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卓别林电影观后感
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卓别林,但我们有张大民。两者在市民文化里的类型比较相似,都是卑微却不悲伤的小人物。 卓别林之所以比张大民耀眼无数倍,一是因为机遇,他作为优秀的哑剧演员恰好赶上了默片时代的辉煌期。时代造就了他,而且他正好也顺应了那个时代的诸种诉求。 另一个,由于默片没有语言,天然的拥有无国界性质,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超越界限的东西总是首先被人理解和接受。 反过来说,张大民则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京味市民文化的一个虚拟人物。虽然同样是微笑含泪,但卓别林是活的,他虽然不能张口,但可以用肢体模拟各种人物,包括为人津津乐道的“黑特乐”,塑造的类型越多,越有可能成为传奇与不朽。而张大民虽然拥有一张贫嘴(却也只有一张贫嘴而已),但他永远只能是张大民,给观众带来的欢笑与泪水总是在这同一个名字背后,不管是冯巩还是梁冠华来扮演。 但是,卓别林和张大民代表的是同一个阶层,他们的生活也是那个阶层的真实生活遭遇,而这个阶层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具有的,正是这个被贬损被侮辱被压榨的阶层构成了一个社会庞大的中下层基石。 说了一摞废话,无非想证明,所有区域性文化里都有卓别林,但近100年唯一被我们熟知且铭记的,是那个英国佬卓别林。所以,不论他死的多么凄凉,但从这方面讲,他十分幸运。 再就本片说一下。 《寻子遇仙记》这个片名翻译得很好,显然译者看懂了影片想要说什么、在说些什么。虽然整个故事大部分都在写实,梦只占结尾一小段(相对全片来说),但那个时候连席德.菲尔德他妈在哪都没人知道,自然也就没有好事者来规定电影“一二一”的结构。 故事看似讲一个苦人救孤记,但是却在绕着弯说这个“吃人的社会”。这段梦,放在玻璃匠(卓别林扮演)完全绝望之后,也可略见创作者的用意——既然现实让人如此绝望,那就在梦里寻找安慰吧! 而这个安慰的梦却又是一个另外的地狱,陋巷变天堂,所有人其乐融融,没有悲伤和贫困。但天堂也最终也受罪恶侵蚀,勾引、天真、嫉妒、暴力,这一切杀死了刚刚变成天使、得到所谓永恒欢乐的玻璃匠。既可以说这一段是对玻璃匠前面遭遇的总结和再渲染,也可以说是卓别林对美国那时糟糕的生存现状的由衷之言。 这个世界不是什么好的地方,只是我们已经在了这里。 我们的存在不因我们的意愿,而因为存在的就是要存在。
② 卓别林电影的意义
他的电影主要是通过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来讽刺战争、期盼世界和平(《大独裁者》《从军记》)
③ 喜剧之王卓别林的电影让什么人最开心
让不如意的人最开心 因为他们看到了希望
④ 谁有卓别林电影的赏析
在电影史上靠拍悲剧成为大师的人数不胜数,但靠喜剧片成为大师的人却是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喜剧是一门多么难的艺术,喜剧要让人发笑的同时还要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比悲剧要难上一百倍。但卓别林做到了,百年来只此一人。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笑。这欢笑背后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这套DVD收录了卓别林10部长片,加上两张短片集锦,代表了卓别林一生最主要的成就,最令人高兴的是,其中最重要的电影如《城市之光》、《淘金记》、《摩登时代》等都是数码修复版,画质比原来清晰了不少,作为收藏是上佳的选择。
头戴一顶大礼帽,脚登一双尖头鞋,鼻子下留着一撮乌黑的小胡子,紧绷的上衣与肥大的裤子别扭地穿在身上,手里舞着一只手仗,鸭子般地出现银幕上——这就是卓别林为我们创造的绅士流浪汉形象。查理·卓别林是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巨星,他和他所创造的夏尔洛形象一起被人们永远铭记。无论是流浪汉夏尔洛的善良、风趣、不幸,还是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这些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造型。
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生于英国伦敦,父亲和母亲都游艺场的歌唱演员。1岁时父母分居,幼年卓别林便随母亲四处周游,并登台表演。5岁时,因母亲嗓子沙哑,结束了演出生涯,卓别林遂独自登台从艺。6岁时父亲去世,母亲病倒,卓别林与同母异父的哥哥流浪街头卖艺、乞讨,一度被送进孤儿院。后来两兄弟在游艺场和巡回剧团里演唱、跳舞和干各种杂活。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一位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兼导演看中,签订了为期1年、周薪150美元的合同,从此,卓别林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
1914年1月,卓别林拍摄了第1部影片《谋生》。同年2月18日,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喜剧电影《阵雨之间》里出现,这一形象后来就成为卓别林电影的主要银幕造型。1年后,卓别林在美国成了被人们广泛热爱的演员。
1915年,卓别林的《流浪汉》等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卓别林也身价倍增。当他转投其他电影公司时,年薪已高达67万美元。
1917年,卓别林与米尔德丽德·哈丽斯结婚。1924年两人离异后,卓别林与丽塔·格雷结为夫妻,并生有两个儿子。1932年,卓别林又结了3次婚,新娘是宝莲·高黛。
卓别林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一生共拍摄了80多部喜剧影片,如《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 《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这些影片不仅在美国,而且也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卓别林电影成了从20年代至50年代美国戏剧电影的最成功的代表,也成了那个时代电影的一种标志。
个性档案
最关心的人:哥哥雪尼·卓别林
最 恨 的人:希特勒
最喜欢的事:拍电影
最伤心的事:3次离婚
最反对的事:有声电影
最爱说的话:再试一次
不加入美国国籍的理由:我是世界公民
艺术踪迹
《谋生》(1914年)
《阵雨之间》(1914年)
《淘金记》(1925年)
《马戏团》(1927年) 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和最佳喜剧导演奖提名,获荣誉奖。
《城市之光》(1931年)
《摩登时代》(1936年)
《大独裁者》(1940年)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最佳影片奖提名和最佳编剧奖提名。
《凡尔杜先生》(1947年)获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提名。
《舞台生涯》(1952年)
《一个国王在纽约》(1957年)
《香港女伯爵》(1967年)
⑤ 谁知道卓别林所拍的电影特色
你好!
喜剧,笑中有泪
反映小人物的辛酸,社会的不平。
很感人
成龙很喜欢卓别林,成龙的一些幽默的灵感就是来自于卓别林的电影。成龙也是长于塑造小人物,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成龙的电影中看到他的影子。
但卓别林电影的内涵更深
如有疑问,请追问。
⑥ 卓别林主演的电影特点是怎样的
我第一次看卓别林的电影,是他的《摩登时代》,这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黑白默片,所以不怎么感兴趣,感觉没有什么笑点。很无聊,就看见个人搞来搞去.后来渐渐接触了卓别林,然后我又看了他的《城市之光》《淘金记》《马戏团》《舞台生涯》,才觉得我以前太肤浅了,他的肢体动作真的非常厉害,我不是那种捧腹大笑,是他在想要笑,但是又不是笑得很厉害,他的电影非常有内涵,就比如《舞台生涯》中,老喜剧演员最后为了演出献出了生命,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些都跟爱他的舞女串通好了,很心酸,差点流泪了。《马戏团》中,流浪汉爱上了团长的女孩,最后被赶走后,女孩受不了父亲的虐待,打算跟着他一起走,流浪汉自知无力照顾,就找马戏团中的一个走钢丝的男人,他很有能力,最后他撮合这两人,自己就又孤独地走上了旅程。卓别林很好地将悲剧与喜剧控制在一起,或者说内核就是悲剧 只是人们看着发笑而已!
⑦ 大家最喜欢卓别林的哪一部电影为什么喜欢那一部
《城市之光》《摩登时代》都好看,这两部讲的道理很深,能启发别人。
还有一部《摩登时代》也是我很喜欢的电影,这部《摩登时代》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别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喜欢这部作品是因为这是我认识卓别林的第一部作品,受他这部作品的影响,我爱上了喜剧。这部喜剧是反映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作品,教育意义很强大。
很多人都是因为卓别林爱上的喜剧,他是喜剧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值得我们纪念,大家觉得呢?
⑧ 如何评价卓别林大师
你喜欢查理斯•斯宾塞•卓别林吗?没错,就是他。就是那个在荧幕上头戴圆顶礼帽,嘴上一撮胡子,身穿破旧礼服,手持手杖,脚上蹬一双大皮靴,走路一摇一摆、像鸭子的那个演员,那个十分著名的英国喜剧演员卓别林。从小我就喜欢他,虽然他的片子大都是无声的黑白电影,但他夸张的表演和搞笑的动作总能让我哈哈大笑。在那个时代,卓别林就像一个标志,他给观众带来了很多经典影片和无尽的欢乐,而且对当时的电影事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最近又重温了一下卓别林的那些经典电影,同时也看了一部叫做《卓别林传》的电影,了解到了很多卓别林的真实感受和幕后的卓别林的生活,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卓别林。影片改编自卓别林的回忆录《我的自传》,他以惊人的记忆回忆了自己艰苦奋斗的一生。以前,只是单纯的在电影上看卓别林扮演的那些搞笑的小丑角色,并不知晓他的人生经历以及为电影做的贡献。这次看电影正好是个契机,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看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并且在网上查找了很多和他有关的资料。相比较以前,我才拨开层层薄雾更加了解了这个喜剧演员,我才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卓别林。
记得有人曾说过,卓别林的电影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他的喜剧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搞笑,它既有情趣、有幽默还有悲愤,是写实与荒诞的奇妙的结合。他通过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大独裁者》是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是针对希特勒和纳粹所做,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部影片的诉求相当大胆。它生动地写明纳粹主义的丑恶,并塑造一个生动的犹太角色,描写他遭受到的迫害。在那样动荡、人人都不敢高声的时代里,卓别林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披露残酷的现实。这的确是很难得的。
⑨ 同样是喜剧界的代表,现在的大众都看过卓别林而不知道巴斯特·基顿是为什么
卓别林,是精选好莱坞默片时代巨星、表演艺术大师理,最经典喜剧电影、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流泪。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并被肯定“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公民凯恩》导演奥逊·威尔斯谈到巴斯特·基顿时说,基顿是电影史上最棒的,遗憾的是许多年来他都在卓别林的影子下。威尔斯对基顿代表作《将军号》的推荐语是:它是一种高级的幽默,这种幽默是卓别林所不具备的。
《机器人总动员》导演安德鲁·斯坦顿说,在筹拍《机器人总动员》时,他看遍了所有基顿的作品,包括短片。这也就难怪一脸忧伤的瓦力那么像是基顿附体了。
看来,对巴斯特·基顿的评价都很高,他的名气却远远小于卓别林,可能跟宣传力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