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死亡实验》(2009)这部电影
首先得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但另一方面,他的广泛接受度并不是很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影片中的记者和军人扮演了狱警的角色会不会变得同样暴力,而当身边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受利益驱使而分化时谁能够抵抗住沉默螺旋带来的压力?这些问题没有谁敢拍着胸脯给出肯定答案,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可能爆发也可能屈从变为懦夫”的恶魔。所以在无法根除这个恶魔时,只能期望被固化的情境中能永远脱离黑暗了……
『贰』 电影死亡实验体现了那些心理学原理
一、 社会学的原因论
1. 社会异常论,又称压力论、紧张状态论或激发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一种犯罪原因论。该理论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影片中作为“狱警”的伯瑞斯,当他拿不出女儿照片,同伴就嘲笑他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并且还拿他的狐臭嘲笑他。在现实中,很可能他是个没有地位、没有亲人子女的人,他不断的在现实中受到刺激,此时他的自卑心理再次被刺激,进而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他用作为“狱警”拥有的权力来惩罚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囚犯”,甚至把不合作的同伴贬为“囚犯”,自己逐渐成为狱警的领导者,以此来弥补他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满足的地位和自尊心。
2.标签理论,这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贝克尔和利莫特。该理论认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某种标签,将贴标签看成是个体犯罪的原因。影片中,社会(具体的说,应该是杜恩教授和助手等研究者)冠以被试或“狱警”或“罪犯”的标签后,他们便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当作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以影片中的“狱警”和“囚犯”很快就进入角色,“囚犯”不敢反抗,认为自己就是真正的囚犯,应该服从狱警的管理,“囚犯”们无意识中形成了服从意识。
二、 学习理论的原因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获得的途径有观察学习和直接经验的强化学习等。影片中“狱警”的暴力行为和举动是怎样获得的?无疑是根据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否则, “狱警”们利用枪和警棍攻击囚犯,命令“囚犯”必须服从的行为难道是先天获得的?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三、 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
当个体发现其他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而只有他一个人不做时,个体往往担心被孤立或者被认为在反对同伴,为了得到同伴的认可,个体会加入同伴,和他们一起做一些即使正常情况下认为是错误的事。影片中有些“狱警”无疑没有摆脱这种心理,在伯瑞斯的领导下,每个“狱警”都以惩罚“囚犯”为乐,还积极发明新的方法来折磨“囚犯”,当有人怀有仁慈之心的“狱警”不合作时,他就被同伴贬为“囚犯”。
另外,影片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杜恩教授有着部分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有“囚犯”提出退出实验时,他为了他的研究而不顾被试的身心利益要求其继续参加实验,他的女助理要求终止试验时他却置之不理,最终,他自己也深受其害,中枪倒下。作为研究者,他没有为被试利益考虑,只是一味的想得到自己的研究结果,不可避免得受到了道德谴责。
“囚犯”77号在矛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果不是他多次故意惹怒伯瑞斯,事情也许就不会坏到这种不可收拾的地步。他自己总是不断制造矛盾,为了出去后得到更多的报酬,这对其他人本来就是不公平的,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幽闭恐惧症的他被关在黑屋子里、被罚擦厕所、穿很脏的囚服……
『叁』 死亡实验的心理学简单分析
——浅谈《死亡实验》中的心理学概念
做民谣就得装痛苦 做朋克就得装愤怒
做金属就得装冷酷 做美声就得装深沉
做农民就得装淳朴 做领导就得装关心
做导演就得装文化 做老板就得装有钱
做情人就得装宽容 做医生就得装善良
做律师就的装正义 做残疾就得装可怜
做兄弟就得装义气 做波霸就得装走光
…… ……
这是我最近看过的一个很有趣额帖子,叫《做什么就得装什么》。原本只是玩音乐的楼主发的几句牢骚,结果被后来的网友追加,使得短短的几句话越来越有意思,最后变成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庞大排比群体。
之所以提到这篇帖子,是因为今天的游戏心理学课上,老师放映了一部叫《死亡实验》的片子——二十个人于两星期内接受一项科学实验,实验完毕后,每人可获二千美金酬劳。实验以虚拟的监狱为背景,目的是研究在封闭的空间下,人类攻击行为的模式。二十个参与者中,八人被选为狱卒,十二人被选为监犯。开始时,各人沿着规则进行实验;但随着日子过去,实验迅速变质,狱卒发现了掌管权力的威力与快感,监犯却发现尊严与肉体同被折磨与摧残。两帮人的对立引发不可收拾的恐怖后果。 故事源于一则心理学业内非常著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 囚犯被关押在狭小的囚室里,寂寞无助,他们开始表现得抑郁和烦躁. 狱卒感受着命令指挥别人的快感,至高的权力让他们着迷. 事实上我觉得,与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血腥暴力不同,与媒体评论说深刻反应人性的黑暗和丑恶不同,本片其实只是着重讲了一个心理学概念:角色的扮演对心理影响与行为控制。
何为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而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则称为心理暗示。
我国民间有句老话叫将心比心,社会近年来在推广一种概念叫换位思考,也就是说,有些事情大家并不是很心甘情愿去做,而是这个角色被人们在心里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形象,每个形象附带一套完整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电影里狱卒的所有行为,例如暴打囚犯,强制囚犯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是完全基于这个角色的角度出发的,他本人并没有虐待他人的倾向,但从他穿上警服的那一刻起,他就会不自觉地向脑海中认为的狱卒的样子去做,而那些除77号以外完全不反抗的囚犯们,他们也不是天生的受虐狂,只是囚犯的角色让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反抗的权利。
众口铄金的意思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认为你错的话,最终自己也不会相信自己对了。
这场实验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的屠杀,是太过投入进行角色扮演的真实感,
而这部片子则将这种心理强制性扮演的影响放大,最终导致人性丑恶面的暴露。
除了电脑上虚拟的RPG游戏以外,现在流行的种种真人角色扮演类游戏,比如风靡日本动漫界的cosplay ,制服诱惑,以及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异装癖,
其实心理学上也常用其来治疗一些轻度精神疾病。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角色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想像力,孩子通过模拟各种角色,会逐渐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行为模式。如果他们经常扮演较自己年龄大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等角色,自然会有更为成熟的思想和言行了。这就是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
『肆』 如何评价《死亡实验》这部电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yuan沅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31143488/answer/58776231
来源:知乎
首先,我个人觉得一个电影如果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特别是引起对于我们选择性忽视的地方进行反思,这步电影的拍摄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步电影是成功的,它直击我们身上最丑恶的地方,而这些丑恶肮脏是我们平时所愿意正视的。剧中,得到权利的黑人,最初内心还怀着一种恐惧,这种恐惧电影也给出了解释————家庭创伤,未自我治愈的家庭创伤,也就造成了他的变态的心理,当一个成年人带着这种变态来到社会,他会带着恐惧接触所以新鲜的事物,最初他的怯畏的眼神将他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就是对事物的恐惧,随着他变成了狱警,得到了权利,成为那个生物圈的强者,他的眼神渐渐地有怯畏变成了自大,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脚下,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服从我的权威,对于稍有反抗,便惴惴不安,做出反应。我们看到权利并没有让一个内心不够强大的人变的更加自信,所以对于某些如何克服自卑那个问题,很多回答让自己变强大的答案,并不能认同。剧中,权利让我们嗜血的暴力的恃强凌弱的本性一丝不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仅仅是一只进化了的猴子吗?
『伍』 死亡实验的剧情简介
规则和人的行为之间,好的规则,会让人们从事好的行为;坏的规则,则会为个人恶的行为提供平台;当一个反自然法的规则在控制人们行为的时候,必然造成矛盾的加剧,最终被推翻,就像此部电影的最后,“囚犯”冲击“狱警”一样。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制度和人性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制度,会引导人性向善,虽然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恶;但恶的制度,必然把人性中的恶表现出来,但人性中对善的追求必然会将这种制度推翻,这也是导演在最后让“囚犯”得到自由,也让观众得到了心灵的解放。这并非电影的套路所致,也无关人性本身为善为恶,因为人性本来就不是非善即恶的,此种安排乃是人性向善使然。
片子取自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结果似乎更加残酷了一些,至少在各种介绍中,还没有出现两死三伤的惨剧。
『陆』 影片《死亡实验》吓人吗
我觉得还是美国版的好看很多,再怎么说美国版是德国版的升级版。个人觉得德国版比较老套,各方面都没美国版的好。
『柒』 有谁看过《死亡实验》电影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呀
规则和人的行为之间,好的规则,会让人们从事好的行为;坏的规则,则会为个人恶的行为提供平台;当一个反自然法的规则在控制人们行为的时候,必然造成矛盾的加剧,最终被推翻,就像此部电影的最后,“囚犯”冲击“狱警”一样。更深层次反映的是,制度和人性的关系:一个良好的制度,会引导人性向善,虽然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恶;但恶的制度,必然把人性中的恶表现出来,但人性中对善的追求必然会将这种制度推翻,这也是导演在最后让“囚犯”得到自由,也让观众得到了心灵的解放。这并非电影的套路所致,也无关人性本身为善为恶,因为人性本来就不是非善即恶的,此种安排乃是人性向善使然。
『捌』 电影死亡实验中对男主的分析及评论
尼古拉斯·凯奇拿过奥斯卡小金人,但也被称过逗票房毒药地。他长相并不英俊,却是个充满英雄主义的男子。
尼古拉斯·凯奇就像是个特色鲜明,却不怎么稳定的足球运动员, 状态时好时坏。他习惯性地在这部电影中演得极好,然后又在下一部电影中演得极烂,甚至有时在同一部影片里,他的表演水平也有很大的波动。
『玖』 电影《死亡实验》可以给人带来什么启发
向世人展示了人们在权力分配下的行为举动,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参与者心理上发生的与原人格迥异的超预设变化甚至扭曲,环境、人员、权力等,一切皆人为预设,参与者都清楚实验的模拟性,然而,实验的模拟还是朝着与现实几乎一致的轨迹发展,以强凌弱。
参与者在进行实验之前,都与那位设计实验的教授有过交谈,从对话中看出,这些人的心智都没有很明显的极端倾向。
简介
而实验的进行,环境的因素也许就开始起作用了。如一开始“囚犯”们对“狱警”的不以为意,碍于这种群体的压力,“狱警”不得不去做一些事情,来体现对自己身份的意义以及两个群体间的差异。纵然这种“身份”和“差异”只是短期性的模拟,然而这种模拟的过程,也就是实验本身这计划的14天,是具有现实性的,是参与者生命历程中的一部分。
因此,它也没办法逃脱现实法则的作用。也许,“狱警”对“囚犯”不以为意的反应,正是基于马斯洛的“尊重需求”而产生。毕竟,这帮“狱警”本身的标签以及实验赋予它的特权就和“囚犯”划清了界限,这就意味着等级秩序的产生。
『拾』 《死亡实验》观后感
个人觉得~在这样的1个环境下,不管是狱警还是囚犯~
身份的本身就是冲突的~管理与被管理本来就是矛盾的~
在那样的1个环境里~有那几条规则~为什么不能放在桌面上~
好好的谈谈一谈~反观自身的社会形态~
我们每个人都是管理者~也都是被管理者~
电影本身不去多说~其实就是人的一个劣根性~
就像俗话说的:学好学不来,学坏一下子~
我们看到电影的一开始~为什么会有分歧~
因为囚犯感觉自己被管理了~人都会有逆反心里~
我们都有青春期,都坐过无意义的逆反~成熟了这种逆反还会存在,只是不表达出来而已~
而狱警然1个老头做俯卧撑,老头要的只是那么一点点的尊重~为什么不给他~WHY~
我愤怒了,愤怒这个被实验者的人品!
人在遇到冲动时候!总会做出一些内心深处想做想说的~
同志们~平时多关注下自己领导是怎么对待下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