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日本动漫画风比中国动漫画风差那么多
日本动漫画风比中国的差么?普遍人会认为中国的画风差。日本动漫很多,画风也各有不同,虽然人物大都一种结构,但背景和特效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你看的动漫肯定不多。k的剧场版。fate系列等一些极具商业画分的动漫特效肯定不会差。你说美国漫威画风好到可以理解国内画风好只是一些公司花重金制作的,但肯定比不上日本顶极的商业性动漫
而且有些动漫国内制作不出,是和日本联合创作的。
⑵ 为何现在国产漫画的画风都是日漫风格已经成为趋势了吗
日漫人物美型,而且较大的眼睛以及眉毛,能够比较轻松的表达出人物的情绪,而合乎美感的身体比例让人看着很舒心
⑶ Dc的正义联盟
动画的话,有《Justice League》和《Justice League Unlimited》这两个。但是因为正义联盟是在原有的英雄的世界观上整合出来的,所以共通世界观的动画有很多比如超人、蝙蝠侠什么的。
至于动画连续剧和动画电影的关系,动画电影是原创的剧情,因为正义联盟的世界观里面存在平行世界,所以给了原创剧情很大的创造空间,所以有时候就会出现日本忍者蝙蝠侠、吸血鬼小丑之类的小惊喜设定。因为是平行世界,所以怎么搞都不会影响主线的故事。画风问题的话,制作方会按照剧情需要选择各种各样的画风。
至于新52,是剧情里面有一个“闪点”事件,闪电侠无意识的改变了历史,然后为了修复历史,他重启了DC宇宙。在这个剧情之后,DC宣布了旗下所有主世界的漫画期数全部作废,全部从第一期开始,然后超人系列、蝙蝠侠系列等也全部重新启动(超人啊,蝙蝠侠等等的英雄的外形也翻新了)。至于为什么要叫“新52”,因为DC漫画推出了月刊,每周发行13本漫画,一个月发行合计52本新的漫画,所有称为“新52”。
⑷ 为什么日本漫画和动画画风相似,美国相差那么多
因为日本漫画和动画都是由日本制作方制作的……而美国是有美国制作方制作的……相差那么就是两国的文化差异与历史差异的问题。
⑸ 谁知道有一部中国动漫,但画风很像日本。
魁拔 动画名称:《魁拔》
动画剧照(20张)出品:Vasoon Animation·青青树动画 动画制作人员简介: 企划:武寒青 编剧:王川 田博 马华 李嘉 王鹏展 汤俊 朱岳 五柒柒 影片长度:5部×90分钟电影+22分钟×156集TV 面世日期:2011年7月8日 故事大纲: 魁拔,是天地的错误,宇宙的漏洞。 摧毁魁拔,是天、地两界勇士每隔333年浴血奋战的重任和无上的荣耀。 魁拔纪元1664年,天神经过精确测算后,在第六代魁拔苏醒前一刻,对其进行了一次核武级打击。但谁都没有想到,已经悄然实现了自身进化的新一代魁拔,成功地逃脱了致命一击…… 很快,天界魁拔司和地星神圣联盟均探测到了魁拔依然生还的“脉频”。因此,找到魁拔,彻底消灭魁拔,再一次成了各地热血勇士的终极目标。九国联盟就此发出征兵令,号召各地勇士参加联军,消灭魁拔。 在偏远的兽国窝窝乡,蛮吉和蛮大人这两个“独行族妖侠”,整天为了取得象征着成功和光荣的“妖侠纹耀”而刻苦修炼“脉术”,却把他们所生活的窝窝乡弄得鸡犬不宁,村民们绞尽脑汁想把他们赶走……
⑹ 为什么某些中国动漫画风很像日本的
因为日本的动画制作的很好,人物也很好看,所以中国进行了模仿,比如说把人物的眼睛弄大之类的,总之就是模仿他们的技术咯(但是剧情真的有够令人伤心诶)
⑺ 如何看待日漫和国漫的画风不同问题
在画面上,日本动漫其实并没有做太多的特效,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而是在画风上画的特别唯美生动,一切都是幻想出来的画面但却又是那么真实的存在着。
⑻ 求日本动漫和中国动漫的差别!
中日动漫差距
其实我们国家和日本的起跑线是一样的,如果大家看过50年代我们国家投拍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动画片叫做《美猴王》的就知道了,而和《美猴王》同时代的日本动画片代表是《白蛇》,无论从画风和技巧上来看,我们都比日本的优秀!!!可是为什么从60年代之后,我们的差距却越拉越大了呢?当然,我个人观点是这不排除政治因素,在那文革动荡的岁月里,不可能有很优秀的动画片出现,(电影都没有,何况动画片,试想一下,我们现在在cctv-6里面看到的老电影有几部是文革的时候拍的,《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之外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50年代投拍的战争片!!!),而同时代的日本动画业又怎么样了呢?60年代的日本正好是经济发展的启动期,政治经济都在飞速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很强烈,就如我们80年代一样!!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日本的动画业飞速发展,出现了大批的动画高手,其中以手冢治虫为代表的高手,创立了独特的日本漫画风格!!并培养了一大批的动画从业者,今天我们看到的宫崎俊,高田薰等身上都能看到手冢的影子!!!
可以不客气地说,60年代到80年代这20年是我们动画发展的停滞期,可想而知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动画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没有办法的客观原因,如果只是这种因为政治的原因造成我们的落后,我们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毕竟动画只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经济倒退20年我们都不再悲哀,而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动画落后又有什么好抱怨,悲哀的呢?
可是,果真只有政治原因么?答案未必!!!!想想当年8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的有些动画厂出了一批像《黑猫警长》等既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而且美术还相当不错的动画片,可以说是我们动画的复苏,可是以后90年代这十年出了什么呢?可以说-------没有!!!
为什么?就如上面幻苍狼所说,我们的动画业者的定位有问题,为什么非的定位于5-10岁呢?
我们已经成年也很爱看动画片么!!!看动画片并不代表幼稚。并且日本美国的动画片定位,虽然也主要是孩子,但是也兼顾了成年人的欣赏水平,宫崎俊的吉比利工作室出产的动画片国内的孩子看过的有几个呢?大部分的观众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
而且中国其实并不缺乏动画制作者,可是由于没有合理而有效的把他们利用起来,而使他们流失到日本或美国在中国的动画部里去了,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太清楚,好像从一篇报道上说,深圳有一大批的我国优秀的青年漫画家在替日本公司画画!!他们画出的漫画冠以日本的名义再打到中国来!!!!可悲呀!!!!为什么不加以组织利用呢?
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现像日本吉比利这样的工作室呢?可能与经济环境与人的意识有关。何其悲哀呀!!!!
今年可称作漫画年,国内漫画重地上海、广州漫展不断,本年度最大的一次漫展,也是新卡通发展15年来首次举办的大型漫展《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即将于国庆期间(10.1—10.7)在北京首都图书馆开展。日本漫画在亚洲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已形成巨大且成熟的产业链机制,每年给日本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其成为日本的主流产业。但被称作日本漫画最大消费地的中国读者读到的大部分日本漫画亦属盗版,中国读者在盗版中认识并喜爱着日本漫画,而中国的原创漫画却在产业机制和盗版挤压的双重夹缝中艰难的前行,因创作资源、市场潜力和受众资源的巨大,令作者、商家谁也不想放弃,因此中国漫画产业化进程成为漫画人和漫画读者最关心的话题。为此记者采访到本次展览主要策划人漫画作者凉。
张:日本漫画在世界上都是很有名的,实际发展如何?
凉:日本的漫画市场很大,形成也很早,他们第一批漫画读者到现在已六七十岁了。这种阅读趣味一直保留,是一种全民看漫画的形势,日本漫画家是全日本纳税人中收入最高的,在日本被通常认为最有钱的知名流行歌手还排在漫画家之后。
张:为什么会这样?
凉:这是因为日本漫画业完全产业化了,有很成熟的产业链和商业市场。在日本,一套新漫画创作出来,会先在杂志连载,反响好立刻会发行单本,之后会改编动画片,在收视不错的情景下,连带起周边产品如漫画人像贴片、电话卡、杯子、玩具等。紧接着,就会有广告来用这些漫画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在下一部新漫画还没出来时,这一部漫画还会做成OVA(原创漫画家影片或光碟)和DRAMA—CD(剧场CD)来补充这时期的市场空缺,这两种后续产品因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便捷的形式也会有很好的市场。此外,还会有电子游戏版,动画影片,而上面这一系列的收入将分摊进入产业链。
张:依你看,国内漫画与日本漫画的差距在哪儿?
凉: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国内的漫画没有产业化、市场化,没有一个合理的产业链,使市场运营相当艰难。比如国内漫画杂志中很多没有直接的运营权,一套好漫画如果出单行本就涉及书号,一套卡通本有时甚至要几个书号;出动画片的报批又是跨行业的,因利润的走向不一,使报批极为复杂和漫长,这又是作为卡通漫画这个产品特质不能承受的,更不要说制作动画影片,OVA和DRAMA—CD了。这种机制下,国内漫画杂志社被很大程度地局限住了。
张:事实上,漫画家制造出来的偶像明星比真实的明星还具有更稳定的商业回报,比如明星包装出来,还有可能因“隐退”、“毁约”、“变故”等危险使回收利润不能完全保证,而漫画形象会永远忠于作者和承销商家,而且每一个漫画家都可能制造多个偶像,比如日本最畅销的漫画里的F4。
凉:对呀!像日本知名漫画家鸟山明的《七龙珠》、富义博的《幽游白书》和武内直子的《美少女战士》,不仅作品靠成熟的市场化运作衍生出巨大商业利润,而且作者也成为全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
张:但有人反映,日本还有很多不良漫画正给国内青少年读者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凉:这种现象出现,完全是唯利是图、不负责的盗版书商造成的。在日本,漫画有严格的限制级,按年龄、性别取向分类,划分很细,还分12岁以下、18岁至20岁、成人等阅读限制,在书店里必须在不同区域摆放,有专人监督。因为日本漫画不是像国内漫画,题材还限制在讽刺、幽默或一些浅显的儿童故事,他们的漫画创作涉及到很深刻的主题,比如这次随展来访的日本有名的漫画家里中满智子的作品就是根据名著《红与黑》改编。国内盗版商不但不管限制级别,还专门将一些不适合儿童的读物以儿童读物面目出版,这对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是很不负责任的。
张:你能从技术上评价一下中日漫画作者的差距吗?
凉:从最高水准上看,日本漫画的技术不是遥不可及的。国内有很多很棒的漫画作者,比如《北京卡通》的姚非拉原来在武大学计算机,现在很多漫画读者把他当偶像,那情景和一些歌星fans(歌迷)的感觉差不多。
张:但这些作者队伍的整体是不是还不成型,为什么这样?
凉:其实队型还是有的,阵容也不小,由于产业化程度太低,使做这一行的人要先有很多选择,比如当漫画作者一个月只能有3000元收入,去一个好的广告公司就会是8000—10000元的收入;在人才竞争上,目前能留下来的,是一群凭着激情来做的,他们有很多无偿的投入,比如一种爱国热情,不愿中国市场只有日本漫画存在。事实上,国内原创漫画市场发展到今天,几乎是由于这些人存在。但激情不能当饭吃。
张:这次《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据说有1100幅日本漫画、600幅中国漫画,还安排了flash动画电影欣赏、漫画人物模仿秀剧场、中日漫画大师签名、漫画评奖、社团交流、漫画讲座等多项活动,对国内卡通漫画的推进会有很大的影响吧?
凉:这次《中日青少年漫画交流展》可能对北方漫画的直接影响更大,几届延续下来才会对国内漫画最火的上海、广州等城市影响更大。现在看上海漫画产业化进程较快,他们的《卡通王》杂志已有了独立运营权。这次展览可以说是试图激活北京一直沉寂的漫画市场,因为这样大型的展览就像一个行业的标志物,会带进很多商业投入。虽然在最初的投入中会“死伤无数”,但是对漫画产业化推进肯定有好处。因为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应该是漫画产业推进巨变的惟一出发城市。
张:希望是个好结果。
大家对中日动画差距的评价有多种多样,人才,技术,资金。。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中日的动画,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新中国建立50年了。能放到台面上的
动画有几个?一个《黒猫警长》一个《葫芦娃》再加一个《大闹天宫》这个就已经是我们动画事业的全部代表了。。。你们觉得以这几部动画(而且还都是10几年前的作品),我们就能说我们也有自己的动画?我们的动画也不比日本的差。。甚至要比他们好了???那不是在说笑嘛???
如果真的要找差距,希望以此来有所觉悟,以至于有所发展的话,我觉得日本动画比中国好的原因很简单:
他们是把动画真正当作一个事业,一个产业来做的!而中国对待动画的态度还只是一个教育幼儿的工具!
就是那么简单!如果不从观念上扭转过来,即使将来经济再发达,作出的动画依然还是现在的这个水平,最多画的精细一点而已!
打个比方,这个就好像,你向一个贫困农村放救济款,没有致富观念的农民,就是开个大会,大家把钱都分了;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会大家一起讨论,如果利用这笔钱来赚取更多的钱,直至走上小康。这里面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事实上,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处于那个农民分救济款的阶段。没有人,(也许有)打算把动画当作一个事业来作。看看前不久的中央台的那个什么计划千集动画。。fanit...根本就是在浪费钱和精力胡搞嘛!!!
事实上,我们还依然没有看到我们的主流的社会中(当局者)有什么改变的趋向。诚如中央台哪些没完没了的大头大眼目光呆滞的动画片!
所以中国的动画最大问题,不是资金,(钱少也可以拍出高质量的动画),也不是人才(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动画人才),而是一个的观念。。。我们的当局者,对动画的态度问题,直接制约着动画的发展。这个反映在动画的制作思路,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动画剧本写作上。
如果主流的当局无法有所改变,那么真正想作一些真正动画的中国人也是无从着手的。(听说前不久北京的首届独立映像节上,有部一个深圳人作的10分钟的动画《TALK》 获得了一等奖。据说那个动画是真正反应目前中国的动画发展水平)
如果我们的所有的动画都是本着教育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时候,这个动画在开始就已经毁了。。。而这个恰恰是我们的当局者所最愿意干的事情。。所谓的“思想把关”!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所看到的宫崎峻的最新片《千寻》的制作花絮的观后感。撇开吉卜力他们一丝不苟的严谨工作作风不谈,里面宫崎峻的一句话给我影响很深:他说,我作这个片子,就是为了那些即将10岁,或者现在是10岁,或者已经10岁的人看的。希望大家都能想起那个时候(大意如此)。他的动画是要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 不是。。他的动画更多的是一种回忆,一种叙述。一种对美好,纯真时光的描写。 好的动画,感动人是在不经意间的。。。。那么在这样的感动中,大家也能学到什么是真正我们需要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很早很早以前看到的,我所唯一喜欢的国产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浓浓的中国特色的水墨小动画。很短,但是很有意境。中国人自己的特色!~比起现在的国产动画要好上百倍!
我再想如果当时我们能坚持这种中国山水似的动画风格。好好发展,是不是就拥有有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动画那?试想,如果三国演义,这样的题材,用这样的风格演绎出来,是不是更有味道那?!也许这个只是假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国产动画,更多的是伪日似风格。什么都不是。。。
据日本有关方面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日本国内电影院上映的动漫片约为81部,日本的电视台每周播放动漫节目80多集,一年播放的动漫作品节目接近4000集。在日本所有的出版物中,漫画读物就占了40%,平均每天有25本漫画单行本问世。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统计,2002年日本动画片在美国的销售额达43.6亿美元,是美国进口的日本钢铁产品价值的三倍多。而去年,中国的动漫产业总收入也不过100亿元人民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商支付的加工费。
根据中国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国产动画片在电视台的播出应当占动画片播出总量的60%,实际上,2004年,我国国内动画片生产总量只有2.9万分钟,市场需却在26.8万分钟,电视台动画片资源严重不足;2005年是动画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春天,但仅有的几个动画频道几乎都出现了片荒,一部动画片被翻来复去地播放,预示着中国动画尚不能自给自足。
众所周知,中日动漫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具体有多明显我就不说了,说出来徒增伤悲。但是中日动漫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差距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由于中国漫画起步晚造成的,诚然,中国的漫画的确在进入商业化上要比日本晚很多,但这并不是问题之所在,中国的足球起步很早吧,中国的乒乓球起步不早吧;还有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因为中国漫画家的画工问题,这也不是问题的所在——《三毛流浪记》的画风决不是像日本的卡通漫画那样,但是它确是经典的漫画。我个人认为,中日动漫差距是由于中国的漫画家对动漫的认识和态度的问题,一直以来卡通漫画的阅读对象都认为是4—8岁的儿童,因此看看我们市面上所有的中国卡通吧:《蓝猫淘气3000问》、《怪城》、《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熊猫京京》、《封神榜》、《灰豆儿》(大概是这个名字吧)还有一些我实在是懒得记住它们的名字了,这些无疑例外的把观众范围定在4—8岁上!更说明问题的是在《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引进上,对于这件事我本不想提的,但是不得不提!这是中国引进的外国漫画的最大的败笔!不仅配音的人物语气、性格与原作格格不入,而且对原作的台词、剧情枉加改编,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那些人只把EVA定为只面向青少年的卡通。因此原作中对生活,对自我存在,对人际之间的那些深刻的思考避而不谈,只把EVA中的战斗一格不少的放了出来。再看看国人漫画家颜开画的《雪椰》这可以说是中国漫画的成功的代表作了,虽然有人认为颜开的画风极像日本的漫画,没有中国的特色,但是我要问,什么才是中国自己的特色?特色这玩意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甚至是很不实际的东西。为了“与别人不一样而不一样”和“因为不一样而受人喜欢”是不同的,现在的中国漫画的爱好者除了孩子还有什么,而现在中国的动漫作家还为了他国的孩子喜欢而沾沾自喜,惭愧啊。另外一个影响中国动漫的则是中国动漫制作者对动漫制作的态度问题了。中国的漫画倒还算不错,但中国动画制作上就十分的明显了。中国现在的动画还存在着远近的大小比例不一致(如《蓝猫淘气3000问》),颜色前后不一致甚至溢出边框(如《灰豆儿》)等低级的错误,这些问题只要在监制过程中很容易就能发现。当我第一次看我国和加拿大合作的《鸭子侦探》,虽然从画风上一眼就能认出是中国作品(前面说到的中国特色颇有收效),但在整部影片中却没有一处类似的毛病,甚至我敢说那是一部很好的动画,于是我怀疑它是否是国产动画,但监制中的外国人名似乎可以给我一个答案。没有国外朋友的监督的话,那么《宝莲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中国是可以出好游戏的,但是就是要看制作者的工作态度。
再说说日本的动漫,详细的介绍就免了,大家知道的可能比我还多。我要说的是日本人对动漫的认识和态度。日本的动画有专门的声优——我们也有,但是寥寥无几;日本有专业制作动漫的工作室——我们也有,但规模、人员上都不如日本(经费问题很严重);日本的漫画家有很多,而且许多孩子也都志愿做一名漫画家、日本有完整的动漫运作体系——我们也……。
总的来说,中国与日本的动漫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抛开这个那个的外界原因,中日动漫的差距就是对动漫认识、态度上的差距,想想我们现在还在为看动漫会不会影响学习而争论,又怎么能让我们的动漫有所发展呢?
这是我以前做研究的时候的资料,相关网址忘了。
⑼ 为什么国产动画和日本动画的画风差别很大
主要是国产动画和日本动画面向的人群不同。国产动画面向都是儿童,更多是对儿童一种教育意义,在给孩子潜意识的传达一些正能量的东西,所以国产的动画看起来比较的可爱,而且画风比较简单,让孩子懂得勇敢,善良,正义。而日本动画则是风格多样,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动画风格,但是更多的是侧重青少年的,让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要有自己的判断,充分全面的了解事情,让青少年思考友谊,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懂得承担责任,不能逃避。
由于国产动画发展比较晚,所以在很多方面还是和日本动画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近几年我国国产动画正在大力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动画,影视文化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照搬照抄,这样会影响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相信我国的国产动画未来一定发展的更好。
⑽ 美国动画片与日本动画片,两国的动画风格有什么不同
美国与日本动画电影风格比较
不可否认,日本与美国,是全世界少有的可以称作动画电影“大国”的国家——不仅因为它们生产动画电影数量之多,而且因为动画电影在其各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在开始比较两国异同时,有必要先解释一下本文的比较对象——动画电影(Animation Film)。在以下的文本中,“动画电影”特指那些以上电影院线发行为目的、且与电视动画没有直接关联的动画片。这样一来,本文中的动画电影就不包括电视动画系列剧、OVA(直接面对录像带或DVD市场)以及电视动画系列的剧场版。 这样的限制主要是针对日本动画而言的,相对于美国动画,他们有着多得多的电视系列、OVA和剧场版。如果将所有这些都拿来和美国动画比较,那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之,如果按本文设定的“动画电影”类别,两国作品之间无论在量还是质上都比较对等,从而更易于比较风格方面的异同。首先,就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两国的做法还是比较类似的。由于动画电影比其他动画产品要求更精细,因而花费的制作时间、制作经费都远非一般动画产品可比;因此,两国的动画电影从制作角度而言基本上都是本国的顶级水准。日本就不用说了,其真人电影的平均制作费本来就不高,而像宫崎骏、大友克洋、押井守等动画大师制作的动画电影,投入动辄以数十亿日圆计,耗时经年。即使在上亿美圆大制作风行的好莱坞,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也是要让各大制片厂老板肉紧的。不过还算幸运的是,高投入的动画电影一般也带来高回报,迪斯尼每年的作品肯定会进入年度票房的前十位,好几次还占据了第一位;而在日本,宫崎骏的作品更是屡破影史票房记录。
对普通观众而言,动画电影是如何制作的并不重要,关键是最后的“成品”看起来怎么样。相信只要看过美国和日本动画电影的人,都会或多或少感觉到二者不同的风格。仅就视觉效果而言,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电影近来有逐渐向立体动画倾斜的趋势,虽说传统的二维动画并没有退出市场,但从票房收入来看,不论是看动画片的整体市场,还是看所在单个制作发行公司所有类型动画片票房分布,3D动画都要比二维动画更受欢迎。而在日本,二维动画仍是市场的主流。这并非说日本动画制作过程中不用电脑动画(CG)进行修饰,像宫崎骏后期几部作品,都采用了电脑动画来辅助作画,到了《千与千寻》时已经用CG来做一些泪水的3D效果了。至于大友克洋和押井守在CG应用方面就走得更远,他们作品中的背景基本上都用电脑特效进行了润色,从而使得背景看来分外真实。这一点观众能从《AKIRA》、《大都会》、《攻壳机动队》、《最后一个吸血鬼》等作品中强烈地感受得到。在他们的有些画面中,如果光看背景,会有强烈的以假乱真的感觉,如《攻壳机动队》中的香港街道和《最后一个吸血鬼》当中的美军基地。
然而,日本动画电影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人物和其他角色都采用传统的二维构图——不管背景是否采用3D技术。与好莱坞各3D动画中着力刻画主角的立体真实性相反,日本动画电影仍然坚持用相对简单的笔划勾勒角色形象。在角色塑造形象程度上,两者各有千秋。日本动画电影中角色形象虽然和真实世界相差甚远,但创作人员一般通过出色的观察力赋予角色以鲜明的活力,使得那些平面的人物看起来是那么的有生命力,以至于观众根本不会在乎其视觉上“立体”与否;好莱坞的3D动画电影在追求“外观”真实性的同时,也并没有丧失角色塑造的趣味性:那些3D角色在细节无限追求“逼真”的同时,整体形象设计上又具有传神的夸张性,往往能将角色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至少就笔者而言,从观看的整体效果来说,优秀的日本二维动画和美国3D动画在角色的传神性上是旗鼓相当的。举个有趣的例子:宫崎骏作品《龙猫》中有个叫“小米”的4岁小女孩,迪斯尼作品《怪物公司》中也有一位1岁多的小女孩。这两个女孩的性格都是超级顽皮+初生牛犊不怕虎型,在视觉呈现上一个是简单的二维图像,另一个是精细的3D模型,可观众却能从她们的表演中感受到同样无限快乐的童趣,并且在心里留下同样深刻的美好回忆。
日、美动画电影对于不同视觉风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国民迥异的性格。日本人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隐忍、含蓄的特征,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我们中国人还更讲究简练与写意的风采。他们对动画角色的二维处理,多少反映了对于国画技巧的承袭:要的就是那样的意境!那些角色的设计看网上抄的 自己写没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