传的经气之学是不能理解的;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儒家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宇宙的演化,教人适应自然。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当许大同给他们讲述“刮痧”的原理时,在场的美国人的表现,法官听不懂他的辩词,以为他是在乱讲,甚至于他的辩护律师都不能在这方面理解他。其次,在意识方面,中国看重的是群体意识,重视整体的价值,认为人应该为家庭社会做贡献;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自由思考和选择。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许大同为了不让老父亲担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隐瞒事情的真相;为了让即将回国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如何艰苦的把丹尼斯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中国人是相当重视家庭伦理的,他们重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强调家的观念与感情。西方文化由于一直尊重个人的观念,他们从小就接受了“独立精神”教育,和家庭的感情较为淡薄。美国父母相当尊重孩子的行动自由,在大原则的范围内,任子女自由发展。再次,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承认整体和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的,这种思维文化群体的形成较为正式,权利、责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思维似乎冷漠、不讲人情;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思维模糊不清。
我们再来看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它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比如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审美观念等。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可能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许大同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因为在深层文化上,许大同代表的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具体体现在处事观、家庭观、朋友观等方面。在处事观方面,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就事论事。而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儿童福利局所列出的一个个证据,请出的一个个证人是多么的具有说服力,虽然在中国人看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许大同所叙述的只是他如何如何爱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有力的证据;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兰说:“我打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就属于我。虽然许大同认为打孩子是给朋友的尊重,但在昆兰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朋友观方面,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d&Milton Bennet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当昆兰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影片在表现中美差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趋同、文化融合的一种向往。从昆兰走过唐人街的瓷器店,亲身尝试“刮痧”中;从许大同摆脱险情,楼下警察、居民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中,从他爬上九楼的家,昆兰一家和儿童福利院的领导向他祝贺圣快乐,欢迎回家中,观众好象看到了西方人传过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开始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人间的真情战胜了一切。故事的结局固然完美,但是也决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Ⅶ 电影,刮痧,主要讲的什么,有什么寓意
讲一个小孩中暑了,家长给他刮痧,身上留下了红红的印,一位外国友人看见了,以为是那孩子在家里被虐待,于是就将孩子的家长告上了法庭……
寓意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带来互相不能理解
Ⅷ 《刮痧》的结局是什么呢
电影《刮痧》讲述的是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中国家庭,因为孩子的一次意外发烧,刚来美国,不懂英文的爷爷用了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方法为小孙子治病,但在医院里被护士发现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怀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于是,儿童福利院便把孩子的父亲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许大同因为无法解析刮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治疗法,又因为律师的曲意刁难,许大同最终被判决与孩子隔离,并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与妻子分居,幸亏许大同的朋友去了一趟中国,知道了刮痧是一种治疗方法,为其作证,故事也就有了完满结局。 许大同一家在美国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华人在外国生活的种种不适,而这些不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随之而来的必然有隔阂,对立与冲突。首先是医学领域的认识差异。刮痧是故事冲突引发的导火索,刮痧疗法在中国民间很常见,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确实能够治愈一些常见病。但是,这种疗法搬到美国,就成了大同对孩子施以暴力的罪证。 二是法律观念的不同。在西方社会里,法律存在于每一个角落,每一种纠纷都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而每一件事实都是要讲求证据的。如美国的法庭及儿童福利院虽被大同的满腔激情,真挚而忘情的诉说所震慑,却仍要求有“爱的证据”,以供法庭判决。而中国人比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对于亲情特别看重。 三是对尊重的理解不同。在故事开头,许大同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向老板的儿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儿子一下,老板看了觉得不可思议,许大同对约翰解释这一举动说:“我为什么打我儿子,那是出于我对你的尊重,那是我给你面子。”这样的解释让这个典型的西方人迷惑不已,他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东方小伙子的这一耳光竟然是出于这样的逻辑,作为西方人的约翰,他是无法理解这个东方爸爸打他儿子时的那种复杂心情的,他只知道,打人是违法的,这是对人权的不尊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说明这样一个道理:由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形成的观念上的差异,在相互交织、碰撞中必然发生尖锐的冲突。四是对爱,对家庭的理解的差别。这也是《刮痧》中冲突的本质所在。许大同对付美国社会的生活和工作都游刃有余,这并不意味着他在成长中濡染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就已经烟消云散。在许大同的心里,家庭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的幸福与团圆。三世同堂,其乐融融,是他奋斗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为了爷爷能在美国拿到绿卡,他还把给孩子刮痧这事称是自己刮的;为了儿子能回家宁愿分居;为了爷爷能看一眼孙子,偷偷把儿子从福利院了带出来;在法庭上,许大同爱子心切,甚至和对方辩护打了起来;为了给孩子送圣诞礼物,不顾危险爬到九层,完全有可能“坠楼而亡”…… 爱就是付出和负责任,可能会表现为严厉,表现为分居,甚至表现为欺骗,表现为劫持……正是这种爱把孩子和父亲以及这个家和二为一体,这种爱超越了其自己的尊严,平等,自由和选择自身幸福的权利。 而在西方人眼里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犯法的! 这部《刮痧》,让我们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若不在了解双方的文化前提下,引出的问题确实令人头疼。看来世界的大同文化要经历长时间的碰撞,相互交织,尖锐的冲突,磨合,才能融合与发展的。
Ⅸ 电影刮痧的哲学原理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影片,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梁家辉主演的许大同在美国打拼了八年,终于拥有了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亲接到美国同住。一次,许大同六岁的儿子丹尼尔肚子痛,老爷子就用中国传统的疗法给孙子刮痧。结果,丹尼尔意外受了点外伤,在医院接受检查时,医护人员看到他背上的痧痕,怀疑这孩子在家里长期受到虐待,于是联系了美国儿童保护中心,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官司。
许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八年,却没有练就出“美国式”的思维,这使得他在这次官司中处处碰壁。在为他举办的颁奖式上,他的儿子打了上司的儿子,他要求儿子向对方道歉,儿子不从,他当着众人出手打了儿子,老爷子指出他这是“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呀”。后来,因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儿子”,听证后上对方律师请来他那位上司证明他是否真的动手打过儿子,这位上司不敢对法官撒谎只能回答“yes”,许大同据此认为上司出卖了他而提出辞职,上司认为他所谓的因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时,许大同用汉语脱口而出“道不同不相与谋。”听证会上对方请的另一个证人是当年给他儿子接产的护士,这位护士指出他在危急时刻曾经说过“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汉语脱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见他在说出满口纯正英语的时候,骨子里根深蒂固的还是“中国式”思维。
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认其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很激动地讲着“人体的七经八脉像无数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气发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没有一个法官或是律师能够听懂,他们要求找医学权威来证明,可是这样的权威在美国根本就没有,于是案情的发展越来越让人揪心甚至愤慨:儿子丹尼尔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抛弃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于他认为父母是要抛弃自己;许大同这边的辩护却一次次失利……
影片在后半部分却有不少感人的镜头,老爷子找到许大同的朋友——一个做版权辩护的律师约翰,连比划带画图告诉他不是许大同给丹尼尔刮的痧,而是他刮的。约翰问许大同的妻子——蒋雯丽扮演的简宁“为什么他在法庭上要说是他做的?”简宁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这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大同和他的父亲、大同和他的儿子、老爷子和孙子之间发生的故事,皆因为他们是中国人,在中国司空见惯的事情与道理,到了美国却说不清楚了,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被指控“虐待孩子”,却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无辜。
故事的转折是从律师约翰这里开始的。约翰自己找了一个中医去体验刮痧,这位中医一边用英语给他介绍刮痧的原理,一边在他后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后让他用镜子看自己的后背,问他是否感觉这是“虐待”,约翰终于明白了一切。圣诞节的夜晚,约翰去找原告方,告诉对方他有一个“两千年的理由”。而另一边,大同和妻子协商了分居,这样儿子好歹可以和妈妈在一起,而爸爸则不允许靠近。圣诞节的夜晚,这位痴情的父亲因为被保安拒绝回到自己家里而选择了爬窗户,他扮演成圣诞老人从一层爬到了自家九层的窗户上,整个过程有惊无险,一家人终于团聚,约翰和原本起诉他们的劳瑞娜一起来告诉他们:法官已经撤回了禁令。”
这真的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冲突是主题,然而影片也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其中表现亲情的情节,几次使我落泪。在人物对白上,有中国式的含蓄与深情,也有美国式的简洁与幽默。中国方面的几个主演都是演技派的,自然不必多说。我这一段时间也去影院看了几部影片,都懒得写点感受,看来这部电影真的是“打动我心”了。
电影刮痧观后感(二)
我就从我的触角写几点浅薄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差异首先体现在教育上。大同在众人面前教育孩子,直接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巴掌,这令他老板很吃惊。老板觉得小孩子之间的问题应该由他们自己去解决,而且这些问题多数时候不能构成问题。
尊重。大同觉得他的儿子打了老板儿子,为了表示他对老板的尊重他当众打了自己儿子,忽略了对他儿子的尊重,因为他根本没有问清楚原因,只顾及了自己的面子。
爱。1.有个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举行了两次听证会,这期间大同要极力寻找他对儿子的爱的证据。结果他认为老子对儿子的爱天经地义为何要去证明,又怎么去证明。中国这种含蓄又深入骨髓的爱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硬是要找出证据居然找不到。2.他对父亲的爱。大同的孝顺让他说谎承认他亲自为儿子刮痧了,而且也因为觉得父亲年事已高所以不想徒增父亲的烦恼,这反而造成了信息堵塞以及个人压力增大,最后导致法庭崩溃爆发,失去与儿子接触的机会,恶性循环。3.大同对简宁的爱。他们从未互诉爱意,即使已经在加州呆了八年时间也没能学成西式开放文化。只是在两人一起喝酒之后简宁骂大同是狗屎,说自己是贱人的时候,大同痛哭,不允许他妻子这么说自己痛哭,不允许他妻子这么说自己,感叹自己的无能。
Ⅹ 刮痧电影感悟对孙悟空的理解属于什么差异
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在电影中,在法庭上有一场关于孙悟空的辩论,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美文化间的差异。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孙悟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着略带倔强,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人将他奉为神明。
但在美国,却被认为是野蛮和暴力的象征,美国人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砸烂别人的东西,偷吃人家的蟠桃,是典型的野蛮侵犯别人的行为,所以在他们的价值观里,无论如何也不能理解这种暴力行为。
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差异:
影片《刮痧》向观众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
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
该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误会,是一场司法纠纷,但实际上所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产生的碰撞和冲突。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民族传统习惯,这种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国则显得更加现代,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就显现得更加突出和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