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理解贾樟柯
贾樟柯,独立电影导演,1970年生于中国山西汾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1998年,其处女作《小武》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国际电影界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开始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2013年,凭借《天注定》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❷ 贾樟柯为什么这么火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
关于他的童年,有一则流传甚广的秩事。一天上午,县城刮起了大风,上小学的贾樟柯听到一种声音从远方传来,他问父亲那是什么,父亲说:"火车汽笛声。"到他有了第一辆自行车时,头一件事就是去看火车。骑上三四十里地,到另一座县城。"我骑了很远很远的路,很累很累了,然后看到了一条铁路。就在那儿等、等,一列拉煤的火车'轰隆隆'地开过,噢,这就是火车!"
多年之后,他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站台》,火车与汽笛,记忆化作了影像与声音。但当时,这个数学很差的孩子,理想是当个大混混儿,有权有势。他打架,看录像,县城里的青春,在一个狭隘荒芜的空间里左冲右撞,无处可去。他的兄弟们,一拔一拔地辍学上了"社会"。
"跟个朋友去看电影,买完票他说上厕所,我就先进去了。我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后发现他被抓走了,他抢了别人的手表。""还有个混混儿朋友,有天骑车去酒厂玩,我们那儿出汾酒,第二天听说他死了,他在酒厂喝了太多的酒,酒精中毒。"
只有一个贾樟柯,成了导演。回头去追忆与表达。他有什么不同呢。他遇到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让他坐在后排随便看书,他遇到了一个好的中学校长,每天下午不上课,可以发呆、写诗。贾樟柯过了几年"文学青年"的生活。还在一个暑假跟着"东北虎摇滚乐团"走穴,走过山西中小城市。他跳霹雳舞。——因为这段生活,后来才有《站台》。
接着就到考大学的时候了。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
"看完之后我就要拍电影,我不管了,反正我想当导演。"
91到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同学对他的印象是:"喜欢在天冷的时候穿着他标志性的暗红色羽绒马甲,一个人走来走去,碰到了就来一个温厚的笑容。"这个时候,他的年龄都比同学们大上好几岁了。他的心里有紧迫感。他的表达欲望也强烈得多。
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得奖并不意味着好片子。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这其中,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一笔30万的钱。让他可以回家,开始他的《小武》。
"那次回家,走在路上,突然一辆卡车开过来,我一个从小很要好的朋友,在卡车上坐着。我在路边站着,他看见我,我看见他,他冲我笑着。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我刚到家,稀里糊涂的,那车就开过去了。等他走远之后,问旁边人,才知道他是因为抢劫被拉去枪毙的,唉呀!我的感觉就像得了一场大病一样。"
一切都在废毁之中,而重建不知何日何时。一个叫小武的小偷,以一种手艺人的尊严走在一个中国的县城街道上,他身为朋友、情人、儿子。但所有的关系都分崩离析,让他无从站立。他被铐在光天化日之下,围了一群人,疑惑地看着,指点着。镜头暴露了,它以自己的暴露为代价,撕开惯性的麻木。这是一个好作品,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
他成了"中国电影的希望",所以,《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但这是一块在他心头压得太久的石头。他必须搬开它。
《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从80年到90年。再隔了十年回头去看,贾樟柯有了一段让自己平静的距离——他用的,几乎全是中景与全景,没有特写。在这个距离外观照,人物的面目不再有细节的记忆,而悲欢不再如当日般在身心的表面煎熬,它们沉淀到时间的潜流里去,留下的,是一个会意的笑,一个沉默的动容。
这个影片的情绪,化成了一个标志式的影像。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辆自行车上,前面的人展开手臂,后面的崔明亮,向着观众坐在后座上,他斜侧着头,有一种茫然而又隐忍的表情。他们在汾阳灰暗的街道上如此飞翔。
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至少,象片子里的三明那样的人,没有看到他的影片。
"我常常会突然在一种强烈的绝望之中,对自觉失去信心,对电影失去兴趣。那些无法告诉别人的怯懦,那些一次又一次到来的消极时刻,让我自觉意志薄弱。"
电影导演是一个将情绪与思想形形式化的职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绝望与薄弱或者是不可少的,一个满足的人,不太可能是艺术家。严苛地对待内心,并以实际方式去解决,是一个电影工作者的素质。他必须得在长期的琐屑的工作中保持热情。坚持一种完美主义的态度。
《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而最近看到的他的片子,是一个5分钟短片:《狗的状况》。他自己摄影,狗市,一只只狗被扔进麻袋,一只小狗挣扎出来,从一个破洞中露出头,它出不去,眼睛四下张望。它的眼神温和而困惑。
他说:"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❸ 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都被禁
并没有都被禁。《世界》不是公映了吗?只是有些电影的经营渠道没有选择国内罢了。由于题材限制,报审肯定无法通过,但是作为艺术家,他又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所以,他就进行不报审的地下制作,直接拿到国外参展,走国外的院线系统以此方法收回投资成本,甚至赢利。这种方式大多的题材以现实主义作品和年代剧居多。
现实主义作品:贾樟柯《小武》 李扬《盲井》
年代剧:陈冲《天浴》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
❹ 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在国外评价很高
这个导演是一个很不错的导演,他的很多影片在国外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因为他的电影很符合外国人的饿,胃口外国人很喜欢看他的电影,所以说他的电影在国外的评价就非常高。
❺ 贾樟柯三部曲为什么禁
只是经营渠道没有选择国内罢了,由于题材限制,报审无法通过。
《任逍遥》是由贾樟柯执导并编剧,赵涛、赵维威、吴琼等人主演的剧情类电影。该片于2002年5月23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该片是贾樟柯《故乡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两个少年为摆脱无尽的无聊也为了给自己定位而出去抢劫银行的故事。
(5)贾樟柯电影为什么被称为名导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贾樟柯拍摄该片的灵感来自于他在故乡山西拍摄纪录片时,被工业城市大同的建筑所感动,从而产生拍片的想法。
与贾樟柯以往的电影不尽相同的是,该片并不像《小武》或是《站台》那样把拍摄地点设在以农业化为背景的城市,而是将述事背景设定在大同这样的工业化城市,影片把男、女主人公定位在十八、九岁的孩子中间,这也是贾樟柯第一次以青少年视角来拍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层面。
❻ "地下导演"贾樟柯的电影为何屡屡被禁"
贾樟柯是一个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人,但是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学生时期还出了一本诗集。当他接触到陈凯歌的电影《黄土地》的时候,被震撼了,从来不知道,电影原来比文字更有震慑力,所以他就立志要去拍电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他如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在这里开启了他电影之旅。
贾樟柯拍电影,从来不会因为这个演员有多少流量而去选角,而是他会选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出名,却更适合他的风格的角色。当初贾樟柯和赵涛的合作就是这样一个初衷,赵涛站在贾樟柯的肩膀上火了,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赵涛成就了贾樟柯。
❼ 贾樟柯的电影怎么样你怎么理解电影中出现的魔幻现实主义
贾樟柯的电影好不好,用奖项来证明。
1999年,《小武》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走向成熟,甚至走向国际化。同时个人的风格也逐渐明显和区分开来。关注小人物的境遇,关注底层百姓。成为贾樟柯电影中的中心点。人们也乐意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寻找对于故乡的怀念。
当然在电影《江湖儿女》中,也同样出现了很多之前电影中的相同场景。例如天空中出现的极光。是对自己过去作品的回顾和“致敬”。
贾樟柯的电影描绘了很多痛苦,但是看完后却觉得心里很安静,很平和。那些不痛快的就过去了。只是当电影中出现蹦迪的音乐时,你会随之起舞吗?
❽ 为什么贾樟柯叫贾科长
以前贾樟柯电影院线没人看,但是盗版光碟市场有人等着看,某书店老板错把贾樟柯的名字叫成了贾科长。
在贾樟柯的书《贾想》中曾详细提及这个外号的由来。
他在小西天一家卖盗版DVD的店里瞎逛,爬在纸箱子上半天也没什么收获,老板见执着,便与其搭腔,就在贾樟柯准备离开的时候,老板突然想起什么,在一只手已经伸出去推门的刹那,突然对他说:有一个“假科长”的《站台》你要吗?
贾樟柯一下呆住,反问道:什么?老板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贾樟柯装作冷漠,显得兴趣不大的样子问道:在哪儿?老板说:明天会到货。
老板把贾樟柯的名字念成了假科长,最后演变成贾科长,这段经历显示了贾樟柯早年拍电影无人看的情况,不过苦尽甘来,现在的他已经是知名一线导演,十分有名。
(8)贾樟柯电影为什么被称为名导扩展阅读
贾樟柯,1970年5月24日出生于山西省汾阳市,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片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有影迷表示,《江湖儿女》中依然可以看到贾樟柯过去几部作品中的元素,并以此认为贾樟柯自恋。
对此,贾樟柯说,一个导演忠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忠实于自己所感兴趣的人跟事,称不上是自恋吧,“只有你忠实于自己,所描写的人才是电影最有价值的部分,才能够最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调动出来。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电影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导演都是忠实于自己的,像小津安二郎,他一直在拍家庭;小说家福克纳,也一直在写他的小镇。总有一些人,对于很多人跟事是一直无法忘记、无法离开的,我可能属于这种人,我无法离开我喜欢的人群。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真实的贾樟柯,而不是所谓自恋的贾樟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