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拍电影都需要什么工具
1、摄影机
拍电影不能没有摄影机。一开始都是从借或租摄影机起头。 只是为了满足基本需求,其实索尼a7S II和松下GH5这类较便宜的选择就足够了。如果还想高档一点,那么佳能C200和松下EVA - 1是相当吸引人的机器。
2、镜头
选择镜头可能比选择摄影机更加自由,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焦段、景别。需要在套件中有几个备用的,比如一个50mm的镜头和一个85mm的镜头,但是也可以去探索更多的镜头世界。
可以从Canon(佳能)、Samyang(三阳)、Sigma(适马)和Tamron(腾龙)等品牌的一些基本概述开始,然后进行横向对比比较——比如摄影设备租赁等网站平台提供的变形镜头测试,或者在老式电影镜头库里感受一下不同的镜头带来的独特品质。
3、三脚架
一定要购买一套性能很好的三脚架和液压云台,因为它可以适配很多摄影机,并且还能用好几年。最终选择都要确保它有一个液压水平装置,不要买阻尼式的平衡装置。液压水平装置无论是倾斜、还是平衡状态,水平平衡仪中间的小液体珠都会让你更准确地识别摄影机水平平衡状态。
4、麦克风
如果说画面对影片的影响重要,那么音质则是第二个影响观众对影片评价的因素。 如果想搭配一支指向型枪式话筒(枪麦)(可能连接到一个吊杆或c-stand)和一个无线领夹麦(包括一个发射器和一个接收器)。
5、录音机/混音器
建议用户购买一个独立的录音机(不连接到你的相机上),来管理各种音频通道。不过这对于运动竞技和纪录片制作者来说是不太需要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确保有本地XLR输入和高质量的信号线来保证音频的正常收录。
2.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包含的摄影技术
《英雄》这部电影很多地方是充分运用了摄影师的拍摄技巧完成了美轮美奂的画面,这不仅给观众带来无穷的视觉的享受,也给电影的主题表达锦上添花。我们23art来看几个例子。
1.在飞雪和残剑刺杀秦王的场面,秦宫里面一排排青纱如波浪般飘拂,充分体现了丝绸柔软的质感。三人在青纱中忽隐忽现,给刺杀秦王的行动增添了神秘感。这种飘忽的美感是摄影师巧用快门的结果。一般拍摄电影时快门是关闭的,而此时摄影师则是使用了高速快门拍摄,之后再用正常的速度播放,这样丝绸在一刹那滑落的瞬间产生的波浪感就很容易体现出来了。
2.电影中有一个唯美的镜头相信看过《英雄》的人都不会忘记,一个犹如中国山水画般的瀑布给当时的情景增添了浪漫感。这是摄影师采用慢门拍摄的效果,这种拍摄的方式就会把瀑布拍得非常朦胧,去掉了瀑布的凶煞之感。
3.间接技巧的使用。在影片将近尾声时,秦王下令杀掉无名,顿时万箭齐发,射向城门,在这里没有给观众看到一个血淋淋的无名,而是一个在城门上留一个人形的空白,这种间接的拍摄技巧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同时也表现了秦王不愿痛失英雄的心情。
3. 张艺谋拍摄过哪些影视作品
《红高粱》1988年上映,主演,姜文,巩俐。讲述抗战期间山东经营红高粱酒坊男女主人公因参与抗战而被杀害的故事
《秋菊打官司》1992年上映,巩俐主要演,讲述陕西陇县妇女与村干部因矛盾而对簿公堂的故事。
《归来》2014年上映,巩俐,陈道明主演,讲述陆嫣识在西北劳改,释放回到家中,妻子失忆的悲情故事。还有《英雄》、《一个都不能少》、《满城尽带黄金甲》。
4. 张艺谋拍摄了哪些电影
1984:《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84:《黄土地》 摄影
1986:《大阅兵》 摄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红高粱》 导演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
1989:《代号美洲豹》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导演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4:《活着》 导演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6: 受邀参与电影《卢米埃与四十大导》(本片是为纪念“现代电影之父”奥古斯都•卢米埃与路易斯•卢米埃兄弟而拍摄) 导演/演员
1997:《图兰朵》(歌剧/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 导演
1998: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中国紫禁城太庙) 导演
1998:《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大宅门》 客串(饰李莲英)
2000:《幸福时光》 导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编剧 导演 艺术总监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象•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3: 成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的主题是“成都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5: 法国圣丹尼斯的法兰西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7: 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 导演
2008: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 ( Tian'anmen Square ) 总导演
2009: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国家体育场“鸟巢”) 导演
2009:《三枪拍案惊奇》 导演
2010: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 总导演
2010:《山楂树之恋》 导演 2010:《金陵十三钗》 导演
我复制的啊。
5. 张艺谋用的是什么摄像机
兄弟连 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
与其说是电视剧,还不如说是“电影连续剧”更为恰当。
因为《兄弟连》的拍摄载体已经用到了“胶片”。
而其他的电视剧则是用的beta机,或者数码摄像机拍摄成的。
还有个现象。
好的电影导演(就说中国的张艺谋,陈凯歌,贾章柯,王小帅……)楼主见过这些人拍过电视剧嘛?
一个20集的电视剧。大概拍摄周期要3个月。(单机拍摄)。
一部长度为1小时30分钟的胶片(即电影)大概周期也要三个月。
加之衡量一个国家的影视作品的标准通常以“胶片”的获奖状况挂钩。
胶片是没有像素之说的,也就是说它完全还原了镜头里的景色,清晰度很高,而数码设备都存在着限制,即便是像素很高的设备,归根到底,画面还是有一个第一个点组成的。同时,胶片在色彩的表现上,数码设备很难媲美。
胶片能够更加细腻地体现场景的细节和氛围,在色彩\光线变化\影调等各个方面都比数码能够包容的程度更高;胶片冲印的效果必须要能满足电影院的大屏幕,数码在这方面很难与胶片相比;再次,胶片对摄像师和洗印厂的技术要求都相当高,并且没有重来的机会.所以能够使用胶片拍摄电影,是对摄像师和洗印厂专业技术的肯定,当然,如果效果很好,那更是对他们专业水准的直接证明.
再一个胶片的价格昂贵,一部最普通的长片,一般单胶片就要花上百万,数码设备价格也不菲,但一般摄制组都是租用设备,成本明显节省。
但最后说一点,只要在院线上映的(除了数字影院)必须得用胶片,也就是说,即便是用高清数字机拍摄的,放映时也要转录到胶片上,不然银幕是无法放映出来的。
6. 张艺谋拍的所有电影
影视作品
张艺谋
1984:《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84:《黄土地》 摄影 1986:《大阅兵》 摄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红高粱》 导演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 1989:《代号美洲豹》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导演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4:《活着》 导演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6: 受邀参与电影《卢米埃与四十大导》(本片是为纪念“现代电影之父”奥古斯都·卢米埃与路易斯·卢米埃兄弟而拍摄) 导演/演员 1997:《图兰朵》(歌剧/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 导演 1998: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中国紫禁城太庙) 导演 张艺谋
1998:《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大宅门》 客串(饰李莲英) 2000:《幸福时光》 导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编剧 导演 艺术总监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象·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3: 成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的主题是“成都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5: 法国圣丹尼斯的法兰西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张艺谋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7: 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 导演 2008: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 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 总导演 2009: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国家体育场“鸟巢”) 导演 2009:《三枪拍案惊奇》 导演 2010: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 总导演 2010:《山楂树之恋》 导演 2010:《金陵十三钗》 导演
我的父亲母亲 可以看看 还有他的印象系列 都很不错的
7. 求张艺谋电影拍摄手法及技巧!!
张艺谋曾经导演过10几部电影,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形式主义风格,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有话好好说》等;一类是唯美式风格,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等;一类是写实主义风格,《秋菊打官司》、《一个也不能少》等。作为一个蜚名海外的大导演,其电影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情结
《千里走单骑》中父亲在电话中得知儿子已经去世,他在雪域高原上停下车子,独自面对群山,群山无言;父亲回到日本,来到海边,独自面对大海,波涛无语这两场静默,让我心绪沉淀。开场5分钟,影片巧妙地把父子之间的矛盾成因化为背景悬念,于是高田一次次被不着痕迹地放置到拍摄傩戏的两难境地。亲情是唯一的驱动力,健一知道希望父亲快点回来,亲情和责任感驱使高田带着扬扬上了路等情节设置,展现了张艺谋丰富的镜头捕捉力,所有的情感都含而不发,但又处处显得温馨动人、幽默而不着痕迹。
《黄土地》中农家女翠巧在八路军战士顾青的启发下,认识到父命只会损害自己的成人;《大红灯笼高高挂》反复出现的大红灯笼就是父亲权力的象征;《红高粱》中传统父亲的形象是由蒙面盗,李大头,秃三炮和日本军队等具体承担的。
2、悲剧的重复
悲剧的力量就是如此强烈和通透,因为人物的设置命运的安排而有着叠加和累计的效果,让人震撼至深。《菊豆》中染坊主杨金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他性无能,将2房妻子折磨至死都没有留下一儿半女。而亦在菊豆身上延续着悲剧。这样一个冷血的人物在其瘫痪之后的生活几乎是生不如死。
青天这绝对一个“老实人”形象。他习惯了逆来顺受,即使是因为愤怒砍在楼梯上的刀,在面对金山问话的时候仍旧装做好不知情的样子问:”婶婶没有事吧,是不是病了”。而在面对菊豆所带来的吸引的时候,也选择了把房门紧锁来避嫌。而在面对瘫痪的金山放火准备和他们同归于尽的举动,他虽然是放下狠话,却不愿因此而将金山弄死。他说”毕竟他是我叔阿!”虽然也有和菊豆厮守的时候,但他的身份终究是不见天日的,对着自己亲生骨肉也只能以兄弟相称。深深的痛苦只有在醉酒之后才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哭出来。
菊豆这个角色由巩利来演绎简直太合适不过了,那是个够“劲”的女子。她骨子中有着对这生活的反抗精神。所以当她无法忍受金山非人的虐待时她将求助的手伸向了青天。她始终带着十足的精神准备冲破枷锁,期望“幸福生活”!她的悲剧在于她虽然有冲破生活枷锁的勇气和决心,却无法脱离对于男性的依靠,她所有的期望的都寄托在青天和天白身上,觉得他们的存在会让自己的生活好起来。而青天始终甘于压制之下的姿态只会将她的梦想越拉越远。当她目睹了天白将自己的亲生父亲打死在染池中,世界的壁垒瞬间崩塌。她在院中点燃了火,将所有的一切烧毁,包括自己这万念俱灰的身躯。
3、艺术家的审美情怀
《一个都不能少》中金钱始终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它与敏芝代课,保护粉笔,集体搬砖,乘车进城和电视找人等,审美出2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是现实主义精神;二是电视等文化装置的文明性。敏芝在电视前的质朴倾诉和呼唤,给予公众的巨大向心力和认同愿望;《黄土地》大快荒凉贫瘠的土地,翠巧的反抗共同呈现出一种令人感荡回味的悲沉;《红高粱》在释放中展现出高亢激越的生命旋律;《秋菊打官司》的震惊是因愤气意外地无处挥洒而形成的内在惊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在小金宝表面快活终究掩盖不住内心的极度忧郁和悲剧性的隐忧。
4、色彩的运用美学
张艺谋偏爱红,早期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片名都带着红的字眼。《菊豆》中高高挂起的红色布匹更是贯穿整部的电影物品,它见证了天青对于菊豆的初见倾心。绝望的菊豆对着天青哭诉的时候拉着红色布匹的一角,那神情仿佛是拽住天青的衣角。天青对着菊豆的美色发呆时候,长长红色布匹因为滚轮的松动而高高的泄下。而红色在片中同样是代表了失望和绝望,记得天青乘着天白不在院中的时候在角落把集市上买的红色头巾戴在菊豆的头上时,鲜亮的红色瞬间从黑灰色的画面中跳跃而出,2人沉浸在短暂的快乐中,却被天白突然的归来而打断,亦在其冰冷的眼中将这红色头巾急忙的拿下掩藏起来。片尾这红色火焰则是所有绝望的汇集,带着万念俱灰的决心,却又在最后一刻留下最最凄厉的质问。
5、独特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比如《活着》中的皮影。福贵背着它们,福贵牵引着它们跳舞,在赤贫糊口的日子里,在九死一生的战地上,在大炼钢铁的劳动中,无论世事如何变换,要演皮影,只需一块幕布,一朵照明的火,一把拉开来的好嗓子。福贵得罪了儿子,赔不是的时候也说:“晚上爹给你唱戏听。”书中如黄泥地般沉默的农民变成了指间上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皮影艺人,数十个鲜艳的灵魂在他的嗓子里游动。
在《红高粱》中,观众是不会忘记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那野性弥漫的绿色向我们张扬着自然和生命;在《菊豆》中,观众的视觉中反复出现杨家染坊里自房粱上悬挂而下的红黄布条,黄色暗含淫荡而红色却预示血腥和死亡,那布条更是给人束缚和限制的联想;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大院里的大红灯笼以及灰色的高墙更是电影故事的主线,红灯笼让人想到青楼和挑逗而灰色的高墙则象征着幽闭和囚禁。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哪院太太捶脚、点灯就预示谁是老爷的宠幸者;《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疼痛的表情,意味着即将生产;《有话好好说》中,菜刀、板砖代表凶器,一只快速旋转的轮子代表主人公飞快地骑着自行车,一阵尖利刺耳的声音代表着急刹车;《菊豆》中杨天青的一只大海碗隐喻主人公情感和性的饥渴;《红高粱》中狂野舞动的红高粱意指生命、爱情、欲望等。
6、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没有一部其他的张艺谋的电影具有《活着》这样深刻的内涵。福贵一家在电影中的悲惨遭遇只是层面上的故事,影片的主旨却是在演绎人在世上和命运抗争却无能为力的境况,去再现张艺谋欲表现的宿命论人生观。贯穿整部电影的皮影戏是我们理解这一主旨的最重要依据。
皮影戏使《活着》的故事演化成三层,福贵一家的故事,皮影戏的故事,以及人类的故事。人在世上的双重角色在他和玩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充分的显示。一方面,人是玩偶的操纵者;另一方面,人却如同玩偶被一种不可知的强大力量所操纵。福贵一家人在电影中的悲惨命运具有浓烈的宿命论的色彩,更为人如同玩偶这一比喻增加了不可缺少的注脚。人生就如同一场早已安排好的戏。实际上,人生如戏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譬喻。戏本身就不是真的了,而影戏却给这不真实又增加了一份虚幻,而皮影出现在电影影幕上就更是幻上加幻。平面皮偶在孤灯幻影下显现演绎人生的故事把人生如戏,人生如梦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人生就已是一场梦幻,而对大起大落,丧子丧女的福贵来说简直就是一场恶梦。皮影戏还是偶戏。偶戏能更好的象征人如同玩偶这一譬喻,皮影戏中的皮偶受人操纵和电影中福贵受命运操纵交相互映,把宿命论在电影中推到了极致。
在整部电影中,张艺谋不断地把玩“人如玩偶”这一意像。福贵被改写成皮影戏艺人,不光是情节的需要,也是张艺谋为了强化主题的手段。为了生活,福贵抛妻别子,远离家乡,成了巡回皮影戏团的班主。福贵那一幕幕风餐露宿为生存奔波的镜头和皮影戏交叉出现在影幕上让我们有点分不清皮影中人物和电影中人物的界限。福贵被国民党军队强征为民夫,肩拉大炮的镜头,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悬丝木偶的形象,受人操纵,无可奈何。解放了,然而福贵身不由己的命运仍然继续着。在那场超英赶美大炼钢铁的运动中,张艺谋再一次把皮影戏的场面和炼钢的场面融汇在一起,象征着在那场荒诞的运动中,每个人都和福贵一样身不由己,是命运的玩偶。
当福贵冲向鲜血淋漓的有庆的尸体前,张艺谋给了他一个特写镜头。在整个影幕上,除了福贵本人,就是一幅皮影戏的影窗。在无法抗拒的命运面前,福贵本人看上去多么象被他玩于股掌的皮影啊。这些戏剧性的巧合后来再次发生在福贵女儿凤霞的身上。文化大革命中,一直伴随福贵的那箱皮影未能逃过劫难,在镇长的督促下,凤霞把那些皮影烧掉了。皮影戏的故事似乎暂时结束了,但福贵的厄运却并没有随着那些皮影灰飞烟灭。由于高明的医生在文革中全被关进“牛棚”,医院由学生当班,凤霞产后大出血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命归黄泉。命运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它丑陋的力量。本可救凤霞一命医术高明的王教授,因为饿了三天,吃了福贵好心为他买的七个馒头而噎得不能动弹。福贵再一次间接的促成了凤霞的死亡。这些情节极富戏剧性,在原著中是没有的。影片的结尾也是富有象征性的。当福贵的外孙馒头问他的姥爷把他爸爸为他买的小鸡放到哪里时,福贵从床底拖出那个劫后余生原来装皮影的木箱,和他一起把小鸡一只一只的放进去。毫无疑问,这里小鸡代表的是年轻一代,代表着未来,而曾经装皮影的木箱由于是个盛体和封闭物,表示禁锢和束缚则象征着命运。通过这一象征,张艺谋无非在告诉我们,人类将继续受命运的控制,永远不能摆脱命运的主宰。
8. 张艺谋拍摄的电影最大特征是什么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视觉方面可以说非常的华丽,甚至可以用艺术性视觉来进行评价。当然这和张艺谋导演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有着很大的关系。张艺谋导演是一个非常善于利用镜头结构来讲故事的导演。甚至张艺谋导演所拍摄的电影都能够成为镜头结构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其实最能够反映张艺谋镜头艺术的电影就是英雄这部电影,因为在这部电影当中,张艺谋导演将视觉性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这部英雄也成为了教科书级别的视觉艺术电影。
当然我们并不能够否认张艺谋导演在过去带给中国电影的辉煌,但是想要重现这样的辉煌的话,就必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因为张艺谋导演的水平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只要张艺谋导演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剧本,相信张艺谋导演还是能够创作出非常经典的电影。
9. 拍电影最好用什么摄像机
电影的特点是24格,能拍24格的摄像机就可以称为能拍电影
SONY
HACAM
系列的
HDW790;F35(张艺谋的三枪就是用这款机器)
松下的也可以,最简单的例如
DVCPRO50系列的
908,就可以24格拍摄
再向下,sony小高清
PMW
EX1R。。。。。
具体参数你可以参考我的网络空间
10. 张艺谋是怎么拍电影的
个人简历
1968年:初中毕业后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后在陕西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
1982年:毕业后任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影师。
1984年:拍摄影片《黄土地》,充分调动摄影手段,以独特的造型表现出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方人柯达优秀制片技术奖
1987年:主演影片《老井》,同年获第二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7年:导演影片《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颂扬中华民族激扬昂奋的民族精神,融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于一炉,发挥了电影语言的独特魅力,于1988年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第五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第三十五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摩洛哥第一届马拉卡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
1989年:获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青年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
1990年:导演影片《菊豆》,同年获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利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穗奖、观众评选最佳影片奖,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大奖--金雨果奖。
1991年:导演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金格利造型特别奖、艾维拉诺塔莉特别奖;1992年获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意大利米兰电影协会观众评议本年度外语电影第一名大奖。
1992年:导演《秋菊打官司》,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1993年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92年优秀影片奖、荣誉奖。
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优秀导演奖;98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1999年:导演影片《我的父亲母亲》获第20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奖
2000年:导演影片《幸福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