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州有哪些地方好玩
『贰』 狂送500分,征求西安3日游最佳方案
三天时间紧张,建议不要去华山,华山冬季冰雪多,且山道险,上去了又累又冻,山顶气温比平地低10度左右,夏天都在山上租大衣。去华山一般是傍晚五六点开始登山,第二天早四点左右才能爬到东峰观日出,上下山一个来回基本上三天走不动路。若非要去华山,可放至最后,建议坐览车直上北峰,可省二分之一路程,但也会错过千尺幢等一些著名景点。有时天气不好,览车会停开。
第一天,去华清池和兵马俑,火车站广场东有旅游国营大巴,早上八点就有。
第二天,在城区,上午在钟鼓楼广场和书院门及碑林转,中午在北院门小吃街用饭,下午去大雁塔北广场和大唐芙蓉园(不要早出来,等晚上芙蓉园八点有全球最大水幕电影)。
第三天,可以从法门寺或乾陵(二选一)看看,火车站广场东有旅游国营大巴,下午两点坐车回火车站,路上需两个小时,下午六点有回上海火车。
若非要去华山,可以第二天一早去大雁塔北广场和大唐芙蓉园,下午去华山,在火车站有专线车或乘火车也可。
住宿建议住钟楼附近,交通方便,我前天看到有些酒店最近打折,120元标准间,在南大街边有广告牌。
延炼大厦周边公交车不多,出行不方便。
『叁』 我想收集一些名对联
明〕朱元璋赠徐达
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
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
〔明〕高刚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明〕王守仁题于谦庙
未必串关别名教
须知书户孕江山
〔明〕徐渭题青藤书室
风云三尺剑
花鸟一床书
〔明〕左光斗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心
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
〔明〕杨慎题昆明华庭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段恼率酪丫?
〔明〕杨继盛
岂有文章惊海内
漫劳车马驻江干
〔明〕王百谷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明〕祝枝山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识误称高
〔明〕陈继儒
塔顶葫芦,尖捏拳头捶白日
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
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明〕王时敏
托钵归来,不为钟鸣鼓响
结斋便去,也知盐尽炭无
〔明〕普荷禅师题昆明筇竹寺
鱼有化机参活泼
人无俗虑悟清凉
〔明〕董其昌题杭州灵隐寺小方池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
少作书生,未见长堂入室
老为庙祝,粗知扫地焚香
〔明〕李贽
斗酒纵观廿四史
炉香静对十三经
〔明〕史可法
涧雪压多松偃蹇
岩泉滴久石玲珑
〔明〕史可法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明〕黄石斋回绝洪承畴劝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明〕王夫之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清〕朱彝尊题桂园
老拳搏古道
儿口嚼新书
〔清〕金圣叹
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
结再世孤忠之局,过墓兴悲
〔清〕蒋士铨题史可法祠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王梦楼赠蒋士铨
清潭三尺竹如意
宴坐一枝松养如
〔清〕梁书同
天气乍晴花满树
人家久住燕双飞
〔清〕梁书同
耽文艺如嗜欲
经古人为明曹
〔清〕石涛
菊花潭里人同寿
扬子江头海不波
〔清〕阮元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清〕阮元题浙江贡院
精神到处文章在
学问深时意气平
〔清〕石韫玉
种树乐培佳子弟
拥书权拜小诸侯
〔清〕沈德潜
澄江静如练
长啸气若兰
〔清〕李世卓
人世难逢开口笑
老夫聊发少年狂
〔清〕王文治题戏台
古迹虽陈犹在目
春风相遇不知年
〔清〕王文治
慷慨谈世事
卓荦观群书
〔清〕齐彦槐
月白风清其有意
斗量车载已无名
〔清〕许宗彦自挽
东壁图书西园翰墨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清〕刘熙载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清〕冯煦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清〕刘金门题济南大明湖
九顶云霞披雾出
三峨风雨过江来
〔清〕袁之秘题乐山凌云寺
舣舟碧山麓,月出山之颠
夕曛犹在照,凉辉忽满前
〔清〕金武祥 金石长不朽
丹青本无双
〔清〕李瑞清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友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清〕顾复初题杜甫草堂
红友忧分贤圣品
绿卿看长子孙枝
〔清〕邓石如
旧书细谈犹多味
佳客能来不费招
『肆』 《盗墓笔记》之中,到底哪个古墓危险程度最大
《盗墓笔记》之中,到底哪个古墓危险程度最大?
第四部《蛇沼鬼城》:
很多人说这一部才是最恐怖的。吴邪独自面对的疗养院,那个恐怖的录像带,看到吴邪自己再地上爬来爬去。在疗养院地下室看到的禁婆,就是霍玲尸变。坐在镜子前梳头发。尤其是当吴邪点燃灯看到了倒挂在天花板上变禁婆的霍玲。还好天神小哥降临救了吴邪。还有就是在蛇沼里那些蛇说人话“小三爷”“小三爷”的叫。太恐怖了。被蛇咬死的阿宁居然现在树上遥望。胖子甚至差点死了。
第五部《谜海归巢》
他们发现了三叔的队伍全部死去了。还有那些只要到晚上就会出来攻击人的蛇。太恐怖了。感觉这部小说哪里都有蛇的故事。他们进到西王母宫各种被欺负攻击。那个西王母的神像居然会动。不知道在看胖子 吴邪 小哥其中的谁。有人说是在看小哥。因为小哥是她的后裔。进入陨石的陈文锦消失,小哥出来再度失忆奄奄一息
『伍』 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 是说武当山七十二峰非常高耸 接天青 意思就是与天相接的意思 说明山峰高耸入云 二十四涧 涧水流水湍急拍打两岸水声长鸣。
古人去:武当山“七十二峰凌耸九霄,气吞太华,应七十二候”,古人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七十二候二十四节气。“七十二”这个数字的流行,大致说来,发轫于六国,大盛于西汉,这便是五行思想发展的年历,故七十二峰之说,实际上是五行思想的发映。
现代所见最早提到武当“七十二峰”的书籍,是宋代王象之编撰的《舆地纪胜》。全面记载七十二峰名称方位和景色的文献是元代刘道明的《武当福地总真象》。下面以其为主要依据,罗列七十二峰如下:
大顶天柱峰
一名参岭。高万丈(海拔1612.1米),居七十二峰之中,上应三天,当翼轸之次。俯眺均州、邓州、襄阳、房州千里之地。晨夕见日月之降升。常有彩云密覆其岭,峰顶东西长七丈,南北阔九尺,四维皆石,脊如金银之气。《武当山赋》云:“大顶居中,众山来宗。屹若长人,抚摩诸峰”。
显定峰
在大顶之北,一名副项。上应显定极风天。翠献依空,人迹不及,祥去瑞气,弥漫其间。
万丈峰
在大顶之东北,海拔1448米。峭壁万丈,高耸入去。
狮子峰
在大顶之北,一天门之上。苍峦突出,踞镇云端,俨然狮子之形。
皇崖峰
在大顶之北,上应太安皇崖天。金碧障空,瑞光交映,夕阳回景,辉射九霄,雨霁之间,飞虹绚彩,可仰而不可及。
小笔峰
在大顶东,海拔1458米,孤岭卓立如毫端。
紫霄峰
在大顶东北,峭枝端立,影入霄汉。石作金星银星之色,竹木交翠,紫云缭绕。
霄石峰
在大顶之西北,山南路经此登大顶。叠石架空,献瑰纳奇,跧伏拱立,如虎如神,杂以烟云林木,可敬可玩。
贪狼峰
巨门峰
禄存峰
文曲峰
廉贞峰
武曲峰
破军峰
此七峰在天柱峰之北,势如北斗拱极之象,昂霄耸汉,左参右立,云开雾幕,绰约璇枢。
中笏峰
在大顶之北,石如圭瓒、鞠躬朝顶,类进趋之势。
千丈峰
在大顶之西群山之中,超然独出。
大莲峰
小莲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南,相望并秀。棱层崔嵬,婷婷然如隐清波,春夏之时,明媚尤绝。
大笔峰
中笔峰
二峰相峙于莲峰之间,千仞石笋、直插云天,犹如双管齐挥,云黄雾蓝。
紫气峰
落帽峰
在中笔峰之北,巨灵镇应,险绝难攀。
白云峰
在大顶之西,紫盖皇崖,东西亘拱。
紫盖峰
在大顶之西,五龙宫之南二十里,横立太空,清晓紫气腾覆,夜间频见仙灯往来。
松罗峰
在紫盖峰西,下有松罗垭,盛产松萝。
桃源峰
在紫盖峰之北,地势阔远,峰峦叠翠。其西曰桃源洞。
叠字峰
在五龙顶南,三山叠映如字,石蹬攀缘,松竹苍翠。
金鼎峰
在叠字峰西,山形类鼎,时喷云烟。
伏龙峰
在五龙峰西,山势屈伏,瞻望西表,龙湫密迩,人迹少到。
五龙峰
一名五龙顶。“上应龙变梵度天”。五峰分列。
灵应峰
在五龙宫后,松杉接翠,上凌星斗。
隐仙峰
在龙顶之北,其下曰隐仙岩,前曰竹关,即五龙宫第二门。
阳鹤峰
在龙顶西北,连峰叠障,修竹茂林,寿杉数株,昔有瑞鹤宿于上,庵宇亦以此名。中有药圃、莲池。
健人峰
在大顶东北,三公山之右,上控云霄,仰冲斗牛,堂堂如天丁拱立之状。
太师峰
太傅峰
太保峰
三峰在大顶之东,又曰三公山。《武当山赋》:“前向而三,若视品同秩者,槐府之公侍侧”。在紫霄宫之前,如玉笋分班,鸾停鹄立,曳紫拖蓝。巫峡华顶,似难并肩,极天下俊,无以加此。
始老峰
真老峰
黄老峰
玄老峰
元老峰
五峰在大顶东西,一名五龙峰。五峰列居,歧连巅岐,错列如笔架。
仙人峰
隐士峰
二峰在大顶之南,大岭高山,仅能企仰。
大明峰
在大顶之西矗立,正入阳明,竹木泉石,森天荫日,山深路僻,屿原沃壤,学道者多卜居之。
中鼻峰
聚云峰
手扒峰
竹筱峰
搓牙峰
五峰在大顶之东南,一岭南飞,五峰分布,高岗深壑,迢遥数里,中有山径,名曰主薄垭,当均、房往来之道。
灶门峰
在大顶东西,云岭横铺,怪石巩竖,岚烟瘴雾,清晨如炊。
九卿峰
在大岭之南。《武当山赋》说:“傍立而九,若分职佐理者,曰卿寺之列”。峰峦秀丽,葱倩奇特,松篁花卉,分挂内外。
伏魔峰
在大顶之南,接来龙之脉,山势威椎,林木挺特。
玉笋峰
在大顶之南,亦名石人山。峰形如人似笋,故名。北有鸡冠岭。
拄笏峰
大夷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南望天柱嵩副之献,岗领平夷,其横如带。一峰回仰如搢玉笋;一峰坦然如掌托天,皆猛兽所接之地。
把针峰
在大顶之西,一峰尖小而高耸,颖秀可爱。
丹灶峰
在大顶之西,其山类偃月之体,昏晓之交,间有青烟紫雾,人谓之丹灶凝烟。足迹不可及。
天马峰
在大顶之西百里,一名马嘶山,一名西望峰,即武当来山之正脉。当均、房间道中,有龙井深不可测,泉清而美,商旅莫不饮兴于此。
鸡鸣峰
鸡笼峰
二峰在大顶之西,天马峰北,当均、房官道。昔有丹凤集于山巅,鸣及上下,人莫之识,指之曰天鸡。俗呼山曰大鸡鸣,小鸡鸣。
眉棱峰
在五龙顶之西,房陵登山之路,高低昂藏,萦迂盘曲三十余里而至五龙宫,两涧列乎左右、群山连峰接岫,耸其高低。石脊连蜷,如眉棱生紫。
复朝峰
即外朝山也,当均、房官道。七十峰峦俱拱天柱,独此一山飘然外居,谓去有可复之理,故名。其北平田敝豁、桑麻蔽野、鸡犬之声相闻。
香炉峰
在大顶之东北,海拔1255米,仙关之南,峣岩磊落,浮岚掩霭,千态万状。取香炉近于帝座而名。下有紫霄涧,即登山道路。
九渡峰
一名仙关,在上十八盘,大顶之东。峭峰屹巀,上摩青苍,石迳湾还,白云来去。游人到此,万虑豁然。
展旗峰
在大顶之东,海拔1015米。一柱擎天,千仞如俏,东铺翠嶂,如帜飞空。烟霭岚横,人间紫府。
金锁峰
在展旗峰之北,地形类阁,上倚苍穹,下临青涧、石如刀剑,藤若网罗,凛凛有不可近之势。
青羊峰
在金锁峰之北,高耸突兀,林木蔚畅。传云太上驾青牛,常游于此。其下即青泉,名曰青羊涧。
七星峰
在隐仙岩北,竹关之下。一径七里,百步九折,越山度岭,即钻天,五里,下即五龙接待庵。土花盈砌、山桂飘香。
系马峰
在接待庵西北,当登山正路,一峰突起,即天马台。
会仙峰
在登山大道间,仙木铺地,橡木映天。
除七十二峰之外,尚有茅阜峰、蓬莱第一峰、大小宝珠二峰、逍遥峰、金童峰、玉女峰、天门峰、望州峰、聚云峰、望顶峰等著名山峰。
二十四涧:武当山天柱峰周围,山高谷深,溪涧纵横; 整个武当山区雨量充沛,河流众多,但由于谷狭坡陡,大部分皆属季节性河流;夏秋季节暴雨时,河水猛涨,激流奔突,雨后河水骤退,冬春两季水流清浅舒缓,澄 溪浅渚,细鱼轻翔,“泉水甘冽”,“沙石清奇”。一般溪涧都有深潭石泓,碧若翡翠,竹木掩映,杂花缀岸,清奇幽丽。人临其境,尘氛皆去,俗念顿消,恍惚有 出世之感。明代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道在《游太和记》一文中说:“游人乃云此山诎水,殊可笑“。宋代《舆地纪》称武当山有“二十四涧”,元代编辑的《玄天上帝 启圣录》卷一中有“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之诗句。《武当福地总真集》载有二十四涧名目方位及流向等。
大青羊涧
一名青羊涧,今俗称为东河。在大顶之北,会诸涧而出曾河。蛟室龙宫,分列上下,春夏水泛,喷雪轰雷。夕现虹霓,朝腾烟雾。石鱼金鲤,神兽幽禽,仿佛在桃源之境。
万虎涧
在大顶之北,因水流湍急,好似风雷震怒,万虎咆哮而得名。汇入青羊河。
牛漕涧
在尹喜岩下,飞湍而入青羊河。
桃源涧
发源于紫盖峰,流经桃源峰下,瀑声喧于翠林花丛中。由龙潭东入青羊河。
黑虎涧
磨针涧
二涧起自龙顶,会于白龙潭。
小青羊涧
一名阳鹤涧。起自阳鹤峰下,东入青羊河。
金锁涧
飞云涧
瀑布涧
起于金锁、青羊二峰之左右,俱入青羊河。
会仙涧
在五龙顶之北,诸峰之水汇入,北出蒿口,入蒿谷涧。
蒿谷涧
自梅溪之东诸山之水汇集而成,西入青羊河,汇入淄河。
武当涧
在大顶之东,皇崖诸峰之水汇集而成,北入紫霄涧。
紫霄涧
三公峰之水转入紫霄宫,南迤,北汇入诸涧,入九渡涧。
黑龙涧
香炉诸峰之水会前二涧,自龙潭飞流,东入九渡涧。
白云涧
在白云峰白云岩下。自五老峰出,接九渡涧。
九渡涧
汇诸涧而出为梅溪涧。
梅溪涧
因近榔梅而得名。汇武当以下诸涧,出梅溪庄,左而为曾河。
西涧
自马嘶山龙井出而北,总汇西山诸涧。其河道湾曲,水流湍急,夏秋涨水,环山襄陵商旅,经月不得渡。民谚云:上得马嘶山,四十九渡不曾干。
金鸡涧
在大小金鸡峰之间,其水入西涧。
雷涧
自叠字峰雷洞之水由南入五龙涧。
五龙涧
自伏老诸峰之水,由雷涧出西涧,自蒿口汇入青羊涧,再入梅溪涧,合为曾河,东北入汉水。
鬼谷涧
自大顶之南出,汇山南诸峰之水,东入双溪涧。
双溪涧
自大顶之东南诸峰之水交汇鬼谷涧,由浪河西北入汉水。
『陆』 西湖龙井茶的特点是什么
西湖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级至十级共11个级,其中特级又分为特一、特二和特三,其余每个级再分为5个等,每个级的“级中”设置级别标准样。随后稍作简化,改为特级和一至八级,共分43个等。到1995年,进一步简化了西湖龙井茶的级别,只设特级(分为特二和特三)和一级至四级;同年,浙江龙井茶分为特级和一至五级,共6个级别样。
特级 一芽一叶初展,扁平光滑
一级 一芽一叶开展,含一芽二叶初展,较扁平光洁
二级 一芽二叶开展,较扁平
三级 一芽二叶开展,含少量二叶对夹叶,尚扁平
四级 一芽二、三叶与对夹叶,尚扁平,较宽、欠光洁
五级 一芽三叶与对夹叶,扁平较毛糙
龙井茶的品质特点
春茶中的特级西湖龙井、浙江龙井外形扁平光滑,苗锋尖削,芽长于叶,色泽嫩绿,体表无茸毛;汤色嫩绿(黄)明亮;清香或嫩栗香,但有部分茶带高火香;滋味清爽或浓醇;叶底嫩绿,尚完整。
其余各级龙井茶随着级别的下降,外形色泽由嫩绿一青绿一墨绿,茶身由小到大,茶条由光滑至粗糙;香味由嫩爽转向浓粗,四级茶开始有粗昧;叶底由嫩芽转向对夹叶,色泽由嫩黄一青绿一黄褐。 夏秋龙井茶,色泽暗绿或深绿,茶身较大,体表无茸毛,汤色黄亮,有清香但较粗糙,滋味浓略涩,叶底黄亮,总体品质比同级春茶差得多。
机制龙井茶,现在有全用多功能机炒制的,也有用机器和手工辅助相结合炒制的。机制龙井茶外形大多呈棍棒状的扁形,欠完整,色泽暗绿,在同等条件下总体品质比手工炒制的差。
龙井茶的审评内容
龙井茶的审评内容与其他名优绿茶类同,主要是干评外形,湿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以及龙井茶产地的区分等。
1.外形审评取具有代表性的茶叶100g左右,放在茶样盘内评外形,主要评定形态、色泽、茸毛等项因子。通过外形评定,可以判定其属于西湖龙井还是浙江龙井。因这两种茶外形十分接近,甚至其他茶区用龙井种鲜叶(如龙井43、龙井长叶)炒制的部分扁形茶,其外形与西湖龙井也难分伯仲,这就给判别龙井茶的产地带来很大的难度,这也是目前市售龙井茶中标识混乱的原因。但有经验的审评者,根据龙井茶外形的基本特征,对大多数茶叶的产地是能够加以区分的。
2.茶汤色泽的审评高档茶的汤色显嫩绿、嫩黄的占大多数,中低档茶和失风受潮茶汤色偏黄褐。从汤色不易判别龙井茶的产地,也不必硬加区分。
3.香气和滋味的审评产于西湖区梅家坞、狮峰一带的早春茶叶,如制茶工艺正常,不带老火和生青气味的特级西湖龙井和产于浙江省的特级浙江龙井在香气和滋味上有一定的差别。西湖龙井嫩香中带清香,滋味较清鲜柔和;浙江龙井带嫩栗香,滋味较醇厚。若使用“多功能机”炒制的西湖龙井和浙江龙井,由于改变了传统龙井茶的制作工艺,两者的香气无明显的区别。其他扇形茶大多呈嫩炒青茶的风味。但即使是西湖龙井,一旦炒成老火茶,呈炒黄豆香后,则不易从香气上分清其产地。在江南茶区,室温条件下贮存的龙井茶,过梅雨季后,汤色变黄,香气趋钝。
4.叶底的评定叶底审评主要是评色泽、嫩度、完整程度。有时把杯中的茶渣倒入长方形的搪瓷盘中,再加人冷水,看叶底的嫩匀程度,可作为定级的参考。
5.龙井茶的级别评定龙井茶的级别应对照标准茶样而定,若外形与标准样有差别的(如有机茶),只能按嫩度与标准样相当的级别确定。目前大部分散装龙井茶制后就上市,部分不标级别,只有价格。若是小包装龙井,则必须标明产品名称和级别,这些茶应对照标准样评定。 龙井茶的级别与色泽有一定的关系,高档春茶,色泽嫩绿为优,嫩黄色为中,暗褐色为下。夏秋季制的龙井茶,色泽青暗或灰褐,是低次品质的特征之一。机制龙井茶的色泽较暗绿。
龙井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龙井茶之名始于宋,闻于元,扬于明,盛于清。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早在北宋时期,龙井茶区已初步形成规模,当时灵隐下天竺香林洞的“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的“白云茶”和葛岭宝云山产的“宝云茶”已列为贡品。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故地,也是当年与苏东坡等文豪在龙井狮峰山脚下寿圣寺品茗吟诗之处,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龙井茶,并手书“老龙井”等匾额,至今尚存寿圣寺胡公庙、十八棵御茶园中狮峰山脚的悬岩上。到了南宋,杭州成了国都,茶叶生产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代,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露面,有爱茶人虞伯生始作《游龙井》饮茶诗,诗中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画。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坐我詹卜中,余香不闻嗅。但见 瓢中清,翠影落碧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可见当时僧人居士看中龙井一带风光幽静,又有好泉好茶,故结伴前来饮茶赏景。
到了明代,龙井茶开始崭露头角,名声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嘉靖年间的《浙江匾志》记载:“杭郡诸茶,总不及龙井之产,而雨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尤为珍品,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 明万历年的《杭州府志》有“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之说。万历年《钱塘县志》又记载“茶出龙井者,作豆花香,色清味甘,与他山异。”此时的龙井茶已被列为中国之名茶。明代黄一正收录的名茶录及江南才子徐文长辑录的全国名茶中,都有龙井茶。
如果说在明代龙井茶还介于诸名茶之间的话,到了清代,龙井茶则立于众名茶的前茅了。清代学者郝壹恣行考“茶之名者,有浙之龙井,江南之芥片,闽之武夷云。”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还被封为“御茶”。从此,龙井茶驰名中外,问茶者络绎不绝。近人徐珂称:“各省所产之绿茶,鲜有作深碧色者,唯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他处皆蜷曲而圆,唯杭之龙井扁且直。”民国期间,著名的龙井茶成为中国名茶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扶持龙井茶的发展。茶区人民在政府的关怀下,改旧式柴锅为电锅,选育新的龙井茶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栽培采制技术,建立龙井茶分级质量标准,使龙井茶生产走上了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龙井茶的历史演变看,龙井茶之所以能成名并发扬光大,一则是龙井茶品质好,二则离不开龙井茶本身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龙井茶不仅仅是茶的价值,也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价值,里面蕴藏着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龙井茶的冲泡方法:泡茶时先将85℃--90℃的沸水冲如洗净的茶杯里,然后投入茶叶,稍许,便可观赏到茶叶在水中缓慢舒展、游动的姿态。
茶叶价格茶农卖1200元/斤,市面上3000元的样子。
『柒』 谁有2019年王珂导演,红爽,白云峰主演的犯罪悬疑影片《生死追凶》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链接:
提取码:on02
电影《生死追凶》北京三景观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全国公安文联摄制,北京三景观颐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嘉减法体育文化有限公司、高弘影业(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洪爽、袁帅、白云峰、郑赫程、郝岩、胡东晴等领衔主演 。于2019年12月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主要讲述了刑侦干警沈珂遇到连续失踪案件,在队长刘岭的指导下,经过抽丝剥茧的细致调查,通过“复古元素”这一关键线索,逐一破解重重谜团,侦破女性连环凶杀失踪案,在最终决斗中,凶手郑源伏法。
『捌』 福州有什么名胜古迹
福州的风景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林寺大殿、林则徐墓
省级风景区:鼓山、青芝山、青云山、十八重溪
其他风景区:平潭岛、于山、乌山、石竹山、西禅寺、方广岩、雪峰山、西湖公园、福州孔庙、林则徐纪念馆、中法马江海战纪念馆
『玖』 福州市有什么名胜古迹
【于山】
一名九仙山。在福建福州市中心。相传战国时古民族“于越”
氏的一支居此而得名。全山面积11.9公顷,形如巨鳖,最高点鳌顶峰海拔58.6米。山上原有揽鳌亭、倚鳌轩、步鳌坡、接鳌门等六鳌胜迹,还有九日台、集仙岩、平远台、狮子岩、炼丹井、九仙洞等二十四景。现存庙字有万岁寺、戚公祠、大士殿、九仙观等。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多处。碑廊陈列有宋、元、明、清历代碑刻。
【大士殿】
一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改建为万寿亭,内供“万寿无疆”穹碑,为州城百官祝釐之所。乾隆二年(1737年)改为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以于山作为总攻阵地,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殿内。1911年n月9日拂晓,革命军在此开火为号,炮打将军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们获将军朴寿,杀于殿西丹井附近,殿内有乾隆“御题大士出山图”碑刻,叙述观音菩萨“从男变女”的故事。
【定光塔】
俗称白塔。在于山西麓。砖构,七层八角,高41米。初建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据碑刻记载,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名。初为外围环木的六层楼阁式砖木塔。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被雷火焚毁,二十六年(1548年)重建,把残存砖轴内削低四分之一,木梯改装在砖轴内,成为砖塔。唐代原木塔的石座尚存。塔南定光塔寺,唐天枯二年(公元905年)创建,两年后,为祝贺朱温即位,改名万岁寺,俗称白塔寺。现存殿字均清代重建。
【戚公祠】
在于山白塔寺东。戚继光(1528—1587)明代杰出军事家。
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班师回浙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饯别,勒碑纪功。后人在台旁建祠,后废。现祠是1918年重建。祠厅建在石岗上,旁有五株苍松,前为平远台,岗台之间跨有天桥;厅东怪石迭垒,中有一石如榻,上镌“醉石”二字,相传为戚公醉卧处。石畔为醉石亭,亭北有蓬莱阁,又有榕寿岩、补山精舍诸胜。
【于山摩崖刻石】
在于山上。有宋至近代摩崖题刻一百余处。主要集中在鳖顶峰、戚公祠、蓬莱峰、金粟台等处。其中有宋代元绛的“金粟台”篆书,明代张讳的“平远台”行书,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清代官府镇压农民起义领袖蔡牵、朱愤的纪事刻石等,都具有艺术和史料价值。
【开元寺铁佛】
在福建福州市经院巷。寺建于梁大情二年(公元548年),初名灵山,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改今名。铁佛迭掌盘足坐于莲台上,外披泥贴金,法相庄严。高5.3米,人立其肩,手摸不及顶。铸建年代未见文献记载,明中叶以前,曾被误认为后唐年间王审知所铸的三万斤铜佛,后才发现非铜实铁,曾异撰联云:“古佛由来皆铁汉,凡夫但说是金身”。清初《榕城纪闻》云: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初一日,重建铁佛殿,在佛座下开出银塔一座,上题:“宋元丰癸亥正月初一日立,刺史刘瑾。”据此,铁佛当铸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是研究古代冶炼技术的实物例证。
【乌石山】
简称乌山,又名道山。在福建福州市中部,与于山东西相对,乃城内三山之一。游览面积11.9公顷,最高点香炉峰(桃李石)海拔86.02米。怪石嶙峋,林荫壑胜,环山寺观栉比,山间亭榭交错。有三十六奇景。唐代即为游览胜地。其中天章台、冲天台、霹雳岩、天台桥等六处,均属三十六奇;1955年修建了三座不同形式的亭子:居东的八角亭,即唐宋八大家曾巩为之作记的道山亭;居中的方亭,为纪念明代抗倭保城有功的黎鹏举而建,名黎公亭;居内的圆亭,则纪念陈振龙从吕宋引进番薯种,名先薯亭。此外,还有沈公祠、道山观、弥陀寺、吕祖宫等。
【乌石山摩崖题刻】
在乌石山上。岩石巉崎,洞壑清幽,摩崖题刻二百余处,分布全山各角落,以邻霄台、天章台、道山亭等地较为密集。著名的为唐大书法家李阳冰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所书的篆书《般若台》,以及宋代程师孟、陈襄、朱熹、梁克家等人的题刻。元代间有用蒙文书写的。明代多诗刻,其中太监的题刻为清人所不取,《乌石山志》均未收录;但对研究明代太监活动,特别是督舶太监的活动,颇有史料价值。
【西湖】
在福建福州市区西北隅。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凿引西北诸山之水聚此,为农田灌溉之用。五代闽时,在湖滨建水晶宫,此后渐成为州人游乐场所。宋辛弃疾词云:“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因而有小西湖之称。1914年辟为公园,当时可供游览的陆地面积仅54.3亩,解放后几经扩大,已达215.15亩。湖中有开化、谢坪、窑角三屿,湖滨有荷亭和大梦山,以柳堤和玉带、飞虹、步云三桥通联,构成一幅整体画图。园中浓荫覆盖,幽香阵阵,更有宛在堂、桂斋等占迹掩映其间,湖面轻舟碎影,水谢卧波,湖光山色,令人陶醉。福建省博物馆设在园中。
【大梦山】
一名廉山。在福建福州市西湖之滨。广袤2华里,高不及40米。旧时,苍松蓊郁,排翠崇冈,轻风徐拂,远近闻声。”大梦松声”为福州西湖前八景之一。今则松竹滴翠,花木似锦。山巅有大梦山亭,东南麓有行磴引入假山洞府,盘旋而上,可登亭凭眺全湖景色。环山麓一带地势迂回,西南有乎章池等古迹,系元末平章陈友定西肢园遗址,南为明代薛家池馆遗址,东为明礼部侍郎萨琦祠堂,内有养龙、玉井、沙帽三池,1957年合并改建为福州动物园。园内有熊猫馆、猛兽舍、水族廊、海豹池、猴山、象园等等,收罗珍禽异兽颇多。西隅有游泳池等。
【西禅寺】
原名长庆寺。在福建福州市西郊怡山。离城约3公里。怡山形如“飞凤落坡”,又名凤山。原为南朝梁炼丹士王霸所居,唐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建冲虚观祀之。后废弛。咸通八年(867年)延佛教徒居之,后两年改名清禅,不久又改延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改名长庆,俗称西禅。占地约100亩,大小建筑物四十多座,大部分是清光绪年间微妙禅师往海外募金重建。规模雄伟,清末列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垣内寄园,花木似锦,尤擅池馆之胜;垣外有古荔百余株。寺僧年年举办荔枝会,吟诗作画,“怡山啖荔”成为韵事。
【华林寺大殿】
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吴越国王钱氏尚割据福州,其臣下鲍脩让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样禅院”,明正统间赐额,改名华林寺。原有殿、法堂、环峰亭、绝学寮等,均早废。仅存大殿,单檐九脊顶,面阔三间,进深四间,虽历经明清两代重修,其主要梁架、斗栱等还是初建时原物,保存唐宋建筑风格,为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木构建筑,是研究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
【江心公园】
在福州市台江江心中。面积3公顷,形若巨舟卧于碧波上,原名三县洲,系由泥沙冲积而成。此洲北面波涛滚滚,百舸争流;南面则风平浪静,水清如镜;地处闹市之中,而无车马喧哗之扰。1975年在此筹建江心公园,环洲砌以石驳岸,以原有三株老榕为中心,栽种花木五万株,建有榕树坪、金鱼馆、临江亭、钓鱼台、品茶轩、游泳场等,颇具规模。1982年正式开放。
【严复墓】
在福建福州市郊阳岐村。清宣统二年(1910年)严复生前所营建,以石构为主,形如扶臂椅,碑书“清侯官严几道先生之寿域”,两侧有云龙柱一对,墓前横屏书“惟适之安”,规模不大,结构大方。严复(1853—1921)字几道,号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留学英国,历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总办、资政院议员。辛亥革命后,任北京大学校长。曾翻译赫胥黎《天演论》等,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基础。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翻译家。
【张经墓】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原厝村黄店山。张经(1492—1555),明抗倭将领。字廷彝,号半洲,侯官(今福州市)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负御倭全责,总督诸军,次年在浙江王江泾大捷,称军兴以来战功第一,但被严嵩羽党赵文华篡功诬陷,被害京师。万历中其孙伏阙鸣冤,始昭雪,赐祭葬于此。黄店山古称芋坑山,地处闽江之滨,山明水秀。墓为白石结构,自麓至半山有十三层宽阔石台,深515米,左右分立翁仲、望柱以及马、狮、虎、羊等石兽,雄伟壮观。山麓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间被军阀拆除,台石亦被盗窃。1963年重修其主要部分。
【林阳寺】
一名林洋寺。在福建福州市北峰山区,距市中心19公里。寺在瑞峰之麓,据宋《三山志》记载,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置。名林洋院。明《闽都记》称为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创建。明初废,万历四十年(1612年)重建,改为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间鼓山涌泉寺住持古月禅帅募资重建,称林阳寺。整组建筑群大体仿效鼓山涌泉寺,亦以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为中轴主体建筑,左右峙立钟鼓两楼。旁衬禅堂、僧室、客厅等,规模雄伟,为当时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西有南朝陈水定四年(公元560年)隐山禅师藏骨塔。
【林则徐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马鞍村的金狮山麓,面对五凤山。林则徐(1785—1850)是我国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历任巡抚、总督。力倡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斤,在虎门当众销毁。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团结军民打退英军进攻。由于清廷妥协求和,被革职充军新疆。后起用任云贵总督。1849年因病辞职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粤,病死潮州,归葬于此。墓为三合土结构,宽13.2米,深24.6米,为四层台,墓前有狮子一对。道光六年林则徐为其父母所营建,计六圹,他自己夫妇及弟夫妇均附葬。墓前有御赐碑文和祭文青石碑两座。
【林则徐祠堂】
在福建福州市澳门路。祠门向东,第一道为屏墙,左右设两边门,额题“中兴宗衮”、“左海伟人”。第二道为牌楼形墙,设一大门,额横书“林文忠公祠堂”,进门为一条石铺通道,左右分列青石文武翁仲及马、羊、虎等。道半跨有三楹仪厅,厅后通道直达碑亭。碑亭为正方形,内立三座青石碑,成品字形。一为圣旨,一为御赐祭文,一为御赐碑文,均林则徐卒时所赐,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祠时补镌。词厅在碑亭北侧,外有围墙,厅正中把林则徐遗像,楣上挂道光帝御书“福寿”匾额等。亭后有两座三间排平屋,东西相对,中隔一堵花墙,均作客厅用,再后为一列曲尺形双层楼房,北楼计九间排,西楼三间排原供家族子弟攻读之用,内有“丰井”古迹。1982年冬辟为林则徐纪念馆。
【欧冶池】
又名剑池。在福建福州市区北部鼓屏路东。相传春秋时欧冶子铸剑于此,故名。据宋《三山志》记载:“唐元和中僧惟斡浚池,得铜剑、刀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古时,池周回数里,池畔有冶山、利泽庙、剑池院、五龙堂、欧冶亭等,均废。宋黄裳《欧冶池》寺云:“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张时彻《剑池燕集》诗云:“岩畔紫芝开几许,与君今夜泛瀛洲。”现在池面仅存数亩,1983年重浚,并恢复部份亭榭。
【罗星塔】
俗称磨心塔。在福建福州市东南21公里处马尾港的罗星山宋柳七娘建。据《闽部记》载:七娘岭内李氏女,育色,里豪谋夺之,抵其夫于法,谪死闽南,七娘斥卖其产入闽,捐资造塔,以资冥福。”明万历间塔毁,天启间(1621—1627)徐■倡议修复,重建为七层八角石塔,高31.5米,耸立港口。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两军即齐塔下开火。当时马江两岸十三乡人民。展开了反侵略斗争。1964年经过大规模修缮,罗星山也辟为公园。
【金刚腿】
在福建福州市闽江下游闽它镇对岸(长乐县地),距市区30公里,处在两岸山岩裸露、江流曲折、河道深窄的地段。金刚腿是一条形如巨人腿脚的大石条,从山麓一直伸剑江面。腿卜中空如桥梁,腿部翘起,靴底悬空,靴长约1米,满生青苔,极其逼肖壮观,为闽江七景之一。半山岩壁上还有古代石刻“金风濯足”四字。乘船出入闽江的人。部为这天然巨石所吸引。据传金刚腿原有一对,另一只已被开采建造肆万寿桥。金刚腿是江水和海水的分界处,每当溪洪与海潮相遇时,浪涛冲击,更是奇观。
【南公园】
在福建福州市区东南。占地20.000平方米。清初为靖南王耿精忠别墅。湖塘台榭,擅林泉之胜。光绪间辟出部分地建左宗棠词堂,1912年改为公园。有桑柘馆、荔枝亭、藤花轩。望海楼诸胜。近年又依其曲折湖塘垒砌堤岸,围以栏杆,井在湖上修造两座石拱桥,其中一座从湖畔假山石洞接通湖心小岛的凉亭,成为游览中心。临湖建双层楼船,登船台凭眺,全园景色尽收眼底。园旁影剧场也是公园旧地。
【马江昭忠祠】
在福建福州市马尾港的马限山麓,依山傍水,面对罗星古塔。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为纪念中法战争马江海战阵亡烈士而建。前后两进,正厅及两院祀殉难官兵796人,前厅有石碑一方,记海战经过。祠西为墓园。1920年重修,将墓园的九垄合为一丘,重立墓碑,上书:“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上埋骨处”。伺前有老榕两株,清幽肃穆。一九八三年重修,墓园增设池馆亭榭,词内陈列马江海战文物。
【闽江金山塔】
在福建福州市西郊8公里闽江西港。江心突起一阜,削拔寻丈,形似“印浮水面”,有砥柱中流之势。宋元年间建一座七层八面的实心石塔,高不及10米。塔周环构庵堂,古人以其比拟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称。后庵堂被山洪冲毁,或改建为文昌祠,或改建为塔江楼,历代更迭不常。现存的金山塔寺为1934年重建。塔前有一座殿,塔后有一层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所有楼阁均四面开窗,占地虽小,有外景可惜,环境颇为清幽。一水奔流,九山环抱,向为游览胜地。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少时曾在此读书,明莆田学者林兆恩(龙江)也曾借室著述。“塔影玲拢映绿波,金山事迹见诗歌”,弹丸之地,却流传不少名人韵事。
【闽王德政碑】
在福建福州市庆城寺(路)闽王祠内。闽王王审知(862—925),唐末割据福建,五代时封闽王。治闽三十九年,对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颇有功绩。后世誉称“开闽王”。此地原为他的故宅,闽亡,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改为庙祀。自宋至清,每年立春日,郡守都率群僚来词取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碑全称《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高4.9米,宽1.87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于兢撰,王倜书。碑文记述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情况,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资料。祠内还有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所立的《重修忠懿王庙碑铭》、《乞土胜地》等碑。
【闽王王审知墓】
在福建福州市北郊战坂乡莲花峰的斗顶山。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唐末,从其兄王潮起兵,入据福建,封闽王。他治闽三十九年,促进了福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墓原在凤池山,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迁葬于此。莲花峰是郡城主峰,旗鼓分列,面对五虎,气势宏伟。陵园内原有殿堂牌坊以及莲花、永兴两院(寺),闽亡,均废。明宣德四年(1429年)又遭屯军盗掘,今仅存三层坟台及翁仲、石兽等。台上有两座并列的长方形砖墩,1981年重修,发现墩下为墓室,左室有闽王墓志铭,右室有夫人任氏墓志铭,均翁承赞撰。墩后围有坟壁,上为封土,封顶有唐闽忠懿王墓碑,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重修时所立。
【迥龙桥】
亦名飞盖桥、沈公桥。在福建福州市郊闽安镇邢港上。建于五代年间,四墩五门,花岗石砌造,长66米,宽4.8米,墩为两头尖船形,墩间各铺石梁板五条。桥上护有石栏杆,栏柱36根,柱首雕刻有雄狮、海兽、莲花等,造型古拙生动。南宋淳祐间重修后,改名为飞盖桥: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镇官沈某重修,改名沈公桥。现存结构多为唐宋时期遗物。“闽中桥梁甲天下”,但五门以上唐桥尚属罕见,是研究福建古代造桥技术的重要实物例证。桥的两端各有庙亭一座,均清代重建。西北端为玄帝亭,旁立宋观文殿学士郑性之所书“飞盖桥”和清“沈公桥”石碑,东南端为圣王庙,内祀齐天大圣,重檐九脊顶,背负盘石山,拾级登山,可观赏邢港九曲、七星献寿等景致。
【桂斋】
在福建福州市西湖荷亭侧。清道光八年(1828年),林则除了父忧在籍守制,倡议重浚西湖。浚湖工程结束,利用节余在荷亭北皇华亭故址建宋李纲祠堂(今废),并在祠旁架屋三椽,植桂两株,取李纲晚年住所名称,亦叫桂斋。咸丰元年(1851年)即林卒的次年,6月12日,州人士遵林遗嘱奉其像祀于此。民国间在斋旁建室一间,称“林文忠公读书处”,并新建一座禁烟亭。
【烟台山】
在福建福州市区闽江南岸,梅坞与麦园顶中段的藤峰。因元末至清初设有烟墩以为报警之用,故名。1962年建为公园。园内有长廊、茶室、阅览厅、游泳池等。穿插种植木棉、南洋杉、美洲松等名贵树种。由于一阜临江,地势较为高峻,视野开阔,能纵览榕城全貌。北望三山两塔雄峙;俯瞰闽江航运繁忙;更有万寿、闽江两座大桥,宛若长虹。夏晚江风习习,远眺万家灯火,犹如繁星点点,是消暑胜地。山麓梅坞,古时种植万株梅树,有“琼花玉岛”之称。明徐熥曾留下“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佳句。清初毁于战火,现在已是市肆林立。
【崇福寺】
在福建福州市北岭下,距城约8公里。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原名崇福院,后废。明末清初重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始具规模,后逐渐发展,梵宫林立,殿宇巍峨,至清末成为福州五大神寺之一。寺在象峰之麓,冈峦环抱,松柏参天,有清涧一曲绕寺而过,环境十分清幽。现存殿宇,多为光绪年间所重建。
【崇妙保圣坚牢塔】
俗称“乌塔”,误称“净光塔”。在福建福州市区乌石山东麓,五代闽永隆三年(公元941年)闽王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在唐代净光塔遗址上兴建。原计划造九层,未完工,延曦被杀,闽亡。现存塔为八角形,七层檐,高35米,用花岗石砌造。转角设倚柱,每层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其余各层开二门,不设门的地方都设佛龛。塔心有曲尺形通道供登攀。造型雄伟端庄,与于山定光塔东西相对,有“榕城双塔”之称。清道光间塔身倾斜,1957年重修。塔上浮雕佛像及碑刻,是研究五代闽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塔旁“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碑,是前身塔所遗。
【清真寺】
在福建福州市安泰桥下。据寺碑称,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不合史实。按此地原为五代时闽王王继鹏的太平宫,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改为万寿院(佛教寺),元至正间始归伊斯兰教,改造为清真寺。《闽都记》云:国朝初建,名“真教寺”,俗呼“礼拜”,色目人礼拜诵经于此。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毁于火,是年冬重建,越八年始落成。重建的寺,属东方建筑形式;大殿单檐五脊顶,深广均五间,成正方形,为礼拜堂。前有华表,左右两庑为茶厅、房廊、厨舍等。现存大殿为1955年重建,改为工字形。寺内有永乐圣谕、嘉靖重建清真寺记等石碑。是福州唯一的伊斯兰教寺。
【鼓山】
别称“石鼓”。在福建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延表数十里,有屴崱、白云、鼓子诸峰,最高点海拔969米。以山巅有巨石如鼓,故名。山中涌泉寺是福建著名寺院。寺东灵源洞、听水斋、白猿峡一带,岩石嵯峨,摩崖密集,誉称“石鼓都会”。寺西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有鼓山十八景、白云洞诸胜。山上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可观日出。寺西南为登山石板路,长3公里,石磴达二千五百余级,沿途青松夹道,有观瀑、半山、更衣等五亭”,1954年另辟盘山公路,自市中心有车直达寺前。1979年义建造松涛楼,接待游客。
【鼓山十八景】
俗称十八洞。在鼓山涌泉寺西,狮子峰下。岩壑幽奇,山径盘曲,苍松成荫,攀登远眺,福州市、郊全收眼底。宋时建望州亭,今废。附近有岩洞,广16米,深7米,洞内有一壑清泉,洞前插一片石壁,占人取达摩面壁之义,名“达摩洞”。洞周有石灶、仙猿岩等胜迹。清咸丰四年(1854年)辟八仙、降虎诸岩洞,铺设通联的石硷、石径,使游览线延展2公里以上。三十来处岩洞和景物分别题有标名,达摩洞口的石壁上则综合品题,有达摩面壁、仙猿守峡、玉笋成林、福寿合图等富有诗意的十八佳句,“十八景”因此而得名。近年来又整修通道,增建楼阁廊亭。
【鼓山摩崖题刻】
在鼓山上。山上岩壑幽奇,镌刻在岩壁上的摩崖题刻约有四百段,多分布在登山古道,屴崱峰、白云洞、十八景、灵源洞等地,尤以灵源洞一带最为密集。明谢肇淛《鼓山志稿》说:“宇内名山铭刻之多,未有逾是山者;入灵源洞里许,削壁林立,殆无寸隙。”灵源洞有摩崖题刻二百余段,真草隶篆俱备,宛如一座书法宝库。著名石刻有宋代蔡襄、李纲、赵汝愚、朱熹,以及当代郭沫若等题刻。
【千佛陶塔】
在鼓山涌泉寺。计一对。烧造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原立任福州市南台岛龙瑞寺,1972年移此,分立在天王殿前,东名“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名“贤劫千佛宝塔”。塔为陶质,上施釉,作紫铜色。仿木构八角形楼阁式,计九层,高6.83米,座径1.2米,自下而上宽度逐层缩小。系分层烧造,然后拼合而成。塔壁共贴塑佛像一千零七十八尊,檐角下悬有铃锋,塔顶压宝葫芦,塔座塑有狮子、力土和各种花卉图案,井有题识,记烧造时间以及施舍者和工匠姓名。以陶烧造的大型宝塔,为国内罕见,是研究宋代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
【白云洞】
在鼓山西北隅,距涌泉寺约7公里。洞在悬崖陡壁间,广约16米,深5米。堵为佛堂、僧舍。有石为天,不施片瓦。洞外雨丝纷垂,淋不到窗棂;白云缭绕,迷蒙满洞。从洞口俯视,危岩如削壁,长涧若深渊。古人云:“白云之奇,不在洞而在径。”即指从山下登洞的沿岩险径。登此洞需穿过三座危岩阻梗的三天门,爬越一段两侧深涧的龙脊道。沿途有化龙桥、印月潭、龙舌岩、天梯、观瀑台、吼雷湫、时佛岭等诸胜。
【涌泉寺】
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海拔455米处,占地25亩。此地原为一积水潭,五代粱开平二年(公元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寺,请名僧神晏来居。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改称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重建。现存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钟鼓楼、白云堂、明月楼、圣箭堂、藏经殿、回龙阁等,均清及近代重建。规模雄伟,列为清末福州五大禅寺之一。寺以藏经、藏版驰名国内外。有明代南北藏、清代龙藏、日本续藏等,还有明清两代本山高僧元贤、道霈等著述和其他翻刻计七千五百多册,尚存明清经版万余方,和苦行僧刺血书写的佛经六百七十五册。
『拾』 西安有什么旅游景点和特色小吃
腊牛羊肉
腊牛羊肉在西安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西安的名小吃之一。它选料考究、工艺精良、辅料齐全、火功得当,卤出的肉质地酥粒、色泽红润、香醇可口。相传慈禧太后逃难到西安时,吃了西安的腊牛羊肉赞不绝口。今天的腊牛羊肉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你一定要买一点回去。保鲜问题你不必担心,真空包装一般可以保鲜10天左右。
黄桂柿子饼
用临潼上等的火晶柿子加桂花酱、白糖拌上面粉精制而成。特点香甜可口、甜而不腻。相传李自成称王西安后,临潼的老百姓就是用黄桂柿子饼慰劳义军的,很受义军将士称道。
甑糕
用糯米和红枣为原料精制而成的一种甜糕,西安人一般用它当早点。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粘甜,因为大枣还具有益气补血、养肾安神的功效,营养价值非常高。是一种滋补养身的食品,深受西安人的喜爱。
秦镇米皮
在西安,秦镇米皮是老少皆宜的食品。年不分四季,日不分晴雨,凉皮摊上总是座无虚席。调食时,配以适当的菜(一般是小豆牙或大豆芽)、油泼辣子、蒜泥、酱油、香醋、香油和味精等调料,吃起来光润、皮薄、细软、筋道,口感独特。
粉汤羊血
由制血、配调料和泡馍三个步骤精制而成。食时配以粉丝、香菜等辅料。羊血鲜嫩、粉丝光滑筋软、辣香扑鼻。寒冬食用为最佳。又因所用调料多为温中健胃和芳香开窍的中药,故特别受年老胃弱的顾客的青睐。
粉蒸牛羊肉
起于盛唐,是长安著名的小吃之一。用鲜肥牛或羊肉以花椒、茄香等十向种调料靡粉腌制入味后,和面粉经武火、文火蒸制而成。食时,佐以生蒜(也可以用荷叶饼夹着吃),再来一杯熬制的砖茶,既有助消化,又觉清心利口,回味无究。
荞面
陕西名小吃之一,已有600年的历史。尤以陕北、韩城、西安校场门白桥面最为有名。制作时选用新鲜荞麦现靡现做,一般凉食,亦可加羊肉臊子热吃。特点是清香利口、条红筋韧。当地人戏称:"荞面黑是黑,盘韧爽口能待客。"
蜂蜜凉粽子
西安名小吃,始于唐代。是在凉粽子上淋上蜂蜜、桂花酱而成。凉甜芳香、沁人肺腑,是理想的夏令食品。
牛羊肉千层油酥饼
始于唐代,其制作技艺非常精细,经过制酥、和面、制饼、煎炬等四道工序而成。色泽金黄、层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可口,数回民坊上的最好吃。
黄桂稠酒
以糯米为原料,经蒸熟发酵而成。色白如玉、粘稠似浆、酒精含量低、老少皆宜、风味独特。据说当年"李白斗酒诗百篇",畅饮的就是长安特产的稠酒。
北院门回民小吃一条街
北院门大都是明清传统形式的木结构店铺,古朴黄雅,建造精巧,具有浓郁的关中传统民居和市井建筑风格。这里经营灌汤包子、牛羊肉泡馍、烤肉、八宝粥等回民饮食。中外食客整日络绎不绝。
长武锅盔
长武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的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锅盔整体呈圆形,直径尺许,厚一寸,重五斤。原料用麦面精粉,压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锅盔外表斑黄,切口砂白,酥活适口,能久放,便携带。
扯面
扯面是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其特点是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
乾县锅盔
公元624-705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以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陇县马蹄酥
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现陇县食品加工厂生产。
凤翔豆花泡馍
如果您想吃经济方便早点,凤翔豆花泡馍将是您在宝鸡的首选。吃法是将切成小块的锅盔倒入豆浆锅内煮稍许,盛入碗内,然后将热豆花舀放其上,浇以豆浆,佐以调料。其质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豆浆要"煎"、辣子油要"汪"。食后味道咸辣清香,营养高易于消化。在宝鸡市、凤翔等地已成为一种经济早餐。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始于周代。制作时以大肉"臊子"(臊子即肉丁)加豆腐、黄花、木耳、海带及鲜味的底菜、漂菜,烹汤浇面而成。岐山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闻名遐迩,人们常以"岐山面"称之。岐山面馆遍布关中城乡。
如果您到岐山县,还可走进农家民俗村,品尝到原汁原味地道风味的臊子面。
凤翔腊驴肉
腊驴肉创制于清代咸丰年间。腊驴肉的制作要选上等驴肉,经过夏、秋、冬三季的晒、压、煮、腌而成。其切片颜色鲜红、肉质细腻、酥而有筋、味道鲜美、回味无穷。特别是"钱钱肉",谓之腊驴肉中的精品。现凤翔县有多家企业加工生产,是馈赠宾客、宴迎亲友之佳品。
岐山锅盔
相传岐山锅盔最早始于周文王之时,又名"文王锅盔"。锅盔因形似锅底,大如锅盖而得名,其面细、酥脆、油香、味美。制作时和面加入盐、油、香料,再用木框反复拌压,表面粘上芝麻,小火烤烙而成,色黄皮脆,味道香美。
宝鸡茶酥
茶酥以面粉、猪板油、菜油外加佐料烘烤而成。色泽金黄、内层松软、层层落花、油而不腻、口味香酥。常以油煎荷包鸡蛋配合食用,味美适口。
洋芋擦擦
用擦子把洋芋擦成寸长的薄片,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末等,同面粉搅匀,上锅蒸熟。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钱钱饭
粗粮精制的钱钱饭是将黑豆经浸泡,膨圆涨大,放在碾子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百姓称"钱钱饭"。
水盆羊肉
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是以剔骨鲜羊肉、羊骨加桂皮、花椒、小茄香、草果、精盐、味精制作而成,食用时配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肥而不腻,别具风味。
韩城羊肉合各
将细荞麦面粉经压制成合各,用鲜羊肉、熟羊油、香醋、葱花、蒿子面、油泼辣子、咸面酱、精盐、五香粉、咸韭菜段等制臊了汤,浇与其上。其特点是:合和细长绵软,臊子酥烂浓醇,入口麻辣宜人。
蒲城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因其状如椽头而得名,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制作历史,为蒲城特有的传统食品。制作方法别具一格,蒸馍时不用碱,发酵程度要求严格,面团要反复盘揉,所以椽头蒸馍内酥外光,含水分少,且便于携带,又耐久贮。
大荔带把肘子
带把肘子选用带骨猪肘,佐以大香、桂皮等煮蒸而成,其色泽枣红,形似椭圆,肉烂胶粘,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汉中粉皮子、汉中热凉粉、汉中菜豆腐、城固面皮子、西乡牛肉干、镇巴干炸山雀、略阳罐罐茶、宁强麻辣鸡、浆水面、米糕馍、宁强核桃馍、树叶子凉粉
油茶泡馍
油茶是用家畜油和面粉炒成的。在耀县城的大街上,有不少卖油茶泡馍的店铺和小摊。
榆林的豆腐、炸豆奶、拼三鲜,绥德的油旋,镇川的油干炉,佳肥的马蹄酥,子洲的果馅,清涧煎饼,米脂驴板肠,定边,靖边的宰羊肉、剁荞面以及各地都有的羊杂碎、手抓羊肉、油糕、米酒、碗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