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2012》里有很多令人震撼或值得一提的细节,其中都有哪些
我觉得总体感觉都很震撼、但房屋瞬间崩塌最让人震撼
这部影片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电影,但是要说其没有内涵的话,那么导演罗兰怕是会让很多人失望。这部片子罗兰在其中体现了自己的才华,不仅仅是在全片中的构成,故事的主线以黑人科学家艾德里安通过印度科学家朋友发现了世界末日为线索而展开,这是故事最开始给人们的紧张感,但是随着镜头一转,匆匆就过了数年,直到电影中期所透露的政府在造诺亚方舟的时间点。而另外一条线则是作家柯蒂斯一家的逃亡过程,期间穿插的各种灾难特效不由得让人们精神抖擞,并且为之揪心。
这部《2012》对于很多的观众而言,震撼的不仅是视觉,更多的是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危机,而我们该如何的去生活、去生存,怎样的去生存,在灾难面前的种族延续真的是一种责任,我们能比主角做更好,为了大义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吗,在这里所有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疑惑,我们该如何好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
❷ 关于电影2012中特技效果运用的评论
本片中有10.5级地震30长的岩浆8800米高的巨浪1400个特效镜头共花费2亿美金的成本。第一:洛城沉没。全镜头里洛城像一条船一样斜沉入大海。如此宏伟的景观全仰仗CG才能实现过去布景模型无法达成的效果。第二;海啸肆虐。巨大的海啸高到珠穆朗马。
总的来说虽然没有立体电影那样逼真,但导演对特效和视角的运用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着他的节拍去寻找诺亚方舟。
❸ 盘点影史震撼灾难场景:为什么说《2012》是灾难片的最强王者
在电影诞生的100多年里,灾害片是一种特其他类型,也受到许多人的喜欢。因为这类电影有许多震撼的特效画面,虽然多是虚拟的,但那些灾害瞬间,仍是很令观众感到激动的。
《2012》片段
紧接着,灾害从西向东敏捷扩散,旧金山的金门大桥开裂,白宫被洪水吞没,世界范围内的大灾害初步了。
结语其实灾害片场景炸裂的还有很多,如《后天》、《泰坦尼克号》、《哥斯拉》等等,但这些电影更多会讨论灾害降暂时的人道。
❹ 2012电影中的特技效果是
尽管在叙事上颇为拖沓,《2012》还是依靠其过硬的特技效果震撼着每个观影人的视觉。如果你能对那些宣扬美国“主旋律”信念的台词选择性回避,并不深究本片到底是赞中国还是贬中国的话,你完全可以享受一道丰盛的大宴。如果地球真的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自然极度恶劣的末日,人类究竟该如何应对?本片要表现的核心内容正在于此。 先说些好话,本片在特技效果上确实是可以笑傲全球了。影片中综合了灾难片曾经运用过的各种伎俩。地震、火山、海啸、雪崩,这些在“《后天》制作组参与作品”里挑大梁的灾难,在本片中一股脑全部倾倒而出,而且全部都是“加强版”。艾默里奇就是在证明,除了他之外任何灾难片都只是从他那里挖走了冰山一角而已。想看最正宗的灾难场景,还是得等他的新片!你要是被边角料吓怕过,就别来电影院看《2012》! 本片有两个段落最霸道:一个是主人公开着小破飞机在不断倒塌的楼群间穿梭,一个是男主人公父亲所在的游轮被巨浪掀翻。前者将真人和灾难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前段日子上映过的韩国灾难片《海云台》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真人和海啸特技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没有办法在特技镜头的震撼中加入一份紧张。本片的这段戏,可以说是集合了灾难片的震撼和动作片的紧张,更能使观众为主人公的行动揪心。尤其是一个从飞机内向外看倾倒中的大厦的镜头。倾倒的大厦近在眼前,一个个小人或悬挂或掉落,不算“气势磅礴”,却更冲击眼球。后一个段落,一个超豪华、超巨大的游艇就被海啸掀起的巨浪硬生生给横了过来。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的人纷纷掉落。记得上次看到这么“煮饺子”的镜头还是《泰坦尼克号》呢! 本片一个最最最戏谑的地方,就是美国的总统放弃了乘坐方舟的机会,留在了国内。可笑的是,他不仅没有为任何一个难民带来救助,而且最后竟然被美国自己的大航母给压扁了。身为总统,却死在自己国家最自豪的战略武器之下,这是否是艾默里奇不经意间露出了久违的不羁呢?还好本片的美国总统,顺应了奥巴马当选而启用了黑人演员,如果艾默里奇找来一个布什的明星脸,那这一刻就真的成为极大的讽刺了。 本片在描述“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个主题上算是功过共存。不过这并不是影片或制作者的问题,而是一个真正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一个永远也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本片在这个主题上争取“求全”。整个拯救计划,既有政治家的策划,也有商业人士的资助,又有科学家的确保,更有普通百姓的奉献。而且在理性化的拯救计划之外,还设计了男主人公等人的一路人马,他们代表了非理性化的,感性的拯救。用一路人马的自救成功,来缓解“只保存人类精英”这种不够人权的行为带给观众情感上的压抑。毕竟,如果扪心自问,掏钱看《2012》的人有几个能坦言自己是“必须”走进方舟的一员呢? 不同于《后天》里的一对父子,本片描述了多路人马,很有些多线叙事的样子。不知道是不是从尹济均的合作中学习了这种新的灾难片人物塑造法。这几路人马代表了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也是为了映衬“世界末日,人类文明的存留”这个大主题。通过这不同的几路人马,影片把政府应对策略和个人应对策略都做以展现,合二为一就成为了一场完整的末日求生大演习。从影片的完整性上看,这次演习非常成功。 美国的总统是黑人、最先预测灾难的科学家是黑人、方舟的制造地是中国、纷繁召开多国首脑会议,都证明本片力图摆脱“美国是灾难核心,只有美国人能拯救世界”的好莱坞旧有形象。《2012》打着“世界末日”的旗号,自然要把全球都动员起来,一同抵抗灾难。可惜总统和科学家的两大段激情演讲,仍旧是不折不扣的哈里森-福特味儿。深谙好莱坞精神污染之道的中国观众,照样可以瞬间将其选择性屏蔽掉。倒是意大利总理带领人们祈祷的段落颇有新鲜感,因为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也算是这些国家领导人里最娱乐的一个了。 最后谈谈关于本片的中国元素。影片上映前有很多类似托儿的人在发这方面的帖子,说本片中有很多中国元素,向中国的汶川地震致敬等等。看完影片,我真得觉得好惭愧。《2012》里的中国形象,几乎都是负面的。也许有些人并不能清晰的看出,但如果有人只是为了在“好莱坞大片”里听到了普通话而欢呼的话,我只能说这是可悲的。首先,在影片开始的八国峰会上,日本、俄罗斯、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领导人都有镜头扫过,唯独没有中国的!什么意思?方舟都在中国造,决策会议竟然没有中国参加?美国人还真把中国当工厂了是么?光凭这一点,本片就该被打下十八层地狱去。其次,影片里能看到那么多说普通话的中国面孔,可是这些人统统都是底层工作人员。别说方舟上的乘客了,连方舟上的工作人员都少见中国面孔。这能叫“很有中国元素”?最后,那个带人偷偷进入方舟的也是中国人。而且这次潜入过程中,更是因为中国向导的一个失误而差点儿断送了两条方舟人数的性命。我希望这个设定不是嘲讽中国人想上方舟,只能靠钻洞。
满意请采纳
❺ 关于2012电影成功的原因
1,要学会开车。当然不止在你家小区开开或是上班下班开开,而是要像《2012》男主角一样能够把轿车跑车甚至破烂的拖车当作越野飞车来开。请务必学会此项技能,如果未能如愿达标,那就赶快跟身边会开飞车的人拉拢关系吧。
2,要学会开各种飞机。但是不需要过于“专业化”,如片中的继父那样学过一丁点就好。飞机类型能够越多越好,如果未能如愿达标,那也请赶快巴结身边会开飞机的熟人。
3,接下来的三年请务必留意广播中的怪异电台,如果提到关于政府阴谋和世界末日的内容,需速速与该播音员联系,就算他在荒郊野外密林深处也要找到他,或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线索。
4,当然你也可以尽快认识一个地质学家天文学家等科学家,如果关系足够好或许你能从他那里获取第一手资料和信息。
5,尽量学习多种语言,求救之时以便沟通,特别是藏语。
6,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你的知名度,就像片中男主角兼职作家一样,在危急关头或许能被你的FANS认出救你一命。
7,购置一部好手机,虽然平时它经常收不到信号,但在世界末日的最后关头它会带给你巨大惊喜:就算全世界几乎被毁灭殆尽了,你仍然有可能用手机拨通千里迢迢之外或大洋彼岸朋友的电话然后来一段生离死别催人泪下的告白,例如片中地质科学家在西藏的雪山上接到了朋友从印度打来的临终电话。
8,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刻,除了家人和西藏人,谁都不能相信。如果可以,尽快交个西藏朋友,如果是个技术工人更佳。
9,没事不要待在海上;尽早搬离岛国,沿海城市,地震断裂带和火山地区;没事就去喜马拉雅山上待着,有可能你根本不用逃生就能活下来。
10,锻炼身体。能够应付天寒地冻的环境,水性要足够好。多多跑步,最好是能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
11,如果地陷,浓烟和火光在你身后追逐你,或者你开的汽车飞机面临可能逾越不过的障碍物,请一定要相信自己,咬紧牙挂闭上眼睛使劲向前冲,你会成功化解危机的。
12,如果有个工作招聘关于去喜马拉雅山脉修建东西,尽力争取到此工作。
❻ 求关于电影《2012》的影评
哈哈
十三号刚刚和同学去看过,都看哭了,哎,挺伤感的,现在我老消极了,玛雅人的预言好像是真的,2012值得去看,真的,那让我们才会更加的珍惜生命,个人有个人的感触,那场面!!!!!!!!!!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震撼,面对大自然的灾难,人类又有什么呢??人类现的未免太脆弱了!(补充一点,特效特别好)
咯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❼ 《2012》那样的震撼之作是怎么拍出来的
这怎么可能。。。是电脑特技撒,其实就是把模型放大化,其实真实的东西很小的,最多能上去一个人两个人就不得了的了不得了
❽ 为何数十年前的电影特效几乎不输现在的电影
最近重看黑客帝国三部曲,看到第三部锡安城防卫战的桥段的时候,突然想起这可是2003年的片子,距今十多年了其特效水平比之当今电影也并不落伍,感觉这十年电影特效水准的确也是有很多突破但是主观感觉上,并没有感到质的飞跃的程度,是因为画质的精致度已经达到某种程度的极限了么?就像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真实越不好有新的突破了么?
对于广义上的CG来说,近20年的革新主要在于纯CG镜头大面积替代实体模型。如果只算10年周期的话,那就是可以做的东西越来越多了,CG镜头的景别也越来越近了。
如果只按照十年为周期的话,的确我们发现十年前的效果其实已经挺不错了,貌似和现在的效果并没有什么区别。要知道以十年为周期,抛开CG技术的进步,单是电脑性能的提升都是极其巨大的,那么为什么给我们的感官却没有很大区别呢?这其实是好莱坞导演们的聪明之处,也是绝大多数中国导演最欠缺的--做自己有能力把控的效果,合理的规避难度。
最明显的例子,那就是侏罗纪公园1里面的恐龙群集奔跑的镜头,放在现在看也肯定会让人觉得很真实。今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里面的恐龙也很真实,那么这接近二十年的差距在哪?
侏罗纪1的时候的技术水平,理论上来说只能保证两点--光影正确,动画合理。而这其实就是我们对于真实的第一判断要素,做出了多少细节在真实性上只是次要的存在(当然近景和特写镜头除外)。做侏罗纪1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很巧妙地配合使用了CG和实体模型,CG被用来制作奔跑的相对小的恐龙,以及夜景下的部分,近景等CG级别达不到的部分都用实体模型来拍,而且CG镜头严格控制长度,在观众快要感觉到不真实的时候就切掉了。这种方式被好莱坞导演一直沿用至今,实拍和CG交替使用,让观众弱化CG中的恐怖谷效应。
所以好莱坞的特效电影就一直在合理的利用极限能力的情况下不断进化,十年前的《后天》里面大洪水的镜头只是短短几个,而2012里则是各种洪水爆发,到了妇联环太平洋时期,水的问题几乎被好莱坞彻底克服(Flowline功不可没),你会发现水的特效这几年变得越来越多。
而以金刚为起点的WETA也将毛发发扬光大,在以前毛发的角色还是很金贵的,不能随便给特写。而我们的凯撒已经可以把脸撑满整个屏幕了。
所以说不是说近10年的技术没有进步,而且十年前的导演规避了技术瓶颈,或利用美术和剪辑来弱化当时的技术瓶颈。
对比起来国内导演因为不懂特效,所以经常有不切实际和异想天开的要求。好莱坞都刻意回避纯CG镜头的长时间展示,他非要变着法加特写,加时间,“钱都花了,那就尽量多展示,看的越多越值”。结果闹出不少笑话。
现在的特效最大的发展在于,他让人觉得这不再是特效做出来的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让特效体现出真实。给大家看两张图感受下特效的强大:
这张萌吧?其实它是这样的:
我不会举太多IMAX时代的电影来做对比,就找了一些近年来不错的特效,跟黑客帝国也就差个几年。
抛开IMAX,七毫米胶片,200FPS,云渲染这些基础的硬件升级不说,
纯粹从CGI(数字特效)角度来讲进步已经很惊人了有一部叫做《百年电影特效发展史》的小短片就对2010年之前的电影进行了技术比较,推荐对技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从同一系列的电影来看其实很容易看出,但我无法准确的把技术升级的范围定义在十年内
1993年《侏罗纪公园1》的恐龙,当时皮肤皱褶是无法通过3D模型来实现的,因此暴龙袭击汽车内的孩子的时候恐龙的头实际上是用遥控的恐龙模型来进行拍摄的,虽然机械模型的皮肤可以通过各种化学材料拼凑出毫无瑕疵的细节,缺由于机械结构限制,实际恐龙很难有太多的表情,实际就是个面瘫。
1997《侏罗纪公园2-失落世界》开篇就出现了剑龙的皮肤特写镜头,实际上那时候的3D技术开始支持“凹凸贴图”,就是在皮肤表面用一层黑色的影子描绘来展现皮肤表面的凹凸感。
十年前的特效相比今天,个人看来更(只能?)着眼于视觉的“看起来”,而今天除了视觉效果外则更兼科学。记得曾看过变形金刚幕后介绍,有一个镜头是大厦折断的效果,当时特效已经基本完成,而在一位建筑学专家看后表示,对于一栋镜头里的大厦来讲,那样的破损过程从工程学来讲是不可能的,因此导演要求重新制作。
如果只求普通观众的“看起来”,又何必这样。
至于以后激动人心的进步,目前来看应该是更加身临其境的3D效果吧。全息倒不怎么看好,不是技术原因,只是摄像机的走位、角度是观影效果很重要的成因,用全息,谁来控制摄像机,还有影院座位谁来分,观众能不能走动.(想一想大家都要站在超人身上...那场面)诸如此类。最后:电影特效也是一门艺术,艺术与科学从来没有分开过,你看得到的是艺术,你看不到的是科学。
❾ 电影2012有那么好看吗
个人认为真的不错,特效做的绝对一流,场面宏大震撼,在电影院看感觉身临其境,让人胆战心惊,亲情人情的描写也算可以,毕竟是灾难片,尤其有几个情节描写确实感人,地质学家和总统的对话,地质学家和老父亲的对话,当时看后潸然泪下,人性的美好光辉始终是那么的耀眼,最大看点是2012集所有自然灾难于一身,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世界末日千万不要来临!再有中国元素不少,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