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德昌的电影世界怎么样
杨德昌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他在大陆出生,台湾长大,自幼深受日本漫画文化的影响,年轻时曾前往美国学习,并成为工程师,确在33岁时,怀着一种对电影的狂热爱好,......
2. 杨德昌电影一一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一一》(2001年)将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讲述那些我们日夜重复的事情。喜悦或悲伤,皆是内敛而克制,无论是NJ,婷婷,还是洋洋。影片还原的是本来的生活,然而正因这样的真实,看片的过程始终笼罩在一种夹在着伤感与无奈的氛围当中。看那些情爱起伏,我们或许反而不曾动情;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说的,她发现她每天给中风的母亲讲的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复。她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会碌碌如此。于是想来,悲凉之至!此刻韶华,十年,怕已是庸人一个了!影片由婚礼开始,葬礼结束,表现了一个人生的两个极点——生与死。人性的错落与道德的静观,统统都在洋洋那不断闪现的快门中得到记录,在体验到这些看得见、摸不到,却也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琐事之后,八岁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长叹息道:“我已经老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表现?是悲?是喜?是哀?是怒?都未曾有过交代,只是一种宛如旁观者的静静介入其间,在一段段谁都可能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罢了。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包袱与文化压抑的影像写真,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中最具人文魅力的“醒世恒言”。
《一一》以一种非常细致、有条不紊的步调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生的故事,它的题旨是生命,意味着对一生命途的反思。
这是一则很普通但很美丽的寓言故事,同时也是一篇高水准的社会学宝典,它以一种温柔的笔触将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常态与变调“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权威的《巴黎世界报》对《一一》相当推崇,赞扬导演杨德昌以社会写真的手法,忠诚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及无奈孤独,认为影片“以敏锐而温热的镜头进行社会心理分析,为社会百态及人性的枷锁做见证”。
杨德昌以往的电影经常表现一种个人和社会的冲突,以及理想必然破灭的痛苦,而在《一一》里,这种痛苦转变成一种思辨的力量,它反映了一个人从纯真到怀疑再到睿智的过程,正如他所说的那样:“这部电影讲的就是生命,描述生命跨越的各个阶段,身为作者,我认为一切复杂的情节,说到底都是简单的。”或许这也是杨德昌自己心路历程的一种写照。
3. 如何评价杨德昌的电影《独立时代》
我们提起电影,一定会看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谁,世界上比较出名的导演有诺兰,希区柯克等等。每个导演的风格迥异,拍出来的作品都是自己的一个派别。杨德昌的电影在台湾甚至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另类,《一一》的主演,也是台湾电影的著名编剧吴念真曾说杨德昌的电影思维是以理念为主要出发点来衍生故事的架构,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一点和当时很多的台湾电影导演很不一样,因此他的剧本有着理工科的严密逻辑,拿另外一个同样在西方受过教育的导演来说,李安的电影则是深深地植根于戏剧及故事情节的冲突,同样是从台湾去美国留学出身,杨德昌和李安对电影的理解大相径庭,李安更擅长的是将中西文化的融合,杨德昌则专注于都市文明,两者的共同点都在于将东方哲学和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其中杨德昌更加偏重于理性,而李安相对感性一些。
希望对你有用。
4. 如何评价杨德昌导演
关于杨德昌这个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可能没有办法去给他做什么评价,所以推荐一套纪录片《十年再见杨德昌》,今年桃园电影节做的策划,由吴乙峰导演(《我们这样拍电影》)采访杨导生前的合作者,包括小野、余为彦、柯一正、杜笃之、张震、陈湘琪等,一共15位。最先看的魏德圣那一段。他讲自己到杨德昌公司做助理,给杨导开车,做案头工作,参与剧本,再从助理导演做到副导演。
不可否认的是,他带给我们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的。
5. 在你心中,《一一》属于哪种类型的电影
看了这么多年的电影,杨德昌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早年的代表作、以影像手段实验性著称的《恐怖分子》已令我惊为天人,但看过了《一一》这部集大成的巅峰之作,才认识到后者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杨德昌以往电影里各种招牌式的表现手法在《一一》里展现无遗,几乎每一个镜头,甚至每一个画面都体现了杨导的苦心孤诣,他以此片获得戛纳最佳导演名至实归。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为片中都市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做出了无与伦比的精彩诠释。
杨德昌电影的重要母题是都市人的压抑与疏离。他表现这一母题的电影语言可称作“画框中的画框“,即通过银幕上的框架和线条来压缩和束缚人的活动空间,从而揭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等片中杨导已频繁使用这一手法,到了《一一》,框中框的应用已经登峰造极。这些“框架”元素可以是墙壁、门窗和屏风,狭窄逼仄的走廊,大大小小的招贴画,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与高压电线,甚至是拥挤的人群和比较浅的景深。在多次表现NJ(简南峻)家里的段落,在布置得很拥挤的房间里,画面还是被墙壁、门框和走廊分割,这种封闭、局促和分裂的空间是这个成员迷茫、挣扎、交流困难的大家庭最好的环境注脚。
6. 谁能介绍一下杨德昌的电影<<一一>> 并且告诉我一下片名<<一一>>代表的含义
剧情 中年电脑公司老板简南峻、妻子敏敏与两个孩子是典型的台湾中产阶级家庭,跟着敏敏年迈的母亲,一家五口居住于市中心的大厦公寓。 曾经因为高科技产业的高利润赚过不少钱的简南峻,面临公司转型造成的财务危机,计划改做电脑软体发展增资,因而认识了来自日本的电脑游戏工程师大田。大田的赤诚与天真唤醒了南峻体内潜藏的艺术家本能与热情。 自敏敏的弟弟“阿弟”宣布结婚那天开始,所有的事情就开始不对了。敏敏的母亲在那一天突然中风倒地,而南峻也在同一天遇到了二十多年不见的初恋情人“阿瑞”。 接下来的数个星期,敏敏疲累到有些精神崩溃,因此避居山上的宗教庇护所静养;她的女儿婷婷则受到人生里头一次恋爱的煎熬;儿子洋洋在学校的麻烦不断;阿弟挣扎逃避于他的新娘与他遗弃的前任女友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时间的南峻则因出差日本会晤大田而有了与阿瑞再度约会的可能… 《一一》(2001年)将近三个小时的影像细腻而漫长,其间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直温和的诉说,讲述那些我们日夜重复的事情。喜悦或悲伤,皆是内敛而克制,无论是NJ,婷婷,还是洋洋。影片还原的是本来的生活,然而正因这样的真实,看片的过程始终笼罩在一种夹在着伤感与无奈的氛围当中。看那些情爱起伏,我们或许反而不曾动情;可看这平淡的真实,却叫人沉重起来。生活正像NJ的妻子所说的,她发现她每天给中风的母亲讲的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她的生活,每天都是重复。她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想,平凡如我,人至中年怕是亦会碌碌如此。于是想来,悲凉之至!此刻韶华,十年,怕已是庸人一个了!影片由婚礼开始,葬礼结束,表现了一个人生的两个极点——生与死。人性的错落与道德的静观,统统都在洋洋那不断闪现的快门中得到记录,在体验到这些看得见、摸不到,却也即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生琐事之后,八岁的洋洋居然意味深长叹息道:“我已经老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表现?是悲?是喜?是哀?是怒?都未曾有过交代,只是一种宛如旁观者的静静介入其间,在一段段谁都可能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合影留念罢了。这是一个没有道德包袱与文化压抑的影像写真,是九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中最具人文魅力的“醒世恒言”。
7. 杨德昌,侯孝贤电影的比较
城市和乡村是对世界的简单划分,杨德昌和侯孝贤就站在这世界的两侧举起了手中的镜子。于是,在侯孝贤的沉郁苍凉中,在杨德昌的冷静酷烈中,我们看到了台湾这块变动不居的土地上曾被埋没的悸动和痛楚。在他们的影像中,慢慢浸淫而出的杨儒侯禅使得他们互为映照。悠远的乡村场景,我们依稀能体察侯孝贤天人合一的胸怀;死寂的城市景象,我们也约略能知晓杨德昌儒者情怀的失落与困惑。当然,如此这般的简单划分未免显得过于粗浅了,事实上,拍片之初,侯孝贤就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交叉跑动。只是过去式的乡村情怀使得他在处理《尼罗河女儿》、《海上花》这样的城市题材时也显得悲凉如水。相比之下,杨德昌则简单得多,他至今只拍过一个地方,或许也将穷尽毕生的精神和智慧描述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当然,对于犀利如杨德昌者,台北已足够。
同为广东省梅县人的侯孝贤和杨德昌,都生于1947年,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却迥然而异。候孝贤1948年随父母迁入台湾,住在高雄附近的一个小岛上。12岁时父亲去世,18岁时母亲又去世,躲在树上看小说的无忧日子随着母亲的去世而结束,他不得不出去做事。1969年服兵役期满后,侯孝贤进入国立艺专影剧科,1972年毕业。逐渐进入电影圈。相对于侯孝贤,杨德昌的青少年生活很顺畅,而且学历复杂。他1969年毕业于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后赴美学电脑,获硕士学位后,又入南加州大学电影科学电影。
1981年回台。那时候台湾新电影的风起云涌已在酝酿之中。对于这一运动而言,侯、杨的相交相识可以说是一次历史事件。 就在杨德昌回台不久,两人相识,而当时天天与陈坤厚坐在咖啡馆等着天上掉胶片的侯孝贤,还不完全明白这个戴大眼镜的台北人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以后的一段时间,杨德昌给他看了一些从国外带回来的西方大师的片子,其中就有被侯孝贤日后提到的帕索里尼。而这帮负笈而归的电影青年所秉承的新的电影观念和创作观念对新电影运动的影响,更是自不待言。从此之后,侯孝贤的悲悯,杨德昌的理性,都找到了各自的方式喷薄而出。他们在台湾、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电影史上互为映照,套用一位学者的话说便是:一面镜子前面的另一面镜子。
个人觉得《一一》挺好的
9. 如何评价杨德昌的电影《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比《一一》更现实,如果《一一》说的是生活,那《独立时代》说的就是社会。
这二者看起来一样,前者含义性更多,后者更真实,有力量,社会意识强烈。
《独立时代》讲的是四个大学时期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种琐事过程,影片拍摄于1994年,正值整个台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时期,影片中的女主人公Melly的身份就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创业者。
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处处都是生活的真理,和现实中的敏感。
比如影片中有一幕Melly在送走未婚夫的律师莱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助手小凤跟出去了一下,回来的时候脸上带笑,二话不说就辞退了小凤。
开始以为Melly太偏激,回头一看,小凤也不是纯良女助理。
忽然鹈鹕灌顶。
呀,生活好像也这样。
从来不会像电影一样,把每一个因果都表明。
生活中没有镜头会跟着每个人,告诉你“小凤跟出去以后跟莱瑞说了什么”,而小凤的笑意就已经明明白白表明了这一切。这是影片超乎寻常的现实。
10. 杨德昌的电影有哪些
1981年
春天参与《一九O五年的冬天》拍摄,任编剧及演员;
秋天拍摄电视单元剧《十一个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
《指望》(《光阴的故事》第二段)35mm∕彩色∕中影公司 导演、编剧
1983年
《海滩的一天》 35mm∕彩色∕中影,邵氏∕167分钟 导演
1985年
《青梅竹马》 35mm∕彩色∕万年青影业∕105分钟 导演
1986年
《恐怖分子》 35mm∕彩色∕中影公司∕109分钟 导演
1991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35mm∕彩色∕中影公司及杨德昌电影公司∕240分钟 导演
1994年
《独立时代》 35mm∕彩色∕杨德昌电影公司∕127分钟 导演∕编剧
1996年
《麻将》 35mm∕彩色∕原子∕121 分钟 导演∕编剧
2000年
《一一》35mm∕彩色∕台湾、日本 编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