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中国现在不进口印度电影了
有的。我前一段看的“摔跤吧 爸爸”,就是印度的,还可以。
Ⅱ 为什么内地电影院总是没有获得国外电影的内地上映许可
和蟹问题
加上不确定看电影票房,如果买了回来没人看,就会亏
香港就不会,电影文化很重和没有限制
如果你今天有兴致跑到香港看电影,你还可以看到早在10月底就开始公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说不定还可以碰上《逃离德黑兰》(港译:Argo救参任务,内地未引进)。在奥斯卡分别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奖之前,这两部电影的排期已逐渐减少,但在少量影院却一直有排,得奖后,香港各院线平均每天有25块银幕分别重映这两部影片,超过八成是中型影厅,其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重映高峰期有超过10家戏院在放,每天总场次达数十场。
去年上映18天后收获261万港元的《逃离德黑兰》,当时的场次已经锐减,但经过少量影院长达四个月的超长放映,及得奖后多家影院重映,截至3月21日,该片在香港收获的总票房已达到437万港元。
其实在香港,一部电影能获得三四个月甚至更长的映期,《少年派》和《逃离德黑兰》不是特例,《悲惨世界》到本周也已经放了足足三个月。但在中国内地,且不说一些卖相一般的文艺片难以长线放映满足部分观众的需求,且达到票房缓慢稳步增长的目标,连曾经热卖的《少年派》在得奖后都无法循众要求重新上映。
为什么香港的影院可以?为什么内地的影院就不行?南都记者采访了广州本地两家影院的经理以及资深院线工作人员,听听他们述说的难处;我们亦向香港百老汇院线、嘉禾院线、UA院线及《逃离德黑兰》的香港发行方华纳公司了解情况,看看内地影院面临的难处,他们是否也遇到了,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内地困难
A 映期有协定,重映哪有那么简单
《少年派》于香港、台湾等地掀起重映热潮,但内地的影迷的“重映”呼声并未成为现实。南都记者了解到,《少年派》作为进口分账大片,内地发行方和国外的制片方会就上映期限做出一个出于版权保护的协定,所以“重映”并非把电影在大银幕上一放那么简单。进口片“映期延长”或“重映”要走的程序,与国产片相比,要复杂一些。
一部电影,尤其是进口大片的上映期限还会受到诸如不成文的“国产片保护月”、国产片票房要达到多少多少的相关政策“宏观调控”,并非完全由市场做主。
B 密钥有限制,申请延期得走程序
在内地,即使市场反响热烈如《泰坦尼克号3D》及《西游降魔篇》映期也只是在两个月左右,这期间片方已经多次把“密钥”延期。密钥是各影院要放映一部数字电影需要输入的密码,密钥的有效期一般是一个月,若发行方、制片方见市场反响热烈决定把密钥延期,则需要花一些时间和手续让制作密钥的中影数字电影发展有限公司去完成。业内人士介绍,像《人再囧途之泰囧》(去年12月12日上映)一直到今年2月10日春节前后仍有影院上映,票房成绩非常好,如果还有影院联系片方表示希望延期,片商一般都会同意,他们也想冲票房纪录。“但有时候片方不延期,即使是热门影片,影院想继续上映都没有办法。”
香港办法
A 映期好商量,美国片方乐意重映
在香港,一部电影的映期长短、是否重新上映,基本不受政策“调控”,完全由市场及影院的经营策略决定;而进口片的上映,也没有一家垄断公司左右其中。“在香港,片商在国外电影节看中一部电影,买下版权,回港后通过政府电检的分级就可以上映,在这过程中片商需要支付一定的审查费用。”香港百老汇院线方告诉南都记者,香港政府只负责为电影分级,基本不会对电影内容进行限制,在排期上亦不会做出太多干涉。
和内地一样,《少年派》在香港重映,同样也涉及到和国外制片方的协调。百老汇院线接受南都采访时介绍,奥斯卡颁奖后他们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提出重新上映《少年派》,“美国方面很乐意重映。香港重映程序比较简单,直接和发行商联系,他们都会很乐意做重映或延期。”
B 密钥好延期,谈好价钱手续简单
本来“密钥”是为了避免片源外泄而出现的保护措施,在香港上映的电影同样受“密钥”的保护,密钥也是有时间设定的,但只要“影院和发行商谈好价钱就可以顺利延长密钥”。嘉禾院线表示,发行方是非常乐意做长线放映的。“2011年香港票房第一的电影《那些年》在嘉禾上映超过7个星期。延期的程序比重映简单。有时影片的口碑好或关注度高,片商会主动联系问需不需要延期。”香港UA院线介绍:“在香港,电影放映一般没有限期,基本上不怎么提及‘密钥延期’。映期视乎市场反应。不过有时候因为要在电影光碟的发行之前下线,映期一般就会被局限在六个月内。”
内地困难
C 新片非常多,不可能拿旧片“炒冷饭”
观众求之而不得,更多时候表现为一些有一定观众群、出品不俗的文艺片才上映几天就看不到了,比如去年的《浮城谜事》和《万箭穿心》。站在内地院线的角度,要求匿名的曾经理表示,每月本来就排好的电影非常多,有国产片有进口片,排不上的国产片更多,所以不可能突然拿《少年派》出来“炒冷饭”。而新片多得排不过来,也解释了一些有影迷想看但总体观众不多的文艺片为什么就匆匆下了画。尽管截至2012年底国内的银幕数多达1.31万块,但各院线还在进行着“无差异”经营,大家放的片子基本都一个样,新片挤破头、旧片赶下画,那些优质文艺片便更难觅踪影。
D 影院成本高,每天计算着观众人次
内地的影院想来不青睐获奖影片。从《一次别离》、《大艺术家》到《铁娘子》,在国外各大奖上颇受关注的作品在内地的排期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像这些引进严重滞后的获奖影片,感兴趣的影迷也许早就通过其他渠道看过了,而其他人气欠佳的国产文艺片,主创常念叨的“长线放映”也只是一厢情愿。影院方面给出的解释是“排期完全由市场决定,没几个人买票自然就把场次排给其他反响更热烈的片子”。影院租金高企,灯油火蜡都要钱,投资影院的老板给影院下达的票房任务能否完成,让经理们不得不每天计算着入场观众有多少,说到底还是盈利的问题。
香港办法
C 新片也不少,不同院线分着上
香港是没有进口片配额制度的,每个月在香港挤着上映的新片也不少。香港不少影院会通过大小影厅的调配,来让仍然有观众要看的旧片有排映空间。百老汇院线介绍:“当发现一部电影快到下档期限但仍颇受欢迎时,我们会将其改在迷你影厅放映。”嘉禾院线也表示“如果新片排期很满我们也无法保留旧片,但《逃离德黑兰》上映那阵刚好不是最旺的时间,所以获得较长线的排映空间。”此外,院线间的差异化经营也让大量新片在不同的影院间分流。据记者观察,四个月来一直放映《逃离德黑兰》的是MCL州立院线,后来嘉禾院线加入重映行列;而《少年派》在MCL州立院线、百老汇及嘉禾院线有放映,UA院线并没有。
D 成本也不低,影院竞争得费点心
香港尺金寸土,经营压力谁都有。在旺角、铜锣湾、尖沙咀等旺地的影院仍把大量排期贡献给热卖新片。香港UA院线就表示,因为互联网、电视上能看到的电影都紧贴大银幕的映期,所以重新上映的电影很少,“UA院线是纯商业运作经营,首先必须求存。”不以盈利为目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介绍,“在每年全港院线的票房排名中,电影中心总是在倒数位置。我们把影迷的口味放在第一位。只要影片有口碑,我们都会尽量延长上映时间,为艺术片留点生存空间,哪怕每天只有一场。”差异化竞争要求院线或影院多花一点心思。同样是纯商业院线的嘉禾参与了《逃离德黑兰》的重映:“这部电影刚开始上的时候规模不算大,之后在奥斯卡获奖的呼声很高,所以我们决定重映,一场场慢慢做。”
记者观察
为什么香港的影院可以,为什么内地的不行?说到底还是大环境的问题:分账进口片的引进及发行被垄断、“上头”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各院线千篇一律的片源、无差异的竞争让影院省去了挖掘特色市场的心思……一些影院都曾另辟“艺术影厅”,但长久下来也是形同虚设。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还不会那么快出现特色院线。因为某类影片的特定受众无法在短期内累积。”
但其实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4年前已经开业,百老汇院线介绍,“之前安排了一部西藏影片《寻找智美更登》还有纪录片《归途列车》上映,反应都很不错。我们也常安排影迷与导演交流的活动,内地的观众非常会提问,可以看到大家对文艺电影的渴求度很高。香港观众因为不缺选择,我们要特别注意文艺片的包装才能吸引他们买票入场。但在内地,不需要包装就会有不少支持者。”
Ⅲ 进口片票房占比持续下降,好莱坞大片为何突然就失去了吸引力
再好吃的菜也有吃腻的时候,好莱坞大片已经流行了很多年,虽然一如既往的精彩,但是太过于千篇一律,人们对于相同的东西会产生厌烦感,而且近些年来国内的电影行业发展的非常快,拍出了不少的经典的电影,人们内心中更愿意支持国产的电影,比如吴京的《战狼》系列、沈腾的《西虹市首富》都是国产电影中的精品。
现在的国产电影也是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中国近些年来也确实拍出了很多值得一看的电影。新生代的导演也是有了更多的创新,在思考观众品味的基础上,对国产电影做了很大的提升,更加符合人们欣赏的风格。
Ⅳ 为什么中国进口的影片很少, 是因为中国人不喜欢看外国电影吗
听说保护中国电影经济作为2010年底内地荧幕最受期待的大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国内的观影热潮,并以2D和IMAX格式进行该系列在中国的最大规模放映。
1.被接受的影片题材的局限性
我觉得对国产影片而言,则缺乏其他类型片来承担攻城略地的重任。当外国观众习惯和厌倦了飞来飞去的打斗场面和相似的对白设计,从故事性到艺术性都没有突破,似乎广阔的海外市场就和国产电影无缘
2.其他类型片质量的局限性
从目前影片整体的类型分布和水平来看,也并不具备大规模走出国门的能力。剧本薄弱,讲好故事的能力欠缺,缺乏创意和表现力成为通病。
商业大片。随着追求场面的磅礴宏大、艺术片被挤到边缘地带,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越来越少。
文艺片。虽然有贾樟柯、王小帅等导演时不时在国外电影节上露脸,但是拿奖多、大奖少,仍然缺乏广泛的影响力
3.演自己的,而不是观众的
主旋律影片。在国外的电影类型中基本找不到这样一个分类。不是外国电影不拍这样宣扬民族精神政治思想观念的片子,而是在拍摄方式上多会将本土元素用更世界化艺术化的方式表达。
Ⅳ 为什么中国很少进口除美国以外的电影
中国进口电影也是要让影院赚钱的,美国好莱坞大片要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具有票房号召力,更能为影院带来效益,所以当然要多进口美国电影了,美国以外的电影也是要进口有卖点的电影,像今年引进的你的名字是在日本和国外很多国家都很火的电影。
Ⅵ 最近院线为啥没有进口电影了
最近很多进口电影,而且都挺好看的,有碟中谍6:全面瓦解、蚁人2:黄蜂女现身、虎胆追凶、阿尔法:狼伴归途、巨齿鲨等。
《碟中谍6:全面瓦解》(Mission: Impossible - Fallout)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动作电影,是《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第六部。该片由克里斯托夫·迈考利执导,汤姆·克鲁斯、丽贝卡·弗格森、亨利·卡维尔、西蒙·佩吉、亚历克·鲍德温、安吉拉·贝塞特等主演。该片主要讲述了伊森·亨特与团队将遭遇核恐怖主义威胁,一场惊心动魄的末日危机即将上演。该片于2018年7月27日在北美上映,2018年8月3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虎胆追凶》,由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犯罪题材电影,由伊莱·罗斯指导,布鲁斯·威利斯、文森特·多诺费奥、伊丽莎白·苏、迪恩·诺里斯等主演。该片围绕着“虎胆”英雄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一名外科医生展开,讲述了其在家人惨遭暴力侵害后孤身闯入敌营、奋勇复仇的故事。《虎胆追凶》定于2018年9月21日全国公映。
Ⅶ 为什么现在都看不到大量的外国进口电影了
因为现在将保护版权了,不能随便大大方方上传了
知识产权普及的年代,带来的负作用而已。
Ⅷ 多部进口片定档,国产大片须积极入场,电影市场开始回温了吗
现在电影院放映的影片非常的多,我认为被疫情影响了很久的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回温了。和去年复工阶段一样,进口片再次充当影市复苏的先锋角色。在未来四个月,有近20部进口片等待公映。相信随着进口片重启热潮,电影市场眼下的清冷之态也将得到改善。
展望进口片但电影市场的复苏和发展所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回看这个暑期档的惨淡,也正是在疫情继续影响下大片缺失造成的,尤其是缺少重点国产大片。结合市场情况也可以看到,进口片从2018年开始就已经逐渐式微,这一情况在2019年更是达到顶峰,这其中,每年占据进口片份额超过80%的好莱坞电影表现得最为显著。
因而,在进口片重启的同时,市场更需要的是国产大片的加入,毕竟它们才是带动市场的更核心力量。市场的复苏和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因此我们也再次呼吁国产影片的积极登场,虽然错过了夏天的百花齐放,但仍然可以期待秋天的累累硕果。
Ⅸ 为什么现在外国电影变少了
疫情太严重都停工了
Ⅹ 国产电影纷纷下架延期,中国电影给进口影片让路是好事吗
我觉得挺丢人的。
国人当自强,每次都拍那些烂片特效渣的电影肯定要让路啊,延期是为了不跟国外电影同档期票房死的太惨。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国人都能拍出《战狼》这样全程高能,《流浪地球》这种优质故事和特效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这种反映社会现象的电影,国外电影又如何。本质是给大众丰富休闲时间的娱乐项目,究竟是大众娱乐还是被娱乐。大众在被国内烂片一次又一次愚弄之后也自然而然的把眼光都放在国外电影上,国内那些沽名钓誉的导演有了大企业的支持为所欲为,把一些明明是很好故事的电影拍的稀碎,盗墓笔记鬼吹灯拍的电视剧电影诸多,也就那几部挺好的,其它都拍的什么玩意儿。更又甚者烂片也就罢了,还侮辱观众智商。我并不是不支持国产电影,而是看过了国外电影,能更好的辨别哪些是烂片哪些是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