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推荐 > 二孟子什么电影

二孟子什么电影

发布时间:2022-02-21 09:29:06

Ⅰ 孟子全名叫什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Ⅱ 孟子叫什么名字

孟子叫孟轲。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2)二孟子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

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

Ⅲ 孟子什么时期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主要代表之一。

Ⅳ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

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而且,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于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宋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之性,自身反省。

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Ⅳ 有那些电影反应了孟子的思想

《叶问》反映了孟子的儒家思想 《叶问》系列电影深受中国大陆观众喜欢,创造了商业价值,更创造了较高的文化价值。《叶问》系列电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情心理、英雄崇拜和君子风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叶问》系列电影也体现了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叶问作为中国武术流派“咏春拳”的知名_人,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重要贡献,根据叶问先生传奇经历改编的系列电影《叶问》一经推出,就备受海内外华人的推崇和热捧,叶问俨然成为中国武术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象征。《叶问·4》作为终结篇逐渐退出热映,观众对叶问的崇拜达到极致,而同时也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和期待。 作为终结篇的《叶问·4》带给观众巨大视觉享受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思考,作为电影的《叶问·4》终结在美国军事部门,电影改编与历史题材,属于文学创造,问题在于当前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各领域的竞争处于白热化状态,电影《叶问·4》故事发生地是美国,且在美国军方,这一场景对海内外中国人是极大的鼓舞。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整个《叶问》系列电影产生了三层的审视。 悲情心理。整个《叶问》系列电影情感基调是灰色的、沉重的。这是因为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的欺凌,民不聊生,百业凋敝,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险境地。由于国力衰微,国家无法维护正常的秩序和保护人民的安全,人民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救。中国武术向来作为民族强身健体的体育形式,这时候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的浓缩,渗透了中华民族生存哲学——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协和万邦、民吾胞与等。这种悲情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生存环境的恶劣。国将不国,生灵涂炭,人民就像风中之烛,生活在苦难的深渊。没有尊严的耻辱。人民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毫无尊严,毫无地位,生与死、存与亡无足轻重。用血肉之躯面对现代武器。当人民只能用自己的拳头和身体来谋生、保护自己的时候,基本是在死亡的边缘上挣扎。四部《叶问》电影都是这个残酷的场面,一方面说明近代中国人民生活的处境悲惨,另一方面为了强化中华民族悲情心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无数的自然灾害、边疆战争、民族矛盾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生于忧患、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文化警示。民族悲情心理是对民族历史的记忆,也是对民族未来发展的激励。 英雄情结。中国自古就崇拜英雄,近代中国国力式微,民族精神不振,被西方列强污蔑为“东亚病夫”。民族需要英雄承担责任,时代呼唤英雄引领方向。历史的叶问,恰怡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向无数仁人志士一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虽不能胜,但是对于国人的士气和斗志都是鼓舞和提振。作为影视的叶问,恰逢中华民族转危为安,伟大复兴,这个时代更需要英雄。尤其是当下中美两国在各个领域进行白热化竞争,在新兴科技领域,中国的优势还没有完全展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底蕴和特长的武术,能攻能守,在当今世界各种搏击术中属于领先水平。影视中的叶问总是在国人受苦受难的时候勇于站出来牺牲自己,为国人的命运奋力一搏,虽千万人吾往也。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一个为民请命的人物最终寡不敌众,成为英雄的同时,也成为了悲剧。但是中华民族宁死不屈、誓死不退的精神,一直成为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因此《叶问》系列电影,叶问的每次胜利最后都是亡命天涯,然而每一次又都会挺身而出,这种英雄式的活法深刻镌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子里,绵延流传。当代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中,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英雄人物激励大众和团结大众,《叶问》系列电影唤醒了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对历史的缅怀和对前途的关怀,激发了新时代的斗志,凝聚了新时代国人的精神。 君子风范。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的标杆,是中国人格建构的旗帜,也是中国古人为人处世理想的典范。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成为“君子”不仅仅文人雅士的道德标尺,也是武术同道、各行各业道德修为的规范和准则。君子以不争为规范,不争名夺利,不强人所难,不好高骛远等等。君子谦逊有礼,先礼后兵,不卑不亢。君子还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处顺境不骄不躁,处逆境不气不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道德优劣以三种品质论,圣人、君子、小人,其余则为大众,不论及优劣。圣人很少,往往难以企及;小人为人所厌恶。因此大众人格修养的目标就是君子。在《叶问》系列电影中,“叶问”则是武学君子,恪守武道,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低调涵养为守则,以济世救民为宗旨。君子的品格在叶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助人为乐、不计前嫌、能忍则忍、担当重任。影视《叶问》系列是对处于现代化大潮中的国人一个深刻的教育,君子风范在当今时代仍需重提重建,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影响很大,为了捍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构君子文化的时代风范成为当务之急。 《叶问》系列电影在彰显了悲情心理、英雄崇拜、君子风范的三层文化内涵之后,也凸显了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叶问》系列电影的文化价值远远超出它的票房价值。从另外的角度揭示了传统文化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和途径,也创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和方法。 来源:海风

Ⅵ 孟子是什么一部书

解答: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Ⅶ 孟子是什么样人

孟子是一个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坚守精神世界的批判维度,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充分彰显出其人格魅力。

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1、正直笃行。孟子周游列国,以“王道”“仁政”等学说游说诸侯针砭世事,在手握大权的国君面前,没有丝毫奴颜媚骨,而是正直笃行,气宇轩昂,与君主对论,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2、仁政为民。战国时期群雄相争,孟子主张统治者靠道德的力量统治天下,实行仁政,提倡贵民、爱民、保民、养民、教民、乐民等民本思想,强调“法先王”“与民同乐”“推恩”“轻徭薄赋”“养民施教”,然后才可以为民父母。

这也是孟子独特人格所在。这不仅为后世有为的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的基本方略,其中所蕴含的民主思想更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而为后人所称道。

3、舍生取义。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不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以之教化君王。他以儒者的智慧和担当,向梁惠王阐述了国君应以“义”为先,才能使百姓信服的道理。

同时,告诉人们,无论是君王,还是普通百姓,要在做事的时候遵守“义”的原则,尤其是在“义利冲突”时,一定不能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而丧失了人的尊严与道义。应该说,孟子的这种“舍生取义”,正是其大我人格的真实写照。

(7)二孟子什么电影扩展阅读:

关于孟子的故事: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Ⅷ 有那些电影反应了孟子的思想

那就是儒家思想了

我的大学毕业论文就写的是这方面,代表影片有:《花木兰》《叶问》《黄飞鸿》

阅读全文

与二孟子什么电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d美国h动漫电影有哪些 浏览:62
沉默的冰山电影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浏览:291
快乐至上是什么电影的插曲 浏览:639
电影糖果好看吗 浏览:547
女孩网上卖内裤叫什么电影 浏览:55
韩国有哪些爱情电影刺激 浏览:636
为什么没有王阳明的电影 浏览:377
面包网怎么看电影 浏览:46
免费毒液大电影 浏览:485
恋爱好看的动画电影 浏览:239
如何提升电影科技 浏览:691
香港影院今天的电影有哪些电影院 浏览:675
什么号房间的电影 浏览:510
八喜临门电影免费看 浏览:955
关于机器人的电影有哪些好看的 浏览:257
日本电影黑雨怎么没有了 浏览:338
如何去掉电影 浏览:501
电影朋友讲述了什么 浏览:351
好看的魔鬼的电影 浏览:486
华为5s看电影听歌没声音是怎么回事 浏览:572