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05年,中国已开始自己拍电影,当时拍摄的影片是什么
当时拍摄的影片叫《定军山》,这部电影是由任庆泰导演的,从此结束了中国没有电影的历史。
《定军山》是一部京剧电影,电影题材主要来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70回合第71回,主要将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打仗的故事。
当年的《定军山》在拍摄手法上受到西方影响,但取材却与我国传统的民族戏曲和古典文学相结合,非常符合当时观众的欣赏习惯,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曾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
(1)电影刚开始拍叫什么扩展阅读
《定军山》是依据《三国演义》第70回“……老黄忠计夺天荡山”和第71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改编的京剧传统剧目,叙述蜀老将黄忠。
当曹操攻打西蜀重镇葭萌[jiā méng]关时,发挥老当益壮精神,向诸葛亮讨令拒敌,打退敌将张郃,乘胜攻占曹军屯粮的天荡山,后又再接再厉地用计斩了曹军大将夏侯渊,夺取了曹军大本营所在的定军山。
B. 电影在开拍的时候 一个人那个东西喊ACTION得那个东西叫什么
场记板。
上面写着场次、镜次、导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资料的小木板,一端可以开合,可以拍出清楚响声,以便剪接时声画同步作业的进行。
黑色或白色板面,可以用白板笔或水性马克笔书以及粉笔写,简单实用,清晰可见。硬质木材,声音干脆响。
剧组通常在一个取景地会把所有戏份拍完,然后转战下一场地。这样不仅工作量繁重,而且一不小心容易造成剧情内容的混乱。
为了保证不把内容搞混乱,最后能按照剧本把剧情缕清楚,影视从业者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好办法,以此为契机,创造出了场记板。
在某一个场景中,当场记喊下那声耳熟能详的“Action”并敲下场记板时,摄影机同一时间开始运转,这个动作叫作“打板”或“拍板”。
(2)电影刚开始拍叫什么扩展阅读
场记板的作用:
1、作为每一段胶片的开头标记,便于剪辑时候识别。
2、相机的麦克风录音会有杂音,而话筒离演员比较近,所以话筒录声音会比较清楚,在后期的对版中,打场记板时会有一个很尖锐的声音,在音频里面是个竖线,在软件里面就很容易对上了。
3、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职务人员区分特定镜头的依据,避免不同时候拍摄的镜头在细节上的瑕疵,从而避免细节上的硬伤。
C.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1905年 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
1905年,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进入中国伊始,电影便成了本地商业文化的盛载和延伸,传统的趣味找到了最新、最时髦的表达方法,而以后的事实会证明,这种结合会在偏离与拷问中证明自己的必要性。
无论后人在何种高度上评价《定军山》,我们首先要表达的是一种由衷的庆幸之情:《定军山》给了中国电影一个还算体面的开始。
不过中国电影的开始注定要与寿辰有关。1905年,适逢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六十寿辰。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忽然获得了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的灵感。
任庆泰,一个典型的技术派商人,京城最早开业的照相馆老板。在1905年,这位老兄犹如互联网狂潮中的创业者,不断地给他的新技术寻找盈利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初,他的大观楼像中国当时的所有影戏楼一样,放映的是舶来品。渐渐地,任庆泰痛感“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法与外洋风景”,他动了自己拍片的念头。
上世纪50年代末,曾有人对丰泰照相馆学徒刘仲明做过采访,那次采访留下了了对《定军山》拍摄情况的最详细的记载:
“……廊子下借着两根大红圆柱,挂上一块白色布幔。屋内成了谭老板临时起居的地方,他的跟包、琴师、敲锣鼓家伙的,都来了。屋外院子里,把那架号称‘活动箱子’的摄影机,摆在了靠前院后墙边。由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拍照(即摄影),他是‘丰泰’最好的照相技师了。虽然前几天练过几回,但真的上阵,仍显得有些紧张。一通锣鼓过后,布幔后闪出一个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来,这就是谭鑫培最拿手的《定军山》里的老黄忠,只见他配合着锣鼓点儿,一甩髯口,把刀一横,立成顶梁柱一般,就听旁边有人喊:‘快摇’,刘仲伦便使劲摇了起来,那时的胶片只有二百尺一卷,很快便摇完了,算告一段落……”
D. 中国拍的第一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第一部中国电影的问世
早期在中国放映的电影都是由外国人拍摄的。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片断纪录片《定军山》,是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这一年也因此被公认为是中国电影的诞生日。
E.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开拍的第一部电影的名字是什么
1905 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这部纪录片通过对京剧大师谭新陪的<定军山>的演出拍摄,完成了电影的纪录功能.多年以来,提起<定军山>总是把它和故事片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它存在的另一面.
定军山的出现呈现出影像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联系.从题材上看,选择定军山作为第一部电影拍摄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国人独特的观影方式,周宁在<比较戏剧学>中称京剧呈现的是一种以叙事语言代替展示语言的话语表达方式,它强调的是剧作家 演员 观众之间的外交流系统,这种话语表达方式不以展现真实的戏剧情境为满足,因此,对于观众而言,戏剧故事往往借助演员的口说书,而期肢体动作确实与故事无关的舞蹈化表现,因此观众看的是表演,听的是戏.正是这种特殊的看和听的关系,影响到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中国纪录片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纪录片到八十年代的话说系列,其表现形式均是画面解说式的,这种画面解说式的纪录片呈现的就是一种解说与画面关系并不密切的复杂世界,但过去我们在评价它们的时候,均认为这是受到苏联电影”形象化政论”的影响,但却忽视了纪录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不明白这点,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当年的<话说长江><话说运河>能够产生那样大的轰动效应.
F.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时候拍摄的叫什么名字剧情是什么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谭鑫培主演.
影片记录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表演的京剧《定军山》中“舞刀”等几个片段.
G. 电影结束叫杀青,那刚拍的时候开始叫什么
就叫开拍啊
H. 一般电影开始拍的那个板叫什么名字
场记板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B3%A1%BC%C7%B0%E5
I. 拍电影时导演喊的那“开始”英文是什么
action读音是 /'ækʃən/。
导演叫action的时候就叫场记“打板”,那个黑白相间的板子在圈里叫做“场记板”,这时摄像机已经开了,录下了场记板上写上的:本次镜头的机位,景别,场次,拍摄镜头号等等内容,以便于后期剪辑师很快的找到需要的素材.当咔的一声合住后,场记迅速撤离机器后,演员开始表演。
在表演的时候,演员仅仅是在表达导演已经构思好的电影,导演在拍摄的时候会对比演员表演的action是否与自己的构思、感觉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话就继续下一个镜头,如果感觉不对,没有达到导演要的效果就会再来一遍了。
(9)电影刚开始拍叫什么扩展阅读
场记板
上面以粉笔写着场次、镜次、导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资料的小木板,上缘还附有一段拍扳,上涂黑白相间条纹,一端可以开合,可以拍出清楚响声,以便剪接时声画同步作业的进行。
电影是由许许多多镜头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镜头,片中的场景、内容非常复杂。拍片时是不可能按照剧情的顺序进行,而是按场景拍摄,如先拍外景戏,再拍摄影棚里的戏,或者先是夏天的戏,再是冬天的戏,而即便同样是冬天的戏,有的情节是发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节是发生在后面。
为了保证质量,有些镜头还要拍好几次。辛辛苦苦拍了几个月,带回一大堆胶片,如果胶片上没有明显的标记,将会给后期的剪辑工作带来极大麻烦。
电影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一个好办法,他们用一块带有黑白相间条纹的小板,板上简要地写着下面将要拍摄这段胶片的有关内容,在拍摄每个镜头前先拍这块“板”,作为这个镜头的标记。这个步骤用电影界的行话叫“拍板”或叫“打板”。
这样,每段胶片的开头都有场记板的镜头,在后期制作时,工作人员只要一看到这个标记,就知道这段胶片是哪部电影、第几场戏、第几个镜头,很好识别。此外,服装、化妆、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员也能以此来避免不同时候拍摄的镜头在细节上的瑕疵,从而避免犯错误。
J. 电影最先开始叫什么
就叫电影。下面是电影的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围绕“马奔跑时蹄子是否着地”发生了争执,斯坦福认为,马奔跑得那么快,在跃起的瞬间四蹄应是腾空的,而科恩认为,马要是四蹄腾空,岂不成了青蛙?应该是始终有一蹄着地。两人争执不下,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两人就请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作裁判,可麦布里奇也弄不清楚,不过摄影师毕竟是摄影师,点子还是有的,他在一条跑道的一旁等距离放上24个照相机,镜头对准跑道;在跑道另一旁的对应点上钉好24个木桩,木桩上系着细线,细线横穿跑道,接上相机快门。
一切准备就绪,麦布里奇让一匹马从跑道的一头奔到另一头,马一边跑,一边依次绊断24根细线,相机就接连拍下24张照片,相邻两张相片的差别都很小。相片显示: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科恩赢了。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0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