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战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心得体会
帝国主义国家殖民扩张和相互争霸所造成的长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深层原因。希特勒以无限‘生存空间’为依托的扩张野心,墨索里尼对‘最高统治权’的追求,以及日本要征服亚洲最终争霸世界的目标都具有无限扩张性。20世纪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权力和利益的进步性”,蜕变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益的“极端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证明了只要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齐心协力,同仇敌忾,任何非正义势力必将灭亡。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任务。面对法西斯的猖獗,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政治及宗教信仰的人们是能够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坚决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当法西斯面对全人类的敌对斗争,其失败是必然的。
② 《现代启示录》这个片子讲的是什么意思,根本没有看懂,求解,高手解释一下!
讲述的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上尉威拉德接到总部的命令,去寻找脱离了美军的科茨上校。科茨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但如今却已陷入疯狂。他在越南境内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推行着野蛮,血腥,非人的残暴统治,还不时地向美军进行疯狂的近乎妄语的广播宣传。
威拉德接到的命令就是找到科茨,并把他带回来或者是杀了他。带着这个命令,威拉德率领一小队士兵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穿越丛林前往越南。在寻找科茨上校的过程中,威拉德几乎横穿了整个越南战场。
他目睹了种种暴行,恐怖,杀戮与死亡的场景,深深地受到了震撼。在不断的杀戮之中,威拉德也几乎变得疯狂。最后历尽艰辛的威拉德一行终于来到了科茨的恐怖王国。他们落入了科茨的手中,受到了严酷的折磨。但这却也使威拉德得以直接面对科茨。
科茨本可以杀死威拉德,但他却没有这样做,他借助威拉德的手完成了渴望已久的死亡,终于从这个疯狂的世界中得以解脱。而威拉德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类心中的邪恶与黑暗,体会到了邪恶所引起的疯狂。
土著们跪倒在他面前,他实际上已取代了科茨。对这一切感到由衷地厌恶的威拉德拉起同伴,登船离去。科茨的疯狂被制止了,但在整个越南战场上,恐怖与杀戮仍然在疯狂地进行着。
(2)我们为什么而战电影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
1、本杰明·韦勒:本电影的主角,军衔上尉,任务是奉命寻找脱队的上校华特·寇兹并将他杀死。
2、华特·寇兹:军衔上校,曾经是美军在越战中的英雄,战功赫赫,后脱离美军在柬埔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3、比尔·吉尔戈:军衔中校,领军方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军人。
4、科尔比:军衔中尉,失踪的指挥官,队长。
5、摄影师:美国自由摄影师。
③ 我们为何而战的电影剧情
第一部《我们为何而战之战争序曲》Prelude To War 1942 54分钟战争序曲:“战争的导火索以及作战的原则,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是军事训练不可或缺的部分,让所有美国官兵深深体会军队的优良品质,我们在这场可怕的战斗之前,我们的国旗一方面作为自由的象征而被世界认同,另一方面作为超强的力量而被世界认可,我们是不会妥协的,只有当德日的战争机器彻底粉碎后,民Z才能取得完全胜利。”--国防部长,马歇尔上将。纳粹的壮大:德国征服世界的野心由来已久--1863年范.比斯马克将军:“我们将统治整个世界”;1914年恺撒.威廉二世:“上帝派我们带给世界文明,违抗我的意志的将受死。”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我们的目标是用任何方式进行破坏,以在全世界重塑国家社会主义。”......德国人的这种热情加强了他们领导人的欲望......在《战争的序曲(Prelude to War)》中,法兰克‧凯普拉舍弃述说加入战斗的正确性,转而诉诸于美国一贯的,企图维持世界正义的角色,它将民Z与瀑政、自油与奴役之间的选择加诸于战争的必要性之上,扩大了美国非战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国的宣战充满了拯救世界的正义感,而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港事变的攻击而已。弗兰克·卡普拉深知,They may fight because of ideology - but nationalistic ideology.这便是美国纪录片当时的性格-或者说,这是民族性一贯的性格,他们愿意为一个遥远而抽象的意念而战,并且表现出对自己所坚持的信念「自信满满」。其实,从《我们为何而战》这一系列影片流露出来的对于美国阳光般的信仰,基本上是美国的人民对于他们的国家,以及好莱坞模式底下的家国崇拜,这种过分完美的「美国梦」形象,在弗兰克·卡普拉后来剧情片的成名之作《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中,更是表露无遗。
第二部《我们为何而战之纳粹的进攻》The Nazis Strike 1942 41分钟
此集讲述了德国侵占奥地利、捷克和波兰的过程
第三部《我们为何而战之分化和征服》Divide And Conquer 1943 60分钟此集讲述了德国侵占北欧、比利时及法国的战斗进程。野蛮,血腥,残酷!
第四部《我们为何而战之不列颠之战》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 55分钟此集讲的是英国抗击德寇空中入侵获胜的历史,主要是空战。顽强,感人。英国的胜利为欧洲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保留了一块基地
第五部《我们为何而战之苏联卫国战》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 83分钟本集先叙述了历史上俄国几次打退外国入侵的史实,然后宏观地介绍了苏联
的概况,最后讲到了德国的闪电式入侵及苏联人步步为营式的成功防守。运用了苏联音乐与苏联纪录片,解说词充满激情。
第六部《我们为何而战之中国战争》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67分钟这部影片讲述了日军对中国的侵略. 片中包括了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在
美国国会的精彩演讲, 饱受蹂躏的南京城, 以及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等珍贵历史资料.“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新的战争,这是对无辜平民百姓的轰炸,为什么中国人要无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弹下,要找到这个答案,必须要先了解一下两国情况...”
第七部《我们为何而战之美国参战》 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 67分钟
战火燃烧到美国、太平洋战争:1942年5月10日,敌军在克林洛登陆,杰纳纷将军对这个岛进行了防御,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们被移到一个集中营去...接着日本人搞定了马来岛、新几内亚...东京审判:从这一刻开始,给人类带来了无数流血的战争,将成为过去。他们失败的命运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全体人类的尊严,我们经受住了这次严峻的考验...
第八部《认识你的敌人日本》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1小时13分钟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战争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制作了一部7集系列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但是对于《Know Your Enemy: Japan》(认识你的敌人:日本)这部纪录片,可能却知道甚少。其实,《Know Your Enemy: Japan》(认识你的敌人:日本)也是该系列纪录片之一,而且是系列中最早制作的一部。然而由于鲜为人知的原因,该影片60多年来从未公映过(而以上7集则一直是公开发行放映)。这部纪录片的第一次公开放映是在1977年,当时只是有部分内容作为PBS特别节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在公众视野。1943年初,导演Frank Capra(弗兰克·卡普拉)接到美国战争部交给的拍片任务后,特意聘请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中国人熟知的著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导演)担任《Know Your Enemy: Japan》的监制。由于Joris Ivens改变了将日本天皇裕仁描绘成一位开明人,而将其导演成一个独裁者,在美国军方看来,是丑化了裕仁。
1945年1月,在对影片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编辑后,美国五角大楼指出:这部影片包含“太多对日本人同情的内容”。这也是该影片在1945年发布的最终版本。然而不巧的是,最后正式公开发布《Know Your Enemy: Japan》,却是在美军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之后的1945年8月9日。广岛和长崎的核爆对于美国外交政策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而在太平洋,当政策由战争转向了谈判,如果再通过影片来激励美国人继续战斗,将变得毫无意义。于是,时任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和之后驻日盟军最高司令的麦克阿瑟作出决定:禁止该影片进入美军部队,同时提议不要将该影片公开发行放映。
④ 我们为什么而战
不不不,我们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战——未来守护者杰斯
⑤ 我们为什么要看战争电影我们希望从战争电影中看到什么
一般来说,男生爱看战争电影,女生不太喜欢。有些战争电影是拍得很精彩的,很多男生喜欢看战争电影是因为可以有刺激的感觉,就像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女生喜欢看言情小说一样。
有些战争电影讲述一段历史,给人一种历史感,在观赏刺激的战争场面时,让人珍惜和平时期的生活。有些战争电影涉及军事谋略,间谍,勇敢杀敌等,可以让人理性看待战争,分析战争双方利益,以及拷问内心关于人性的思考。
⑥ 关于二战的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就是因为那个送子弹的又多死了几个人啊~~~~
中文片名
拯救大兵瑞恩
英文片名
Saving Private Ryan
更多中文片名
抢救雷恩大兵
雷霆救兵
影片类型
动作 /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
170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对白语言
捷克语 英语 法语 德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 DTS SDDS
评级
Rated R for intense prolonged realistically graphic sequences of war violence, and for language.
级别
Portugal:M/12 Finland:K-16 Germany:16 Iceland:16 Sweden:15 UK:15 France:U Spain:13 USA:R Canada:PA Canada:13+ Australia:MA Hong Kong:IIB Norway:18 Singapore:NC-16 Chile:14 Canada:14 Australia:R Italy:VM14 Malaysia: Netherlands:16 Singapore:R Argentina:16 Finland:K-14 Ireland:15 Canada:18A Singapore:M18 Denmark:15 South Korea:15 Canada:14A Switzerland:16 Mexico:B Brazil:18 New Zealand:R15 Israel:PG
制作成本
$70,000,000 (estimated)
票房成绩
美国本土票房$216,119,491
海外票房$224,700,000
全球总票房$479,300,000
拍摄日期
1997年6月27日
演职员表
导演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编剧
罗伯特·罗达特 Robert Rodat .....(written by)
演员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 .....Captain John H. Miller
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 .....Sergeant Mike Horvath
马特·达蒙 Matt Damon .....Private James Francis Ryan
爱德华·伯恩斯 Edward Burns .....Pvt. Richard Reiben
亚当·戈德堡 Adam Goldberg .....Pvt. Stanley Mellish
范·迪塞尔 Vin Diesel .....Private Adrian Caparzo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Pvt. Daniel Jackson
吉奥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T-4 Medic Irwin Wade
杰瑞米·戴维斯 Jeremy Davies .....Cpl. Timothy P. Upham
保罗·吉亚玛提 Paul Giamatti .....Sergeant Hill
克里·约翰逊 Corey Johnson .....Radioman
约翰·沙拉恩 John Sharian .....Corporal
哈里逊·杨 Harrison Young .....Ryan as Old Man
特德·丹森 Ted Danson .....Captain Fred Hamill
制作人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procer
Ian Bryce .....procer
Bonnie Curtis .....co-procer
Kevin De La Noy .....associate procer
Mark Gordon .....procer
Mark Huffam .....associate procer
Gary Levinsohn .....procer
Allison Lyon Segan .....co-procer
原创音乐
约翰·威廉姆斯 John Williams
摄影
Janusz Kaminski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Michael Kahn
选角导演
Denise Chamian
艺术指导
Thomas E. Sanders .....(as Tom Sanders)
美术设计
Tom Brown
Ricky Eyres
Chris Seagers
Alan Tomkins
Mark Tanner .....(uncredited)
布景师
Lisa Dean .....(as Lisa Dean Kavanaugh)
服装设计
Joanna Johnston
视觉特效
斯蒂芬·范米尔 Stefen Fangmeier
副导演/助理导演
Daisy Cummin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Catherine Dunne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Adam Goodman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Toby Hosking .....assistant director
Martin Krauka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rgio Mimica-Gezza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Barbara Mulcahy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ish unit
Hannah Quinn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Ireland
Karen Richards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ndrew Ward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剧情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百万大军登陆诺曼底海滩时,一小队由约翰·米勒上尉(汤姆·汉克斯饰演)率领的美军士兵却深入敌区,冒著生命危险拯救一名士兵詹姆斯·雷恩(麦特·戴蒙饰演)。詹姆斯·雷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幺,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面对随时降临的各种危险,他们逐渐怀疑这项任务的合理性:为什么这个士兵,就值得让八名士兵去冒死拯救?雷恩的一条命为何比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尽管他们心存疑惑,他们还是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
拯救的旅程也是一条通往死亡之路,人性在战争中受到考验。
[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一句话评论
The mission is a man.
In the Last Great Invasion of the Last Great War, The Greatest Challenge for Eight Men was Saving... One.
The were only one man left in the family, and the mission was to save him
I'll see you on the beach!
The movie that inspired to the world to remember
战争片中的里程碑。
——《洛杉矶时报》
演员们的表演全都无可挑剔。
——《阿波罗导报》
50多年前的惊天动地
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评论普遍认为此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
逼真与写实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逼真,几乎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另一方面,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8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从这一点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的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
总结
本片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逼真的战争片之一,美国电影协会将其定为“极度渲染战争暴力”片。不过,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
幕后制作
【战争+人性】
说到著名编剧罗伯特·罗达特(Robert Rodat)创作本片剧本灵感的来源,与诺曼底登陆战役50周年纪念和罗达特儿子的降生密不可分。罗达特回忆说:“关于诺曼底登陆的书籍不胜枚举,儿子降生时,我恰巧正在读这些书。那时,我住在新罕布什尔州的一个小镇里。每天早上,我都要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出去散步。小镇中心矗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自美国独立战争以来为国捐躯的小镇英雄们的姓名。从中可以看出,几乎在每次战争中都有同胞兄弟一起血洒疆场。在战争中失去一个儿子已然非常痛苦,而同时失去几个儿子的悲恸更是可想而知。”罗达特将自己对影片的构思告诉给制片人马克·戈登(Mark Gordon),戈登认为这是一个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又可以深刻剖析战争中人性弱点的好故事。1994年,罗达特和戈登连同制片人加里·莱文森(Gary Levinsohn)一起将这个构思发展扩充为剧本。随后他们将剧本分别送给大导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他们一直认为最适合担纲主演的汤姆·汉克斯。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斯皮尔伯格和汉克斯对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汉克斯说:“我一直对二战历史很着迷,而且一直在寻找能够从人性或人类情感经历而不只是从战略行动上来描绘整个二战的书籍与材料,而《拯救大兵瑞恩》的编剧正是出神入化的将这一点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不仅是一个气势恢宏的战争故事,更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剖析战争中人性的影片。”
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交情莫逆,两人一直希望能够携手合作,本片终于让他们梦想成真。“能和汉克斯合作我很兴奋,我对他一直十分敬仰,而这次拍片的经历使我对汉克斯的为人和演技都更加钦佩。汉克斯经常能够提出一些重要建议,而当我阐明塑造角色的看法时,他总能虚心聆听,”斯皮尔伯格说。
【魔鬼训练】
为了将这些平素养尊处优的演员们造就成训练有素的军人,剧组可谓煞费苦心。为此他们找到前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戴尔·戴伊,戴伊说:“我相信在为国家而战斗的军人们心中都有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热血豪情。演员们必须亲身经历一下军人们的艰苦生活才能充分理解这种感情。”于是演员们被带到了昔日金戈铁马的战场,他们每顿饭只吃罐头食品,在泥水中匍匐前进,甚至睡在冰冷、泥泞的地上,戴伊说:“如果有成效的话,演员们在训练结束时就应该对保家卫国的战士们所做出的牺牲有了直接感性的认识。”
从一开始,演员们就进入到影片的环境之中,他们以各自饰演角色的名字相称,每天学习大量军旅常识,在为期10天的训练中,演员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武器、近战本领、单兵战术和二战时军队的暗语和手语信号,迪塞尔说:“我们对这些作战技能了如指掌,感到进入了角色。我们还掌握了如何熟练使用武器,甚至可以蒙住双眼熟练拆装M-1步枪。”
“从本质上说,我们要以一个士兵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但要真正成为这样的人的确很难,”吉奥瓦尼·瑞比西感慨道,“我们风餐露宿,负重40磅的装备急行军5公里,每天只能睡3小时,而且你根本无法入睡,因为在帐篷里你会冷得发抖。但经历了这些之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汤姆·塞兹摩尔承认他开始并不想参加军训,但通过训练,他终于明白,军旅中仅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完成任何任务的,团队精神是胜利的根本保障。塞兹摩尔说:“如果一名队友有了麻烦,那么你就必须停下来帮助他,这使我们在感情上更加接近,所以当我们真正开始拍片时,彼此之间的感情将我们维系成了一个整体。”
汉克斯说:“我们扮演的这些士兵都已心力憔悴,想回家的情感日渐增加。我认为如果没有戴伊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表现得那么到位。他向我们一直灌输一种概念,那就是当你认为不可能做到时,其实你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面临抉择时,人们一定要果断做出决定。”
【重现诺曼底战场】
重现50多年前诺曼底登陆的恢宏场面是斯皮尔伯格和摄制组面临的最大挑战。其中最棘手难题就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奥马哈海滩--这片昔日的战场如今已经成为受到保护的历史遗迹,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己变得面目全非。美工汤姆·桑德斯等人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走访了法国、英国和爱尔兰的很多海滩,最终在爱尔兰发现了一处非常完美的狭长海滩。这片海滩沙质很好,海水的颜色是金黄色,而且还背靠险峻的悬崖,一切都与诺曼底颇为相似。桑德斯和他的人马将这片爱尔兰海滩迅速变成了德国人固若金汤的诺曼底海滩。在海滩上,他们设下各种障碍;在海岸上,修建了布满铁丝网的防护墙和位置隐蔽火力强大的地堡。
制片人伊安·布莱斯(Ian Bryce)面临的更困难的任务就是找到二战时使用的登陆艇。布莱斯说:“坦克和其它武器应有尽有,唯独登陆艇奇缺。我们在英国和苏格兰四处寻找,仅发现了几艘。但出乎意料的是,我们在美国加州的棕榈滩竟发现了大量这种登陆艇,随后这些船被运到英国,然后重新粉刷一新,参加登陆的拍摄。”
拍摄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当然需要很多临时演员,爱尔兰军方派出了750名士兵协助拍摄,其中居然有很多人参加过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的拍摄。
服装设计师乔纳·约翰斯顿重新设计制做了3000套以假乱真的军服,还找到二战时为美军制作军靴的公司,让他们按当年的样式重新生产2000双,然后将所有军服和军靴进行特殊处理,以显得经过无数次战斗的洗礼。道具师西蒙·阿瑟顿花了3个月的时间收集、订制了2000件拍摄使用的武器,阿瑟顿每天都对枪支进行安全性能检查,查看枪栓是否被沙土或一些废弃物卡住,以确保万无一失。安全间题是剧组最关心的问题,特效总监内尔与斯皮尔伯格密切合作,根据爆炸点的位置来确定演员的移动路线,他们花费了几个月时间探测爆炸物的安全性,并且和演员们一起演练了多次,力求确保每个人的安全。
【真实镜像】
为了增加真实感,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拍摄片头25分钟的登陆场面。他在拍摄之前根本不去想故事情节,而是在大部分时间里使用手提摄影机跟踪登陆的士兵们进行近距离拍摄。斯皮尔伯格说:“这样我就像一个跟随士兵上战场的战地记者,可以真实拍摄整个登陆场面。”
斯皮尔伯格与《辛德勒的名单》的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Janusz Kaminski)再次合作,斯皮尔伯格称要将影片拍成1944年6月6日当天实地拍摄的彩色战地纪录片。为此卡明斯基从摄影机镜头上取下保护镜,使这台现代摄影机接近于40年代的老式机器。没有了保护镜,光线可以直接进入镜头并反射开来,比原来更加分散和柔和。同时,这位摄影师还将胶片底片进行特殊处理,淡化色彩,最终形成了影片中的效果。
汉克斯说:“以前,我从没体验过那种肾上腺素骤然分泌的感觉,因为一开拍,整个拍摄场地一片混乱。人们不断倒下,炸弹就在你附近接二连三的爆炸,我可以想像到当年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成批倒下的情景,我们的眼中充满了恐惧,我们知道这都不是真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真正恐惧”。伯恩斯补充说:“我们在整部影片拍摄的开始就拍登陆战役的镜头,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在拍摄以后的战斗场面时的态度。没人会预想到登陆的场面有多么恐怖,你会真正感受到当年士兵们需要勇敢面对的生死考验。”巴里·佩珀说:“那天坐在登陆艇上遥望爱尔兰海滩时,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二战时的士兵,我开始胡思乱想,我能体会到多年前士兵的心中是多么的恐惧,他们疲惫不堪,浑身湿透,然后跳下登陆艇,但是迎接他们的却是密集的子弹。他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伙伴死在身边,而他们所能做的就是爬上海滩。”著名的历史学家和作家、诺曼底登陆战役的权威学者斯坦芬·安布罗思是这部影片的历史顾问。他评论说:“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当年战役的情况,毫无疑问这是我曾经看到过的最真实、最准确反映战争残酷性的战争片,无论是从战斗部署,还是士兵的表情、语言、相互之间的争论与埋怨,以及彼此之间的尊敬与爱,无一不与当年的士兵如出一辙。”
⑦ 《我们为何而战》第六部《中国之战》——美国人拍摄于40年代的关于中国战场的纪录片
这是上世纪中美友好时期美国人制作的影片吧?里面说中国有4000多年内从未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怕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绝不会这么想的。就是换做现在,美国人再制作类似影片的话,可能观点会不一样了。
⑧ 我们为什么而战————《黑鹰坠落》
我想我自己就已经看了不下50遍了,本来我就喜欢战争题材的影片,而像这样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样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我更不会错过了。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但是提笔想写下这些感想时候,却无处下口,因为思绪太多太乱,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源于心底的感动。 这个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很少有机会和自己的亲人爱人在一起,他们可能不会留下名字,他们没有希望别人去感激他们,但是他们却做着这个世界上最受尊敬的职业之一——战士。一个士兵。国家的暴力机构组成部分,国家政权的维护者。 同时战士也是被人们所误解的一个群体,还记得美国越战归来的士兵们被自己的人民所排斥吗? 史泰龙的《第一滴血》就已经从侧面描述出了这些士兵的苦衷,就连《狙击电话亭》里的狙击手也以越战归来的士兵的口吻说出了报怨的台词。人们把这些士兵当成是没有大脑的人体武器,只是政府的暴力工具。但是事实是这样吗?在伊拉克的战场上那些牺牲的美国士兵难道不知道家里有自己的父母在等待他们凯旋吗?难道士兵就是喜欢杀戮的快感吗?这些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够说的清楚的。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纷乱情感。对于世界,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政府,对于亲人,对于自己。。。。。 我想《黑鹰坠落》给了我们其中的一个答案。影片开始就向观众展现了军旅生活里的士兵们的打打闹闹,模仿上级说话,搞怪,看电视说笑,宛如兄弟,当然也有一些纠纷,但是哪有没有纠纷的兄弟呢?何况对游骑兵有些瞧不起的三角部队的一个成员A其实挽救了很多游骑兵的战友,他一共三进三出,解救自己的同胞。那么那些个说法还能叫做是成见吗?最后片尾也正是A说出了给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动力的一段台词————每当我回到家乡,总会有人问我:“嘿,你到底为了什么打仗?”对于这样的狗屁问题我根本不给予回答,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体会我们的同袍情谊,我们是为了战友而战,为了我们能够一起回家。 简简单单的一段话,我想这就是答案。 《黑鹰坠落》电影处处体现着这样的同袍主题。黑鹰行动开始前,盖司令亲自对战士们说:“绝对不放弃任何一个兄弟”,也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使两名狙击手为了营救一名飞行员两次请求司令部前往实施营救最后壮烈牺牲。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使这名飞行员被俘后美军依然派直升机在战区上空盘旋不断喊着“***(那名飞行员的名字)我们不会放弃你!”。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美军坚决的抬走每一具美军士兵的尸体,连司令也再次重申“我们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兄弟”。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这次失败的行动牺牲了更多的人。但是,正是这样的同袍情谊让我们记住了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和英勇奋战的英雄们。他们代表的不是国家,不是自己,而是兄弟。我们是为了兄弟而战!!!
⑨ 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国战场)》的影评
反战纪录片,以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当总统执政时的一次演讲作为开场,这位二战英雄在战后当选美国总统后,在某演讲时提到了美国国家很有可能会被军工企业操纵。而在几十年后,这个预言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了。(有兴趣可以看看纪录片《Iraq for Sale》)
美国借助二战,把几个欧洲老殖民帝国几个世纪的积蓄掠夺搜刮一空。欧亚的工业化强国家里都被砸烂,只有美国和澳洲本土工业几乎完好无损,战后迅速崛起的超级大国,军工企业从政府军备预算中获得了25%的利润,致使这个逐渐被私有大财团控制的国家逐渐的陷入战争狂热的边缘(美国的政治说客是很恐怖的)。在全球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冷战之后,更是主动干预非洲南美洲,亚洲各国的内政,以军事力量来左右时局变化。几乎从越战开始,每年都有战事。
影片中的一个例子是,即使在冷战初期,在核战阴影下,总统艾森豪威尔仍将大部分军备预算用来建设国内的高速公路,而现在所谓针对恐怖分子的战争,却将美国22%的财政预算都用在军事上,在扶植伊拉克重建,大量物资金钱资助的同时,美国本国的学校却连买课本的经费都没有了,新奥尔良大水,当地民不聊生,政府却不考虑如何赈灾,而是先派出军队和黑水公司的雇佣武装分子维持治安,保护资本家们的利益。
导演提出"我们为什么而战?"的问题,目的是要提醒大家,不要被政府宣传蒙骗了。这些盲目以为自己是在为国家为民主自由而战的人们,要多独立思考,这些人人都知道的不正义的战争(越战, 伊拉克战争等),其目的只是军工集团想要从美国民众身上榨取金钱而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