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体》被拍成电影的最大阻碍是什么
阻碍《三体》拍成电影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想法和尺度问题。
《三体》的内核,并不只是讲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人抵抗的故事,如果有导演愿接拍,我坚信他不会停留在如此浅薄的层面,而一旦要深挖,《三体》中关于人性的探讨,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展开,是否会得到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就成为了难题。
3、第3部中关于澳大利亚圈养人类的描述,这都已经不能用丑陋来形容了。
周围的骚动剧烈起来,脚步声、冲撞声、枪声、咒骂、惊叫、惨叫、哭号……已经开始吃人了吗?应该不会这么快,程心相信,即使到了三个月后完全断粮之际,大部分人也不会吃人。所以大部分人将被淘汰。剩下的那五千万人无论仍然是人还是变成其他什么东西都不重要,人类作为一个概念即将消失。还有从天空俯视,成千上万人类光天化日之下行苟且之事的描述。
可以说,《三体》中很多关于人性的描述过于直白,真实到非常负能量的地步,扯掉了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些内容不太适合制作成电影放映出来,而一旦失去了这些内容,《三体》就失去了直指人心的震撼感,容易变成一部地球人绝地求生打败外星人的俗套电影。
2. 即将开拍的电影《三体》,会给中国科幻电影带来什么影响
著名作家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中国科幻取得历史性的一刻之后,中国科幻知名奖项银河奖(第26届)也于前天在京进行颁奖。随着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品国际影响和市场效应的扩大,《三体》背后商业价值的逐渐显现,此次银河奖颁奖中,也有更多的人不仅从科幻创作、而且从“潜力股”的市场角度对中国科幻进行探讨。
颁奖礼 刘慈欣特别获得“功勋奖”
据介绍,此次银河奖由科幻世界杂志社与微像文化共同主办,时隔十八年后,被誉为中国科幻最高奖的银河奖第二次来到北京。颁奖现场,中国科幻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和科幻产业界人士近两百名到会,更有五百余名科幻迷从全国各地赶来,可见近日来科幻的热度。
张冉、宝树、吴岩、桂公梓、陈梓钧、索何夫等人分获银河奖最佳中、短篇奖及科幻新人奖。在国内拥有超高人气的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继去年首获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之后,今年再度以最高票将此奖收入囊中。此外,鉴于刘慈欣的创作成就对中国科幻事业起到的推动作用和《三体》系列在国内外为科幻文学带来的积极影响,本届银河奖还为刘慈欣特别颁发“科幻功勋奖”,使颁奖活动达到高潮。
娱乐性 市场关注度在增强
与往届活动不同的是,本届银河奖颁奖典礼更具娱乐性,这也与大众的逐渐关注和市场的相关态度密切相关。最受欢迎外国作家奖由微软人工智能小冰颁出,上海的音乐人马海平和纪敏佳联袂带来一首为银河奖量身打造的主题曲。此外,北京时光机魔术团队为银河奖定制科幻魔术《电子幻觉》,张冉、夏笳两位高人气年轻科幻作家也自弹自唱,首度献声科幻。
科幻与泛娱乐产业论坛则以“理性的诗意——释放中国科幻生产力”为主题,与会者对科幻这一文化形态进行产业级梳理,就科幻产业发展进行深度对话。近来好莱坞科幻大片屡创国内票房新高,市场对国产电影的需求随之空前高涨,这为科幻文学与电影产业的对接融合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影视和动漫、游戏等产业纷纷购入热门科幻作品的改编权。此次论坛上,刘慈欣同制片人李亚平、制片人王东辉以及讲谈社、中清龙图等机构的负责人面对面,就中国科幻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国外科幻产业的成功经验、中国科幻的崛起路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碰撞。
■思考
中国电影缺乏科幻的情怀
据制片人李亚平在当天的论坛上介绍:“我大概看了一下,科幻电影2013年有二十几部立项,2014年是四十几部,2015年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几部了,假设到今年年底有可能立项一百部。”在关注度提高很快之时,李亚平还谈到:“美国是一个跟科幻元素有关的影视以及相关后续产业的大国,从1995年到现在的20年间,整个科幻电影的发展以及科幻电影票房的产出,在全国一年所有票房产出中的比例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也在全世界,也培育了中国这样的一片市场。从电影技术角度讲,虽然我们也在技术方面要有很大的学习空间,但是我认为这不是最难的,我们其实也很关注大刘的电影最后呈现的样貌和品质。但是,最难的东西在于我们这样一片土地可否诞生像今天说的这样‘理性的诗意’这样的作品。”
刘慈欣则谈到,科幻产业中两大块,一块是科幻文学,另一块是科幻影视。国内的科幻产业最有希望的一个增长点是在影视方面。“据我所知,可能2016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爆发年,至少数量会有很多部。”但刘慈欣同时说道:“如果我们以科幻迷的科幻取向去拍电影,因为他们很懂科幻,懂科幻很有可能沿着科幻文学圈子这个欣赏取向去拍科幻电影。可是全国科幻迷大概一二百万人的样子,你不能靠他们支持几个亿的电影票房,这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不得不做出一点妥协,我们是面向一般的电影观众的。反过来,现在科幻电影缺的并不是技术,钱也不缺,我们缺的是科幻的情怀,就是‘理性的诗意’。通过我这四五年和主流电影界的接触,我深深感觉到,他们根本不认同科幻的感觉,不认同科幻的诗意。可能你拍出一部科幻电影很成功,但是你不是成功在科幻上,你可能成功在别的方面,比如成功在它的一些传统电影的因素上,即便你这样的成功的科幻电影出来很多,又叫好又叫座,科幻电影本身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作为一个产业还是没有一个产业基础性的东西。”
3. 为什么都说三体电影不好拍
1.特效不好做;
2.三体要拍一定是需要拍成系列电影,不然书上的内容拍不完,即便勉强拍完也会流于表面;
3.第一部地球往事涉及敏感年代。
4. 三体电影为什么叫停
《三体》是根据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其重要程度在国际市场上完全有分量能代表中国科幻的未来。从剧本的几次推翻重改,到创作开拍,大约将近四年的时间,可就在临期上映的时候,突然被叫停了?那么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重要因素
2、出乎意料地,社会学教授罗辑被选出作为四位“面壁者”之一,展开对三体人的秘密反击。虽然三体人自身无法识破人类的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进行智慧博弈。
3、在地球人类接近灭亡之际,只有程心和艾AA两个幸存者乘坐光速飞船离开。罗辑成为设置于冥王星的地球文明博物馆的“守墓人”,她们在冥王星带走人类文明的精华。在云天明送的恒星的一颗行星上,程心遇到关一帆且探讨了宇宙降维的真相。
5. 《三体》被拍成电影,最大的阻碍是什么
其实我认为最大的阻碍就是小说里面宏大的场景非常的多,这些场景是非常能实现的,再加上有非常多的地方都没有很明确的描述,对于电影的制作,也是有着非常大的阻碍。
如果你对于科幻小说有着非常深厚的喜爱的话,想必你肯定是看过刘慈欣所写的《三体》这一部科幻小说,可谓是我们国家科幻小说界的巅峰之作,但就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我还没有见到比《三体》这部小说更加好的科幻小说了。
综合以上,我们就应该可以知道《三体》这样一部非常好的小说,如果想要拍成电影,还是存在着非常大的阻碍,我们也相信在未来的不久《三体》一定能够搬上电视荧屏,成为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就让我们静待时间,给我们答案吧!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了,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有没有些其他的看法呢?或者是你认为《三体》被拍成电影的最大阻碍是什么呢?
6. 《三体》电影还不上映!难道真的被禁播了吗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是系列小说,是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在之前,06年5月第一部曾在《科幻世界》上进行连载,有过了几年的时间,第二部第三部相继出版。
《三体》系列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在我看来我觉得是真的值得一看,人类的渺小,宇宙的浩瀚,我们对这个世纪有太多的一无所知,可以开拓眼界,也可以让我们的认知有所提升。
7. 绝大多数人对于三体电影的失望甚至冷嘲热讽的态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三体》是由冯绍峰,张静初等人演的科幻片,《三体》得到太多人的冷嘲热讽,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三体》着实让人觉得荒唐,技术问题就是大家的一大吐槽的点,后期的特效简直都撑不起来整个影片啊。
还有就是三体的原著已经在那里放着了,大家看完之后对《三体》的期待很高,然而电影的三体不光达不到小说里的画面,反而最基本的音效,特效,甚至连剧本都要改了又改。《三体》大量的特效没有达到预期,就连结尾也是烂尾中的烂尾。
所以,这就是《三体》得到冷嘲热讽的原因吧。
大家觉得呢。
8. 《流浪地球》创作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流浪地球》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接下来我们从头到尾细说一遍。
最开始在选剧本的时候,考虑过刘慈欣的三本小说,分别是《流浪地球》,《微纪元》和《超新星纪元》,最终导演郭帆选择了《流浪地球》,因为拍摄这么艰难的小破球已经是当中最好拍的了。
拍科幻电影最重要的是四点:预算,时间,文化和制片管理。拍科幻片要很大的预算,拍摄时间不足,文化都是好莱坞的,国人无法有共鸣,制片管理更难,国内根本就没有科幻班子。
制片管理更是超出了郭导想象,屏幕效果需要UI组制作,但国内哪来的UI组呢?于是副导演不得不临时转为UI总监,导演助理变成了UI执行。
制作宇航服时还没有确定主演,导致服装问题出了不少,零件脱落很常见,都是用胶水黏上的,不仅如此,服装的重量高达80公斤,每次穿衣服就要耗时1个小时。
就在这些个种种难题之下,小破球横空出世,虽然某些方面可能不尽如意,但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小破球的一小步,是华语科幻的一大步。
9. 拍三体大电影会遇到什么技术困难
从剧本设定上为分析几个例子,为什么那么难拍。除了技术局限,,毕竟是对宇宙的物理想象,很多都超越了我们的认知,连拍动画都有难度,何况真人。首先,《三体》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一种“脱水人”。
一、“脱水人 ”生活在一个乱纪元的星球上。这个星球忽而炎热,忽而冰冻,没有规律,于是“脱水人”进化出一种“脱水”功能,保持休眠模式,到了气候稳定的恒纪元,再泡水复活。
如果保存不当,被啃咬,摔跌,复活都缺胳膊断腿都很正常, 这样的画面,太难想象。
二、其次是四维空间,三维空间就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但是四维空间到底什么样,我觉得除了爱因斯坦这种科学家和顶级想象力的艺术家,大部分人根本想象不到的。反正是想象不到,也很理解导演也想象不到。
10. 三体电影是不是又成为一个大坑
《三体》是一个大“坑”
《三体》小说改编成电影,说了不是一天两天了。可是“狼”真的来了,伪科幻迷的心里还真有些说不上来的感觉。消息一出,网友们一边喜大普奔,同时也纷纷表示“放过《三体》”、“求不渣”,这很能说明问题。
《三体》是神作,写得NB,严峰老师非常严肃地评价大刘(刘慈欣),说“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在内地,《三体》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它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科幻小说的范围,仿佛成了现象级的文化产品。就连互联网大佬也手捧《三体》反复研读,陷入了沉思,“感悟更深”,说它是“哲学书”,还要在战略会上分享体会。这,这,这是一种什么境界?一手拿《三体》,一手拿iPhone,肯定无敌于江湖啦。
制片公司投拍《三体》,自然是看上了它无与伦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用多炒作,自然能得到媒体追捧。不过现在问题来了,学挖掘机……不是开玩笑,《三体》有那么好拍吗?创作者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在跳进去之前,还是先看看《三体》这个坑有多大,现学挖掘机还来得及吗?
话说2.1亿年前,一枚直径5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大量物种灭绝,也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加拿大曼尼古根陨石坑。它直径100公里……不过《三体》的坑可比它大多了。
《三体》的世界太庞大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三部曲,分别叫《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本书共80多万字,创造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世界。这是它改编成电影的第一个挑战。
这三部小说,描写的东西越来越庞大。第一部《三体》还停留在地球上,讲了一个三颗恒星不停做三体运动(这也是整部小说的名字来源)的故事。三体运动是不规则的,一颗行星因为引力变换,不断被某颗恒星捕获,离得太近,于是行星上的“三体人”都被烧死了,文明一次次惨遭毁灭。这个文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还发现了地球。好吧,这是一个外星人的故事。
《黑暗森林》讲了三体人要入侵地球,最终失败的事儿。三体人的文明可比地球NB多了,他们派出了邪恶的舰队,要征服地球。但是地球人发现,三体人不会说谎,于是挑选了4个人当“面壁者”,琢磨怎么骗三体人。最后,一个吊儿郎当的中国大学老师面壁成功,发现了宇宙社会学的真理,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则”,阻止了三体人的入侵。好吧,这是两个星系文明对决的故事。
《死神永生》讲了宇宙的真相。根据“黑暗森林法则”,一个文明要隐藏自己,然后清理任何其他文明。不过,三体人趁着地球人的一时恍惚,占领了地球,人类展开报复,把三体人星系的坐标发到了宇宙里,然后三体人的星系就被更高级的文明消灭了。更高级的文明还发动了维度打击,整个太阳系也毁灭了。人类这才发现了宇宙的真相,原来宇宙本来是11维的,现在正在从3维降到2维。好吧,这是整个宇宙毁灭的故事。
从时间跨度上说,《三体》三部曲的故事从公元1453年开始,到公元约10018906416(宇宙诞生270亿年后,汗)结束。当然,主要的故事集中在公元1971年到2400年左右,也就400多年。这期间,人类的命运一波三折,时间也被分成了“危机纪元、威慑纪元、广播纪元、掩体纪年”4大部分,每个时代都截然不同。想拍成电影,除非是《富春山居图》导演重出江湖,不然故事肯定会七零八落。
《三体》这么庞大的世界,拍成电影很难,拍电视剧倒还成。而且可以学习美剧,每季23集,连续拍上N多年,最终超越《星际迷航》,这样多靠谱。
《三体》小说插画:“红岸”工程
《三体》的情节太复杂
《三体》好看、过瘾,而且bigger than bigger,从地球、到星际、最后到全宇宙,三部曲的内容完全不成比例。之前介绍的只是主线,此外还有无数副线、支线剧情,各自独立。除了第一部比较简单,剩下两部,就算是主线故事,都难以用一部电影的时长讲完。
不过,刘慈欣曾明确表示,不直接参与《三体》电影的制作。“我也不知道这个电影该怎么拍,我能参与的也就是剧本策划,但我也不知道这个剧本该怎么策划。”大刘如是说。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
在《三体》的三部曲中,最有看点的无疑是“黑暗森林法则”,这涉及到两个“公理”、还有“猜疑链”、“技术爆炸”,最后得出结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在这里,每个文明都是潜行的猎人,发现另外的文明,就必须把它消灭掉。
在小说里,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把这个推理过程写出来。但是到了电影里,想把这玩意儿说明白、说透,肯定要有对应的视觉元素。而且,这些元素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不能放一个星图比划着,那不是电影。如果直接拍“黑暗的森林”,一群人自相残杀也不成,一是掉价,二来也难以表现宏观的宇宙系统。要是这个问题不解决,《黑暗森林》怎么拍?
在《黑暗森林》中,“面壁计划”一共有4位面壁人,也就是4个计划:量子舰队、毁灭太阳系、思想钢印、黑暗森林。这4个计划都各自独立,又跟其他支线剧情(如章北海的逃亡主义)交织在一起,揉成一团,而且时间跨度长达200多年。要在120分钟里说得既完整清楚,又干脆利落,那编剧的水平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可以和诺兰导演谈笑风生!
跟小说相比,电影是完全不同的媒介,想把《三体》的故事讲好,可得有不一般的功力。哪些戏份保留,哪些东西删掉,再加入什么东西,都非常难把握。低级编剧把简单变得复杂,高手才能化繁为简。很有可能,在主创们掰扯剧情的时候,越来越偏,越走越远,最后整出一个面目全非的东西出来。那时,《三体》就真的变成了一个噱头,一个空壳儿,跟所谓“高度还原”不沾边了。
其实在《三体》里,有不少文字有高度的画面感,只要技术过硬,直接拿来拍就成。可惜啊可惜,这又是一个大坑。
《三体》插画:遭到纳米技术武器打击
《三体》的场面太恢弘
作为科幻作家,刘慈欣之所以被高度推崇(他曾经连续八年拿下中国科幻银河奖),不只是他的文笔,还因为他坚持“硬科幻”(Hardcore SF),也就是直接描写“科学幻想”本身,不回避理论问题,注重技术细节。虽然bug挺多,但刘慈欣的科幻是实打实的,甚至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比如《球状闪电》里的宏原子,《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维度打击”,都是完整的体系。
科幻片《来自地球的男人》的成本号称只有10000美金,《三体》可没法这么拍。在小说里,到处都是大场面,不只调度极为困难,也会让做特效的人们夜不能寐。怎样还原小说中的宏大场面,也是网友们最担心、讨论最多的部分。
醒醒吧,如果特效、技术不靠谱,小说里的精彩文字,变成了惨不忍睹的画面,充满山寨手机的气质,那《三体》电影就完全毁了。下面选几个小说中的场面,看看《三体》有多难拍:
(1)三体人制造“智子”
在《三体》第一部里,三体人制造了智子,锁死了地球的科技。三体人把一个质子从11维不断展开,最后变成了2维。展开后的质子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包裹住了整个星球,然后科学家们就在星球表面刻下电路,最后2维的这个电路板又回到了11维,“智子”就出现了。现在问题来了,除了刻电路时,能用到挖掘机,其他的怎么拍?
(2)水滴
到了《黑暗森林》阶段,各种高大上的科技都来了。三体人的远征舰队还好说,但小小的探测器“水滴”,可就难了。在小说中,水滴用强互作用力材料制造,“呈完美的水滴形状,头部浑圆,尾部很尖,表面是极其光滑的全反射镜面”。水滴完美的形状虽然不好把握,但“全反射镜面”更复杂,因为它反射所有的光,所以水滴没有自己的样子,它的图案是不停变动的,疯了。
(3)人类舰队毁灭
《黑暗森林》中,三体人的小小探测器水滴,用最简单的撞击,把人类2000艘战舰的星际战队完全摧毁了。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视角不断变化,节奏很快。如果拍成电影呢?宇宙的黑暗中,2000艘战舰接连爆炸、燃烧,碎片四散,并且连锁反应,形成了一大团灿烂的云彩……想把这一场戏拍成功,还是挺难的。
(4)四维空间“魔戒”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假如这是四维空间,那么三维的人类拍不出来。不过,可以在电影里加上一行字幕:“这里其实是四维空间,因为你在三维空间,所以你看不出这是四维空间。”
(5)云天明的童话故事
在《死神永生》中,云天明被三体人复活,写了一堆童话故事,并且在与程心会面时给他讲了3个童话。实际上,3个童话包含了人类逃生的方法,但推理很复杂。小说写得很明白,但电影就不好处理了。难道要拍成戏中戏吗?
除了这些,《三体》里还有“光墓”、“二向箔”、黑洞、地下世界、完整的太空船内部结构、“冬眠”等等复杂的东西,做好任何一个都不容易。把这些东西都移植成画面,需要优秀的特效团队做大量的工作。先不管制作周期,特效都是钱堆出来的,这预算怎么也得1亿美元起吧,唉唉,疯了疯了。
《三体》小说作者刘慈欣
《三体》的态度太严肃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三体》主题的把握。刘慈欣在采访中说:“《三体》最大的问题不是太长,涉及的概念太多,而是主题太复杂。对于科幻电影来说,背景可以复杂,故事可以复杂,但主题一定不能复杂。”
这个观点虽然来自大神作者本人,但是值得商榷。首先,《三体》有那么复杂主题么?它并没有提出什么新鲜的命题,在思辨层面很一般,很多(科幻)小说都比它复杂、深刻得多。《三体》的价值,还是在故事层面。当然啦,追求更高主题是作者的野心,值得肯定。其次,科幻电影就是用来表达复杂主题的。所谓科幻,就是科学外壳,人文内核,两者缺一不可。既然是人文内核(人性),主题当然要复杂。
《三体》的主题不复杂,可是态度太严肃了。说的也是,地球都被三体人占领了,“二向箔”也快到太阳系了,你们敢不严肃吗?所以,《三体》里除了史强,还偶尔能轻松地开开玩笑,其他的角色,包括号称玩世不恭的罗辑在内,一个个都是眉头紧锁,苦大仇深的样子。
严肃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这样的硬核作品。但是,在改编成一部商业电影后,这种严肃的态度就变得非常危险——就像一个充气到极限的气球,轻轻一碰就会爆炸。这不是《三体》的问题,而是因为电影。咱们中国还没真正拍过这么大阵势的科幻片,创作者、观众都没做好准备。严肃的态度其实非常微妙,只要有一点儿细节(比如情节、台词的漏洞)不到位,就会出戏,那么这种“庄严感”就荡然无存了。比如联合国召开面壁计划大会这段儿,扮演查韦斯(忘了小说中的名字,原型是查韦斯)的哥们儿一走神,观众就会觉得,虽然电影中的人在忙着拯救地球,看着一本正经,其实挺别扭的。
从整体气质上看,《三体》的调调偏灰色,这样抓住这种气质,营造影片的整体气氛,难度其实也非常大。
结语
《三体》是科幻片,也可能是制片公司的恐怖片,还有灾难片。对粉丝们来说,在更多的消息出来前,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没准儿是最好的选择。说起来,也不用太担心,说不定这就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小步,三体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