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面对面》的观后感
昨天晚上(4/29)回来,偶然电视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对李连杰的采访。
相信不少人挺喜欢看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正如该栏目没完没了的宣传的那样,主持人习惯质疑,质疑已经成了该栏目的一个典型的风格。因此在播出的采访李连杰节目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了李连杰接受了主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质疑。例如对李连杰一基金计划和在上海的2亿人民币的豪宅的质疑,对一基金计划推动过程中捐赠人士金额不对外公布的质疑、对李连杰一边拍着武打电影一边说宣扬非暴力思想的质疑。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这档节目是觉得很爽很过瘾的,觉得一解观众心中块垒,我知道的是看节目的过程当中我的感觉是不爽,相当的不爽,不是因为李连杰,而是因为主持人。原因是在李连杰回答了主持人一而在、再而三的质疑后,我突然觉得主持人的问题显得有点愚蠢、白痴,尤其是通过李连杰的不断的诚恳的善意的微笑着的作答、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作答、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作答,你会发觉主持人的太多的问题太多的质疑几乎都是多余、问的问题几乎丝毫没有意义。当然,这个感觉不排除受到李连杰的回答问题时候的从容、坦诚的态度影响或感染。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我不觉得我是受到了李连杰的现场表演的愚弄,我相信他是真诚的,尽管他是职业演员,还要说明的是我不否认主持人的部分质疑是有效的或者说机智的、可取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是从主持人和李连杰的一个问一个答的表面现象来看二者根本不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沟通,一个尚且踏步在名利场、挣扎在名利场,为了完成好一期节目,尽可能的提高所谓的收视率;一个是已经洞穿了世事的无常、可以达观的笑对一切,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设计自己的后半生人生蓝图,多做一些慈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是在被动的生活,一个是在主动的生活。因为各自从事的工作的性质,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再通过电视这个媒体展示给社会大众的时候,双方的魅力高下立判。
试想,经常吃一样东西会不会腻歪?那么作为观众经常看这种三段式的质疑会不会有不适的感觉?而作为主持这样的节目的人会不会腻歪?如果会,那么有无革新的可能?或者质疑的过程当中有所革新?不要显得千篇一律、程式化?我的意思是主持人可以质疑,但是在质疑的方式上是否可以根据采访的对象有所变通?此刻你采访的是一个一心向善热心于公益事业的明星,他一直在面带微笑,不厌其烦的给你做解释,甚至透过他起先的回答甚至录制节目前期的交流,你已经可以知道对方是一个对生活持有什么样态度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你问他一个两个问题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结果,到最后的结果就是随着你的发问的推进,随着采访对象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传递的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回答,在观众的眼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贬值了。当然,如果你采访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家伙,你质疑的越犀利大家看的越爽,观众不会腻歪!问题题是这次的采访对象不是十恶不赦的家伙。
普通的人在选择沟通和交流对象的时候都尽可能的希望双方是在同一个精神层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交流会变得简单甚至简洁甚至变成了一个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的问题,而不是不厌其烦的重复解释一个雷同的人生态度。与其这样劳心费神的解释过来解释过去,用一个不恰当的成语,那就是对牛弹琴嘛,还不如参加这样的《面对面》栏目。
事实上,李连杰就是李连杰,他没有显得不耐烦,他很认真的老老实实的回答主持人的每一个质疑,他也一定要参加这样的节目,重点不在于澄清一些个人是非,而在于可以借助这个央视的媒体大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一基金计划和和平主义理念,甚至间接的教化世人。
我们知道,主持人是在执行一项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说习惯性的工作,他的步步推进的质疑式的发问已经成为他身为主持人的明晃晃的标签,这个标签也算是所在栏目的一个标签和特征,并且要靠这个明晃晃的有别于他人的标签和特征来生存来养大家糊大口。
我相信,主持人王志本人绝对不是一个白痴或愚蠢的主持人,问题是对李连杰的采访确实又给了我这样的感觉。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因为写这个东西,在网络搜索了“王志,他习惯质疑”,还真有所发现,据说他曾采访金庸老先生,也是质疑的了不得。作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武侠小说的巨匠,在华人圈子里有最广大的读者群的作家,个人也觉得对这样的人物也采用质疑式的采访是严重不当的。也许金庸老先生根本就不该接受这样的采访,中央电视台还有其他类似的访谈节目啊,那些节目参加参加估计效果会好的多,也不会因为质疑风格用在了金庸老先生的身上而使得观众大倒胃口。
其实,在写到“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的时候,我原来是没有答案的,此刻写了金庸老先生的这一个段落之后,我突然觉得也许问题出在了《面对面》这个栏目的定位上,它不应该以“质疑”来定位,更不应该大张旗鼓的做宣传,做一个有特色的节目并没有错,但是是什么样的特色似乎需要真正的深思熟虑,如果你非要把这个特色就定位为“质疑”,那么,个人以为,至少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栏目组的人有义务慎重的选择一下,不要为了做一个节目而做节目,到最后的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原本是想利用名人提高自己的收视率,结果……嘿嘿……
另外,还有一个也许算不上原因的原因,那就是该栏目代表的是社会大众的喉舌,那么主持人是在代表观众质疑,所以也许把身为主持人的王志看作某一个群体的化身更准确些。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需要所有看《面对面》栏目的观众在自己的内心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你我此刻看到的电视里的王志不是王志,看到的是我们大家的组合体,他是你我的替身,这样的话也许在某几期节目中我们眼中的王志会显得不太白痴,相反会显得可爱也说不定。
前天晚上看了一点点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栏目,主题好像是医患关系,其中提到了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反作用,事实上,现下的媒体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眼球断章取义,滥用标题,甚至歪曲事实等丑恶的行径屡见不鲜。这个话题不说了。
说另外一个。
如果拿央视的采访类节目和凤凰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我个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那就是央视的节目太烂,过于呆板。
如果拿央视的娱乐类的节目和湖南卫视的同类节目比对一下,还是同样的感觉。
当然,如果从财力、权力的角度看,也许央视一点都不烂。
因此我想郑重的向关乎国人脸面大事的央视求个情,求您多点创新精神吧,先人们早就讲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啊,不然还真的等死啊?
Ⅱ 电影中常用什么视点和什么角度
15种拍摄电影常用的镜头
按景别分:
特写(包括超特写):为了使观众注意到人物面部表情或者其他特征。
中景:一般为半身像,为了体现人物正在进行的动作,比如使用某个物品,或人物肢体语言很重要。
远景(包括超远景):为了表现所有环境或表现人物的渺小,烘托氛围等等。
视点镜头(POV):拍摄画面为角色的视角,为了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类似于第一视角的FPS游戏画面。
按人物数量分:
单人镜头(solo)
双人镜头
三人镜头
依此类推
按镜头角度分:
平视镜头(eye level):拍摄画面保持水平,一般不影响画面中的人物关系
仰角镜头:画面仰视,为了表现角色形象高大或占主导地位。这里的仰角镜头不一定指的是镜头是向上拍的,有时候也指的是画面中各个人物在空间位置上的关系。例如一个向下俯拍的镜头,但是画面中主体的空间位置要高于次要人物的空间位置,那么这个镜头也可以算是用来表现主角的高大。
俯视镜头(顶视镜头/鸟瞰/航拍):为了表现角色的弱小或展示所有环境。
斜角镜头:拍摄画面倾斜,为了使观众注意到画面的不平衡,表现某种意义的失调。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过肩镜头:拍摄画面在角色肩膀水平之上,一般表现拍摄镜头是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最常见的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对话,这种时候经常采用过肩镜头。
跟随镜头:平移,镜头向左或向右移动。跟随主体移动。
摇臂镜头:镜头向上或者向下移动。
滑轨镜头:镜头向前或者向后移动。
变焦镜头:画面空间不变,只是画面拉近或拉远。
无规则运动镜头:镜头围绕一个主体不定向运动,一般可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使画面更有张力,缺点是画面看起来有些混乱。例如《谍影重重》系列里面的动作戏就是无规则的运动镜头。
360°环拍:展示角色的同时,也全方位展示了环境。
Ⅲ 电视剧正反打镜头的作用是什么
请回答。
Ⅳ 电影里有一种拍摄手法,一般用在动作片里,两个人面对面对峙的时候,两个人都没动,但画面以两个人中间的
浮夸
Ⅳ 西班牙电影《面对面》祖雷玛的扮演者叫什么名字
纳瓦尼姆利 NajwaNimri 西班牙演员 歌手 创作人 1972年2月14日生人 在西班牙非常有名 演过 露西亚的情人 血脉之树 睁开你的双眼等 你可以人人视频搜索纸钞屋 聪明决定 可以与教授一决高下的女谈判官艾丽西亚也是她扮演的 你可以网易音乐 QQ音乐查询英文名 会有很多好听的她的歌曲
Ⅵ 面对面的电影简介
: :厄兰·约瑟夫森 Aino Taube 更多>> : 上映日期: 美国 1976年4月5日 瑞典 Sweden 1976年4月28日 丹麦 Denmark 2003年8月17日国家/地区: 瑞典 类型: 奇幻 / 剧情 片长:114 min / Argentina:120 min / UK:136 min 分级: USA:R 对白语言: 瑞典语 发行公司: 派拉蒙家庭视频公司
更多中文名
面面相觑 面孔
更多外文名:
Face to Face
谊厄如尔曼扮吹演一庶个心理医柱生,皿到绎爷掐爷肘的引乡间别沂墅度黎假,但家拭庭往径事导猖致忽她陷绞入疹忧央郁的彤深整谷,并产崖生粘幻觉厉,以秸致涛心舞理崩旺溃,衣试垂图自杀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