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著名惊悚电影《致命Id》,它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
这是一部多重人格的电影,受妓女母亲虐待的胖子,由于幼年创伤,分裂成了11重人格,而这十一个人格的整合则是以杀人游戏的形式进行,主人格在操控一场杀戮。
精神病医生引导他,想找到那个最邪恶的,结果最后找错了,医生以为找到了,其实是那个孩子。
但是疑点在于旅馆里明明有11个人,可是心里学家却只发现了胖子的十个人格,其实真正的真相是:10岁的胖子由于目睹了连环杀人犯行径,心理扭曲,他才是最邪恶的那个人格,警察死了就代表胖子人格中正义的一面已经消失,所以影片最后,那个小男孩登场将妓女杀死面目狰狞嘴里恶狠狠的说着仇恨,连结尾都是小男孩说的,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
『贰』 电影《致命ID》到底讲的是什么
旅馆中的11个人都是同一个人的11个不同人格,这个现实中的人(就是那个胖子)杀了人,但他的医生判定他有精神分裂症,于是把这11个人格聚到一起,结尾就是那个邪恶的人格除掉了其他10个人格
『叁』 电影《致命ID》中那个小男孩到底杀了几个人分别是谁
被杀掉的6人
这些是胖子次要的分裂人格:
过气女明星(10号)影射胖子印象中势利自私的社会上层所谓精英人物,其没落的形象反映出胖子成长过程中受到这类人的迫害,因此她虽然用钱买到了最好的8号套房,但却莫名其妙的住进了9号房间,最终又拿到了10号的门牌而第一个死掉。这种死亡id逐步升级的方式说明了胖子对此类人的深恶痛绝,必欲先除之而后快,同时也说明了胖子对钱权万能的这一现象的厌恶不屑。
新婚夫妻(9号5号)影射胖子心目中刚结婚时期的父母的影子,他们一个假冒怀孕骗婚一个到处鬼混,他们的争吵反映出其结合原本就是一个错误。那个男的把6号门牌撞掉成了9号,因此他成了第二个替死鬼。
犯人(8号)影射社会上的不良犯罪分子,他们影响了胖子恶的人格的产生。
小孩的父亲(7号)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状态的父亲的样子,这个父亲是个继父,有责任心但又不够强势,这和胖子亲生父亲的个性完全相反,因为胖子小时候亲生父亲就抛弃他们母子离家出走了。
小孩的母亲(6号)影射胖子心目中理想状态的母亲的样子,她对小男孩非常照顾,对应现实世界中虐待他的妓女母亲。
『肆』 致命id最后一句话,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我希望...我希望他离我远点
bingo!三年前看的片子,和你的理解细节上有些不同,大体都差不多。
“当我走上楼梯时,一个不存在的人站在那里,今天他又不在那里,我希望他永远消失”这是我看的那个翻译版本。之前也和别人探讨过这句话
首先来分析这句话的主语。此话是肉体麦肯·瑞夫说的,他说是他小时候编的,而片中杀死所有人的小男孩提姆西是麦肯·瑞夫童年时培养出的人格,他在影片最后也说了这句话,所以毫无疑问,句子中的“我”就是那个最邪恶的人格提姆西。
再来分析宾语。“他”应该指的是除了提姆西外其他死掉的那10个人格。原句是“当我走上楼梯时,一个不存在的人站在那里”,为什么不存在?因为11个人格共用一个肉体,所以他看不见其他人,也就是说,所有人格都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产物,所以会产生一个“不存在的人”。换句话说,“我”能感觉到那个人,但他不存在,因为他只是人格,和“我”一样呆在同一个身体里,而不是实体。“我”象征着邪恶的人格,是控制麦肯·瑞夫杀人的那个人格,是他在童年被虐待时培养出来的,企图控制麦肯·瑞夫,成为他唯一的人格,为了这个目的“我”(男孩提西姆)杀了其他人,旅馆里的10个人死了,也就意味着其他10个人格的消失,所以“他”也就永远消失了。
所以电影最后这句话不是胖子的口语说的,是小男孩的语气说的,也就是最邪恶的那个人格说的,我赞同你。以上很多字是三年前码的,现在回头看我依旧觉得这点说得通,不过仅是个人观点。
『伍』 致命ID的结尾是什么意思,晕!
里面的人只是精神分裂出的人格,并不存在。其中的那个小孩正是残余下来的最危险的人格。里面的真正主角是那个胖子,由于童年的虐待经历导致人格分裂
『陆』 看完《致命ID》,我承认我有点没看懂。。。求解答!!
简单来说胖子是一个有11人格的严重精神病患者,一开始医生想引导胖子把11
个人格聚集在一起,所以胖子想象了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医生的本意是把好
的人格留下来,但没想到在胖子的想象下,小男孩代表的坏的人格杀掉了其他
人代表的人格,所以影片结尾胖子在囚车里勒住了医生,因为坏的人格留了下
来。汽车旅馆的一切都是胖子想象的,杀人的时候有很多漏洞,不过没关系,
因为是想象的,所以现实世界完成不了的杀人都在想象里完成了。
你说小孩是主导人格我同意,因为最后小孩杀死了其他人。
胖子确实在4年前杀了人,杀了六个人,所以一开始就被判了死刑。而医生纠结
于胖子的精神问题就是希望法官能考虑胖子是因为人格分裂才杀人,能重新判
决胖子,所以才希望胖子把坏的人格去掉,但是最后失败了,胖子在自己的想
象里留下了坏的人格,就是那个小男孩代表的人格
『柒』 电影《致命ID》中最后一句话: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我希望...我希望他已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我希望他离开了。
当我上楼时(暗喻当我要控制胖子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暗喻我碰到一个不在现实中的人格)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暗喻这个人格他不在现实中,他在胖子的身体里)我希望他离开了(暗喻我要控制胖子,我才是他唯一的人格,我希望他滚蛋),这就是胖子自小培养出的邪恶灵魂人格的心声。
『捌』 致命id最后的结局我怎么没看懂,有没有人分析哈。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存在的,这11个人(包括小孩)都是麦肯·瑞夫的11个人格分裂。这11个人格互相交替控制着他的身体,而在麦肯·瑞夫幼年时遭受到妓女母亲虐待形成的邪恶人格在现实中的四年前的一个汽车旅馆残忍的杀害了6个人。在最后被判死刑前夕,他的主治精神病医生马力克发现了一本麦肯·瑞夫小时候的日记,这本日记更加印证了医生对于麦肯·瑞夫杀人是由于他有精神分裂造成的学说,于是医生告知法官要紧急提审麦肯·瑞夫,马力克医生和麦肯·瑞夫在法官面前对话要他拽出身体里那个邪恶的人格,于是上面的故事发生了。没错他们正是麦肯·瑞夫内心中的十个人格,其中一个就是那个邪恶灵魂,而那个世界就是麦肯·瑞夫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个世界的世界观和现实世界稍微有点不同。医生在现实中和其中一个善良勇敢的人格对话了,告诉这个人格真相并要他帮助麦肯·瑞夫揪出那个邪恶的人格。随后善良人格和一个邪恶的人格同归于尽,只有一个女性人格逃出了魔掌。
在麦肯·瑞夫小的时候,她的母亲是个妓女,虐待了他,所以提姆西就是麦肯·瑞夫自小培养出的邪恶灵魂的人格。在影片的最后,这个邪恶的人格杀死了马力克医生和一名狱车司机。
故事里出现的人包括:一家三口(乔治,艾丽丝,提姆西),艾德,女明星,妓女,妓女的客人,一对情侣,两个犯人(包括装警察那个),店老板(假的),冰柜里的人,警察(被两个犯人杀死的)。
『玖』 《致命ID》的结局是什么
《致命ID》的结局如下:
故事的结局是隐藏的邪恶人格(提姆西)将帕瑞斯杀害了,原来前面害死六个人格实际上都是提姆西所为。在麦肯·瑞夫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是个妓女,虐待了他,所以提姆西就是麦肯·瑞夫自小培养出的邪恶灵魂的人格。因为麦肯·瑞夫体内存活的人格是邪恶的,所以在影片的最后,这个邪恶的人格杀死了马力克医生和一名狱车司机。
《致命ID》是美国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推出的一部以杀人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惊悚剧情电影,由约翰·库萨克,雷·利奥塔,阿曼达·皮特主演。
(9)致命id电影结尾小男孩的再次出现象征什么扩展阅读
《致命ID》任务介绍:
1号,主人公艾德(约翰·库萨克饰)。过去是个警察,现在为女演员开私家车。
2号,卡罗琳,是个名气与影响力都走下坡路的女明星。
3号,拉里。汽车旅馆经理,被许多顾客呢称为“贝斯”,他似乎潜藏着很多秘密。
4号,巴黎斯,拉斯维加斯来的妓女。
5号,6号,一对麻烦夫妻基妮(克里·杜瓦尔饰)和路易斯。
7号,8号,警探罗德斯(雷·里奥塔饰)和他押送的犯人罗伯特(杰克·布希饰)。
9号,10号,10号半,约克一家,夫妻和他们的孩子,因为一起车辆小事故而被陷此地。
『拾』 求解电影《致命ID》(即《Identity》,John Cusack主演)结尾的意思,没看懂
《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的电影。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了不同人格之间的关系和厮杀,最后真正邪恶的人格是那个孩子的设定,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仔细回味,不难发现motel剧情部分写照着一个分裂人格内心的世界。 在剧情的开端,男孩自我告白式的颂诗、剪报上那被丢弃在汽车旅馆的孩童、诗的内容暗示母亲是为妓女,种种迹象表明了一种心理分析人格不健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童年生活的阴影。一场暴风雨,穿插式的叙事方式,暗示着某种分裂、紧张、无逻辑的想象,是导演赋予分裂人格的间接诠释。分裂人格者正进行的实验剧场表演,不停地冒出新芽,没有逻辑似的时间与空间,气氛是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的夜晚。罪犯被诊断出拥有十种人格却不自知,而故事就是那十个人格所化身的人物,至于人的出生日期都一样,那是因为那些人全都是他的人格,不是真实的人。这不经意相聚的十个角色实际上是人格分裂者兀自的妄想。 影片一开始一大段对人格分裂症病情描述、对罪犯童年母亲是妓女的交代也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分析学家认为人格分裂者会有三种病态的倾向:其一是恋母情结,其二是恋尸性格,其三是自我迷恋。因母亲身为妓女,将他关在汽车旅馆的记忆,于是幻想出一个汽车旅馆的场景,一个巴黎的妓女,十分厌恶妓女的假旅馆老板。恋尸性格的隐喻出现在那看似诡异的钥匙不停伴随尸体,其它分裂出来的人格有些代表懦弱、有些意味自尊心强、有些是劣根性、有的则是理性般的自我反省能力。他有时回想起母亲,偶尔爱恋着他,用警探的人格说着“我没去过巴黎”试图勾引着母亲,却被拒绝;有时她决定置母亲死地,便故意让她遭到横祸;片中警察说自己有时会失去意识,大概就是转换成光头胖子的另一个人格去了;而他在弥留之际说的“我一直都在想你”可能就是恋母情节的体现吧; “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随着罪犯那阴冷的笑容凸现,那种不寒而栗恰如其分让观众再度回味那个杀人场地,与其说这位人格分裂症的罪犯依靠幻想在进行自我摧毁,不如说他真正想处理掉的正是妓女母亲这一角色!许多的剧情都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层面形象化,一但我们一一审视,便能体验许多的暗示与隐喻。 现实中,他蕴藏十个分裂的人格,每当换了眼神、换了面容,也就无法认识另一个自己。他的心理医师试图治疗他,引导他自我知觉并自行整合人格。于是他在自己的幻想场景中挣扎、净化过多的人格,以讨伐罪恶般一一杀之。剧中每死了一个人就少了一种人格。最后一个活着的人,就是光头胖子的最终人格。所有的凶杀案都在光头胖子脑中进行,而凶杀案的目的是为了消灭多余的人格。医生是希望他能保留住最好的人格把坏的去除掉,没想到最后剩下的人格却是真正邪恶的人格,把试图治疗他的心理医生给杀了。 在充满人格分裂的幻想场域,如惊悚片般的剧情正上演,不间断离奇的谋杀,直让人错以为是场骇人的杀戮。一旦我们领悟剧情不过象征着心理状态,便可了解许多剧情的转折,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描绘内心交战的过程。真正让这部电影跳出条条框框,带来一场骗局的正是尸体消失的一段情节,巧妙的暗示了这场骗局不过是多重人格并发症的病人所幻想出来的一切。人的思考总是无逻辑地跳跃,尤以分裂人格者,或许他不停的想要逃离锁链,但他走了一圈却回到了MOTEL被捕,他的理性战胜了某个自己。如此我们了解到《致命ID》是一部探讨分裂人格者心理层面的电影。 结局颇值得一提,孩童最后以不可思议的魔鬼形象出现,让整部片更充满了多元阅读的可能。首先,孩童的人格杀害象征母亲的妓女是基于童年的记忆,一种永远挥不去的仇恨,是根深蒂固的。另外一种解读,孩童的人格无法铲除,代表着犯人最终还是无法彻底根除自己分裂人格中最坏的劣根性。当然,你也可以解读成自始至终犯人便如导演狡猾的手法一般,不停隐瞒他的意图,让我们看不见那个凶手是谁,误以为一切迷团都已经解开,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