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电影,蒙太奇是什么意思蒙太奇是什么
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包括室内设计和艺术涂料领域。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Ⅱ 什么是电影蒙太奇
(请勿复制,谢谢)
蒙太奇实际上是电影节奏上的一种控制。
构成电影的两个基本元素是长镜头和蒙太奇。打个比方,长镜头就是一句话,蒙太奇就是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
蒙太奇的制作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停机,这个方法早期的电影人经常使用,比如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导演;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后期剪辑,现代电影主要运用的就是后期剪辑的方法达到对影片情节的设置和节奏的控制,并且,剪掉的部分仍然有用,如果某一情节的上下文需要再现,那么剪辑就比停机要来得方便,比如《黄土地》中迎娶新娘的那两组镜头。
蒙太奇在分类上主要有平行蒙太奇,复现蒙太奇,叙事蒙太奇,诗意蒙太奇等等
在现代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上,蒙太奇手法的出现,比长镜头理论要早。诸如爱森斯坦等人就热衷于蒙太奇试验手法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到了20世纪中叶已经影响到了电影的观赏性,毕竟电影艺术是一门叙事艺术,而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割裂了这种叙事连贯性,抽象派画家达利参与策划拍摄的《一条安达鲁的狗》就属于这种代表作品,因此,电影界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等崇尚长镜头和朴素叙事的潮流,也因此确定了电影的两个基本因素缺一不可。
Ⅲ 请问高手关于时间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
蒙太奇
法文(montagemontage [mCn5tB:V 5mCntidV]n.蒙太奇 文学音乐或美术的组合体的音译) 原为建筑学术语 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 从不同距离和角度 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 叙述情节 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 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 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 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 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 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 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 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 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 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 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 美国导演 特别是格里菲斯 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 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 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 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 声音与声音 彩色与彩色 光影与光影之间 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 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 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 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 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 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 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 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 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 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蒙太奇 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 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 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 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 表示镜头的组接。
简要地说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 和观众的心理顺序 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 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 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 按照生活逻辑 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首先 它是使用摄影机的手段 然后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当然。电影的蒙太奇 主要是通过导演、摄影师和剪辑师的再创造来实现的。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设计蓝图 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 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
在电影的制作中 导演按照剧本或影片的主题思想 分别拍成许多镜头 然后再按原定的创作构思 把这些不同的镜头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 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等联系以及快慢不同的节奏 从而有选择地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喜爱的影片 这些构成形式与构成手段 就叫蒙太奇。
综上所述 可见电影的基本元素是镜头 而连接镜头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 而且可以说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独特的表现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 那么 这电影的基本元素——镜头 究竟是什么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么关系呢7我们知道 镜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时间一次拍摄下来 并经过不同处理的一段胶片。实际上 从镜头的摄制开始 就已经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镜头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拍摄 自然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侧拍、逆光、滤光等 其效果显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摄的镜头来说 效果也不一样。比如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特写等 其效果就不一样。再者 经过不同的处理以后的镜头 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加之 由于空格、缩格、升格等手法的运用 还带来种种不同的特定的艺术效果。再说 由于拍摄时所用的时问不同 又产生了长镜头和短镜头 镜头的长短也会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时 在连接镜头场面和段落时 根据不同的变化幅度、不同的节奏和不同的情绪需要 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联接力法 例如谈、化、划、切、圈、掐、推、拉等。总而言之 拍摄什么样的镜头 将什么样的镜头排列在一起。用什么样的方法连接排列在一起的镜头 影片摄制者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就是蒙大奇。如果说画面和音响是电影导演与观众交流的“语汇” 那么 把画面、音响构成镜头和用镜头的组接来构成影片的规律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段 那就是导演的“语法”了。
对于一个电影导演来说 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并不等于精通了“语法” 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内容和美学追求中往往呈现着千姿百态的面貌。
蒙太奇对于观众来说 是从分到分。对于导演来说 蒙太奇则先是由合到分 再分切 然后又由分到合 即组合。分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 因此导演应写出分镜头剧本。作为观众 应当怎样从蒙太奇的角度来鉴赏导演的艺术呢?说到底 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扬、生动 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 引起观众的兴趣 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校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 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 —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现在 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 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 运动形式 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 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 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 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 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在镜头间的排列、组合和联接中 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就体现得更加清楚。因为每一个镜头部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对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 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 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团 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 而且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含义来。格里菲斯在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于表现的尝试 就是将一个因在荒岛上的男人的镜头和一个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写组接在一起的实验 经过如此“组接” 观众感到了“等待”和“离愁” 产生了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o又加 把一组短镜头诽列在一起 用快切的方法来连接 其艺术效果 同一组的镜头排列在一起 用“淡”或“化”的方法来连接 就大不一样了。
再如 把以下A、B、C三个镜头 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 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 一个人在笑; B、一把手枪直指着;C、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俱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 结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 会使观众感到那个入是个懦夫、胆小鬼。现在 镜头不变 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顺序改变一下 则会得出与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院俱的样子 B、一把手枪直指着;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 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 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 当他考虑了一下 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 于是 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 他结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样 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 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 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 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 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这种连贯起来的组织相排列 就是运用电影艺术独特的蒙太奇手段 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影片的结构问题。从上面的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排列和组合的结构的重要性 它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排列组合的不同 也就产生了正、反 深、钱 强、弱等不同的艺术效果。
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认为 A镜头加B镜头 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 而会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他明确地指出:“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 而更象二数之积——这一事实 以前是正确的 今天看来仍然是正确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数之积而不是二数之和 就在于对排列的结果在质上(如果愿意用数学术语 那就是在”次元“上)水远有别于各个单独的组成因素。我们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妇人——这是一个画面 妇人身上的丧服——这也是一个画面;这两个画面都是可以用实物表现出来的。而由这两个画面的对列所产生的‘寡妇’ 则已经不是用实物所能表现出来的东西了 而是一种新的表象 新的概念 新的形象。”
由此可见 运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镜头的衔接产生新的意义 这就大大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 从而增强了电影艺术的感染力。关于这个向题 我们还可以从物理学上的一个现象得到极大的启发:众所周知 炭和金刚石这两种物质。就其分子组成来讲是的相同的。但一个出奇的松脆 一个则无比的坚硬 为什么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证明:是因为分子排列(品格结构)不同而造成的。这就是说 同样的材料 由于排列不同 可能产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结果 这实在发人深思了。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也同样指出:“上—个镜头一经连接 原来潜在于各个镜头里的异常丰富的含义使象电火花似地发射出来。”可见这种“电火花”似的含义是单个镜头所“潜在”的为人们所未察觉的 非要在“组接”之后 才能让入们产生一种新的、特殊的想象。我们所讲的蒙太奇 首先是指的这种镜头与镜头的组接关系 也包括时间和空间、音响和画面、画面和色彩等相互间的组合关系。以及由这些组接关系所产生的意义与作用等。
总之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 整部片子有结构 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 在电影上 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实际上 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 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 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 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 也没有什么诀窍 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 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 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 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 反之 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 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 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 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 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 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 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 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 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 1922年 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 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在爱森斯坦看来 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 不是“二数之和” 而是“二数之积”。《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 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 片中著名的“敖得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总之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视频技术。
Ⅳ 电影中的蒙太奇是指什么
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在涂料、涂装行业蒙太奇也是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和自由式涂装的含义。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
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4)电影蒙太奇时间是什么扩展阅读:
诞生
当卢米埃尔兄弟在19世纪末拍出历史上最早的影片时,他是不需要考虑到蒙太奇问题的。因为他总是把摄影机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即全景的距离,把人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拍完。后来,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黏合,于是有人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距离、角度拍摄。
他们发现各种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能产生惊人的不同效果。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开始,也是电影摆脱舞台剧的叙述与表现手段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立的手段的开始。
一般电影史上都把分镜头拍摄的创始归功于美国的埃德温·鲍特,认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车大劫案》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的开端。
Ⅳ 请问:电影里的蒙太奇是什么
蒙太奇(法语: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经常用于三种艺术领域,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后来逐渐在视觉艺术等衍生领域被广为运用。
蒙太奇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相对于长镜头电影表达方法。即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即剪辑)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了时空上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所谓的蒙太奇理论最初是由谢尔盖·爱森斯坦为首的俄国导演所提出,主张以一连串分割镜头的重组方式,来创造新的意义,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战舰》里,将一头石狮子与群众暴动重复交叉剪辑在一起,制造出无产阶级起义的暗示性意义。此外,除了以上所说的影像蒙太奇之外,还有“音响蒙太奇”。
Ⅵ 什么叫电影蒙太奇
总体说来,蒙太奇是一种剪辑的艺术。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
当我们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们将母亲洗衣、做饭、带小孩甚至连父亲看报纸的镜头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很忙碌的感觉。
事实上蒙太奇不应说只是剪辑的手法,因为还有其它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简言之即是中国文字中的“会意”二字,可以靠着剪辑将不同地方的人景事物前后排序,让你以为有所关联,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门,随后人进屋内,事实上屋内屋外可能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何谓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个镜头出现两个人面对面的画面,紧接一个镜头是其中一个人的面部特写,观众借由这个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个人的动作,虽然那个人并未出现于画面。蒙太奇所呈现的时间是导演严格挑选的那个点。此外蒙太奇强调的是一件事发展后的结果,如:一个女人在酒廊争吵,紧接一个镜头是她已死在卧室里,镜头强调的是争吵后的下场,结局的考虑超过她被谋杀的过程。 蒙太奇突出事件结果所带来的惊觉,先使观众瞬间知道死的结局,再让观众看到客厅零乱的场面。由知到溯缘由和场景。
电影大家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为组织一系列印象所拍摄的片断的相互关系——怎样由一个镜头转换到另一个镜头,它们在时间顺序上是怎样构成的。他们确信通过蒙太奇剪辑可以创造非凡的效果,达到电影的叙事和表意。举一个经典的例子:
(一)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二)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三)他们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四)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五)两个人走向台阶。
这样连接起来的片断在观众眼中变成了一个不间断的行动: 两个青年在路上碰见了,男子请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实际上, 每一个片断都是在不同地点拍摄的。表现青年男子的那个片断是在国营百货大楼附近拍的,女人那个片断则是在果戈里纪念碑附近拍的,而握手那个片断是在大剧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筑物却是从美国影片上剪下来的(它就是白宫),走上台阶那个片断则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结果,虽然这些片断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摄的, 可是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整体,在银幕上造成了库里肖夫所谓的 "创造性地理学"。 这里利用人们的错觉把不同时空的片断构成一个整体,蒙太奇的分解组合功能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这回给你几个片断,你当回导演,进行一下编辑,看看领没领悟蒙太奇。
(1)你被送进精神病医院
(2)一只手打开收音机,播到调频FM92.5
(3)面部特写,很高兴的表情,还不时的偷笑。
(4)桌子上的电子表显示今天是星期五,时间是九点整
(5)你开门进屋
Ⅶ 蒙太奇和电影时间空间的关系
蒙太奇法文montage 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 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爱森斯坦认为,将对列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蒙太奇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早在电影问世不久,美国导演,特别是格里菲斯,就注意到了电影蒙太奇的作用。后来的苏联导演库里肖夫、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等相继探讨并总结了蒙太奇的规律与理论,他们的有关著作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蒙太奇原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 ),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 喻的)三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 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
http://ke..com/view/1636.html 你可以去词条上看看更多关于蒙太奇得内容
Ⅷ 什么叫做“时间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本来是电影手法~指画面的变化~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时间蒙太奇~就是指根据时间的顺序,讲画面分切再组成,也可以指时间的并行,但是空间的切换
Ⅸ 中国电影什么时候开始用上蒙太奇手法
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 2007-1-22 9:37:48 )
何为"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语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镜头组合的理论。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国导演发展出来的理论,是由普多夫金根据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延伸出来,然后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关性的看法。普氏认为两个镜头的并列意义大于单个镜头的的意义,甚至将电影认为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至少用远景而用大量特写的连接造成心理,情绪,与抽象意念的结果。艾森斯坦则受俄国辩证性哲学思维的影响,认为镜头间的并列甚至激烈冲突将造成第三种新的意义。当我们在描述一个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一连串相关或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以产生暗喻的作用,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们将母亲在煮菜、洗衣、带小孩、甚至父亲在看报等镜头放在一起,就会产生母亲"忙碌"的感觉。
蒙太奇广义的来说是指剪接,以前的电影是没有剪接的一卷十分钟拍到完才换另一卷,第一个把剪接用在电影上的是《波坦金战舰》,其中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母亲紧张失措、这些画面交互剪接产生紧张紧凑、隐喻的效果,成为电影史上空前的发明造就的经典。如果不甚了解,可参考普多夫金的“母亲”或艾森思坦“波坦金战舰”中的“奥德赛台阶”,不过基本上蒙太奇是一种导演操纵镜头的手法,也就是控制了绝对的知性思维与表现意义,观众只等著被灌输,与具有诗的表现形式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暧昧性与开放性完全不同,后者如塔可夫斯基,、温德斯、费里尼。
事实上不应只说是剪辑的手法,因还有其他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简而言之即是中国文字中的“会意”字,可以靠著剪辑将不同地方的人景物事前后排序,让你以为彼此有关联,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门,随后人进屋内,事时上屋内屋外可能在不同地方拍的。
何为"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个镜头出现两个人面对面的画面,紧接一个镜头是其中一个人的表情特写,观众藉由这个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个人的动作,虽然那个人未出现于画面。蒙太奇(剪辑)是显示时空的跳接,时间是点和点的衔接,相异于镜头从A到B一条线的移动。蒙太奇所呈现的时间是导演严格摘取的一个点。此外蒙太奇强调的是一件事发展后的结果,如同一个女人在酒廊争吵,紧接一个镜头是她已死在卧室,镜头强调的是争吵后的下场,结局的考虑超过她被谋杀的过程。蒙太奇凸显事件结果所带来的惊觉,先使观众瞬间知道死的结局,再让观众看到客厅内凌乱的场面,由知倒溯缘由和场景。
举例说明
科波拉的《吸血鬼》一片中有一幕,吸血鬼的头被砍了之后飞了出去镜头跟拍到头要落下时剪接接上晚餐时一大块盘子上的肥肉,给人好像头落到盘子上变一团食物的感觉,就给人弱肉强食的隐喻。在科波拉的另一部经点作《现代启示录》,男主角要去杀马龙白兰度时,杀人和杀水牛祭典的画面不断交错剪接再一起,什么意思看了就知道。
《走出非洲》的片头,女主角回忆往事的声音配合闪现心中的丛林,(镜头不稳定)和野兽的吼声。紧接一个镜头,是一个人(后来观众知道是男主角丹尼斯)站在平原,头上是轮夕阳。观众印证后来剧情的发展,将发现这两个并置的镜头,是他们过去交往过程的缩影。丹尼斯适时出现,使一头渐渐逼近女主角的狮子惊走,他给她带来稳定力。但他英年即坠机而亡,结局如一轮落日,只是人死不可能再日出东山。以两个镜头的连接来说,简短的瞬间已是人一生的缩影。以单一镜头来说,夕阳下朦胧的身影正是丹尼斯真确的写照.对于女主角来说,丹尼斯是神秘难以理解的,心中所见的实际上只是一个朦胧的轮廓。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伸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的含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谈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可见,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同一的元素,蒙太奇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修辞手法。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多夫金的著名论断"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并且极有可能永远适用。
蒙太奇作为技巧和思维之存在,有着根深蒂固的人类心理学基础。
蒙太奇的视觉心理学基础人类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物体通过我们的视野,视网膜上留下了一连串映像,而视网膜要求视野有变化才能正常活动。当人的眼睛盯住某个固定的物像(如墙上的某个斑点)目不转睛约五分钟左右,这一图像便会变得模糊不清。如果看一眼另外的东西,再回到原先那个图像上它又清楚了。这个实验表明:人眼具有不断追寻新的图像的生理本能。
布鲁塞指出,人的初生阶段即有了这种本能,如婴儿在能凝聚目光之前,便已经以眼追寻活动的物体。美国心理学家霍伯尔和瑞士科学家威塞尔(为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获奖者)的最新研究表明,人脑与眼具有探测形象运动的特殊细胞。这些细胞促使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具有一种生理需求:它不会老是停留在一处,而是不断地转移视线,不断地变幻角度去观察世界。影视是用声画记录形象和重现运动的,而蒙太奇的运用,正确地重现了我们通常观看事物时不断追寻新目标的方式,重现了我们在现实环境里随注意力的转移而依次接触视像的内心过程。
这种心理过程不独存在于影视艺术之中,也体现于其它艺术领域。当你在读一本小说时,眼睛总是不间断地从一个字挪到另一个字,从一行挪到另一行。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及读者情绪的激动,眼睛运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当小说处于平缓抒情段落时,读者的心情显得平静安谧,运动速度也将缓慢和悠闲。这与人亲临某个事件的情形相吻合。当一个人在观察或亲历某桩非常激动人心和变动极快的活动时,他的反应节奏就会大大加速,他会迅速地变换视线的方向。相反,对于一件平常的事他会十分平静以至冷漠,他对物像的观察也就变得缓慢。这种生理现象,便产生了蒙太奇的节奏要求。
综上所述,一个沉静的观察者所获得的印象可以通过一种所谓"慢切"的电影手法来加以重现,即让每个镜头在被代替前在银幕上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一个极度兴奋的观察者所获得的印象,可以通过"快切"来加以重现,即用一系列互相接续的短镜头。影视艺术家正是利用蒙太奇实现了人类的这一心理过程。
Ⅹ 什么是时间蒙太奇。空间蒙太奇
通过蒙太奇手段,电影的叙述在时间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简单地说关于时间的剪切就是时间蒙太奇,关于空间的剪切就是空间蒙太奇。再不行去网络一下蒙太奇,网络里讲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