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不是五蕴皆空
不是五蕴皆空,而是是四念处。四念处又称四念住,是佛教修行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按照修行,目的是五蕴皆空,但是不一定达到五蕴皆空。
而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色蕴又具体包括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因素。人们常说的四大皆空就说的是这四大。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五蕴这一概念的提出是要表明在五蕴之外不存在独立的“我”或永恒不变的主体,世间所谓的“我”仅是五蕴暂时的和合,“我”实际上并不存在,而人之所以有痛苦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把五蕴认做实在的“我”或不变的主体来执著。
(1)不念戒空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四念处和五蕴的关系。
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四念处与五蕴的关系,是运用“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五蕴皆空”。因此,"四年处"是达到"五蕴皆空"的方法,"五蕴皆空"是修行"四念处"的最终目的。
另外,应当明确地是,“空性”是以“定慧”为基础的,没有定慧的空性是靠不住的。所以,了悟“空性”必需有“慧”,而开慧又必需要修行,修行就要以“三学(戒、定、慧)”为宗旨,以四念处等为方便。
② 千娇百媚皆空念,云归深林不知处 是什么意思
就如和尚一般,外在的一切都无法影响我内心的真知,一切皆为空!但是在追寻自我的内心中,又有些迷失,无心何去何从?!!想找一位智者的引路,走向真理的追求!!!亦如王阳明先生悟道经历与过程!!!一切在吾心,时时自省循真理!!
③ “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摘要 “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出处:《佛经》。字面的意思大致如下:万法皆空,就是一切法都是空。
④ 爱恨情仇,镜花水月,不念尘缘,四大皆空什么意思什么意思
那些爱情仇恨就和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缥缈无定,从此斩断情丝,远离尘缘,做一个四大皆空的人。
就是看破红尘的意思
⑤ 山与风,水与柔,念与不念皆空愁什么意思
山、风、水还有“谁对谁的温柔”都与你无关,你惦念与否都不能解除你自己的惆怅,有那闲心还是多想想你自己吧!
⑥ 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的意思是:意思是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读音:wǔ yùn jiē kōng
词性:佛家用语。
出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皆空”的近义词介绍:四大皆空
读音:sì dà jiē kōng
表达意思:四大的观念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
⑦ 万物皆空是什么意思
万物皆空——指的是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明明白白放在那里,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来干扰,所以是万物皆空。推及世间万物,我们人类给它们的名称、看法、观点、价值观、期望,也都是不存在的,世间万物本身,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都是空的。
这个万物也可以指的是人们对事物某一方面的理解、片面理解,一种妄想,所以,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是空的。指的是我们的各种想法,其实都是有片面的成分在,某种想法,或者某个观点都是一时一地一人的观点。
总体上说,万物皆空,唯心所致,指的就是其实什么都明明白白放在那儿,本来就不用有什么烦恼来思考结果是什么。同样说明,世间各种想法都是人心的妄想,如果建立在这种妄想上,最后一切都是落空。
(7)不念戒空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佛学大辞典
“空”与‘有’相对。音译为舜若。意译空无、空虚、空寂、空净、非有。一切存在之物中,皆无自体、实体、我等,此一思想即称空。
空可大别为人空与法空两者。人空,意谓人类自己无其实体或自我之存在;法空,则谓一切事物之存在皆由因缘而产生,故亦无实体存在。
空,是佛法重要的般若智慧,是佛法的觉悟解脱智慧。
空,不是悲观,而是对自身,对世间万物的实观,是直观。空,能让自己看到真实的自我,能让自己看到真实的世界。空,不是虚无缥缈,而是要去除附着在一切上面的虚无缥缈,使自己有能力,有机缘,触碰到真实的世界,拥有真实的世界,拥有真实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空(佛教词语)
⑧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中赫敏念的一切皆空的咒语的英文是什么
Obliviate 发音是: oh-BLIV-ee-AH-tay (IPA: [əʊ.ˌblɪ.vi.'a.teɪ])
⑨ 什么叫一切皆空
字面意义是:世上的一切都是虚无的,人死后便什么也不复存在。
一切皆空的“空”字,在佛教的思想里,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相反,佛教所说的“空”是指自然界中无边无垠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事物的总称。
所以说,一切皆空理解错了,认为这样也空,那样也空,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横竖是没有,无意义,所以才肆意地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或者糊里糊涂地过完一生。
因此,一切皆空是看透事物的本质后,仍要努力发现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才是有智慧的行为。
(9)不念戒空是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相关词语: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
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
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参考资料
网络-四大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