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冷山》观后感
[《冷山》观后感]
冷山,一座美丽的山峰,一处美丽的风景,《冷山》观后感。却不知为何这样的美景要叫这么一个冰冷的名字。
“冷山”,从名字里透出的荒凉,沿散至终。所有拥有着美好回忆与希冀的地方仍然冰冷,即使所信仰的天堂已然破灭,却还是因为信仰和希冀所存在。
我们所失去的将一去不复返,大地满目疮痍,鲜血流满成河,心灵饱受创伤,唯有让往事在心中沉寂。云散终会日出,战争会结束,那些记忆也会跟着战争结束——所有人都必须为不得不开始的战争勇敢站起来。
《冷山》,一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影片的历史背景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这是一段令美国人始终难以抒怀的岁月。内战,总是会从各个方面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但与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不同,好莱坞影片极少对南北战争交战双方进行道德、正义上的评判,更多的是对战争的残酷性本身、战争对人性中“恶”的张扬进行展现,甚至很多影片在情感上倾向于贵族气更重的南方,这种反思情结到也算是个有趣的现象。
《冷山》是根据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导演安东尼·明格拉用史诗般罗曼蒂克的拍摄手法,造就了这部描写南北战争作品的磅礴大气而又悲天悯人的风格。
《冷山》的风格是带有诗意的悲天悯人,展现了战争中人性的美丑,于传奇经历中体现人生真知:一种对生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批判与反思,并没有刻意表现的痕迹,它更多地是借助于不动声色地叙述,但正是在这种看似平静的不动声色,让观众更强烈地体会到冷静的镜头与骇人心魄的画面之间的巨大反差,在心灵上产生骇人的震骇力量,让观众久久沉浸在白色的重山压迫之下的巨大伤痛之中。
这到底是纯粹的爱情还是通过所谓的爱情展现更深更隐晦的一层东西。必竟爱情比较显性,用之来说事比较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共鸣。我认为:个人感觉,信念,才是影片的真正主旨。
是什么支持妮可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是什么支持裘德洛拔山涉水。是一种信念,是没有实体、无法触摸的信念,它虽然无形却无比强大,它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和生活。看起来好象是那深深一吻、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情,支撑了两个人渡过几年的艰辛和痛苦。其实这不是亲吻的力量,亲吻仅仅是一个仪式、一种符号,背后弥漫着宗教般的坚定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针对爱情本身,而成了一种生存的必需品。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活下去找到一个理由。人也必须为自己找到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仅仅是象葛优在《活着》中所说的活着的理由就活着。片中保安队变态般积极地到处捕杀逃兵,与其说是邪恶,不如说是敬业,那也是对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无可否认,影片带有一种强烈的反战情绪,一种基于人性,基于作者对战争以及战争的创伤的深入思索和理性批判的情绪。但与其他反战影片不同的是,《冷山》的反战主题并没有通过众多的血腥战场与伤员来阐释,虽然《冷山》的一开场就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破坏力与巨大震撼力,但《冷山》的战争意蕴,并不是通过反复的无止境的战争镜头的重复运用与血腥的视觉刺激来实现,而是使每一个镜头都留下战争的痕迹,使战争的创伤渗透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令人无法呼吸,令人时刻都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一切的美好在战争的铁蹄下破碎,人性的丑恶,毫无忌惮的张扬在阳光下,阴暗而刺眼;是以一种诗意般的悲伤与忧愁,于简单的生活中去展现人性的善与恶,于平静的叙述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反战的主题通过受战争影响的人以及因战争而改变了的人生来集中展现,使观众在影片中看到了因战争的爆发,而彻底激发出的人性的残忍、虚伪,这样的冲击更为深刻而震撼,观后感《《冷山》观后感》。而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冷山》向观众展示的,是战争状态下普通人的绝望与无助、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以及自我命运的无从把握。
毫无疑问,本片的反战意图非常明显,以人物的情感和命运的转折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在男主角的戏份上表现的比较直接,开篇,战场的惨烈,士兵生命的渺小无常,主人公逃亡中经历的事件,导演表达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回归,对命运的抗争和屈服。从牧师这个角色设定,可以看出:信仰遇到生死抉择,人性更容易显示出自我保护的本能,信仰的作用瞬间消失。另一方面,牧师对于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有一个调和缓冲的作用,不仅仅是对比。爱和信念比虚幻的信仰更具有使人坚守的力量,而牧师也不是一个反面角色,只是芸芸众生像的一个反映,在某种角度上,可以是他有一种乐观面对的行为意识,但更多的是迷失和沉沦,至少我们在有他的段落不会感到压抑。与之相对的是救助英曼的印第安老太太,她所居住的地方被描绘成世外桃源般的一方净土,令人心生向往,她的与世无争象征着人类心灵中与暴力共存的和平愿望。同样,设计陷害英曼的一家人和波曼饰演的年轻妈妈也带有明显的对比之意。
艾达方面,体现的是坚守和转变,为了生存的转变,为了坚守的转变。露比的出现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她是一个外表粗疏,内心感性而且聪明可爱的角色,她的到来为艾达带来了继续守望的信心与希望,是导演褒扬的。两人互相扶持慰藉,露比坚强乐观面对残酷现实的抗争精神感染激励了艾达。艾达也在悄然改变着露比,将其埋藏于心底的善良唤醒,两人的沟通是心灵层面的。如果说英曼体现了男性的执着勇敢,女性特有的隐忍豁达属于艾达。
在人物刻画上,英曼是内向和稍显被动的,在经过刻骨相思和百般磨难和艾达重逢一刻,见对方没有认出自己,黯然转身。我
感觉这是感情表达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一个细节,英曼一直不敢奢望艾达对自己的用情之深,患得患失。艾达更加主动,如果不是这样,恐怕这段美丽的一见钟情会无疾而终。
影片通过开场英曼战场上的回忆,用倒叙的手法,再现他与艾达之间的唯美爱情,而以英曼回家途中的种种历险和艾达的所见所闻的两条明线,相互交错补充,把人性中兽性的一面暴露出来:疯狂洗劫普通百姓的联邦骑兵,血腥追杀逃兵的南方土匪,如土匪一般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滥杀无辜,漠视普通人生命的南方兵。
影片的节奏舒缓悠扬,悠闲的长镜头,似乎并不急于将所有情节都推向高潮,情节的发展平淡而有意味,将发生在英曼与艾达身上的,一点一滴娓娓道来。而英曼与艾达之间的联系,永远只是靠彼此眼神流露的深情来维系,独自承受着生活的重压。
英曼与艾达的爱情,这是怎样一份含蓄而美好的相恋:局限于他看到她的第一眼就向旁人打听起她来;局限于他为了她的一句话做了她想他做事;局限于她远远路过他时为他弹奏的那一支曲子;局限于聚会上她拿着盘子做借口到窗外跟他谈话;局限于战争在他们还没来得及相爱之前就开始;局限于他们互赠的照片和一个临行时仓促的吻。
离别的吻痕,永久的缠绕在他们之间,也维系着他们的爱恋,在面对无法预知的命运,面对看不到尽头的恐惧与孤独时,他们,用彼此的爱来支掌自己——他独自一人在这个世界上空虚落寞得太久,是她充实了他。
只是,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分开的,爱情开始的时候他们也是分开的,人性的异变从也这里开始。他的异变直接来源于战争,被杀戮、死亡、恐惧和本能促成,引致爆发的却是无望中的一封思念的家书,他逃亡了;而她的异变也来源于战争,被窘迫、无依、饥饿、和守望促成,引致爆发的是一个干练泼辣的农家女,她自立了。
注定要守望,注定要逃亡,所有的一切,注定都无法圆满——英曼必须面对死亡的现实而艾达的守望终无圆满的现实。于是短暂的美好变成了永恒,即使只有那么一次相拥而眠,即使她自那口井中早已看到了他和她的结局,都是永恒的。
但是我想当艾达看到古井中,慢慢走来的那抹坚定的身影时,此刻她是最幸福的。因为爱,因为对生命的眷恋,因为对和平的坚守,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岁月里,这份珍贵的信念,都将伴随人类走过苦难的人生,指引我们穿越乱世的洪流,抵达幸福的彼岸,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战争结束了,冷山恢复了平静与美丽。失去的东西永远不可能再回来,对于艾达来说,这里留给她的记忆是难以磨灭的,英曼成了她永远的记忆。又是一年的复活节到了,在艾达沉静的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到事实变迁给她带来的那一丝沧桑和一份坚强。
冷山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战争的伤痛灼伤了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人,唯有爱与信仰才能使满目疮痍的冷山有一丝温暖,这也是影片最后一幕温馨的画面,所传达给我们的。
〔《冷山》观后感〕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㈡ 请一篇电影《冷山》的影评
《冷山》影评
我是在网吧看到《冷山》的,看到了过多激情渲染的片子宣传,据说这是一部可与《泰坦尼克号》相庇美的片子。当时,听到这样的评论,我只是轻轻一笑,泰剧给我们带来的无论是剧情还是情感上的冲击,直到现在还有人念念不忘,YOU JUMP ,I JUMP!还有什么样的爱情誓言能比这句话更容易蛊惑人心?
结果,看《冷山》时不觉中我就已经泪流满面,直到影片结束时,我心里澎湃的感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人类从来都没有放弃的爱是我们真正需要这个电影的理由。电影开头的前十分钟内点亮天空的战火几乎让我错以为这只是部描述南北战争片子而盟发了离开的念头。而就在烽火即将燃尽一切的时候,美国南北战争末期受伤的士兵英曼出于对恋人的思恋,不远万里踏上归家的旅程;艾达经历了丧父之痛,饱偿孤独与艰辛,也是依靠对恋人的思恋,不断地与粗砺尖锐的生活抗挣着……那座在一部小说中偶然提及、巍峨兀立的冷山,是他们整个思绪中唯一的思想联系,唯一的情感寄托,唯一的心灵慰籍。
从路上为了衣食出卖因曼的普通南方老百姓,到对于孩子的生命非常残忍的北军士兵,还有遭遇北军时先向因曼等南方逃兵射击的南军。南北方的士兵在战场泥泞中的翻滚厮杀,到最后一刻血肉相见时已经丢失的最初的战斗目标,人的生命在顷刻间无法预知的失落,丑恶的人性赤裸裸地暴露在战争当中,而这时唯有超越性的爱是治愈一切人性恶和伤痛的良药,这才是电影体现的最终意图。那些在镜头下慢慢展露的爱,使得我们对于暴力和残忍的透视一直和强烈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使我最终一点点被感动,直至泪流满面。看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就一直不会丢失希望;这希望籍由人群之间的爱,好象那不歇止的宁静透明的水流,缓慢但坚韧的在乱世中流过。
艾达贯穿电影始终的画外音,在妮可纤细的嗓音下,是乱世当中最坚韧的穿越人心的细细风筝线,她在三年间写下的103封书信当中很多时候脆弱而深情的心声,一直是牵引他回到家乡的信念。对于经常不看电影的我来讲,关注不到战争背后备受凄苦的人民,也了解不到影片所赋予的沉重背景。我只是单纯的被两个人的爱情感动,他们的爱情几乎没有强烈的身体语言,只是通过眼神的彼此渴慕,甚至显得窘迫的肢体细微动作来体现那种深沉的依恋,即使结尾处的重会也捕捉了人物最微妙的心态。而他们彼此的思念,导演仅仅通过艾达的画外音和反复出现的艾达和因曼各自珍藏在身边的对方的照片,不露痕迹地展示:那两张几乎一样色彩和光线的黑白照片,相片中都不快乐的脸,似乎反衬出爱情的美丽和无法规避的战争的忧患。
我记不住导演的名字,可是我却一直记得,记得爱情在心里留下的余音,它让我相信:我们,还可以相信爱。
㈢ 电影《冷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美国南北内战时期,连年战争令一个名叫英曼的南部士兵疲惫不堪,身受重伤的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多,毅然决定拖着病弱的身体逃离部队,独行踽踽赶回遥远偏僻的故乡冷山,只为了再见情人艾达一面。
归乡旅途上的种种遭遇是从战场重归冷山,从破损重归完整的必由之路。在他的家乡,偏僻的冷山,艾达也饱受生活的折磨和等待的痛苦。
父亲的去世和奴隶的离开,使养尊处优的艾达生活难以为继,在山区女孩露比的帮助下,艾达渐渐学学会与周围粗砺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期待英曼的归来。穿越连绵战火,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连系,在这里,即使旧日所有的信仰天堂都已破灭,却仍能让你疗伤止痛。
(3)电影冷山反映的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冷山》是一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光荣、责任、忠诚这些严肃抽象的主题依托于飞舞的弹片和人物生活化的对白中,一点点还原出动荡不安的北美19世纪风俗画。
从电影本身的结构来看,情节似乎有点散乱。电影中两条主线之间,本来通过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过程的闪回镜头,以及两人分别在远方对对方的相思镜头来连接;可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两条线各自为章,缺乏联系。
㈣ 美国电影《冷山》讲的是什么
新年快乐!《冷山》是部野心勃勃的影片,光荣,责任,忠诚这些严肃抽象的主题依托在飞舞的弹片和人物生活化的对白中,一点点还原出动荡不安的北美十九世纪风俗画,很细腻很舒缓,更适合细细品味而不是大口吞食,但有一丝矫情
㈤ 冷山的电影剧情
美国南北内战时期,连年战争令一个名叫英曼(裘德·洛饰)的南部士兵疲惫不堪,身受重伤的他感到自己的生命所剩无多,毅然决定拖着病弱的身体逃离部队,独行踽踽赶回遥远偏僻的故乡冷山,只为了再见情人艾达(妮可·基德曼饰)一面。归乡旅途上的种种遭遇是从战场重归冷山,从破损重归完整的必由之路。
在他的家乡,偏僻的冷山,艾达也饱受生活的折磨和等待的痛苦。父亲的去世和奴隶的离开,使养尊处优的艾达生活难以为继,在山区女孩露比(芮妮·齐薇格饰)的帮助下,艾达渐渐学学会与周围粗砺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期待英曼的归来。穿越连绵战火,冷山,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连系,在这里,即使旧日所有的信仰天堂都已破灭,却仍能让你疗伤止痛。
㈥ 《冷山》到底在向我们讲述什么
有人说情爱是电影的主内容,但我觉得情情爱爱只是本片内容的一个方面,甚至还不是主要方面。导演早在前作《英国病人》中,已经让我们见识了他“罔顾而言他”的功力:明明是要说一个纠缠不休的爱情故事,却偏偏扯上那么多家国情仇;而到了《冷山》则相反:明明是描绘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却要拿妮可与裘德这对金童玉女的爱情故事作噱头。影片对于南北战争的反映,比《乱世佳人》更全面,也更深入。战场上死亡恐惧与求生本能,战时生活中人性的善恶美丑,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刻划带着非常文学化的气息:似乎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观众的情感却如汹涌的暗流般被激起。
本片聚集了一批出色的演员,两位主角就自不必多说,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但相对而言,影片给人更多惊喜的,是那些配角们。瑞妮兹维格以特别招评委们喜欢的方式演绎了一个大大咧咧、勇敢率真的村姑娘形象,很具得奖的气象。事实上,在本文的写作途中,她正好获得了本届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角。其他的如邻居夫妇,地方恶霸,瑞妮之父和他的肥胖伙伴,还有裘德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角色,虽然出场很短,但却最动人,如一道伤心小箭,迅疾无伦地射中我的心窝。就我个人认为,整部电影的戏肉就在那一段最突出。 《冷山》是拥有博大胸怀的,它关怀爱,歌颂和平,剖析人性的善恶;但它绝不煽情,一切都是在悲天悯人的气氛中默默地展现,不经意间打动你。《冷山》是激烈的,不仅拥有壮观的战争场面,也有野蛮的残杀,与畸形色欲的诱惑;然而《冷山》又是舒缓的,仿佛陈列在博物馆中的历史画卷,一切都隐含在沉稳的叙事当中。它虽然在结构上还不如《英国病人》那般大巧无痕,但笔者已经相当满意了,绝对属于今年好来坞电影的前三甲。
㈦ 电影《冷山》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是英曼回来了 ,但是他为了保护艾达 ,在与一金发男子(提格队长的走狗)决斗中丧生,数年后 ,露比与那个乔治亚来的歌手结婚并育有一子 。艾达生下英曼的女儿农场生机一片。
①《冷山》是一部2003年推出的美国电影,由安东尼·明格拉根据查尔斯·弗雷泽尔(Charles Frazier)所写的同名小说改编成剧本以及执导。
②影片讲述了美国南北内战时期,一个名叫英曼的南部士兵身受重伤生命所剩无多,他逃离部队,故乡冷山,只为了见上心爱的妻子艾达一面。艾达则在山影交错的乡间度过了独立的蜕变期,学会如何与粗粝尖锐的生活对抗挣扎,并与山区女孩露比在战乱期间的冷山相互取暖,艰难而快乐的生活。
㈧ 电影《冷山》与小说有什么差别
冷山》:一部惊心动魄的英雄史诗
《冷山》是一部不同凡响的小说,讲述内战结束之际,一位士兵为了自己的所爱而返回家园的多灾多难的旅途。伟大的爱情故事与孤单凄惨的迢遥长路融为一体。伴随着《冷山》的诞生,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位耀目的新天才。
《冷山》以当地历史为背景,以从作者的高祖父起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为基础,叙述了一个受伤的士兵英曼,离开残酷的战场,穿过那片残破的、即将遭受败衄的南方土地,
回到自己战前的心上人艾达身边的故事。与此同时,艾达正在勇敢顽强的年轻姑娘鲁比的帮助下,努力重振父亲留下的农场。英曼的“奥德塞”与艾达的奋斗互相交织,他们长期隔绝的生活随着战争的临近终局而即将交汇,两人分别面对着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巨大挑战。
查尔斯·弗雷泽深刻地洞察到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孤独状态的危险。他对于社会的变迁,具有与那些19世纪的伟大小说家同样敏锐的观察力。《冷山》重新创造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在我们的时代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相关评论
“这是很长时间以来我读到的最好的一部书,读至结尾,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睛。它是一个奇迹。”——拉里·布朗
“《冷山》是一个让人心碎的美丽故事,叙述优雅,最细枝末节之处也同样让人信服,久久难忘。”——约翰·伯伦特
“《冷山》是继麦克尔·厦拉的《杀手天使》之后最优秀的以内战为题材的小说,风格堪与谢尔比·福特媲美。这部小说有资格获得当今所有的、任何的奖项。”——卡伊·吉朋斯
“这部小说实在是太伟大了——在任何可以想见的,以及那些读此书之前根本梦想不到的方面都是如此——以至我想到,它所达到的高度,还有我阅读时获得的快乐,会影响到我今后读的每一本书,使它们相形见绌。它是如此完美,甚至我可能再也不会想读别的书了。《冷山》是美国文学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里克·巴斯
“查尔斯·弗雷泽的小说笔触简约,却意味深长,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点染出一位呼之欲出的人物,一个奋力从已经毁灭的世界逃离的士兵——英曼。那些被太多的哀伤所包围的温情时刻,既真实,又感人肺腑;当艾达说‘想告诉他自己是怎样变成今天的样子’时,那种压抑的表达——在《冷山》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决不少见——几乎让人心碎。然后是更让人心痛的结局。”——安·毕替
“查尔斯·弗雷泽的《冷山》,是我很长时间以来读到的最为精彩、出众的处女作。它叙事宏大,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写景状物笔力超凡,读来让人欲罢不能。虽然背景选在内战时期,从最深刻的意义上说,却是指向当代,与《永别了武器》遥相呼应。——威廉·莫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