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胶片摄影
胶卷是摄影术产生之后最主要的摄影影像介质,由卤化银盐涂层感光后形成影像;卤化银感光材料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成像的色调分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按所用的支持体分为胶片(胶卷)、干版和照相纸;按感光特性可分为三类:①负性感光材料,具有较高的感光度,用于直接拍摄景物。经拍摄和冲洗后,所得影像与被摄物的明暗程度相反(黑白感光材料)或为其补色(彩色感光材料)。②正性感光材料,它的反差较高,分辨率也高,用于从底片进行印相或放大,以及从电影底片进行拷贝等。经曝光和冲洗后,所得影像与原景物的明暗程度或颜色基本相同。③反转感光材料,它有较高的感光度,用于直接拍摄景物,经反转冲洗可直接获得正像。在实际应用中,最广泛的是按用途进行分类。
胶卷 用于专业摄影(艺术摄影、工业摄影等)和业余摄影,因为是用于直接拍摄景物,故需有较高的感光度。可按感光度的高低进行分类:按照影像色调可分为黑白胶卷和彩色胶卷;按照冲洗方法和成像特点又可分为负性胶卷和反转胶卷。近年来,又发明了盘式胶片,即胶片排成圆盘状,拍摄一幅后即旋转一格,其画面显著缩小,但仍保持良好的摄影质量。 当然还有其他类型胶片就不一一赘述了。
感光度为200的胶卷拍摄夜景也没有问题,只是高感会使影像颗粒偏多,如果为了得到细腻的影像建议使用感光度ISO100或低于100的胶卷。除非你追求粗颗粒的效果,可以使用高光度的胶卷。
胶卷感光度越低影像越细腻,适合拍摄风光、静物等商业用途照片;高感光度胶卷适合在光照较弱环境下拍摄,如新闻或应急记录等,也适合用于追求粗颗粒的影像效果的艺术创作;
负片同样可以用于底片直接扫描,这只要在底片扫描仪器上设置即可,设置时选择负片,扫出的影像就是正相;
市面上有很多品牌的底片扫描仪,可以直接扫正片和负片;分120和135幅面,这与你使用的胶卷对应即可。比如你用135胶卷就买135幅面底扫,你用120中画幅胶卷,就用120幅面底扫。
主要品牌有:海德堡、禄来福来、哈苏、索尼、爱普生、佳能、精益、尼康、紫光、宏基等;
不同扫描仪对色彩的还原有一定区别,但不会偏差太大,一般德国及欧美的高端扫描仪色彩还原不错,但价格昂贵,主要用于专业影像处理,如印前系统设备,大中幅影像处理出片等。一般国内民用扫描仪差别不大,尽量专业即可,特别注意专用底片扫描仪比平板扫描仪底扫效果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Ⅱ 家庭影院烧友最终目的,高清晰or胶片感
认真说来
以现在的拍摄技术早就没有胶片感一说了
所谓的胶片感不过是导演为衬托电影主题使用的一种渲染技巧
如同ps
Ⅲ 电影为什么要用胶片拍
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胶片冲印的效果必须要能满足电影院的大屏幕,数码在这方面很难与胶片相比;再次,胶片对摄像师和洗印厂的技术要求都相当高,并且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能够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是对摄像师和洗印厂专业技术的肯定,当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对他们专业水准的直接证明.
最后,按照电视节目的采样标准,按COMPONET复合影象格式采集素材,一般大小为4分钟一个G.这样计算下去,一个十分钟的节目至少需要40-60分钟的素材,也就是需要10-15个G的空间.这样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按照电影的高清晰度标准要求和片比进行数码摄制,你所需要准备的硬盘空间到底应该有多大,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行得通.
关于胶片与电视品质的区别:
Ⅳ 关于电影胶片
现在的电影仍有大部分是用胶片拍摄的
首先,胶片的质感是数码无法比拟的。胶片的放大投影到屏幕上,层次感、色彩饱和度、光影感和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而数码的综合来讲就差一些。
其次,使用胶片的成本还是相对较低的。前面已经说过,拍电影的机器与拍电视的是不同的,用DV拍肯定会比胶片便宜,但你能想象专业的人士用DV拍电影吗?而如果使用专业高清的电影设备,那成本肯定是要比胶片高。
还有,从感情上来讲,很多导演也倾向于使用胶片。当很多家庭可以用极低的成本不停地拍生活录象时,当更多人可以用很少的钱欣赏到盗版电影时,也就是说,电影越来越容易得到时,人们对电影的感觉在消退,这也是导演会偏爱胶片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有两种规格:一是所谓“标清”(标准清晰度)的电影,是用标准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700至800线,一是所谓“高清”(高清晰度)电影,是用高清晰度录像带拍摄的电影,清晰度大概在水平解像度1100至1200线,高清拍摄出来的影片能大体达到胶片的清晰度水平。用数字录像带拍摄的电影通常可以直接在电影院用数字放映设备放映,这时就叫数字电影了。当然,用高清拍摄的影片放映效果更好,但实际上仍然达不到电影胶片拍摄的电影的清晰度水平。有时也可以把数字录像带拍摄的影片转到胶片上,用普通的电影放映设备来放映,这就叫“磁转胶”。
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高清数字电影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实现了与高清时代的接轨;数字介质存储,永远保持质量稳定,不会出现任何磨损、老化等现象,更不会出现抖动和闪烁;传送发行不需要洗映胶片,发行成本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等等。
所以,正因为数字电影有上面这些优势,未来高清数字电影取代胶片电影成为主流将是大势所趋。
但目前来看,数字电影还不能真正普及。将所有电影都数字化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其实其它国家也都一样)。目前数字化电影最多的国家是美国,但即使是在美国,也并不是出品的所有电影都是数字化的。一些大制作、大成本的电影往往使用数字摄像机,这样出来的画面更震撼,但一些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就没有必要拍成数字电影了。
在中国,数字电影有时还很尴尬。很多电影在美国本来都是数字电影的,但到了中国,由于中国影院数字电影放映机的普及率实在太低,还不得不将这些数字电影再转化成普通的胶片电影,这样才能在全国各大影院播放。数字电影是有了,但影院的硬件设施却没有跟上,这样的数字电影,即使拍出来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数字电影的真正普及还需要加以时日。
Ⅳ 胶片感觉是什么
胶片感就是厚重,色彩柔美,过度细腻。
Ⅵ 什么是电影的胶片颗粒质感
就是过去的胶片电影,因为那时候的技术水平低,用胶片拍出的电影画面比较粗糙。如果你看过阮玲玉或者卓别林的老电影,就应该看过画面上有竖道,还有颗粒状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颗粒质感了。运用现代的技术,也可以把现在的电影处理成老电影的效果,加上颗粒状的特效,让人似乎回到了旧时代的电影院
Ⅶ 什么是胶片感
所谓胶片感是针对数码相机泛滥后才出现的略带复古色彩的概念
1、类胶片色彩,包括负片(大宽容度)和正片(高反差鲜艳)以及黑白(影调丰富)或红外(红外光曝光产生的神奇色彩)胶片色彩
2、类胶片颗粒,由于民用胶片感光度通常在100,200.400.800四档,加之冲洗和扩印,颗粒随iso增加而增多,甚至由于胶片数字化(底片扫描)过程也会因扫描设备高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颗粒,而这是数码片不需要的过程,因此形成胶片的独特特征。
3、类胶片片幅,胶片相机及胶片通常是135设备,片子长宽比3:2,其他比例的如120甚至以上尺寸的,aps先进摄影系统及半格间谍机较不流行,因此与数码片的4:3,16:9等尺寸在感官上形成差异,也是胶片感的特性之一。
4、类胶片影调,很难描述这是一种很主观的感受,需要自己对比体味。
大概就这些,共楼主参考
Ⅷ ★ 投票 ★ 投影 画质讨论,什么叫胶片感。更新 变形金刚 I 屏摄
YACK这种大红大绿的调性我个人接受不了,太硬了!咋看之下似乎很艳丽,仔细一看层次细节损失很多,暗部层次几乎全无,色彩过渡也不好。不知是投影还是相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