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红高粱文化指的是什么
文学大师莫言家乡山东高密的文化。
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是由潍坊市委宣传部、高密市政府举办。首届中国(高密)红高粱文化节于2010年9月26日在高密文体公园中心广场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陆航部首长单既友,著名作家莫言,潍坊市、高密市的相关领导等出席了第一届的开幕式。2012年10月29日,第三届中国红高粱文化节在高密市文体公园开幕,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出席了活动。
B. 红高粱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有哪些
第16卷第4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6No.4 2014年8月 JournalofHuanggangPolytechnic Aug.2014 ■■■■■■■■■■■■■■■■■■■■■■■■■■■■■■■■■■■■■■■■■■■■■■
莫言小说《红高粱》中的民俗文化因素
张金晶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501331)
摘 要:莫言的《红高粱》中大量对高密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征,给读者带了丰 富的审美体验。同时,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 示主题更加深刻。从民俗学角度对《红高粱》进行全新视角的赏析。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视角研究;红高粱;莫言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4)04-0062-03
DOI : 10. 3969/j. issn. 1672-1047. 2014. 04. 18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 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钟敬文先 生将其分为物质、社会、精神、语言民俗四个主要方 面。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故乡高 密东北乡是片传统民俗文化十分丰富的北方大地。 而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高密人,莫言更是受到其故 乡民俗的影响,不断地在作品中描写其故乡的各种 民俗文化传统,在文学世界中构建出一幅“高密东 北乡”的生动地图。莫言用故乡的民俗文化真实 地反映出高密人民在我国一定时期社会生活和时 代变迁中的生存状况,从而使作品充满了丰富而又 独特的民俗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 力。
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就是以其故乡 为背景而创作的一部表现高密人民在战争年代中 的顽强生命力和充满血性与反叛民族精神的经典 之作。作品中对东北高密大量民俗风情的描写,不 仅使我们体验到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更使我们得 到一种民俗文化的审美愉悦感。同时,就文学作品 本身而言,民俗文化的描绘,又使作品中故事情节 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示 主题更加深刻。
一、民俗文化在小说中的展现
《红高粱》主要以“我爷爷”于占鳌为线索,讲 述了东北高密人民的一段抗战史。虽是一部讲述 抗战时期的作品,但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东北乡的各 种传统民俗风情,不仅让人体会到小说情节的魅 力,更让人感受到这片炽热的高粱地上的人文魅 力。本文试从小说中一些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民 俗文化出发进行分析。
(一)红高粱
高密与红高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史料 记载,红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自觉种植的农作物之
一。苏轼曾在《黍麦说》中记载:“吾昔在高密,用 土米作酒。”[2]北宋时期高密为高密县,隶属密州, 苏轼曾做过密州知州。这里所说的土米就是高粱。 高粱自身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 耐冷凉等多项优点,能获得稳定而较高的产量,所 以一直是高密人民的主要粮食。在抗日战争期间, 成片高挺茂密的高粱被抗日武装称为“青纱帐”。 作为高密人,莫言不仅将小说命名为《红高粱》,更 是在小说一开篇就写到“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 粱红成洸洋的血海……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 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
∗收稿日期:2014-07-16
作者简介:张金晶,女,四川荣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62·
C. 电影红高粱任何体现了民族特色
那电影不错 巩俐演的也很好 《红高粱》电视连续剧 我个人感觉也不错
D. 1987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红高粱》对于我国影坛有什么意义
1987年张艺谋执导了影片《红高粱》。该片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礼赞了昂奋的民族精神。《红高粱》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充分发挥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并借此在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征服评委,喜获最佳影片“金熊奖”。中国影片扬名国际并真正走向世界,张艺谋和他的创作组功不可没。张艺谋对中国电影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他的影片在国际上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并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影坛独占一席之地。在他的直接帮助和扶植下,我国有了如巩俐和葛优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巨星。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人的顶尖人物,他以直觉把握的形式天才地表达社会心理愿望,传送、显现大众心中的密码,而这种内在的心理密码的传递和内在的强制与类型化的商业电影在深层次正好相通。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展示中华大众心态。这就是张艺谋影片之所以驰名中国和世界的最重要原因。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艺术家的不懈探索,为中国电影进军世界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E. 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思想。
红高粱》并不是十分具有现实性的作品,也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寻根。相反,在这个联系三代的以过去时回叙出来的故事中,塑造的是一个未来意义的人格,是一种人格理想,超越了具体的社会表层,具有人的本性与本质的深度,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因此.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是一个已被理解的世界,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生命的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在那具有“太阳崇拜”的神话中。《红高粱》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农民的影片,它的视角已从传统的对土地的礼赞转向了对生命的礼赞。故事的超常特点决定了叙事的非现实性,故事的地点也被淡化。在影片中甚至淡化了社会最基本的结构——村落。影片中的所有叙事元素与视听元素都在为这种自然生命的热烈、自由自在和痛快淋漓的风格服务。
F. 分析《红高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文化价值
《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到八十年代末期以后,中国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使得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国的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部分导演拍出了探索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影片。其中,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是最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红高粱》以崭新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影片的剧情构成极具戏剧性,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但其电影语言又是“探索片”所固有的。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影片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获1988年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熊奖等8项国际奖。
G. 请问电影(红高粱)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意识流……
H. 电影红高粱中体现了那些传统文化
一样表现的还是他们把那个酒酿出来的时候,大家唱的那个歌
这个应该就是扇贝的传统文化吧,就是每一次有新酒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一起唱歌
I. 莫言《红高粱》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艺术特点
1、《红高粱》小说的主题思想既张扬活得豪爽、个性解放、坦坦荡荡的生命观,又歌颂英勇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
2、叙事艺术
粗俗又崇高的人物对白,爱憎交织的场面叙述。
打破了叙事视角的常规用法将多种叙事视角交替使用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在全知和限知的叙事视角中来回穿梭,在讲述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在聆听着别人讲故事。
能够自如地掌控叙事节奏还能给读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在叙述上真正做到用技而不炫技,主观又不失公允。
3、弘扬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和追求自由的精神,渴望个性解放精神,重建创造精神等。
莫言首评《红高粱》结尾:不符合科学但符合艺术
电视剧《红高粱》专家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表示他出国期间看到海内外华人热追电视剧版《红高粱》,他特别提到《红高粱》结局九儿慷慨赴死这场戏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符合艺术,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
对于电视剧版《红高粱》,原著作者莫言表示,因11月6日去美国,他只看了30多集,但每集他都看得很仔细,看完后也生出很多感想。而赴美期间,海外华人对电视剧版《红高粱》的喜爱,更是让他清晰地感受到《红高粱》的巨大魅力。
莫言说,赴美期间他发现很多身在美国的华人都在追看《红高粱》,反映也都是正面的、肯定的。尤其是他们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带有强烈中国风格、中国乡土精神的电视剧,唤起的思乡之情,更让他感到非常振奋和高兴。
完成拍摄,将它完美呈现出来,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莫言也表示由衷地感谢。他表示电视剧版《红高粱》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是符合我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电视剧;
充分展现了我们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中正面的部分,其故事的讲述,曲折、丰富、丰满,堪称精彩;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更是塑造出一群形形色色的丰满和比较丰满、个性十分鲜明的人物。以一部作品来说,有这几点就足以站得住脚。
莫言还特别提到了电视剧的结尾部分,“在大结局中九儿提着酒的情节,酒是不可能引发那么大的爆炸,因为酒燃烧,冒出的火苗是蓝色的,不会像汽油那样引发冲天大火强烈爆炸,这个虽然不符合科学,但是符合艺术,符合老百姓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