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朝的女人 杨贵妃最后怎么死的
吞金而死,让阿翁半个时辰后找皇上,然后吞金跟皇上最后的缠绵,吞金后很重肠胃就会很不舒服折磨人,求皇上勒死自己,这段结局真的很赞
2. 杨贵妃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杨贵妃最后在马嵬驿自杀而死。
公元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共打进了长安,第二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杨国忠往蜀中开始逃亡,在经过马嵬驿的时候,保护唐玄宗的禁军军士陈玄礼和其他官兵一直要求唐玄宗处死杨国忠和杨贵妃并且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告诉陈玄礼杨国忠祸乱朝政,但是杨贵妃没有过错,想要赦免杨贵妃,但是禁军军士和官兵都认为杨贵妃是个红颜祸水,安禄山之所以反叛是因为杨贵妃而起,不杀死杨贵妃不能以振军心,继续包围着唐玄宗。
唐玄宗无奈之下听从了随身太监高力士的劝言,赐给了杨贵妃一条白绫命令杨贵妃在佛堂的李树下面自杀,杨贵妃为了保护皇上,在树下自杀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3. 杨贵妃是怎么死的
杨贵妃是历史四大美人之一,关于她的故事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十分的多,当然世人除了对她在世期间的故事感兴趣之外,对她的死亡之谜也是十分的好奇。史书上记载杨贵妃是在马嵬坡下自缢身亡,当然,这个自缢身亡,也是在兵谏之下唐玄宗下的圣旨下被迫自缢的。也有野史说杨贵妃去了东瀛(日本)没有死。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其宠妃杨玉环死于马嵬驿。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然而,文人赋咏与史家记述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还留下许多疑团,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也有人说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4. 92版的电影《杨贵妃》结尾,唐玄宗为何沉默的面对跪在自己面前的杨贵妃
因为这个时候的唐玄宗的权力跟之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可以说他这个时候再发布一些关于杨贵妃的命令,他的这些手下也不可能去按照他说的来做。并且面对这个国破山河的局面,也需要他去做出一些牺牲了。
除此之外,杨贵妃也知道唐玄宗现在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也是时候需要她作出一些牺牲了,因为毕竟前期做的孽太多了,朝廷变成现在这个鬼样子可以说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但凡自己前期稍微的有点谋略,不让唐玄宗这么迷恋自己,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5. 杨贵妃最后的结局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正史《旧唐书》记载:杨国忠等人被杀后,既而六军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问,对曰"贼本尚在",盖指贵妃也。力士复奏,帝不获已(不得已),与妃诏,遂缢死于佛室。时年三十八,瘗(葬)于驿西道侧。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杨贵妃传》) 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当时杨贵妃被葬于驿站西面的道路旁边,尸体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后来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时候,离杨贵妃去世已经过了一年零六个月,此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 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 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 琰,杨 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6. 杨贵妃受尽唐玄宗宠爱,她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有着“羞花”的雅称,杨贵妃不仅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她的外貌还倾国倾城,回眸一笑把唐玄宗迷的神魂颠倒,在古代有许多的大诗人都描绘过杨贵妃的外貌,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写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在李白的《清平调》里则形容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荣”。
7.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在四川营山县东北方向百里许,有座神奇之山———太蓬山。此山绵延12峰,方圆20公里,风景秀丽,古迹神奇,地貌独特,山势险峻,状若蓬莱飞渡,素称“蜀北名山”。这里,有周朝葛由飞升成仙的“飞仙桥”,有晋代成国创立者李特幼时读兵书的“天子读书台”,有宋神宗爱妃陈才人到此降香祈嗣后留下的《降香碑》,还有中国乃至世界研究杨贵妃终老之地的惟一珍贵石刻———《安禄山题龛》,它记录着杨贵妃的———
千年未死之谜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诛奸相杨国忠为借口,突然在范阳起兵,惊破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美梦。转瞬之间,洛阳失陷,潼关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携爱妃杨玉环,仓皇逃离京师长安。刚到马嵬坡时,六军不发。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对杨氏兄妹专权不满,杀死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遂请求处死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只得与杨贵妃诀别,杨“遂缢死于佛堂”。新旧《唐书》与《通鉴》均对此作了明确记载,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都记述了的经过。由此可见,杨贵妃死于马嵬坡是不争之事。
然而,事隔1200多年的今天,不知人们是同情还是倾慕这位绝世佳人,总怀疑她没被缢死。有人认为,高力士系唐玄宗心腹,最善揣摩主子心思。马嵬事变前,杨贵妃曾两次被遣出宫,均是高力士摸透主子心思,“有罪谪出,悔过召还”,让杨贵妃应召回宫的。马嵬事变,杨贵妃被赐死,唐明皇又叫高力士去执行,高力士难免不做手脚,缢时稍轻用力,造成“休克”,即可免除贵妃一死。有人认为,陈玄礼虽恨杨氏兄妹,但极慕贵妃天姿国色,怜香惜玉,不忍杀害,暗中以侍女代死,让杨贵妃死里逃生。还有人认为,杨贵妃早年修道,深谙“太阴炼形术”,加之她体质异常,即使无人相救,被缢后复活的可能性也很大。《唐阙史》中曾有“解帛而气复来,遂再缢之乃绝”的记载,也说明杨贵妃有缢后复活的可能。
既然杨贵妃未被缢死,民间便传出她诸多逃亡之说:有杨贵妃远走美洲之说,有杨贵妃逃亡日本之说,有杨贵妃隐居北京房山之说,还有杨贵妃终老四川营山太蓬山之说。
那么,杨贵妃在马嵬事变中究竟是死是活呢?人们可从———
《长恨歌》中觅隐情
千百年来,描写杨贵妃死于马嵬坡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而惟有白居易的《长恨歌》才真正道出了其中的隐情。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陈鸿的《长恨歌传》专门作了考证。俞先生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果以“长恨”为篇名而言,写到马嵬坡就足够了,何必还要假借临邛道士和玉环相会呢?从《长恨歌》的描写可以看出,杨贵妃并没死于马嵬坡。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十分凄切,唐明皇想救却“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诏旨,是绝不会有的。而陈鸿的《长恨歌传》中恰有“使人牵之而去”的说法,也说明杨贵妃当时并没有死,而是被人牵去藏于远地了。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唐玄宗回銮后要改葬杨贵妃,却不公开迁葬,而私下派人掘坟,结果“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怎么也找不到“尸体”,却偏偏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如果杨贵妃真的死了,贵为皇帝的唐玄宗绝不会把这个被尸水浸泡过的香囊成天挂在身上。《长恨歌》接着又写了唐玄宗托临邛道士杨通幽四处寻访杨贵妃的情景。经过千辛万苦,杨道士终于在蓬莱山找到了杨贵妃。白居易对此作了精彩描述:“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杨道士果真找到了杨贵妃,连杨贵妃修道时左臂上露出的“太真”二字也看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杨道士还给唐玄宗带回了两件信物,“唯有旧物表深情,钗留一股钿一扇。”对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著名史学专家冯汉镛教授曾率队到太蓬山实地考察。冯教授认为,从道士找到贵妃,带回信物来看,就清楚地表明,马嵬事变后,杨贵妃仍活在人间。至于《长恨歌》中所指的“蓬莱”,应指的是四川营山的太蓬山。我市文史专家王化先生在《太蓬山集》中也称:“太蓬山,因山峰状若蓬莱而得名。”
杨贵妃既然没死,怎么又不回宫呢?可见她对唐明皇的———
8. 杨贵妃在马嵬驿兵变以后究竟去了哪里,真实的结局是什么
看一看
1263年前的今天(公元756年7月15日),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兵变”,逃亡之中的唐玄宗李隆基在禁卫军的逼迫下,含泪赐死了自己的最爱杨玉环。
“马嵬驿兵变”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杨贵妃到底在这场变故中死没死?电影《妖猫传》中的玄幻情节有影儿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一千多年前的玄妙悲惨的爱情故事。
马嵬驿兵变始末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借口讨伐杨国忠发动叛乱,是为安史之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长安无险可守,唐王朝统治集团惊慌失措。
七月十二日,百官上朝的不到十分之一二。玄宗登临勤政楼,下制书说要亲自率兵征讨安禄山,听到的人都不相信。当天,玄宗移居大明宫。天黑以后,玄宗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集合禁军六军,重赏他们金钱布帛,又挑选了闲厩中的骏马九百余匹,所做的这些事情外人都不知晓。
十三日,天刚发亮,玄宗只与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从延秋门出发,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孙都弃而不顾,只管自己逃难。玄宗路过左藏库,杨国忠请求放火焚烧,并说:“不要把这些钱财留给叛贼,”玄宗心情凄惨地说:“叛军来了没有钱财,一定会向百姓征收,还不如留给他们,以减轻百姓们的苦难。”这一天,百官还有入朝的,到了宫门口,还能听到漏壶滴水的声音,仪仗队的卫士们仍然整齐地站在那里,待宫门打开后,则看见宫人乱哄哄地出逃,宫里宫外一片混乱,都不知道皇上在那里。于是王公贵族、平民百姓四出逃命,山野小民争着进入皇宫及王公贵族的宅第,盗抢金银财宝,有的还骑驴跑到殿里。还放火焚烧了左藏大盈库。崔光远与边令诚带人赶来救火,又召募人代理府、县长官分别守护,杀了十多个人,局势才稳定下来。崔光远派他的儿子去见安禄山,边令诚也把宫殿各门的钥匙献给安禄山。
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先行,告诉郡县官作好准备。到吃饭的时候,抵达咸阳县望贤宫,而王洛卿与咸阳县令都已逃跑。宦官去征召,官吏与民众都没有人来。已到了中午,玄宗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就亲自用钱买来胡饼献给玄宗。于是百姓争献粗饭,并参杂有麦豆,皇孙们争着用手抓吃,不一会儿就吃光了,还没有吃饱。众人都涕泣流泪,玄宗也禁不住哭泣。
快半夜时,到了金城县,县令和县民都已逃走,但食物和器物都在,士卒才能够吃饭。当时跟随玄宗的官吏逃跑的也很多,宦吏内侍监袁思艺就借机逃走了。驿站中没有灯火,人们互相枕藉而睡,也不管身份的贵贱。
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李亨犹豫不决。这时有吐蕃使节二十余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杨国忠还没有来得及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有人用箭射击,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杨国忠急忙逃命,逃至马嵬驿西门内,被士兵追上杀死,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然后杀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玄宗听见外面的喧哗之声,就问是什么事,左右侍从回答说是杨国忠谋反。玄宗走出驿门,慰劳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
(影视剧照)
还一中说法是,杨贵妃不是被勒死,而是为了保护李隆基吞金自杀。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
9. 杨贵妃的结局到底如何呢
2018年电影《妖猫传》的热映,将大唐贵妃杨玉环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个千古谜题再次推向人们的视野之中。那么,杨贵妃当年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这种观点,也有合理的地方。总之,马嵬兵变距今已一千多年了,至于这次兵变到底是何人挑动,而杨贵妃又到底是怎么死的,等等,这些千古悬疑或许将永远这样被世人传说流传下去。
10.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最后在干什么
在电影的结尾,两人在马嵬坡的房子里make love,过程中因为服毒后杨玉环已经没有力气用白布勒死自己,因此求李隆基帮忙,李隆基含泪吻着杨玉环的最勒死了他心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