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为善何为大善又何为恶,大恶
具体说来,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恶则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善恶观念不是起源于外在超验世界,而是起源于人自身,即起源于人类善或恶的本性。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的本性是向善的,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使人具有向善的可能性,是善的观念产生的根源。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也持类似的观点,他宣称:“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斯宾诺莎同伴坚信,每个人必然追求他所认为是善的,而避免他所认为是恶的,这种趋善避恶正是人的本质或本性。无所谓真正绝对意义上的大善大恶!大善大恶只存在于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
『贰』 何为善 何为恶
我问佛:为何人有善恶之分?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
“人性”本是空白,何来善恶之分
【善恶是时。时非善恶。善恶是法。法非善恶。所谓的善恶 也只是由你的心来决定】
善恶四种标准∶
(一) 对己对他都有利的是善;
(二) 对己不利但对他人有利的是大善;
(三) 对己对他都不利的是恶;
(四) 对己有利对他人不利的是大恶。
“慈心”为希望他人得到快乐,
“慈行”为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为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为帮助他人解除痛苦。
善与恶的定义∶
害他终害己,而致己他俱害,故为恶。
利他终利己,而成己他俱利,故为善。
作善天降之百祥,作恶天降之百殃。
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见善如渴,闻恶如聋。
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积善逢善,积恶逢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若还不报,时辰未到。
时辰一到,一切都报。
为子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
为人行善积德者,其后必惠。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身。
人起善心,吉神随之,
人起恶念,凶神随之。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
中品之人,教而后善,
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圣而何,
教而后善,非贤而何,
教亦不善,非愚而何。
善为至宝,一生享用不尽。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终日言善,不如行一善。
终生行善,须防行一恶。
当势可为恶,而不为恶,即是善者。
当力可行善,而不行善,即是恶者。
富贵之家,若无宽容之心,易遭横祸。
聪明之人,若无宽厚之心,易损福寿。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但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但日有所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而望报于天者无福。
施恩而求报于人者无德。
『叁』 何为善,何为恶天道何在
何为道?道即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却能行云流水。道即是无为,无为并非不为,而是无所不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强为,道常在!人存于世是为了超越自我寻找属于自己的道,是非成败生死无为是欲的另一种形式,当真正领悟何为道,这一切并不重要了,超越自己寻求自己的道方是人生的第一境界.天道有余!书中有云道:“天之道!达者,鸿钧也!”以此而论天道便是鸿钧!又有书云中写道:天之道,损有余,而不不足!自是说天道就是冥冥中的天道轮回,是混沌中的产物!天道无情!
『肆』 何为善,何为恶
阿弥陀佛
佛教的祖师大德对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开示
老法师---善恶业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这个十条,十条展开无量无边,归纳起来就这十条。
老法师---善恶的标准,经论上给我们讲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我们要把它记住:凡是利益众生的事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的这都是恶。
凡是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恶念;我们一切的造作,第一个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恶业,这就是造作恶业。
老法师---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由此可知,十法界里面全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用的是这个。四圣法界觉,用妄心,他觉,他依佛,叫皈依佛,真正皈依佛;我们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经典上给我们讲的觉,这叫皈依佛。所以皈依的意思要懂。哪些是真皈依的?四圣法界是真皈依,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净而不染。你看我们六道里受了三皈依,还是迷而不觉、邪而不正、染而不净,这就是假的,有名无实。四圣法界那是名实相符。转八识成四智是真心了,转第六意识,就不用第六意识了,那是什么?妙观察智现前,自性的智慧,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这是自性里的德,德行;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自性本具的般若完全现前;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得大自在,这用真心。用真心那是真佛,用妄心不是真佛,所以天台家讲十法界里面的佛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很像,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大乘经里面讲的善,通常看成善恶的善,错了,善恶的善在烦恼里头。这个地方的善,至少我们要用贤首国师《还源观》上讲的四净德,这是善,「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这是善,法身菩萨,这是善。愿悉修之,我们发愿要像地上菩萨一样,真修。
『伍』 何为善,何为恶
这是你提的问题?有些深奥,值得深思。那我就说说我的见解、
首先,你要做个好人,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不光做好人,更要做好事,在每一件小事中使自己得到深化与提升,当然说说觉得很容易,做起来却极难,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不是你所做的一切你认为善事,而别人却不那么认为,说白了,有种善是发自内心,真心对待别人好,善并不止于善良,这社会有太多与善沾边的事;而恶呢,那就得对你自己而言,如果你认为这件事你做的没有对不起你的良心,坦坦荡荡,心胸宽旷的接受你所做的一切,那么就不算恶,这世上本没有罪大恶极,心怀恶念的坏人,只是在于你自己的对事对物的态度罢了。
好了,打完了,累死了,O(∩_∩)O~我也不指望你会怎么样,只求看过后,你有些小小的顿悟
『陆』 何为善 何为恶
光明即为善,阴暗即为恶
『柒』 何为善何为恶
1 我们这个世界是善恶业这个因缘成就的,一般人心里的念头是恶念多、善念少,所以这世间是恶人多、善人少。
2 善恶的标准,经论上给我们讲一个最起码的标准,我们要把它记住:凡是利益众生的事都是善,凡是自私自利的这都是恶。
3 凡是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里面这叫做恶念;我们一切的造作,第一个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恶业,这就是造作恶业。
4 佛在经上常常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特别地留意,要真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捌』 何为善,何为恶(拒绝人参公鸡)
中国的基础教育《三字经》认为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所以造成了善恶之分 而国外基督徒却认为人性本恶 所以才需要日日反省祷告 去恶改善
其实善恶 就如性格天生带来 规范它的是后天大众的法则 举个例子 人如苹果 善恶如圈 过圈是善或过圈是恶 已天定。 后天改变它的或是圈大圈小 或是 果大果小 都在一念
你又何必拘泥 于 何为善何为恶?
『玖』 何为善何为恶
LS这位是庙里出来的吗?还影响后世,无为而治是吧?
LZ自己不是听明白的吗,没有绝对的善恶,所谓善恶只是人类根据对自己是否有利而制造出来的概念,监狱里的恶人是否有被生活所迫或被冤枉的呢?他是真的恶吗,某些高官大贾表面平易近人,一派为民请命的形象,往往落马后才能发现他背地里贪赃枉法。有比如路边有两人打架,他们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不讲道理。同一件事看待的角度不同,其意义也不同。
所以善恶本身没有意义,都是自己潜意识主观决定的,不是说如果你做的是”善事”那么就算错了也情有可原。
最主要是自己做事前想清楚,不要后悔就行了,无论后果如何都要有承担责任的觉悟。
『拾』 何为善,何为恶
万事皆由善而生,皆由恶为灭。当你懂得了如何做人,便是善。如果你为所欲为、作恶是,便是恶。一心向善,方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