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国类型电影有什么特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经济和中下层居民数量迅速增长,好莱坞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时严格的审查制度使好莱坞的类型片主要表现在喜剧片、西部片和历史片 3个方面。喜剧片的佳作首推卓别林的《寻子遇仙记》(1921)、《淘金记》(1925)和《马戏团》(1928),基登的《航海者》(1924)和《将军》(1926),劳埃德,H.的《大学新生》(1925);西部片主要有《篷车》(1923)、《铁骑》(1924)和《小马快邮》(1925)等,历史片有地密尔的《十诫》(1923)和《万王之王》(1927),格里菲斯的《暴风雨中的孤儿们》(1922)
第二个时期是一战之后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影片,在30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四十二街》(1933)、《掘金女郎》(1933)、《大礼帽》(1935)、《风月无边》(1936)和《齐格飞大歌舞》(1936);盗匪片《小恺撒》(1931)、《公敌》(1931)、《疤面人》(1932)和《吓呆了的森林》(1936);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好莱坞的类型片大多是故事片和纪录片,如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和《出使莫斯科》(1943);顾柯的《费城的故事》(1940);霍克斯的《约克军曹》(1941);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疑影》(1943)和《救生船》(1944);W.休斯登的《马耳他之鹰》(1941);H.金的《皇家空军中一名美国佬》(1941);朗格的《刽子手也死亡》(1943)和《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刘别谦的《生死问题》(1942)和《天堂可以等待》(1943);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迈尔斯东的《鼠与人》(1940)、《北极星》(1943);I.匹查尔的《月落乌啼霜满天》(1943);普雷明格,O.的《劳拉》(194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则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无因的反抗》(1955),卡善的《伊甸园东方》(1955),J.洛甘的《野餐》(1956)以及后来的M.尼科尔斯的《毕业生》(1967),A.潘的《邦尼和克莱德》(1967),D.霍珀的《逍遥骑手》(1969),施莱辛格,J.的《午夜牛郎》(1969),T.马里克的《荒原》(1973)等。
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艾伦,W.的《安妮•霍尔》(1977)和《汉纳姐妹》(1986);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1980);R.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雷德福,R.的《普通人》(1980);H.罗斯的《转折点》(1977);齐纳曼的《朱莉亚》(1977)等。
九十年代后美国只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于是乎才出现了所谓的“美国大片”。
㈡ 美国二战电影的特点
美国二战电影的特点,主要有:浪漫主义、战史纪实、人性反思、人道主义、英雄主义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二战电影主要以爱情片的形式出现,爱情与战争,是好莱坞电影所钟爱的主题,战争中的爱情承受着比日常状态更多的磨砺和摧残,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之中,战争中的爱情往往以一种悲剧式的伟大姿态出现,它更容易击中人类内心柔软的部位,而从美国二战中的爱情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出美国电影价值的变迁。
1、《卡萨布兰卡》,以爱国主义精神与反法西斯为主基调,讲述战争背景下一段感人至深的三角恋情。
2、《珍珠港》,在这部以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爱情电影中,电影技术发展所创造的战争视觉奇观已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而战争中的爱情也呈现出更加罗曼蒂克的商业姿态。
3、《英国病人》,片中男主角在一段婚外恋情中,为了拯救自己的情人,做出了向敌军输送重要战争资料的叛国行为。
二、英雄主义
到了90年代以后,写实性战争片在朝更细微的方向发展,写实的表现手段也大有不同,如近20年中拍摄出来的《拯救大兵瑞恩》、《狂怒》等经典二战电影,均是以小规模的班级或者连队为基础单位来描述战争,写实性的战争具体到了普通的作战个体,而战争写实的方式在手持摄影、CG技术等的发展下,也往更加逼真的方面发展,战争视觉奇观已经成为好莱坞战争片的商业卖点。
三、人道主义
这个时期的二战电影中,对战败方德国的描写趋于客观,相对于早期二战电影对德军的丑化,随着战争电影对个体的回归,新世纪以来对德军的描写则不再强调对德军个体的丑化,而趋于用模糊的普通个体背影来表现,这种人性思考也表现在对日作战的电影《硫磺岛家书》中。
随着对战争反思的深入,美国二战题材电影均倾向于从人性层面来思考战争,一方面表现了人性的复杂,另一方面也歌颂了人性的崇高,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正是长期以来美国电影所体现的美国价值。
四、总结
美国二战电影带着鲜明的商业色彩,在以商业价值为基础价值导向的模式中,美国电影人不断挖掘新的表达方式,在商业与艺术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尝试以更具表现力的方式来让观众认识、纪念与反思战争。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之下,美国的二战电影的表现侧重点也在转换,伴随着美国电影创作集体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的深化,美国二战电影也逐渐从宏观大历史回到微观的个体,从宣传记录导向回到反思导向,半个多世纪以来唯一不变的主流只有对英雄主义的推崇,以及对自身拯救者形象的反复歌颂。
㈢ 中国电影和美国电影有什么区别
作为一名普通的观看者,不论是在电影院、电视抑或电脑上看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外国电影往往比中国电影更能吸引人。直观的讲从票房上外国片更胜一筹,从观众反应和世界电影排名上看中国国产片也不如外国。那么中外电影的差异和差距究竟是什么呢?就这个问题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并展开了讨论和调查。我们谈论中外电影的差距,不仅为了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和水平,同时也想为国产的电影能够在世界上独领风骚提出自己的建议。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按照电影的类型来分工调查中外电影的差异和差距。例如,组员宫一丹调查中外恐怖片的差异和差距时总结出四点来:第一国内外恐怖片的文化背景不同,经常看恐怖片的人不难发现,亚洲恐怖片的恐怖效果、节奏和恐怖效果出现之前的包袱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故事的来源不同,国外的恐怖片很多故事来源于圣经,例如吸血鬼,撒旦等,国内的恐怖片很多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聊斋,僵尸等,还会融入一些因果循环,善恶有报,邪不胜正的佛学思想,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背景对其故事来源有很大影响。第二就是国内外恐怖片的故事情节和其恐怖效果之间的联系不同,这点也许很多仔细观看恐怖片的人们也会发现,大多数国内的故事情节是与其恐怖的节奏相辅相成的,但是在观看一部国内恐怖电影时,如若只看其中一段恐怖情节,其恐怖效果绝对远不及在了解其故事情节的前提下看来得更强烈,比较有趣的是国外的恐怖情节在不了解其整个故事梗概的前提下观看也一样会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可以这样说前者和故事情节是相辅相成,而后者则是比较独立的。第三国外电影在描述恐怖效果时经常用到写实的手法,我们经常会看到血淋淋的,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镜头在国外电影里出现,此时的电影背景音乐对它的渲染显的就不那么重要了,让人看过后觉得太真实,太恶心。国内则不同,经常是以诡异的气氛,以及随情节富有变化玄妙的背景音乐来渲染恐怖效果,让你的心不由自主的陷入情节当中,并且悬在半空中,久久不能平静。第四 中国人信奉一切皆有因果,一切事情必有原因,一切果皆由因而起。如果今世遇到鬼怪缠身,一般是前世的冤孽,只要鬼怪解决了前世恩仇,今世心愿,最终他们将回到他们原来应该在的地方。而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因的讲述。至于发生在哪里,不是重点。
㈣ 美国电影金钢观后感300字
我是个很少看电影的人,在今年的春节我看了一部在几年前感动大多数人的美国大片《金刚》。3个小时的漫长旅程,我跟着电影一起经历美国大萧条、海上冒险、土著人袭击、恐龙、死里逃生,故事从1933年的美国开始,一名勇于探险的电影制作者率领摄制队伍到荒岛拍摄,他们遇到恐龙及当地土著的袭击,女一号安发出的尖叫声换来金刚的回应。这只巨大无比的猩猩,连凶悍的恐龙也惧怕它几分,偏偏它却钟情于安。其后无情的人类将金刚由荒岛带回纽约,但却是它悲剧命运的开始,直至金刚从高楼坠落那一刻的眷恋眼神。“金刚”,这个沉重有力的名字一次次在我脑海中盘旋。还有那个名叫安的女子,是她敲开金刚的心扉,没有语言,只有眼神、肢体动作。当她一袭白衣,无力地看着金刚被人类的文明逼死的时候,我知道了什么是感动,什么是真,什么是执着,什么是无奈。
金刚让我感动,在常人眼中,动物或许根本没有爱人类的权利和机会,但是金刚做到了,它把对女主角深深的而又难以表达的爱在影片中表现地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我实在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大猩猩的爱,因为它原本只是太平洋某个岛屿上一只孤独的大猩猩而已,但是它却爱上了一位充满魅力温柔的姑娘,为了得到她,不,准确的说应该只是为了看到她,猩猩被其他人类逼上了悲惨的命运道路,它被人们俘虏被送往城市让人观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它对女主角的爱超乎了他的本性和能力,它为女主角所牺牲的不光只是精力和生命,更是那非凡的锲而不舍的追求。,金刚不会说话,它只会用表情来说明一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陷身丛林的那一段,面对森林中种种危机与怪兽,是谁在女主角被恐龙追赶时挺身而出解救了她?又是谁在女主角一次又一次坠入悬崖之时及时拉住了她?答案很明确。但令我感到可恨的是,人类并不理解金刚,反而认为它的存在是人类的威胁而不择手段地置它于死地,最终,尽管女主角拼命地呼喊:“NO!” 但仍旧无力挽回金刚地生命,在重重飞机炮火之下,爬上帝国大厦地金刚却以最悲壮最顽强最令人痛苦地结局坠下了足足上百层高地帝国大厦.......人们说,它是为了美人而死的,但是我认为,它的死是爱的悲剧,爱上女主角本身就是无奈的,但是爱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最难以抉择的,更何况是动物与人之间呢? “大猩猩带着女主角爬上高处把深爱的姑娘放在手心,一同享受着刚升起的太阳,多么美好啊!“可惜,再美的镜头终有消释的一刻....... 那股忧伤如今仍旧荡漾在我心头。
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金刚的人性一面被唤醒。安与金刚的交流只限于眼神,特别是丰富的表情,恐吓、逗乐、生气、坚决、怜惜等等,活生生的拉近和人的距离。安最终被单纯真挚的金刚感动,我也被感动。为“爱人”勇敢赴死的金刚,比一些人类更懂得爱的意义。人类有拉近与动物的距离的渴望。因为人类的自我意识,人类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生物,文明发展自身的重任有时使我们不堪重负。《金刚》中骷髅岛并不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它上面的生物,除金刚之外,从最高等到最低等,都是恶心而残暴的。
经常听人讨论人性本恶或者人性本善,双方各执一词,常常争论的面红耳赤,最后亦无结果。其实人性是复杂的,初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并无善恶之分,随着身体的长大,环境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性格。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所以人性也必将是复杂的,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因果循环,所以“好人”“坏人”并不像童话中的那么泾渭分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双慧眼,不要总是一刀切,同样是一个人,一件事,思考的角度不同,他就可能被认为是好人,也可能被认为是坏人。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论男女,每个人都会有善的一面,但是,隐藏在骨子最深处的恶,也从来都没有也不可能自觉地离开人们。
金刚--他只是一个猩猩,猩猩的爱尚可如此,那人类呢?人类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外界因素往往令人产生矛盾,有时候,究竟应该是向善,还是尚存私心呢?一切的挣扎都反映人生抉择之难。在困境中,可以对潜伏的人性有更全面、真切的了解。
非常感谢当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任何华丽的词语在此时就会显得尤为空洞,有五个字是最好的总结——患难见真情。
㈤ 美国电影有什么特点
华丽的场面和逼真的特级
反传统精神
黑色电影
新好莱坞——后经典主义电影
直接电影:现实主义
美国电影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美国文化的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
的。它生动地体现了美国思想与美国这一民族和文化的许多特点。它顺应了美国人热闹好动
的天性和积极进取的人格,同时,也表现了美国人的乐观处世的精神和人性。美国电影在注重商业性和票房价值的同时,在追求大众趣味,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同时,仍然非常关注社会与现实的,非常关注艺术的。对美国生活作了诗意的描写,动作迅猛,对话简洁,表演干脆利落,不拖泥
带水,也表现了传统的好莱坞娱乐片的特点。
后现代电影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这至少有3
点。
1. 电影事业的组织体系具有后现代的特点。好莱坞经历了从福特式的大生产(电影制
片厂体系)到更为灵活的独立电影制作体系(新好莱坞和后新好莱坞时期),独立电影制作
体系具有后现代经济的特点。同时,好莱坞融入多元的媒体大集团公司使工业、技术、和文
化形式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也是后现代的一大特点。
2. 电影在许多方面表现后现代的主题和后现代社会的形象。当代科幻片表现那些糟透
了的社会形象,这是与后现代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的思想有关。
3. 电影表现与后现代文化实践有关的美学特征(如折衷主义和传统的艺术阶梯的丧
失)。
黑色电影(film noir)在50年代派生出“反叛的青年”电影,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青年人在50年代的文化情绪,成为60年代的民权运动、青年的反叛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美国社会充斥的叛逆,对传统和主流文化价值的叛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电影。美国60年代的电影以多元化和试验性为特征,电影的发展势头很好,充满了活力。电影中裸露的镜头增多,有不少明显的性爱镜头,这对于年轻的观众是有很大的诱惑力的。在60年代中期,美国电影变得更为自由放任。保守主义让位于流行文化。新的现代风格在电影中得到充分体现。当时,生活条件和民权方面平等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黑人和拉丁裔美国人要求平等的愿望特别迫切。这些年轻人和少数族裔的亚文化变得越来越有力量,震撼了WASP美国的主流价值。为了适应这种情势,好莱坞拍了描述年轻人叛逆的电影,描述代沟、紧张的种族关系、吸毒和挑战有关性爱禁区的电影。好莱坞的匪帮片揭示美国的经济与道德状况。美国人大量失业并陷于贫困。社会秩序混乱,在社会底层滋生了暴力的种子。观众正是出于对现有体制的不满情绪,对那些用子弹来解决社会与道德问题的歹徒怀有敬佩之情。匪帮片充满了硬汉子和暴力,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原因,并显示罪恶的性格往往是糟糕的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和冷漠的无能的政府造成的。这些无情无义的反英雄,厌腻无聊的生活,一般都来自小镇,不断地竭力躲避法律的制裁,生活在道德的真空之中。在这些电影中,导演试图嘲弄与揶揄美国社会,表现正发生在美国的道德衰落。
综上观之,在反映社会的问题上,美国电影有其本身的特点:
1. 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并不是刻意表现社会现实;
2. 在表现社会现实的主题中,每每关注社会阴暗面和暴力。通过暴力反映底层人民的
生活状态,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
3. 暴露与商业价值(票房)共存,从来不是为了暴露而暴露,带有纯政治性的目的;
商业性与艺术性是平衡的;
4. 大投资,追求巨片效果,场面宏大壮观,充满动作和戏剧性;
5. 它的终极目的是通俗性,取悦于最广大的电影观众的趣味和爱好,因此充满新奇,
不拒绝高科技手段。无论时代怎么演变,通俗性始终是美国电影的信条。通俗性始终优于艺
术性;
6. 在表现现实的过程中,它们从来没有忘记所谓的“成人语言”,用性自由来表现美国
的个人主义的文化价值。
总之,无论主流电影还是非主流电影,其精英部分自20世纪中期之后在欧洲电影新现
实主义和新浪潮的影响与启迪下,开始关注美国社会现实,用他们独特的艺术的方法对美国
所处的战后时代作出回应。这些作品,无论是反叛的,黑色的,还是地下独立制作的,都不
同程度地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焦虑情绪。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它们无愧当代美国
电影的精华。
美国大多电影的核心主题都是以信仰相关话题有关,诸如人性,美德,希望,勇敢,爱等等
美国电影比较夸张,场面华丽(后天,星战等),很多科幻片带有英雄主义(蜘蛛侠。007等。
亚洲片比较注重内涵(如日本的大逃杀)和美感(我国的英雄、黄金甲等)
美国片宏大壮观,亚洲片细致内涵
美国片是外在的刺激,亚洲篇是从内里引导
一般电影都是会融入很多美国本土的文化特征~
比如~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真正的爱情片~是纯美的~~一般~在结尾处才会有性的出现~
往往~出现“性”的~都不是单纯的“性”~而是会引出一个故事~或其他~
美国的恐怖片~大多数是血肉模糊型~多数是~突然出现吓你一跳~
所以看到第二遍~往往就是有些恶心的搞笑片~
美国的灾难片~~看多了~你就会发现~~~大多都是歌颂大爱~~勇敢的~~~
还有~~美国电影往往都是你想的结局~~
亚洲电影~~
个人认为~日本的~唯美变态~~可能挺矛盾~~但就是这样~
韩国的~~搞笑轻松~~色情成分也不少~~~这两年真是开放了不少~~但是个人觉~~高丽棒子的脑子还是不适合拍电影~~拍电视剧还是比较适合~~
泰国电影不错~~除了泰国话难听点~~挺有内涵的~
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就是闹腾~
香港电影是大杂烩~~
国产的~~我基本不看~~~不了解~~
中国电影:黑色幽默,农村电影,武侠,偏向色情化(失望……)
美国电影:色情暴力血腥+奇思妙想
法国电影:暗喻+人文关怀+奇妙声色
我觉得中国电影比较生活化,美国电影商业化,法国电影文艺化,这和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关。
㈥ 好莱坞电影中的典型特点
1、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众多技法中最明显的倾向是采用“客观化”,意即呈现一个基本的客观故事,在此基础上穿插人物的“知觉主观”和“心理主观”视点。因此,经典好莱坞叙事电影通常都用非限制型的叙述手法。
2、戏剧化的故事结构:经典好莱坞电影在结构故事和展开情节方面明显地以戏剧化作为基础,故事情节充满戏剧性冲突。
3、角色结构谱:经典好莱坞影片的角色往往有:正面人物(protagonist)、反面人物(antagonist)、配角(supporting)、主动角色(active)。
被动角色(passive)、刻板角色(cliche)、单线人物(one-string)、圆形人物(round)、扁平人物(flat)。
4、蒙太奇技巧: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等影片中创造性的在场面之内进行大量的切换,直接把戏剧性空间解构,然后重新组合以适应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参与。
并由此发展出后来成为经典好莱坞叙事的一种拍摄和剪辑语法:用主镜头或交待镜头建立一个故事的发生地点,然后,当动作发展时,切至人或物的中景,在戏剧性高潮时用特写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5、全知的叙述模式:当摄影机采取全知的叙述模式时,观众对剧情的了解就远远大于剧中人对剧情的了解,观众就实际上进入到一个和导演无意的共谋。
即观众和导演都在剧中人“上面”,犹如上帝一样俯视剧中人物困境。这时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认同转移到对导演的认同,观众从剧情的参与者转移为旁观者。
㈦ 求对美国电影的总评(越详细越好!)
西部片
西部片作为好莱坞电影特殊的类型片,具有深层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它是关于美国人开发西部的史诗般的神化,影片多取材于西部文学和民间传说,并将文学语言的想象的幅度与电影画面的幻觉幅度结合起来。
综观美国电影史上的多部西部片,我们不难可以归纳出几点西部片的“定式”:
时代背景:时间跨度为1860年至20世纪初叶。这期间,载入史册的大事件有东部居民西进拓荒、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林肯遇刺、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接通、电话局开始营业等。
行为准则:好汉与歹徒、警官与盗匪争斗时均靠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进行“公平竞赛”——双方恪守武器相同(刀对刀、枪对枪)、机会均等(正面攻击,不打黑枪)的原则,而英雄人物往往后发制人,置之死地而后生。
正面形象:行侠仗义的牛仔、尽忠职守的警长、保护驿车的好汉。同歹徒、草寇决斗时他们智勇双全,以寡敌众。
反面角色:与正面形象构成二元对立。他们是拦路打劫的草寇,是突袭村落的歹徒和鱼肉镇民的地头蛇。他们人多势众,但结局通常都是十死九伤,以失败告终。
五大战场:开阔地域(例如旷野、丛林、峡谷、长河等);城镇一条街、酒吧、妓院、旅馆。
固定道具:马、牛仔帽、皮靴、左轮手枪、剑。
科幻片
科幻片起源于法国,革新于德国,全盛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科幻片的兴旺发达时期,在这一时期,科幻片的特点全面形成。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美国科幻片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标志是:题材广泛,贴近现实;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由紧张渐趋缓和,由对抗变成对话;特技手法跃入数控时代。1977年,《第三类接触》(斯皮尔伯格执导)和《星球大战》(乔治·卢卡斯执导)问世,形成了美国影坛“科幻三杰”的格局,把科幻片的创作再次推向波峰。
音乐片
与电影声音同时诞生的音乐片,在有声电影初期十分盛行,最初是把百老汇的东西搬上银幕,后来则发展为具有特殊形式的类型片,并在四五十年代走向了“最受欢迎的顶峰年代”。
美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音乐片是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此片一出,各大公司纷纷仿效,相继推出各自的音乐片。
犯罪片
这类电影经常以一桩罪案的始末为内容,以罪犯或侦探为主要人物。犯罪片分为强盗片和侦探片两大类,前者以黑社会人物为主角,后者以侦探为中心。
强盗片与西部片似乎有些相同之处:片中同样具有强烈的追逐和持枪格斗的场面,而剧中人物也同样是一个类似西部牛仔那样的具有复仇心理的、强悍而又孤独的男人,一样是用“硬汉”类型明星来塑造的,从而显示着一种力量。
美国犯罪片中的佳作情节紧张、悬念迭起,结果往往出人意料,颇有观赏性;但大多数犯罪片的剧情生拼硬凑,而且充斥血腥、暴力和色情场面,造成视觉污染,戕害青少年的心灵。
当好莱坞的电影巧妙地把社会现实矛盾转换为戏剧冲突,通过它的经典叙事方式进行虚幻性解决的时候,它就完成了从文本神话向社会神话的转型,而这也正是好莱坞意义上的“白日梦幻”的意旨所在。
美国对全球的文化控制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控制来实现的,因为现代电子传媒能够提供使受众服从霸权的条件,进而大众传媒本身也成为了一种霸权形式。
好莱坞化的电影是来自好莱坞资本运作、明星机制、传播媒介的召唤,也是来自电影工业、英雄情结、观影机制、理想主义的隐秘的召唤,其主要特征是方法的标准化和产品的同质化。而更深层次的,则是普遍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标准在全球范围的蔓延。
㈧ 观看美国电影对你有影响吗有什么影响
有,激励青少年勇往直前。
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是能够激励青少年勇于追求梦想,但亦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即以自我为中心。电影结合了震撼人心的故事以及图像和音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观看电影可让人获得真切体验,观众潜移默化中会受到电影的影响。
对人心灵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电影蕴含的文化和价值观,积极正面的电影对人具有塑造所用。
㈨ 对于美国电影《最后的武士》你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电影故事的主要矛盾,以最尖锐的方式--战争展现出来,就是新旧势力的冲突。旧势力,是“顽固不化”的,是“冥顽不灵”的,但是,却是魅力四射的。当工业革命带着政治进步机械的无情的碾压着武士道的时候,当洋枪大炮带着分皇权订法律驱逐武士道的时候,一个彻头彻尾的“新”人,来自美国的上尉,却被“苟延残喘”的武士道所吸引。武士道,那是土著的信仰,就像印第安人要割下敌人的头皮--Algren深深忏悔敬仰的印第安文化。这也提醒着我们,这是部彻头彻尾的美国片儿。
似乎所有人都忽略一样旧的东西,在各种各样的斗争它被磨灭了,被消损了,只能苟延残喘于学者的研究里,残喘于应试用的课本里...那就是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或者道家法家佛家,任何曾经支撑着华夏民族昌盛了千年的精神力量。影片里武士刀传承了武士道,我们的论语呢?那是用来考试填空的!儒学在韩国昌盛发展的时候,新加坡以儒以法立国的时候,孔子学院在海外声名鹊起的时候,我们的国人在疯狂的经济建设,在疯狂的追求GDP,在疯狂的为了考试为了出国学习英语...
㈩ 美国科幻电影的成功之道
1蝎子粑粑独一份,如果你在世界上找到第二个可以抗衡美国梦工厂,迪士尼动画这类制作科幻镜头出名的公司的话,你倒有可能打败美国科幻电影的神话!
2想象力丰富,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像美国的教育那样开放式,不拘谨人的思维方式,让人们敢想敢做,只要你能想到,别人就能想到如何让你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但是前提要让人觉得这个想法很值得去做,很酷,很炫!这就是美国人的想法!
3场面很宏大,美国的风格就是什么都很大,粗枝大叶但是气势恢宏,表现自己无比向往自由的勇气,可以克服任何困难的强大动力和决心!只要是科幻电影都会有大场面来表现自己的强大!
4任何一个导演都知道一个道理,用多的钱来制造好的电影来摁住观众在电影院里拿着爆米花乐呵呵的把电影看完!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的将影片的大部分投入都用在场面以及绚丽耀眼的特效上,而不是想某个天朝国家,制造一部所谓的科幻鲨鱼片,2亿里面1亿五千万用在人身上,剩下五千万用在特效上,做的鲨鱼就跟个二百五的电脑病毒做出来的一样!“当然我这里说的不是咱们国家的《大海啸之鲨口逃生》!”
5用心做电影,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艺术家可以把一部影片这么用心的做出来,他们不看重金钱,不看重市场,有时候就是为了自己想要的感觉和镜头而拼命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