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我国古代民间的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沉鱼西施: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落雁王昭君:“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蝉: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
羞花杨玉环:“羞花”,说的是杨贵妃。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当时寿邸县的杨玄琰,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
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Ⅱ 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只是羡慕能像鸳鸯一样携手同老,相伴终身.只要能这样,就算是能做天上的神仙也不要。
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卢照邻(约635~约680),唐代诗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北京市)人,为“初唐四杰”之一。
曾任邓王李元裕府典签,继调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所困,辞官,住太白山中。后来受不了疾病的折磨,自投颖水而死。
长安古意
唐代:卢照邻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译文
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王公贵族的车子纵横在贵族家外,络绎不绝。
有雕着龙的华美车盖,车盖上的凤嘴挂着流苏的车子从早到晚穿行于长安。飘摇着的虫丝有百尺长,都绕在树上,一群娇小的鸟儿朝着花啼叫。
成群的蜂蝶飞在宫门两侧,绿色的树,银色的台子,在阳光下映出许多颜色。府第的阁道、交窗上刻着合欢花的图案,两座望楼连着的房脊的双阙上像金凤垂翅。
梁家的画阁高大入天,汉武帝建的铜柱高耸触云。楼阁上的仕女与别人相对望而不知对方是谁,路上相逢又会知晓对方?问她们可曾吹箫,她们答说曾经学习舞蹈度过花样年华。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
一个个额头涂着嫩黄色新月状图形、唇红齿白的美女随车出游,她们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轻浮子弟骑着白底青点的马,盘龙纹的铰链圈着车里坐着歌女。不久御史府前静得可以听到乌鸦的叫声,廷尉府门前的树上有雀鸟想休息。
车上隐约可以看到府第旁的豪华道路,车上的帷幕隐没了远处坚固河堤。有人在杜陵北打猎,有人在渭桥的西边刺杀官吏,后来带着宝剑的刺客都被吸引入住妓院,和妓女共宿。
权贵将相容不下贤臣,处处排挤他们。专权的人自以为是英雄豪杰,骑着马得意洋洋。妓女认为自己的舞蹈之技优于千古,枭雄认为自己的富贵超过五公。世间的事必定会有大改变,昔日的豪华府第,只见几棵青松。此诗原无出处,大意是参考《白衣卿相诗集-别思》一诗。但“只羡鸳鸯不羡仙”这一诗句,应该是从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长安古意》中化来。
虽然原句为“愿作鸳鸯不羡仙”。而现在流行的“只羡鸳鸯不羡仙”,虽因为《倩女幽魂》这部电影驰誉蜚声。
也有解释是这句诗词,应该是出自当代武侠大师梁羽生之手:据笔者(笔者为“有礼啦送礼网”考证:梁羽生至少在三部武侠小说里面说到“只羡鸳鸯不羡仙”。
一是在《广陵剑》的第二十四回借段剑平之口;其二是在《江湖三女侠》借沈在宽和吕四娘的对话中说出。其三就是《龙凤宝钗缘》结尾那首《浣溪沙》的小词。
(2)马如云是什么电影人物扩展阅读:
这首诗托“古意”,实抒今情。它的题材、用语与萧纲的《乌栖曲》等齐梁宫体诗非常接近,但思想感情却大不相同。它的词采虽然富丽华赡,但终不伤于浮艳。诗的写法近似汉赋,对描写对象极力铺陈泻染, 并且略带“劝百讽一”之意。
此诗感情充沛,力量雄厚。它主要采用赋法,但并非平均使力、铺陈始终;而是有重点、有细节的描写,回环照应,详略得宜;而结尾又颇具兴义,耐人含咏。它一般以四句一换景或一转意,诗韵更迭转换,形成有活力的节奏。
同时,在转意换景处多用连珠格,或前分后总的复沓层递句式,使意换辞联,形成一气到底而又缠绵往复的旋律。虽然此诗词彩的华艳富赡,犹有六朝余习,但大体上能服从新的内容需要;前几部分铺陈豪华故多丽句,结尾纵、横对比则转清词,所以不伤于浮艳
Ⅲ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事例
”读”懂昭君
西风渐紧,吹零了黄沙,漫天飞舞,夕阳的余辉落满荒芜的古道.孤傲的大雁在空中成队飞过,不时哀鸣几声,那是在低低倾诉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只有雁明白,她用一生的时间换取了大汉王朝半世的太平;只有雁明白,那幽幽的胡笳中,蕴涵着多少乡思,最终又怎样化成那以片青冢.
北去的车队,走入荒芜的地带,没有青草发新芽,没有花枝低桠,在勅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她不敢瞧那落日照平沙,雁飞过暮云之下,却不能为她传达一句话,到川外人家.
她后悔了吗?不,她不能后悔,她想起远行前朋友的泪水,皇帝的重托,她身上肩负着一个国家的重任.她放弃的是青山绿水,是亭台轩榭,是欢声笑语,是父母亲人,选择的是人前的假意欢笑,是深夜的泪湿巾帕,是违心的奉承,是刻骨的伤痛.这是她的选择,她决不能后悔.
”此去妾儿终许国,不辞辛苦汉三军.”她从长安来,携一枝橄榄绿,走入匈奴人的营帐,以其贤婌和美丽点燃了那一方天空.从此大汉土地上不在有宫女王昭君,不再有那银铃般的笑声……换来的是,人民的欢声笑语盘悬于汉匈的两方天空.
那一缕缕青丝终与熬成了白发,岁月的风霜无情的在脸上蔓延,往事早已历历在目……
她清楚地记得,那以道决定她一生命运的圣旨;
她清楚的记得,所有大汉子民对她的期望;
她清楚地记得,皇帝对她威严的嘱咐;
她清楚的记得,这古道羊肠淹没了她北去的嫁车.
她没有辜负重望:
她用一生的光阴效忠她的君王;
她用一生的泪水洗净汉匈无数将士的鲜血;
她用一生的幸福奉献给汉匈子民一个太平盛世……
面对这盛大的辉煌与荣光,她应该笑.可是当一切繁华落尽,伊人已不再年青,面对自己来时的足迹,却不禁老泪纵横.
太阳落下了平沙,夜风在荒野上出发,与阵阵马嘶声相应答,远方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眼前的一切一切,使人们读懂了昭君.
Ⅳ 古代四大美女为何称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的是谁
分别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禅,杨贵妃。
沉鱼:西施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家,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计的主角。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就是一个例子。吴王最终因为美人,舍了江山。
沉鱼典故: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落雁:王昭君
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茄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王昭君名嫱,公元钱52年出生于南郡姊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她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 36年,王昭君被元帝选秀入京。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汉元帝为念记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王昭君出长安后,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汉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落雁典故:昭君出塞时,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貂婵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花好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貂禅,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来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汉末宫廷风云骤起时,貂禅出宫被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忧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后花园烧香为主人祈祷,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助我讨国贼,杀董卓吗?” 貂婵说:“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愿肝脑涂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
闭月典故:一次,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杨贵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杨玉环,陕西华阴人,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倾国之貌。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杨王环被选进宫来。由于杨善于献媚取宠,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与其兄杨国忠串通一气,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明皇携着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明皇赐贵妃一死,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羞花典故:一天,杨玉环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她伸手去摸一株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Ⅳ 四大美人是怎么死的
http://www.1736.cn/art/1436/
沉鱼:西施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著名的宫廷舞蹈家,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计的主角。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就是一个例子。吴王最终因为美人,舍了江山。
沉鱼典故:西施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落雁:王昭君
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茄处处闻。
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王昭君名嫱,公元钱52年出生于南郡姊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她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公元前 36年,王昭君被元帝选秀入京。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汉元帝为念记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王昭君出长安后,历时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汉北,受到匈奴人民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
落雁典故:昭君出塞时,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溲恪钡拇�啤?BR>
闭月:貂婵
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
按彻《梁州》莲步稳,花好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貂禅,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来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汉末宫廷风云骤起时,貂禅出宫被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当时,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王允每天闷闷不乐,茶不饮,饭不进。貂婵很为主人忧愁。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她在后花园烧香为主人祈祷,赶巧王允也来花园散心。王允说:“你能为我分忧,助我讨国贼,杀董卓吗?” 貂婵说:“只要大人信得过奴婢,奴婢愿肝脑涂地。”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将其许给董卓,后又许给吕布。董、吕二人争风吃醋,发生火并,董卓被杀。
闭月典故:一次,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羞花:杨贵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杨玉环,陕西华阴人,通晓音乐,能歌善舞,有倾国之貌。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骄奢淫逸,派出人马,四处搜寻美女,杨王环被选进宫来。由于杨善于献媚取宠,深得明皇欢心,不久就升为贵妃。杨贵妃得势后,与其兄杨国忠串通一气,玩弄权术,陷害忠良。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明皇携着贵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禄山率兵追赶,不仅要唐朝的江山。还要美女杨贵妃。西逃路上,大臣们质问明皇,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贵妃不死,我们各奔西东。万般无奈,明皇赐贵妃一死,自缢于梨园的梨花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羞花典故:一天,杨玉环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她伸手去摸一株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Ⅵ 官相虎和马如云是什么电影人物
朋友你好,你说的这两个人应该是电视剧当中的角色叫做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Ⅶ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浣纱记》故事取材于东汉赵晔撰的《吴越春秋》,该剧原来即名《吴越春秋》:“看今古浣纱新记,旧名《吴越春秋》。”系根据史实又参照若干传说写成。
历来的有关记载,总是把重点集中在对伍子胥、西施的评价和考证方面。至于从吴越战争中汲取什么历史教训,则很少提及。如说吴王要为子胥“复仇于楚”,子胥谏曰:“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说苑补》意在说明子胥伐楚,不是为报私仇。如说西施被沉于江,是为了“报子胥之忠”�《识小录》。因为传说子胥是被西施谮死的,意在说明女子是祸水。这一传说最早见于《墨子》:“西施之沉其美也。”因生得美丽而被沉江,这是女子祸水说的最早根据。围绕这一故事,还有溧阳女子投金,渔父渡子胥过江之种种传说。范蠡功成不受和西施扁舟归隐,则是根据杜牧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附会而成�范蠡号鸱夷子。综观这些记载,其共同的着眼点都是落在道德的评价上。《浣纱记》的可贵处在于:作者从宏观的政治高度来涵盖这一规模庞大的历史题材,通过吴越两国的兴衰对比,揭示出封建时代国家兴衰的带有规律性的历史教训。作者站在纵向的历史长河的高度,以政治家的目光来俯瞰国家的兴废之道,探寻其盛衰之因,这是全剧的一个特别值得珍视的突出特点。它突破了明代传奇以生旦为主的狭窄的爱情主题范围和狭窄的题材规模,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罕见的政治戏。在从明初至嘉靖末年沉寂了将近二百年的戏曲历史中,《浣纱记》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革新之作。我们应该把它放在戏曲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来估量和认识它的价值。
这部作品告诉人们,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人物是集一切权力于一身的国君,兴与衰要看他是昏君还是明主。今天看来,在以人治为特征的封建政体中,国家兴亡系于一身是必然的历史现象。更深刻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原因也总是通过这一权力的顶峰体现的。他可以是昏庸、残暴,也可以是聪睿、开明。他们的善与恶、明与暗,不仅显现为国家兴废之因,而且往往成为王朝命运的吉凶征兆。《浣纱记》的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君形象——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在两个榜样的正反辉映中来显示历史的教训。
按照封建制度要求,衡量明主与昏君的尺标,主要看他勤奋还是荒嬉,简朴还是奢侈,骄纵还是谦冲,近忠还是信谗,明法还是滥刑,作者就是按照以上标准来塑造和评价勾践和夫差的。这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让人们去照,主要是让在位的国君去照。
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唐魏征语,所以只要有一条不够标准就足以亡国。而吴王夫差的所作所为,败亡条件十足,明君的标准却一条也不够:他信任奸臣伯嚭,杀忠良伍员和说真话的公孙胜。纵宠西施,大兴土木,胜利使他头脑发昏,“歌舞的歌舞,打围的打围”,骄纵自满,目空一切,“遍江南独我尊,气凌空将湖海吞,
看威行四海声名振”,刚结束战争,又要伐齐。越兵已攻破吴国,他还在外面与晋国争当盟主。他和伯嚭之间毫无君臣之礼,两人经常开低劣玩笑,不成样子。总之,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作料”他是齐备的。饶有趣味的是,作者虽在剧中宣布他的戏与现实无关,但夫差的形象,不禁使人想到明中叶以来,一个个昏庸皇帝的画像。从明英宗以来,历届皇帝都多年不上朝,政事委之太监,他们自己则昏天黑地荒淫迷信,冥顽贪残。“明末之君,多有不识字者”。“明朝费用甚奢,兴作亦广,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其宫中脂粉钱四十万两,供用银数百万两”。“至世祖皇帝登极,始悉除之。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时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今则宫中不过四五百人而已”�《李士桢李煦父子年谱》,王利器著。这是清代康熙皇帝对明清两朝的奢与俭作出的比较,他曾亲眼见到明季太监,他的话是可靠的。可以看出这样一个王朝已经腐烂至极了,拿夫差的亡国作一面历史镜子对照一下,就不难看出明朝的现实如何岌岌可危,这也正是《浣纱记》作者的深心所在。当时身临其境的观众在看《浣纱记》的时候将会引起何种联想�不问可知。
剧中还塑造出一个与吴王夫差完全相反的明君形象——越王勾践。他是作者理想中的明君榜样。他居安思危,忍辱负重,谦恭纳谏,重用贤良。他被拘吴国在石室养马,夫差从姑苏台上远远看见他端坐中间,范蠡和夫人恭立左右,不禁发出感慨说:“彼勾践不过一小国之君,夫人不过一裙钗之女,范蠡不过一草莽之士,当此流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殊为可怜,殊为可敬。”�十四出《打围》其实,“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正说明勾践怀有爱国的大志,吴王夫差由于骄满自负,看不出这是个危险的信号。作者塑造勾践形象意在说明,只要发奋图强,立志不,那么,亡国仍可以复国。这也是一面历史镜子,供明王朝自鉴。由于这是历史的事实,由于这一事实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展露的,还由于这两个形象是在鲜明的艺术对比中相互辉映的,所以作者所揭示的兴亡之因和历史教训,就具有异常的鲜明性和具体性。由此形成强大的艺术说服力。
从作品的人物安排中还透露出作者的另一重要构思,那就是国家兴亡的关键,除皇帝秉“神器之重”,还要看宰相的“调和鼎鼐”,“圣君”必须辅之以“贤相”。越之兴,吴之亡,和范蠡与伯嚭这两个人物大有关系。这又是两个正反相映的人物形象。
吴国的伯嚭,在剧中占的篇幅相当多,他简直就是明代嘉靖时严嵩的画像。作者如此安排颇有深意:严嵩倾害夏言,夺得首辅诬杀刑部员外郎杨继盛,明世宗对他言听计从,揽权纳贿,大肆贪污。当时外患严重,东南有倭寇为患,北有俺答入侵。而严嵩之子严世番,竟然私通倭寇。只要我们把伯嚭这一形象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虑,就会体察到严嵩的奸臣行径在伯嚭的形象中得到相当集中的反映,伯嚭陷害伍员,事夫差,私通越国,接受贿赂。这个历史上的伯嚭实际是戏剧化了的严嵩。当时的观众看到这一形象时,不可能不唤起对现实的微妙联想。
剧中与伯嚭相互反衬的形象是范蠡,他是作者理想中的贤相,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主要是通过这个人物反映出来的。他机智多谋,忠心耿耿,胸怀大志,能屈能伸。凡在危急紧要处,都是他出来设计、应变,化险为夷。越国在濒临灭亡时刻,是他提出忍辱求生、俟机复国的主张。此后的一切都是按照他的计谋施行的,乃至买通伯嚭、劝越王尝粪、挑拨夫差和伍员的关系、进西施迷惑夫差、奉献神木、诱使夫差大兴土木耗费财力等种种亡吴诡计,都是出自他的运筹。他非常机警,就在勾践被赦回国的路上,他还提醒勾践“速宜前行,恐有他变”。吴国就在他设计的圈套中一步步地走向灭亡。难得的是,越王勾践能够识拔人才,对范蠡寄予十足信任,说明他是圣君。而范蠡不仅是智士,而且是忠臣,石室为奴,仍不废君臣之礼,于是圣君贤相,相得益彰。这是作者最高的政治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不仅和戏中的夫差、伯嚭形成鲜明的反衬,也反衬出明代现实中昏君奸相的丑恶嘴脸。
西施,这一中国美女的典型,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另一人物。作者超越“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赋予她以爱国品质。灭吴之后,她被礼迎返越,受到勾践、越夫人、范蠡、文种的“拜谢”。历史上的美女受到君相们如此隆重的接待,她恐怕是惟一的一个。汉之赵飞燕、陈之张丽华、唐之杨玉环,都是以亡身败家告终的。惟西施不同,虽也有各种传说,但作者择取的是唐代杜牧的说法,与范蠡双双泛舟太湖,不知所终。给了她一个一尘不染、饱含诗意的归宿,反映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士大夫的“美女祸水”的偏见。
范蠡功成不受,固然是作者追求的一种最高尚的品格境界,最理想的英雄行为,但也隐含地透露作者对于政治倾轧的恐惧和鄙夷,对荣辱兴废瞬息万变的空幻之感。这是明代动荡不安的政局给作者的心理反应。在全剧结尾《泛湖》一出中,作了最逼真的心态写照。他认为
勾践这个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其安乐”,“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并看穿了封建帝王们从来都是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这是他的先机之见:“若少留滞,焉知今日之范蠡,不为昔日之伍胥�”为了远害全身,只有隐遁:“早离了尘凡浊世,空回首骇弩危机。”他怀着满目兴亡之感,飘然远去:“呀�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是何人越是谁�”一切都是那么空幻无凭:“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论兴和废,富贵如浮云,世事如儿戏,唯愿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和你。”写的是范蠡,其实是作者的心境写照。激烈动荡的政局,使世间的荣辱兴废,常常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变幻莫测,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牢固,不可预测,知识分子的软弱心理是承担不了这一虎视眈眈的现实的,他们经常想从荣辱的漩涡中脱身,幻想一个安乐的藏身之所。于是一叶扁舟,和理想的情侣五湖隐去,就成为令人神往的安乐窝了。这就是《泛湖》一出思想的内涵实体。它是明代中叶以来惶惶不可终日的政治现实在作者心里的曲折反应。
《浣纱记》的语言藻丽华美,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这种与“本色派”相反的艺术特征,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自梁伯龙出,始为工丽滥觞。盖其生嘉隆间,正七子雄长之会,词尚华靡”�《雨村曲话》,清李调元,此论有一定道理。“七子”的复古文艺思潮当时影响很大,《浣纱》十分讲求词藻的雕镂修饰,缺乏生动,可能是受“七子”影响所致。但应该看到《浣纱》有其生动一面,不是一味模古,也不同于《玉玦》、《玉合》诸戏的堆砌典故——当时称为“涩体”�明徐复祚《曲论》。《浣纱》的文辞华美,并不难懂。华美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风格,是适应特定的生活和戏剧内容而产生的,不应该一律排斥。《浣纱》某些出目,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是古典戏曲的佳作。如《游春》、《送饯》、《打围》、《采莲》、《吴刎》、《泛湖》等,其中有许多曲段,无论在抒发感情、烘染环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都是相当精彩的。《游春》一出,写范蠡欣赏山阴道上景色:
农务村村急,溪流处处斜,迤逦入烟霞,景堪夸,峰峦如画,拼把春衣沽酒,沉醉在山家,唱一声水红花也罗。
景象逼真,历历如画。精雕细刻的文字却无斧痕之迹、自然流畅。春光明媚,山水清幽,读之如临其境。再如《采莲》一出,写西施为吴王唱歌,借采莲歌词,隐隐传出思忆范蠡的愁情: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棹船歌,花房莲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歌绿波,恨逢长茎不得藕,断处丝多刺伤手,何时寻伴归去来,水远山长莫回首。
字面上写采莲,内里却寄寓着深沉的相思之苦,情景交融,十分切贴。“恨逢长茎不得藕”,“藕”协“偶”音,意指不能和范蠡结成佳偶,下句“断处丝多刺伤手”,指莲茎折断而丝不断,象征连绵不绝的感情。茎刺伤手,指痛苦的别情。最后两句写她和范蠡相距遥远,不能结伴回乡,唤起无限感慨。写得非常美丽传情。类似的描写在剧中多处可见。所以认为《浣纱记》的语言是堆砌词藻典故,和《玉玦》之类等视,是不确切的。
Ⅷ 张轨的人物生平
张轨 ,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是西汉常山景王张耳的第十七代孙。家族世代举孝廉,以专攻儒学著名。张轨的祖父张烈为曹魏外黄县令,父亲张温为太官令 ,母亲为陇西辛氏。
张轨年少聪明好学,很有才能声望,姿态仪表文雅端庄,与同郡人皇甫谧关系很好,隐居在宜阳的女几山。西晋泰始初年(265年),张轨继承叔父恩荫的五品官。中书监张华与张轨谈论经义以及政事利弊,十分器重他,认为安定郡的中正压制蒙蔽了人才,对张轨的言谈为人大为赞美,觉得他就是在二品等级里也是很优秀的。卫将军杨珧征召任用他为属官,授职为太子舍人,累次升任至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张轨因为时世多灾难,便暗自图谋占据河西之地,为此占卜预测吉凶,得到六十四卦中的泰卦与观卦相遇合,便扔掉蓍草大喜道:“这是霸者之吉兆啊。”于是请求朝廷让他担任凉州刺史。公卿大臣们也推举张轨,认为其才干足能统辖远方。永宁初年(301年),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当时鲜卑族反叛,盗匪纵横州里,抢劫财物,张轨到任后,立即予以讨伐,剿灭盗匪,斩首一万余人,于是张轨威名大显凉州,教化施行于河西。张轨以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左右得力谋士,征召九郡贵族子弟五百人,建立学校,开始设置崇文祭酒,其地位和别驾一样,春秋两季实行以射选士的礼仪。秘书监缪世征、少府挚虞夜里观测星象,聚在一起说:“天下将乱,避难之所唯有凉州而已。凉州张刺史德行气量不凡,莫非应在此人身上!”太安三年(304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叛乱,张轨派兵三千,东奔京师保卫天子。
当初,汉末金城人阳成远杀海太守叛乱,郡里人冯忠前往为太守收尸,抚尸号哭,吐血而死。张掖人吴咏被护羌校尉马贤征召为佐吏,后来吴咏担任太尉庞参的属官,庞参、马贤彼此捏造罪状互相陷害,按其罪状应处以死刑,二人都召引吴咏作证,吴咏考虑到无法使二人都有理,便自杀而亡。庞参、马贤惭愧后悔,相互之间自行和解。张轨祭扫冯、吴二人之墓并优待他们的子孙。永兴年间(304年―305年),鲜卑贵族若罗拔能反叛骚乱,张轨派司马宋配征讨叛敌,斩杀若罗拔能,俘虏十余万人,张轨威名大震。晋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张轨为安西将军,并封为安乐乡侯,食邑一千户。于是大规模修建姑臧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当初,汉末博士、敦煌人侯瑾对他的门徒说:“日后城西边的泉水会枯竭,将有双座楼台立于泉水潭上,与城东门相望,其中定有霸者出现。”到曹魏嘉平年间(249年―254年),郡里长官果然建造学馆,在城西泉水潭上筑起两座楼台,与城东门正好相遥望。至此时,张氏便成为河西霸主。 永嘉初年(307年),东羌校尉韩稚诛杀秦州刺史张辅,张轨属下少府司马杨胤向张轨进言说:“今日韩稚违抗上命,擅自诛杀张辅,明公手握重兵镇守一方,应惩罚那些不法之徒,这也是《春秋》倡导的大义,春秋诸侯之间互相残杀互相吞并,齐桓公不能救助,则齐桓公以此为耻。”张轨听从他的建议,派中督护氾瑗率领二万兵马讨伐韩稚,先派人给韩稚送去一封信说:“当今朝廷纲纪混乱不堪,各方诸侯应并力勤王。适才得到雍州文书,说你兴兵内讧。鄙人督察经略一方,义在讨伐叛乱之徒,将士三万,络绎进发,朋友故旧受害之痛,心中怎可言状!古人作战,以保全国家为上,你若单人匹马来军门谢罪,你我尚可共事平定世难。”韩稚得到书信后向张轨投降。张轨派主簿令狐亚聘问南阳王司马模,司马模十分高兴,将天子所赐之剑送给张轨,对张轨说:“自陇地以西,一切军政大事皆委托于你,此剑如同权杖。”
永嘉二年(308年),王弥侵犯洛阳,张轨派北宫纯、张纂、马鲂、阴浚等率领凉州军马打败王弥,不久又在河东击败刘聪,京师歌谣道:“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晋怀帝司马炽嘉奖张轨的忠诚,进封他为西平郡公,张轨推辞不接受。 当时天下已乱,各方诸侯不听朝廷使命,张轨派遣使者朝贡皇帝,一年四季从不废止。朝廷嘉奖张轨,一再降诏慰劳。 永嘉二年(308年),张轨因患中风而不能说话,命儿子张茂代管凉州。酒泉太守张镇暗中召引秦州刺史贾龛以取代张轨,秘密遣使到京师,请求尚书侍郎曹祛任西平太守,图谋构成相依互佐之势。张轨别驾麹晁想独断专行作威作福,又派使者到长安,告诉南阳王司马模,声称张轨身体残废,请求朝廷让贾龛代替张轨,而贾龛也准备接受这一任职。其兄责备贾龛道:“张公是当今名士,在凉州威名卓著,你有何德何能可去代替他!”贾龛便打消了这一念头。朝廷又任命侍中爰瑜为凉州刺史。治中杨澹快马奔驰到长安,将自己的耳朵割下来放在盘子上,诉说张轨遭人陷害,南阳王司马模便上疏朝廷制止了更换刺史之事。
晋昌人张越,是凉州的大族,有谶言说张氏雄霸凉州,张越自以为自己的才干能力可以应验此言。张越从陇西内史升任梁州刺史。张越志在统辖凉州,便托病回到河西,暗中谋划取代张轨,派其兄张镇及曹祛、麹佩传书各郡废免张轨刺史之职,以军司杜耽代理州事,让杜耽上表朝廷请求任命张越为凉州刺史。张轨发出命令道:“鄙人在凉州八年,不能安定地方,又适值中州叛军作乱,秦陇危急,加之身患重病命在旦夕,因而真心考虑隐退让贤。只是职位所在责任重大,不便马上了结心愿。不料有人无端兴起今日事变,这实在是不明白鄙人之心。鄙人把离开凉州贵地看作如同脱掉脚上的鞋子而已!”张轨打算派主簿尉髦拿着疏表进京,同时准备车马,预备回宜阳养老。长史王融、参军孟畅用脚踩断张镇发送的文告,推门而入劝谏张轨道:“晋室多变,人民涂炭,实在依仗明公安抚西方。张镇兄弟胆敢放肆作乱,应宣明其罪行而诛杀叛党,不能成全他们的野心。”张轨默然。王融等实行戒严。武威太守张琠派儿子张坦快马奔赴京师,上表朝廷说:“魏尚安抚边疆反而获罪,赵充国尽忠报国反而遭贬,这都是前代历史中值得讥讽而当今可引为借鉴的事。顺阳吏民怀念太守刘陶,为他守墓者多达千人。张刺史来治理凉州,好比慈母抚育赤子,凉州百姓爱戴张轨,好比干旱季节的禾苗迎得甘雨。听说朝廷听信流言,打算更换刺史,百姓惊慌不安,如同将要失去父母。当今戎夷胡人扰乱华夏,不宜轻率搔动一方。”不久张轨任命其子张寔为中督护,率兵讨伐张镇。又派张镇的外甥太府主簿令狐亚前往劝导张镇说:“舅舅何不审时度势看清成败安危?张公在凉州德高望重,兵马如云,这就像烈火已熊熊燃烧,你却等待江汉之水来浇火;溺于洪流,指望越地之人来救助,岂不是鞭长莫及!现在数万大军已兵临城下,惟有诚心诚意归顺官府,才能使亲人平安,延续门户,保全家族幸福。”张镇痛哭流涕说:“我这是为他人所误!”便将罪名加到功曹鲁连身上并将其斩首,向张寔投降谢罪。张寔率部南进讨伐曹祛,赶走了曹祛。张坦从京师赶回,晋怀帝特下诏慰劳张轨,依准司马模所奏,下令诛杀曹祛。张轨大喜,赦免州内死罪以下的叛党。命令张寔率尹员、宋配领步兵骑兵三万余众讨伐曹祛,另派从事田迥、王丰率八百骑兵从姑臧西南出石驴,占据长宁。曹祛派麹晁在黄阪一线设防抵抗张寔大军。张寔从隐秘小道通过浩浩亹,在破羌与曹祛交战。张轨斩杀曹祛及其牙门将田嚣。 张轨派治中张阆送五千义兵及郡国秀才孝廉、赋税账簿、器甲土产交付京师。命令主管官吏详细察问凉州自建州以来,高洁纯正遗弃富贵退隐世外以保持节操者;高才硕学著述经史者;为国为君临危不惧杀身殉义者;忠心进谏而获罪者;交涉应对随机行事而避免祸患者;武勇机智为时世排除灾难者;奸谄误主陷害忠贤者;等等都用文状呈报到州府。凉州父老莫不庆贺。光禄卿傅祗、太常挚虞送信给张轨,告诉京师饥荒匮乏,张轨马上派参军杜勋给朝廷献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晋怀帝派使者进拜张轨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封霸城侯,又升张轨为车骑将军、开府辟如、仪同三司。授封的文书未到,而王弥就兵临洛阳,张轨派将军张斐、北宫纯、郭敷等率精锐骑兵五千人来保卫京师。及至京师陷落,张斐等皆被贼军杀害。中州人纷纷逃到凉州避难,张轨分割武威一部分设立武兴郡,又分西平郡(今青海西宁市)界置晋兴郡以收容流民。太府主簿马鲂向张轨进言道:“四海动荡,天子未得反正,明公率凉州之兵直捣平阳,必将所向披靡,有征无战。不知明公担心什么而不采取这一行动?”张轨道:“这正是我所想的事。” 同时,张轨亦继续支持西晋,晋怀帝被掳到平阳后,张轨曾打算倾一州之力进攻平阳。
不久秦王司马邺进入关中,张轨便迅速传檄至关中,檄文说:“主上遇险,流落贼营,普天分崩,举国丧气。秦王司马邺天资卓越圣明仁德,神机武断以应天时。世祖之孙中,秦王今为长者。凡我大晋之人,食粮之民,占卜取卦克期效忠,光明险恶同心同步。应选择吉日,奉尊秦王登基继位。今日派前锋督护宋配率步兵骑兵二万,直抵长安,护卫天子,击退左右之敌。西中郎将张寔率中军三万,武威太守张琠率胡人骑兵二万络绎进发,将于仲秋中旬在临晋会师。” 次年,秦王司马邺被立为皇太子,派使者前往凉州拜张轨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张轨坚决辞谢。秦州刺史裴苞、东羌校尉贯与占据险要与朝廷断绝往来,张轨命令宋配率兵讨伐。西平人王叔与曹祛余党麹儒等威逼前福禄令麹恪为君主,逮捕太守赵彝,与东边的裴苞等人相呼应。张寔回师讨伐,斩杀麹儒等。左督护阴预与裴苞在狭西交战,大败裴苞,裴苞逃到桑凶坞。这一年,北宫纯投降刘聪。皇太子派使者向张轨重申先前的授命,张轨坚决推辞。左司马窦涛向张轨进言道:“周公旦封于曲阜而不辞,姜子牙封于营丘而受命,这就是所谓明确国家法令,奖励有大功者。天下崩溃,主上流亡,凉州虽为边远之州,但明公不忘匡扶朝廷,因此朝廷推诚相待,嘉奖任命再三传送至州。明公应遵从朝廷旨意,以满足众人之心。”张轨依旧坚决不从。
当初,张寔平定麹儒,将首恶六百余家改迁别处。治中令狐浏说:“清除恶人,如同农夫除草,务必锄去草根,使草不能再滋生成长。今日应将叛党之家全部迁走,以绝后患。”张寔未加采纳。麹儒余党果然反叛,张寔进兵平定了此乱。
永嘉七年(313年),晋怀帝被杀,司马邺继位,是为晋愍帝,并升张轨为司空,张轨坚辞不受。太府参军索辅向张轨进言道:“从前用金贝皮币作买卖货币,消除了用粮食布帛度量交换的损耗。两汉制造五铢钱,贸易流通不息。泰始年间(265年―274年),河西地区荒废不堪,便不再使用钱币,割布分段来计钱数。绢布既被毁坏,交易起来又困难,只会徒然破坏女工的作业,使布帛不能制作衣服,实为严重的弊病。如今中州虽战乱不休,但凉州安定,应恢复使用五铢钱以畅通买卖贸易。”张轨采纳这一建议,建立制度,以布帛为标准,用钱交易,钱币便大为流行,凉州百姓获得便利。同时,刘曜寇犯北地,进逼长安,张轨又派参军麹陶率三千人马保卫京都长安。建兴二年(314年),晋愍帝派大鸿胪辛攀拜张轨为侍中、太尉、凉州牧、西平公,张轨又坚决辞谢。 同年五月,张轨卧病不起,临终前留下遗言道:“我平生对他人无甚恩惠,今日疾病垂危,大概命将告终了。我死后,文武将佐都应尽忠尽义,务必安抚百姓,上报国家,下安家室。我死后以普通棺木从简安葬,墓中不藏金玉。好好辅助我儿安逊(张寔的字),听从朝廷旨意。”上表朝廷请求立其子张寔为世子。五月己丑日,张轨去世,终年六十,葬于建陵,朝廷追赠侍中、太尉,谥号为武公 (《十六国春秋》、《资治通鉴》皆作武穆公)。张轨的亲信部下及后拥立张轨长子张寔继任了凉州牧之职。曾孙张祚僭号,追谥为武王,庙号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