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自反性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设R是A上的关系:自反:若∀x(x∈A→<x,x>∈R),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取A中任意一个元素x,在R中都满足(x,x),即称R是自反的。自反就是,每个元素都与自身有关系。注意,有些关系,满足既不是自反关系,又不是反自反关系。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数学: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② 自反的意思
③ 离散数学中关于自反与反自反的通俗解释
设R是A上的关系:
自反:若∀x(x∈A→<x,x>∈R),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
取A中任意一个元素x,在R中都满足(x,x),即称R是自反的。
反自反:若∀x(x∈A→<x,x>∉R),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
取A中任意一个元素x,在R中都不满足(x,x),即称R是反自反的。
(3)电影自反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例1】设A={1,2,3,4},下列几个是A上的二元关系。
R1={<1,1>,<1,2>,<2,1>,<2,2>,<3,4>,<4,1>,<4,4>};
R2={<1,1>,<1,2>,<2,1>};
R3={<1,1>,<1,2>,<1,4>,<2,1>,<2,2>,<3,3>,<4,1>,<4,4>};
R4={<2,1>,<3,1>,<3,2>,<4,1>,<4,2>,<4,3>};
R5=(<1,1>,<1,2>,<1,3>,<1,4>,<2,2>,<2,3>,<2,4>,<3,3>,<3,4>,<4,4>};
R6={<3,4>}。
解: 关系R3,R5是自反的,因为它包括所有形如<a,a>的序对。关系R4,R6是反自反的,因为它不包括任何形如<a,a>的序对。
而关系R1,R2既不是自反的,也不是反自反的。因为R1中包含<1,1>,<2,2>,<4,4>,但不包含<3,3>;R2中包含<1,1>.但不包含<2,2>,<3,3>,<4,4>。
自反性和反自反性可以在关系图和关系矩阵上非常直观地反映出来。
④ “自反而缩”是什么意思
自反释义为自我反省,缩有理直之意意思就是反躬自问,正义确实在我手里
⑤ 什么是自反性
二楼的回答可视为正解,一楼回答成了“对称性”哈
数学上严格的抽象的说,定义来自集合A的元素x、y的“关系”如下:
令C={(x,y)|x、y属于A},设D是C的某非空子集,如果(x,y)属于D,则称x,y有(由D规定的)关系,记为x ~ y。(符号(*,*)表示两者组成的有序对)。
如果(x,x)属于D总成立,则称那个由D规定的关系具有自反性。
例子:x,y都属于实数集。那么上述的C可视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下的)实二维空间,令D为y=x这条直线,即{(x,y)|x=y}。实际上D规定的就是两个实数“相等”这个关系,即任何(x,y)属于D意味着x=y。易验证,此关系具自反性,因为(x,x)总属于D。
另外常提及的关系还有:
对称性:如果x~y成立,那么y~x也成立。
传递性:如果x~y,y~z,则x~z
易验证“相等”关系满足上面三种关系,我们称这种满足以上三种性质的关系的为等价关系。
您可自行验证如“两个三角形全等”、“a同学和b同学在教室同一排”这类等价关系。
仅供参考,欢迎批评。
⑥ 电影的自反性
我个人理解,你所说的电影中的电影应该是自反性,例如A电影中有B电影,不过其自反是电影对电影。如果A电影中还有A电影,可以认为A电影对A电影。又例如,我们在研究思维时会使用到思维,研究逻辑时会使用到逻辑,我认为也是一种自反性。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理解,仅供参考,另外,自反性是来自于数学上的一种理论,你可以网络一下。
⑦ 欢乐升级中自反是什么意思
自己是反不了自己的
⑧ 逻辑学 自反关系 是什么意思
按照楼上刚才所说 我大致理解为: 任意a属于集合X,a通过二元关系R的运算能推出a
(个人观点仅限参考😂)
⑨ 离散数学里自反性是什么意思,通俗点解释
自反性,通俗的讲就是 “自己和自己有关系”。
⑩ 自反而缩
对“缩”字的解释,杨伯峻《孟子译注》中说,《礼记、檀弓》记载:“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孔颖达注:“缩,直也。”因为《礼记》中“缩”与“衡(横)”相对,所以推断“缩”有“直”的意思。 至于这个“缩”字和这段话的理解,个人认为传统的讲法还是不错的。因为对照上文,孟子先提出“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既不能忍受卑贱的人的侮辱,也不能忍受大国君主的侮辱)”的北宫黝和“视不胜犹胜(对待不能战胜的敌人,跟对待足以战胜的敌人一样)”孟施舍这两个人的例子,随后对之进行总结和比较。“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是对应北宫黝说的“褐宽博”而言的,所以“褐宽博”所指何人就明了了。“虽千万人吾往矣”所描述的理直无畏,又是对应孟施舍说的“不需先估量敌人的力量才前进、不需先考虑胜败再交锋”的观念而提出,与儒家的“舍身取义、杀身成仁”等等观念也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