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问印度电影音乐有什么特点
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哦~~具体特点就看它的电影里面所要表达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情节紧张则音乐急促。若是情节欢快,则音乐轻松哈,没有特定的模式。倒是印度电影有个特点那就是“群舞”这样很能拉动气氛,也成了印度独有的风格,一般印度当红明星都懂歌舞。当然多数是在欢乐的时候才有。歌曲一般不是本人演唱,只是对口型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呢,不是印度的本土电影哈,是英国导演执导的,根据印度谋篇小说改编而来,里面的语言也是英语,小孩子不会英语才讲的本地语言。歌曲风格随情节而定哈~
希望能帮到你~
2. 印度电影特点
那中国人又为什么那么偏爱武侠片 明明是不存在的东西 美其名武侠的世界 香港片里动不动就是武打 哪个香港明星没拍过武侠片 中国人并非人人会武功 中国也不是好斗尚武的民族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喜欢看 他们和我们 或者大家以为自己喜欢看 不爱看武侠片的中国人不是真正的中国人 不爱看歌舞片的印度人不是真正的印度人
说到底 这就是一种文化 一种民族习惯
3. 中国印度电影有什么相同点
印度电影动不动就唱歌跳舞。
中国电影动不动就主旋律。
4. 印度电影的特点
1、印度的电影包含大量的印度式歌舞桥段。
2、营造华丽的气氛,多以庆典为主,拍摄场景大多为棚内景。
3、各种不同的民族特色夹杂在电影片段中。
印度是世界上重要的电影出产地区。印度的电影产量是世界之冠,主要应付印度国内庞大的需求。同时印度电影在住有大量印度移民的国家也很受欢迎。很多在印度其他地区成名的电影工作者都会到宝莱坞寻找机会。不同地区的电影会互相模仿,所以同一套电影可能会有不同语言的版本。
(4)印度电影有什么共同点扩展阅读:
印度电影开始于19世纪末。1896年在孟买第一次放映了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以后10年中外国制片人不断带来各种新影片,在孟买和印度其它大城市放映。这些放映活动激起了一些印度人的制片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
1950年代到1990年代,绝大部分印度本地制作的电影利润可观,因为电视和外来电影的竞争较少。但随着电视机和有视频道普及、外国电影大量涌入,很多印度电影都惨淡收场。受欢迎的本地制作则受盗版影响而利润大减。
5. 看完印度电影你都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印度宝莱坞歌舞电影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特色:用电影里的世界充满着希望、快乐、歌舞与没心没肺的理想主义,去对比真实世界的种种绝望、悲伤、离世与无法解决的现实矛盾。看上去的傻乐,其实是大智若愚。
6. 中国电影和印度电影的不同之处
《带手榴弹的男孩》是另一部被看好的印度电影。一个月前,《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勇夺奥斯卡八项大奖的荣耀向世人展示了印度电影的魅力。也正因此,在含金量很高的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前夕,人们纷纷猜测此次是否又会刮起一股印度旋风。印度影片向来就不缺少话题性,人们无不惊讶于这个极端之国的韧性:一方面,大量粗制滥造的影片能在本土市场长时间呼风唤雨;另一方面,千里挑一的优秀电影又能在国际市场所向披靡,屡有斩获。这让《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原著作者维卡斯·斯瓦鲁普感慨不已:“如果不把宝莱坞加进来,就没有真正的印度。”未来票房大户
3月23日晚,在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典礼上,印度影片得到了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等四项提名,可最终一无所获,只有印度影后朴雅卡·乔普拉(PriyankaChopra)得到了一早就确定的“电影票房大奖”。《好莱坞报道》的出版人埃里克·米卡(EricMika)称她是印度当之无愧的一号女星,这一奖项用来表彰她在“如此短的时间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乔普拉是获得“电影票房大奖”的第二人,两年前,同一奖项颁给了创造了17亿票房收入的香港影星刘德华。如果说刘德华的获奖是表彰其近三十年演艺事业成就的话,那么把奖颁给26岁的乔普拉,则是对票房未来的期待。
乔普拉的故事绝佳地解读了印度电影在新千年的崛起。乔普拉的成名之路与众不同,2000年18岁的乔普拉在英国伦敦千禧年圆顶纪念馆戴上了“世界小姐”的桂冠,那是第50年的世界小姐比赛,获胜的乔普拉被称为“千禧小姐”,甫一出道,便获得世界范围的关注。
同是2000年,被誉为“宝莱坞奥斯卡”的印度国际电影学院奖选择进军海外,将颁奖礼放在印度之外的国家举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阿联酋的迪拜、新加坡与英国第四大城市谢菲尔德都先后承办过这一颁奖盛典,近距离感受了印度电影的热度。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宝莱坞电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更是为印度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渠道上的便利。这样的努力在今天的回报是,在中东、北非、东南亚地区印度电影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固定周期的播放,培养了当地市场与印度本土宝莱坞在电影营销方面的互动,印度市场的人气与海外市场票房都是对印度电影的双重考量。
2003年乔普拉决心踏入宝莱坞,接拍的第二部电影就让她在印度影坛历史最悠久的电影奖“印度电影观众奖”(FilmfareAwards)中摘得“最佳女新人”的奖项,一时赞誉无数。可随后几年,乔普拉的演艺事业几经起伏,一度被影评者贴上“花瓶”演员的标签。直到2008年她接拍《时尚》(Fashion)影片,在片中扮演顶级模特的乔普拉找回了8年前的风采,获得“印度电影观众奖”最佳女演员,通过5年不懈的努力从一名演艺新人晋身宝莱坞影后。下一个目标,中国
而这五年时间,宝莱坞同样在向商业电影转化,以乔普拉获奖影片《时尚》为例,中国的联想、世界知名运动品牌锐步等企业都在这部电影中开展了隐形广告营销,这使得电影尚未上映就已经收回了一半的制作成本。此外,宝莱坞通过积极改编好莱坞电影,积累电影创作经验。2008年,4000万美元创下印度电影工业票房记录的《未知死亡》(Ghajini)就是改编自好莱坞2000年的惊悚电影《记忆碎片》(Memeoto),再加上《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获奖后的国际影响力,印度电影在高端商业电影的成就不可小觑。
当奥斯卡大奖帮助印度电影在世界地图上敲开了北美电影市场后,哪里又会是印度电影的下一个目标?答案是,中国。而香港成熟的电影产业就是亚洲电影国际化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香港力图将自身打造成“亚洲的世界城”,在700万人口中,有近5万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裔常驻居民,更有20万菲律宾、印尼裔东南亚人口,这对亚洲各国电影进军海外市场有莫大的吸引力。
巧合的是,这次电影节上的一部印度电影名字就叫《从印度到中国》。这是部在印度都充满话题争论的电影,尽管在中国观众看来这部电影对中国认识肤浅,对中国的描述仍停留在“万里长城、中国功夫、故宫”等中国景观上,甚至片中的中文说得都不那么地道,但这部电影背后却是印度电影寻求国际化的探索。
7. 印度电影对我们有何影响
随着中国观众越来越多接触到域外电影文化,以及印度宝莱坞风格本身的流变,以往国人对印度电影“唱唱跳跳”的观念正在改变。中国的老邻居正在用电影改变它的国际形象,背后则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融入全球化后的必然结果。
可能很少人知道,现在在印度看电影之前是要起立唱国歌的,因此看到最后赛场响彻国歌一段,我想到印度观众为了看场电影要起立两次,笑场了。而更有意思的是,奏完国歌之后现场观赛的穆斯林小女孩高呼了一声“印度必胜”!大家或许不会忘记,带她来看比赛的父亲,正是一直低价给吉塔一家供应鸡肉的人。一个崇尚素食的印度教徒的女儿,吃着穆斯林养的鸡赢得了国际摔跤比赛金牌。影片的民族诉求,一切尽在不言中。无论从商业成熟度还是社会议题开放度而言,印度电影都堪为中国电影的老师。
8. 印度有哪些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近几年为中国大众所熟知的印度电影或多或少都有针砭时弊的现实意义。这里推荐几部给大家:
1、《摔跤吧!爸爸》
去年五一档国内上映,最终收获将近13亿票房,评分也高达9.1,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的典范。影片本身的硬实力加上国内宣发精准助推,从阿米尔汗先瘦身后增重这个点为抓手,做了一次相当成功的电影营销。本片由阿米尔汗亲自操刀剪辑,最成功的莫过于凭借他对中国观众的了解,重新调整了电影时长和节奏,例如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歌舞戏份。让电影从”印度节奏“走向”中国节奏“,这也是本土化做得最好的一次。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优秀的印度电影。批判教育制度批判阶层固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国情类似,因此引发观众共鸣。电影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贫民窟的邻居为了给拉吉筹钱不惜通过自残的方式,这种很明显的碰瓷行为背后是印度穷人的淳朴和身为人父的责任感。
实际上父母的焦虑也并不是完全没道理,为下一代争取到一个尽可能好的教育资源,成人也好不承认也罢,环境会改变很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