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巴金《团圆》的内容简介
巴金的《团圆》主要讲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五个兄弟姐妹失散流离,天各一方,历尽人事沧桑,最终再次团圆在一起的故事。
《团圆》是巴金上个世纪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60年代初发表在《上海文学》上,后来长影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改名为《英雄儿女》。影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向我开炮,”影片中的英雄王成那句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它描写了广大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国土上的流血奋斗,并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表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影片在巴金原小说的基础上,充实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的营造,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
(1)巴金的小说团圆改为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团圆》创作背景
1950年,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曹禺受当时的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大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与创作人员一同深入到志愿军中采访生活。给巴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第二次赴朝期间了解到的志愿军某团六连的事迹。他在志愿军某团六连生活的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任攻打“红山包”主攻任务。在连长、指导员先后负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人了。
赵先友用步话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上我军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自己阵地射击,并大声喊:“向我开炮!”阵地被夺回来了,但赵先友和刘顺武却壮烈牺牲了。
战斗胜利后,巴金到六连所在团采访,团长张振川向巴金详细介绍了战斗经过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后非常感动。巴金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一待就是半年,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他决定再次赴朝体验生活。
这次出行,他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心中形成。他在信中告诉夫人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我还想在上海仔细地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别人怎样写战争,好好学习一下……”
1961年,经过七八年的沉淀,巴金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团圆》,发表在1961年8月号的《上海文学》上。在这部小说中,巴金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了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Ⅱ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
您好!
影片《英雄儿女》是一部在全国影响颇深,人们非常熟悉的反映抗美援朝的故事片。影片是以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创作摄制的。在众多的战斗题材影片中,像《英雄儿女》这样始终保持经久不衰的影片为数不多。战斗英雄王成的形象成为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偶像,一首《英雄赞歌》唱遍全国,唱热了几代人,这样的情景实属罕见。这一方面反映了影片深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崇尚英雄、赞美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操,由此产生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英雄赞歌》流传了几十年,现在依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这首歌的原唱者是空政歌舞团的一名独唱演员张映哲。她为电影《英雄儿女》录制的插曲《英雄赞歌》影响广泛,脍炙人口,被几亿人传唱了40年。但是熟悉《英雄赞歌》的观众,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原唱者是张映哲。
《英雄赞歌》是一首传唱不衰的革命经典歌曲。谈起它,人们便不由地想起《英雄儿女》这部影视佳作。正是因为这首歌,也使得这部电影锦上添花,流传至今。《英雄儿女》表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志愿军战士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感人事迹。关于《英雄赞歌》的创作,其歌词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作者公木从前写的一个“烈士赞”的诗。歌曲诞生于1964年,它表达了人们对英雄最深沉的敬意,与影片的主题完全契合。当我们再一次回忆起这段熟悉的旋律时,脑海里便会浮现出王成紧握爆破筒和王芳在战火中引吭高歌的光辉形象。
。。。希望您满意。。。
Ⅲ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句台词是哪部电影中的
这句话是电影英雄儿女王成冲向敌群,撼天动地的一句豪言壮语,显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气概。
Ⅳ 我的战争
《我的战争》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战争片,由彭顺执导,刘恒编剧,刘烨、王珞丹、黄志忠、杨祐宁、叶青等领衔主演。该片于2016年9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Ⅳ 我国文学泰斗巴金先生的著作中有几个三部曲
我国文学泰斗巴金先生的著作中有5个三部曲,分别是:
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3、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
4、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
5、革命三部曲:《灭亡》、《死去的太阳》、《新生》。
Ⅵ 团圆改编的电影叫什么
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是《英雄儿女》,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Ⅶ 《团圆》改编的电影叫什么是什么
团圆改编的电影叫《团圆》。
《团圆》完全采用了上海方言对白,除了凌峰扮演的老兵刘燕生之外,其他演员的台词都用地道纯正的上海话呈现,原汁原味,而时尚的外滩和东方明珠塔,也与石库房民居、嘈杂的菜市场以及门前摆下的家宴等日常生活场景交相辉映,充满浓郁的上海风情。
《团圆》只有42场戏,王全安擅用长镜头,有意营造一种话剧感,而很多场景都发生在狭小的空间内,固定摄影机通过大量长镜头观察角色之间的对话,尤其是在饭桌上的对话,通过这种含蓄的方式,传达角色内心的感情。而其中不少长镜头可能将成为“最美电影长镜头”。
影片评价:
影片中卢燕饰演妻子乔玉娥,凌峰饰演台湾老兵刘燕生,两人分离多年后的再次相见,两位老戏骨将大段情感戏演绎得层次分明,直击观众的内心世界。
而一场人酒桌对歌的戏份,更是充满“飙演技”的味道,卢燕、凌峰、徐才根将角色复杂的心理完美呈现,可谓火花四溅,单调的场景、大段的对白原本会令人感觉枯燥,却完全在鲜活生动的表演中变得趣味盎然、打动人心。(时光网评)
Ⅷ 巴金的哪部小说被排成电影
巴金:
巴金一生,笔耕不辍,作品浩如烟海,却很少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与制作,但他的几部文学作品却是电影界改编的热门原著。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家》、《春》、《秋》、《英雄儿女》、《寒夜》、《故园春梦》等,至今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电影作品不仅激励了几代青年人,也成就了陈燕燕、孙道临、张瑞芳、王丹凤、潘虹等一代中国电影人。
鸿篇巨制———《家》、《春》、《秋》
巴金的文学作品《家》三次被搬上银幕。 第一次是在1941年,上海影界的卜万苍、徐欣夫、周贻白等以严谨的态度改编了这部名著。影片的上映引起了空前轰动,由徐莘园(高老太爷)、梅熹(觉新)、刘群(觉民)、王引(觉慧)、袁美云(梅表姐)、陈云裳(琴表妹)、顾兰君(瑞珏)、陈燕燕(鸣凤)组成的明星阵容,使影片连映一个多月场场客满,各家报纸好评如潮。作品的第二次改编是1953年1月,香港当时新成立的中联电影公司把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同名电影作为创业作品。第三次则是195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第三次搬上银幕的《家》演员阵容相当强大,孙道临扮演觉新,张瑞芳演瑞珏,王丹凤演鸣凤、黄宗英演梅表姐、魏鹤龄演高老爷子,影片的导演则是大名鼎鼎的戏剧博士陈西禾,这在当时可谓是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虽然是一部黑白影片,但这个版本的《家》却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个版本。
“激流三部曲”中的另两部作品,《春》与《秋》则分别于1953年和1954年由香港中联摄制完成,由李晨风导演的《春》曾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荣誉奖。在秦剑导演的《秋》中,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在影片中出演翠环一角。
激昂之歌———《英雄儿女》
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1952年3月,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深入到志愿军中体验生活,回国后巴金创作了这部作品。当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后,让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放映取得巨大成功。
凄婉小调———《故园春梦》
在“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的另一部作品《憩园》也进入了电影人的视野之中。1964年,《憩园》由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搬上银幕,夏衍担任编剧,朱石麟执导、夏梦主演,片名改为《故园春梦》。影片表现了一个城市封建家族在社会动荡中的变迁衰落,塑造了几个极富特色的人物形象。可惜的是这部内地与香港电影人精诚合作的影片未能在两地大规模公映,当时也未能引起轰动。
震撼力作——《寒夜》
巴金小说《寒夜》写的是1944年冬季到1945年年底,在国民党统治下重庆一个小职员汪文宣的生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寒夜》,1955年曾由香港华联拍摄,仍是李晨风任编剧和导演,而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版本则为广大国内观众熟知。潘虹与许还山的表演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该片不仅获得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而且还获得了香港第九届国际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
Ⅸ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什么电影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是出自电影《英雄儿女》。《英雄儿女》是1964年的一部战争片。该部电影是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武兆堤执导,刘世龙、田方等主演。主要讲述的是,一名志愿者的妹妹最终与自己父亲在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该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者王成不幸阵亡,在阵亡后,王成的妹妹王芳,在王文清政委的帮助下,最终与自己的父亲,在朝鲜战场上团聚。其中塑造了王成,以及王芳等经典的影视形象,还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影片中展现出的牺牲精神以及奉献精神,更是一直都在激励着后人。
(9)巴金的小说团圆改为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人物原型——王成
1953年4月,陆军23军67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及战友,在朝鲜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绝境中,蒋庆泉向步话机高喊向他的碉堡顶开炮。
1953年7月,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美军同归于尽。
1950年11月,杨根思在坚守1071高地-东南小高岭时,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人物原型——王芳
解秀梅,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的队员,她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